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5節
銀幣有三個面值,有含銀量三十七克,面值一兩的標準銀幣;還有面值五角的銀幣、面值兩角的銀幣、面值一角的銀幣。 銀幣的兩和角之間,采取十進制。 再往下則是銅幣,有二十文面值、十文面值、五文面值、二文面值、一文面值。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大楚帝國目前實施的是標準的銀本位,各項稅收以及經濟數據的統計,都是以白銀作為標準單位的。 但是并不強行把黃金和白銀進行掛鉤,也不把白銀和銅幣進行掛鉤。 多少枚銅幣換取多少一兩面值的銀幣,多少銀幣可以兌換一枚金幣,讓民間自己看著辦,官方不干涉…… 不過財務銀行會根據市面上的貴金屬價格變動,及時調整銅幣、銀幣、金幣之間的兌換比例。 目前來說,一兩黃金大概可以兌換十兩銀子左右,而一兩銀子可以兌換大楚帝國新鑄造的標準銅幣一千文。 金銀之間的比例在最近十幾二十年算是比較穩定,維持在一比十左右,雖然銀價有所下跌,但是這種幅度需要比較漫長的時間。 而銅幣和銀幣之間的標準兌換,則是因為當初鑄造銅幣的時候,造幣廠就已經考慮到了和銀幣掛鉤的問題,基本上采取了一兩銀子等于一千枚銅幣的金屬含量去鑄造的。 也就是說,最初發行的時候,一千文可以兌換一兩銀子的。 然而這幾年隨著海外貿易數量加大,大量來自美洲的銀輸入到華夏,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大楚帝國國內的銀價出現下跌,如今一兩銀子在國內,已經只能兌換九百九十文銅幣了。 倒是黃金和白銀之間的比例還保持了一個初步的穩定的水準,因為大楚帝國的對外貿易里,不僅僅收白銀,同樣也收黃金。 龐大的貿易順差里,倒是大量黃金和白銀持續輸入到華夏。 但是,作為銅幣材料的銅卻是沒有大量輸入,這就是銅幣價格有所上漲的緣故。 因為對外貿易的龐大順差,而導致大量白銀輸入,進而導致國內白銀貶值,通貨膨脹的情況,又得知歐洲那邊黃金和白銀的兌換比例更恐怕……大量歐洲商人都運著白銀去貿易,換回貨物和黃金的時候,大楚帝國在承順十二年冬也做出了應對。 對外貿易里采取黃金計價,而不是和以后往一樣采取白銀計價,并在國際貿易里提高了黃金兌換白銀的比例,優先收取黃金。 這是財務部開始加大黃金的輸入量,提高黃金儲備,為后續的金本位制度進行準備了。 隨著美洲乃至扶桑的白銀大量被開采出來,白銀的貶值已經不可逆,為了避免大量損失,拋棄銀本位采取金本位已經成為了必須的選擇。 而想要采取金本位,其他的先不說,至少要有大量的黃金儲備??! 而搞金本位之前,大楚帝國還需要儲備足夠數量的黃金,同時進一步推行紙幣的發行。 如今大楚帝國里的紙幣,嚴格意義上來說,是沒有官府直接發行的紙幣或銀票的,有的只是獲得了銀票專營權的財務銀行所發行的財務銀行專屬銀票! 這玩意本質上是存款憑證,一種是記名銀票,一種是不記名銀票。 記名銀票,是限定了固定對象的銀票,這個沒有什么流通價值,和紙幣的概念不一樣。 真正具備紙幣概念,擁有流通價值的是財務銀行所發行的不記名銀票。 人們可以前往財務銀行里,存入一定的數量的現金,然后獲得相應面額的不記名銀票。 這些不記名銀票都具有復雜的防偽措施,并且采用非常特殊的紙張以及水印技術,鋼版雕刻凹印技術以及專門研發的保密油墨,眾多技術加于一身,以確保這種不記名銀票不會被輕易破解并被仿制! 當然了……其實光靠這些防偽措施還是不靠譜,畢竟聰明的人永遠都有,而且很多,同時辨別真偽也算是一個小技能了,不是所有人都能準確的辨認真假的。 所以大楚帝國的不記名銀票防偽,技術只是防君子,而真正防小人的是法律! 大楚帝國刑罰明確規定:制造、運輸等偽造產業鏈人員一經發現,最輕都是抄家滅族,主犯誅三族,情節特別惡劣者視為謀逆,誅九族! 有明確證據顯示,明知是偽鈔而使用者,輕則死刑,重則抄家滅族,大量惡意使用偽鈔者,視為偽造從業者,誅三族起步! 大楚帝國的法律,一向來都是這么嚴苛的,也別說什么大楚帝國的法律搞誅連不人道,法律就不是講究人道的東西,講究的是威懾力! 怎么說呢,任何一個法律制定者,制定法律的時候都不是為了懲罰犯法的人,而是為了讓人們有所畏懼不去犯法! 人人都知道殺人要償命,所以人不會隨隨便便去殺人。 如果人們知道殺人不需要償命……那完蛋了,你在大街上,多看了某個大哥一眼,然后他二話不說就給你直接來一刀……連一句‘你湊啥’都懶得對你說…… 同時,華夏地區家庭、宗族觀念深入人心,有時候你威脅殺他是不管用,但是你威脅殺他全家,那么效果就好多了。 人們做一件事之前,是會去考慮代價的。 你把所有隨地吐口痰的人逮住挨個罰款,屢教不改者送進監獄,不用幾年,華夏大地都是寧愿把一口濃痰重新吞回去也不愿意隨地吐痰的人!違法行為也好,道德也好,其實都是差不多的東西。 所以,人們是否會犯法,不能靠他們自覺,而是要靠法律威懾……所以你可以看到大楚帝國的眾多法律里,動不動就是抄家滅族! 如此……在偽造這事,財務部的想法就是:你有膽子就造偽鈔,不誅你九族算我輸! 有了充分的防偽措施后,財務銀行的不記名銀票一經發出,財務銀行是認票不認人的,哪怕是條狗拿著不記名銀票來要兌換相應的金銀,財務銀行也會兌換給它…… 同時為了保障銀票的流通性以及其信用價值,大楚帝國的各地稅收機構,在收稅的時候也是收財務銀行所發行的不記名銀票的。 官方收稅直接確保信用,同時又能隨時前往當地財務銀行兌換出來現金,因此大楚帝國財務銀行里的不記名銀票發行的效果還算不錯。 而除了不記名銀票外,還有記名銀票,這個其實算是存款了,目前已經被存款賬戶的存折所逐步取代。 然后還有用于大額交易的支票,這種支票一般只給實力雄厚,在銀行里存有備用金的的商家、個人使用,他們提前在銀行里存入一定資金,然后獲得有防偽技術的支票本,然后商人給他人開出支票,收票人再去固定銀行兌換,銀行查閱了出票人的銀行賬戶有足夠資金后,再進行劃扣兌付。 而值得質疑的是,上述的所有金融類業務,除了不記名銀票屬于全國流通外,其他業務基本都局限于在開戶行。 比如存款、記名支票只能在開戶行里取出或兌換。 某種程度上來說,每一家財務銀行里的分行,實際上都是獨立運營的……沒辦法,這年頭的信息交流太過緩慢,銀行沒辦法及時的通報賬戶之間的資金流動! 你要是敢玩跨行取款,就有人敢日行數百里,然后利用信息時間差進行大規模咋騙套現。 這也就導致了遠距離的資金流動是非常麻煩的,這對于企業而言倒不是什么問題財務銀行針對企業客戶,開設有專門的匯票業務。 簡單來說就是企業在當地開設專門的匯票賬戶,存入相應資金后,獲得具有防偽標志的空名大額匯票,然后向外地客戶付款的時候,再空名大額匯票里填客戶名稱以及限定取款時間、財務銀行分行等之類的信息。 外地客戶拿到匯票后回到當地,拿著企業外地匯票以及企業證件,前往指定分行進行兌換取款。 因為遠距離匯票都是數額巨大,因為比較復雜而且謹慎,除了水印、鋼板印刷、特定紙張外,還有傳統的印章、筆跡對比鑒定、定期更換的數字密碼等措施,確保萬無一失。 而財務銀行為了確保匯票的運轉,是需要定期組織人員辨認并記憶筆跡,并且盡可能的固定人員書寫,然后定期更換密碼。 這種嚴格的措施,確保了資金安全,但同時也限制了業務的展開范圍,基本上這種遠距離匯票,只局限在府級分行里進行,并且是以區域進行劃分的,兩廣、湖廣、泛江南地區、華東、華北等區域都是分開來的。 跨區域進行匯票傳遞,那么只能在特定的省級分行或少數大城市分行里進行,非常的麻煩。 在沒有電報的年代里,信息傳遞太麻煩,金融業也是相應的有所局限。 這也導致了,大楚帝國里的小企業們想要進行跨地區的資金調動非常的麻煩。 如果是普通人單純向遠方的家人賺錢回去……那就更不用說了,資金不到一定程度,財務銀行的匯票業務根本不對他們開放…… 所以,以往的時候,普通人寄錢,都是字面意思上的寄錢……直接把硬幣或紙幣現金,通過驛站體系進行郵寄,但是費用不低,而且容易出現風險和麻煩。 畢竟錢這東西,又不記名,要是郵遞的過程里丟失又或者出現其他什么麻煩,很容易糾纏不清。 為了避免這種麻煩,同時也是為了開辟新的業務,郵遞司就向上頭申請開設全新的業務:匯款! 匯款業務,其實有點類似財務銀行里的匯票……但是這里頭有不同的是! 郵遞司開設的匯款業務,是內部走流程,而且雙向記名。 寄款人到當地縣城里的大驛站里寄錢,把錢給驛站,并把收款人的地址、姓名等信息也留下。 然后驛站方面會出具一份匯款單,這份匯款單會作為信件寄給收款人。 此外驛站內部,也會發一份具有匯款信息的單據發放收款驛站。 如此實施信息的同步抵達,并且驛站內部只有驛站內部流轉。 收款人受到匯款單后,拿著匯款單以及身份證明前往當地驛站提取資金,然后簽發回執郵寄回寄款人。 如果長時間沒有人來取款,那么則是當地驛站發送付款不成功回執給寄款人,寄款人重新調整收款信息寄錢或取回資金。 而驛站內部的賬務,則是定期進行收支對比平衡。 如此完成了整個匯款業務! 從中,驛站自然是要賺錢的,匯款按照距離以及數額進行收費。 這一套要是讓郵遞司給搞成了……這都不是寄錢那么簡單了,而是分分鐘都能依托這一套體系弄出來一個覆蓋全國的銀行…… 這都能寄錢了,存錢放貸也沒啥問題啊…… 對此,財務部有很大意見,認為交通部郵遞司撈過界了:你一送信的就好好送你的信,搞毛線銀行啊……這不開玩笑嘛! 而工商部則是謹慎表示,這里頭的金融性風險不小,他們需要慎重考慮。 這種全國性的銀行,現在有財務銀行一家,這監管起來已經讓工商部很頭大了,這種全國性銀行的金融系統風險極大。 再來一家的話,工商部下屬的金融監管機構就更頭大了,所以他們對此極為謹慎。 這里要明確的是,大楚帝國里,財務部負責國庫管理,收支以及貨幣發行,并直接管理財務銀行等,說白了就是帝國的錢袋子…… 但是整個金融行業的監管,那并不是財務部的職權,因為不能自己管自己,順帶再管自己的大量民間競爭對手啊…… 金融行業的監管職權,就和其工商他行業的監管權力一樣,都是歸屬工商部所有。 第597章 法定貨幣 交通部郵遞司想要搞郵政匯款,并依托郵政匯款為基礎,進一步發展儲蓄、貸款等銀行業務。 這讓財務部方面很不滿,而工商部則是保持了謹慎態度。 這事在部門之間沒有一個定論之后,同時交通部那邊也不愿意放棄之后,這事自然也就逐步升級,最后出現在了參務會議里進行了討論。 不過各位參務大臣以及協辦大臣們對此的意見也不統一。 首先是軍方,他們對銀行不銀行什么的不在乎,反正和他們也沒啥關系,但是他們卻是支持郵遞司建立郵政匯款體系的,因為這樣容易將士們往你家里寄錢。 如今大楚帝國的將士們,為了避免地方割據以及其他負面因素,原則上采取士兵異地服役的措施,這也就意味著士兵們想要往家里寄錢的話就會比較麻煩。 之前軍方采用的辦法是通過財務銀行,集中大額異地轉賬的方式,先把某個部隊里的將士們要寄回家的錢集中起來,并匯集收款信息,然后軍方師部派人前往財務銀行辦理大額異地轉賬業務,錢款寄到當地的守備司令部里,然后再由守備司令部根據收款名單挨個通知給將士家屬領取。 整個流程非常的麻煩而且復雜,但是又不能不搞,因為很多將士們參軍后,也是心里記掛著老家里的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兒女等家人,想要把自己有限的補貼以及作戰期間所獲得的各種津貼、戰利品寄回家改善家人的生活的。 怎么說呢,不能自己吃飽喝足了就不管家人啊。 盡管將士們的補貼不多,但是總歸是有不是。 再者,楚軍的部隊各種戰斗還是比較頻繁的,這樣士兵們也就能得到一些私人的戰利品。 他們要寄錢回家,軍方自然是要做好這個服務的。 如今,郵遞司那邊想要開設匯款業務,并且已經明確表示這個郵政匯款業務會在駐軍郵局里展開。 駐軍郵局,這是大楚帝國里專門為軍方服務,轉送軍方公文或軍人私人信件的機構,由郵遞司承辦,軍方后勤部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