第510節
到時候,那和傀儡國也沒啥區別了。 嗯,大楚帝國方面還真的是奔著搞一個傀儡國來的。 這都出動上萬兵力了,耗費的軍費也不是個小數目,可不是真的只是為了開放市場和租界區區一個通商港口來的。 大楚帝國方面是想要把大城王國變成柬埔寨王國的翻版。 要不然的話,也不會直接殺到他們的首都,直接在湄南河河口登陸打一場,然后封鎖暹羅灣后,大城王國到最后還是會屈服答應大楚帝國的條件的。 但是大楚帝國不是,他們是直接占領了大城王國的首都,并先后擊潰了他們的數萬軍隊。 他們,是奔著大收獲來的。 而實際上……這一場戰爭在拿下阿瑜陀耶城就已經回本了! 阿瑜陀耶城可是大城王國數百年來的首都,城內積攢了無數財富,黃金白銀等各種貴金屬,然后其他各種珍貴的寶石,工藝品什么的。 其他先不說,光是大城王國王師積攢下來的數百年財富,就是被楚軍一掃而空……楚軍攻入城內后,直接展開了搬家模式,連人家王宮里的珍貴木料都給搬走了…… 而城內的其他地方也不用再說……基本是能搬的就搬,尤其是那些有大量財富的寺廟什么的,里頭的各種黃金制品多得很。 宗教盛行的國家里,宗教場所往往都是財富集中地。 之前楚軍在其他地方搞事情的時候就已經見識過了,所以這一次在暹羅打仗,搜刮戰利品的時候自然也不會忘記各種寺廟。 此外還順帶搶了一波阿瑜陀耶城內的其他各國商人們……嗯,也不能說是槍,而是清理戰場。 反正戰爭期間,各種亂七八糟的事情多的很,城內守軍過于殘暴,直接把各國的商人們也干掉搶走了貨物,隨后楚軍維持秩序,殺掉了各種土著亂兵后獲得些許戰利品,這很正常! 因為各種戰利品太多,楚軍方面甚至不得不征用了大量附近的船只進行運輸。 保守估計,這一次軍事行動,光是獲得的黃金以及白銀、銅等貴金屬就價值五百萬楚元。 然后還有大量不好統計價值的大量戰利品。 僅僅是這些繳獲,就足以讓楚軍方面填補這一次軍事行動的軍事支出,甚至還能大賺一筆。 第601章 楚暹曼谷條約 軍隊不管打不打仗都是要養著的,打仗也就是消耗物資多一些,運費高一些,彈藥多一些而已,楚軍為了這一次行動額外支出的軍費,其實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多,撐死了也就百萬兩左右。 如果隨便打仗就要額外掏出幾百萬兩銀子的軍費……大楚帝國每年幾千萬的軍費豈不是白花了…… 嗯,更重要的是遠征暹羅戰役看似規模不小,但實際上烈度非常有限,撐死了也就打了三次規模數千人以上的地面戰斗。 登陸的時候一次、打吞武里一次、打阿瑜陀耶城一次。 這三次戰斗其實強度都不高,楚軍方面連彈藥都沒有打出去多少。 很多士兵登陸的時候,隨身攜帶也就五十份定裝鉛彈,但是絕大部分人打完阿瑜陀耶城后,還剩下四十多發…… 持續一個月左右的戰爭時期里,很多士兵其實也就開了那么幾槍而已。 這烈度不高,彈藥耗費不多,這戰費自然也高不到那里去。 至于人員薪資,吃喝什么的……待在營地里不打仗,也得吃飯發補貼啊…… 對于楚軍而言,戰爭期間主要的開支還是人員以及騾馬的耗費,這個是大頭……但是吧,這部分耗費在和平時期也得很多,戰爭時期有所增加,但是除非大規模動員,不然增加的有限。 其次就是彈藥的耗費,這一部分就要看烈度了。 楚軍的槍炮非常多,尤其是火炮更多,這大炮一響黃金萬兩。 火炮本身不值幾個錢,但是彈藥貴啊……準確的說是火藥貴。 所以烈度一上去,打出去的炮彈一多,那么額外戰費就嘩啦啦地往上漲。 如果烈度不高,沒用多少炮彈的話,那么額外戰費就比較少了。 當然了,為這一場戰爭具體花了多少錢,這其實是個糊涂賬,如果要是把固定開支也算進去,那么可就多了去。 但是這也不重要,楚軍方面耗費了多少軍費,那都是自己一張嘴隨便說,頂多就是參考一下對方的支付能力。 一千萬楚元的賠償,這已經是往死里抬價了,至于再高,其實也沒什么意義了,因為即便是一千萬兩,大城王國方面也賠不起…… 大楚帝國幾乎把他們的首都都搶了個精光,也才搜刮了幾百萬兩財物而已……大城王國怎么可能再拿出一千萬兩來,不可能的事。 但是這不重要……反正大楚帝國還有銀行啊,你不夠錢可以找我們的財務銀行貸款啊,然后用關稅以及其他稅收進行抵押還款啊。 十年五年還不完,就五十年一百年啊,財務銀行賺利息也不著急??! 雙方各種談判來談判去,最終還是達成了最終的協議! 這主要是東吁王朝已經打過來了,大城王國急于結束和大楚帝國的敵對狀態,并指望著大楚帝國把他們的一萬多戰俘放回來。 人家大城王國還等著這一萬多戰俘回來后重新武裝并送上西線戰場抵抗東吁王朝呢。 答應大楚帝國的一些苛刻條件,就是淪為傀儡國加賠款,但是不答應……繼續這么拖下去大城王國就要亡國…… 所以在承順十三年六月四日,經過一番艱難的談判后,雙方的全權代表在湄南河河口,大楚帝國的遠征軍的大本營曼谷簽署了條約。 達成的條約里,并沒有軍事通行權以及督導權的內容,對這一點,大城王國方面態度很堅決……寧愿割讓領土賠款,也不愿意當一個傀儡。 因此條約的主要內容有大城王朝向帝國稱臣納貢,大楚帝國冊封大城王朝的國王為暹羅國王。 嗯,大城王國這個稱呼,其實并不是準確的國名,只是當代華夏商人們對暹羅王國當代王朝的代稱,取自其首都阿瑜陀耶城,而這個城池的含義翻譯過來就是‘大城’。 因此正式國書以及冊封,用的是暹羅王國的名號。 暹羅方向帝國全面開放市場,帝國商人在暹羅全境內都有著居住以及經商的自由。 并且帝國國民在暹羅犯法,暹羅方逮捕后只能移交給帝國,根據帝國法律由帝國自行審判,暹羅方不得擅自對帝國國民進行審判并處罰。 這個就是法外治權……帝國方面對此的理由就是,你們連個正式的法律都沒有,隨便一張嘴就說我帝國臣民犯法了,這不扯淡嘛! 再有就是賠款,大楚帝國方面一開始喊出來的一千萬是不可能的,大城王國沒這么多錢,貸款后分期付款都夠嗆……為了避免把他們逼得太狠,也是為了給大城王國留下一些家底繼續和緬甸東吁王朝打下去,所以大楚帝國方面做出了退讓,直接打了個對折,只要五百萬楚元。 為了支付賠款,大城王國方面向大楚帝國財務銀行借款,九折交付,利息極高,分期二十年還款,以關稅以及其他稅收抵押。 就是開放全面市場、由雙方共同制定雙方貿易貨物的關稅額度,帝國貨物向暹羅出口,暹羅方的關稅最高不得超過百分之五。 稱臣納貢、冊封、法外治權,賠款以及開放市場外,最重要的當屬領土的割讓! 根據雙方條約,暹羅王國割讓湄南河河口,大約是兩岸二十公里寬,并向內陸延伸二十公里的一片正方形區域,共計四百平方公里的地方給大楚帝國作為帝國商人生活居住經商所用,不是租界,而是直接割讓。 這意味著,暹羅最重要的河流湄南河的入???,直接落入大楚帝國手中,某種程度上來說,帝國依托此地,能夠完全掌控暹羅北部區域的對外貿易。 哪怕是暹羅自家的船只,沒有大楚帝國的允許,也不能通過這一段二十公里長的湄南河段。 因為這地方已經屬于大楚帝國的領土了,大楚帝國方面把這地方命名為曼谷。 同樣割讓的還有暹羅王國馬來半島的大半控制區。 本來帝國方面一開始只是是要馬來半島東西各一個港口的,但是后來發現還不如直接要一片地方,然后把兩個東西海岸的港口連成一片,后續作為帝國船只在海外航行的時候的補給點,中轉站,貿易港之類的。 既然要連成一片,那么就需要一定的戰略縱深,所以干脆要的地方大了一些。 和暹羅王國方面談判的時候,在其他方面做出了些許的讓步,最終讓暹羅王國方面答應了把暹羅王國控制的最南邊的一片馬來半島的領土,包括北大年、宋卡以一直到北邊的春蓬地區,這一大片區域都轉讓給大楚帝國。 當然,大楚帝國為了獲得這一片區域,也另外付出了代價,那就是這一片領土并不是采取割讓的名義,而是購買的名義。大楚帝國出資五十萬楚元向暹羅王國購買了這一片領土,這一筆資金,將會折價為各類槍炮兵器等物資運輸到大城王國,用于武裝暹羅軍抵抗緬軍的進攻。 獲得這一片地區后,大楚帝國把這片地方統稱為‘北馬六甲’。 雙方條約剛敲定,大楚帝國方面就派遣了艦隊搭載了一個團的士兵前往馬來半島接管該地。 如此一來,馬六甲海峽區域里在葡萄牙人、亞齊王國、柔佛王國外,也迎來了一家新的勢力:大楚帝國! 先不說后面的馬六甲海峽勢力的變化。 且說前方和大城王國方面敲定了條約后,迅速通過通訊艦把條約文本送回帝國金陵城方面,恭請圣裁! 雖然是全權代表簽訂的條約,雙方也按照條約進行相應的行動了,但是總歸還是需要羅志學親自簽署,只有經過羅志學簽署批準的條約,在帝國內部才具有法律基礎,不然就是無憑無據。 全權代表,也就是欽差,這要是都能隨便簽署條約賣國了,帝國豈不是分分鐘要完蛋…… 同樣的,暹羅王國那邊也是,條約還需要暹羅國王批準才能正式生效。 當雙方的君主都批準之后,這份《楚暹曼谷條約》,才會在法律意義上正式生效,當然,在這之前,楚軍已經開始撤軍,并接管曼谷地區以及北甲地區,并開始修筑要塞、營地、港口,炮臺設施。而金陵方面也沒有拖拉,收到了條約文本后,羅志學直接批準了。 并著吏務部在這兩片海外領地籌建行政統治機構。 吏務部方面仔細斟酌后,考慮到東南亞半島還有一個金蘭灣、廣寧海軍基地、同時還直接掌控了湄公河出??谶@一片區域,此外在緬甸也有一個達貢。 這大小的海外殖民地也不少了,而這些地方除了廣寧海軍基地距離本土比較近外,其他地方都是遠得很,并且都需要依靠海上交通。 最重要的是,北馬六甲地區的面積非常大…… 為此,吏務部方面想要在這里設立一個統管東南亞殖民地事務的機構,這個建議也得到了羅志學的準許。 畢竟海外殖民地太遠,想要直接管轄的話太麻煩,并且殖民地情況和本土是截然不同的,不可能直接照搬本土的行政模式。 綜合考慮之后,租借的廣寧海軍基地設廣寧縣,交由廣東廉州府代管,畢竟距離近,廣寧可就在廉州府的邊上。 其他地方暫時歸屬新設立的南洋巡撫衙門所轄。 南洋巡撫衙門,巡撫暫駐北甲的北年,也就是‘北大年’,這地方其實并不是暹羅王國的領土,而是他們的一個藩屬國,不過這個藩屬國實力很渣水,歷史上后續他們會被暹羅王國直接吞并。 現在則是暹羅王國把宗主權轉移給了大楚帝國,而大楚帝國的兵力登陸了后,直接就岸邊北大年的土著王室滅了,順帶把當地的名字也改了,改為北年縣。 這是大楚帝國的海外領地,不需要什么藩屬國存在! 而類似北大年這種情況的,還有不少,因為暹羅王國在馬來半島的控制區,不少都是以藩屬國的狀態存在的,包括以前的馬六甲王國也是如此。 暹羅王國割讓這些領土,其實割讓的是宗主權。 而大楚帝國登陸后,清理當地各種反抗勢力的時候,直接滅了個干凈,要不然的話,后續統治還得面對一堆的藩屬國,那得多鬧心啊。 南洋巡撫衙門,將會管轄金蘭灣縣、湄公河下游的九龍江府、曼谷縣、北馬六甲地區設北甲府、西甲府兩個府、達貢縣一共三府三縣,巡撫品級依舊為從二品。 不過南洋巡撫的職權除了傳統的行政權力外,還有部分外交、軍事權限,這還是因為距離比較遠的緣故。 如果打仗什么的都需要通過金陵方面進行抉擇,那么一來一回都能拖上一年半載了。 不過巡撫雖然有外交和宣戰的權力,但是只局限于對東南亞地區的土著國家里的一些中小事務。 如果是大事,還是需要稟告本土金陵方面的。 和西方殖民者的外交以及戰爭,也只局限于各國的東印度公司,不包括西方各國官方。 設立總督府處理殖民地事務,這也是當代殖民國家的通行做法,其他什么理由都是扯淡,只是因為距離太遠,沒辦法直接管轄而已。 而宣戰后,具體打仗的還是得軍方來,南洋巡撫衙門,本身是沒有指揮兵力的權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