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節
因此,承順八年夏秋的這一場戰斗,對于大部分大楚帝國的國人而言,也就是大楚邸報上的些許捷報報道而已,實際上并沒能感受到戰爭的氣氛。 大楚帝國各地里,戰爭并不是人們討論的日常,一些日常事情才是他們討論的重點,即便是一些讀書人,士紳們討論國家大事,更多的也是說一些內部的政策,比如和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農業政策和工商政策。 尤其是農業政策,大楚帝國在承順四年開始的五年農業發展計劃,如今已經是進入了第四個年頭。 過去的四年里,大楚帝國從多方面扶持農業發展,大量的水利設施被修建了起來,防洪堤壩、灌溉引水渠、大量的水井都被修建了起來。 同時為了更好的扶持農業生產,大量的官辦中、小型機械廠也是在眾多的府城乃至一些大縣的縣城里被修建了起來。 這些采用水動力機械的機械廠,看似不起眼,但是卻給大楚帝國帶去了劇烈的變化。 更多,更好的大量鐵制工具被生產出來,然后平價推向市場,進而被農民們以及眾多的手工工匠們所獲得,繼而抬高了他們的生產效率。 生產效率這個詞,咋一看似乎還覺得有些虛,但是卻實打實的改變人們的生活。 農民們耕種土地的時候,更加省力了,他們也就能夠同時耕種更多的土地,尤其是一些地廣人稀,依舊有著大量可開發耕地的地方,當地的農民們幾乎都在屯墾開荒。 雖然依舊很辛苦,但是收獲的糧食卻是更多了,在交收后可以留下來的口糧也就更多了。 更不要說,大楚帝國為了扶持農業發展,對開墾荒地還有著三免兩減半的農業稅優惠措施。 這些,都是極大的改善了農民們的生存狀況。 其中最能體現民眾生活有所改善的一點就是,民間的嬰兒出生數量大幅度增加。 局勢穩定,收獲的糧食也多了,自然也就能促使民眾有動力去生更多的孩子,并養活他們。 民政部那邊已經多次遞交報告,說是最近幾年,民間的嬰兒出生數量開始大幅度增加,但是相應民間的各種醫館,大夫的人數卻是沒有影響的增加,一直都在申請加大對醫療衛生方面的經費,并申請設立專門的醫科學院,以培養更多的大夫。 對此,承順八年十一月份,羅志學召開了針對性的醫療衛生御前會議。 不僅僅是文官方面的參務大臣們盡數參與,此外軍方的參務大臣也是參與了。 至于一項屬于內政事務的衛生醫療會議,為什么會有軍方參與……那是因為軍方才擁有大量的專業醫療人才,還擁有大楚帝國里僅有的醫療人才培養機構,也就是陸軍軍官學院醫科以及各新兵訓練營里的醫療兵訓練體系。 陸軍軍官學校里的醫科,是培養專業的醫療人才,奔著培養大夫去了,專注于外傷以及防疫乃至防蚊蟲叮咬等等。 眾多新兵訓練營里的醫療兵訓練體系,則是直接從新兵里招募并培養為醫護兵,主要用于戰場搶救傷員,戰爭時期照顧傷員之類的。 而這,也是大楚帝國目前僅有的大規模醫療人才培養體系。 其他院校都沒有,至于民間……現在都還停留在醫館,大夫-學徒模式呢,談不上什么規模。 哪怕是官辦的太醫院,其實和傳統封建王朝的太醫院也差不多,其醫生的來源都是直接征召那些有名望的大夫任職,這些大夫們也會帶幾個醫士學習之類的,雖然人數也挺多的,但是說根到底,還是言傳身教的學徒模式。民政部這邊想要搞的卻是醫療教育化,想要成批量的培養出來大夫,而且培養成本還不能太高。 此外,還有很特殊的一點就是,目前帝國里幾乎所有能拿得出手的創傷科,以科學的方式研究人體,病理的醫生,清一色都是軍醫…… 陸軍軍官學院醫科里的軍醫們……雖然很多都是傳統醫學世家子弟出身,打小就接觸傳統經驗醫學,但是進入醫科后,他們學習的卻是人體內部構造,經常解剖,再用各種顯微鏡觀察各種微生物,試圖搞明白到底是什么東西讓人感染致病。 他們,學的是羅志學授意下,準許科學理念的現代醫學。 當然,實際治療的時候,也會結合傳統的經驗醫學,給病人開的藥,其實大多也是中藥方子……畢竟有些草藥方子,是經過了眾多的經驗得知有效的,盡管還不知道為啥有效,但是好歹能治病啊。 甭管黑貓白貓,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貓。 因此,那些軍醫們雖然學習的是新式的醫學理論,一門心思琢磨著找出各種致病的病菌,并把他們干掉……但是也不影響他們繼續用各種中藥方子治病。 兩者不沖突! 至少,在新式醫學理論下的各類新式藥物研發出來之前,兩者不能沖突! 民政部那邊,想要培養的也不是傳統的經驗醫學的大夫,而是結合了新式醫學理論和傳統經驗醫學應用的綜合性人才…… 而這離不開軍方的配合! 在御前會議上,民政部的官員們是各種強調,各種訴苦,說什么民間的醫療實在太差,每天都有無數人死于疾病當中,其中相當多一部分還是未成年人以及懷孕發婦女。 為什么古代人口的人均壽命這么低啊,固然有營養不良,人們活到四五十歲就老的動不了的緣故,但是更主要的還是大量未成年人以及懷孕婦女死亡大幅度拉低了人均壽命。 懷孕婦女的危險就不用說了,大部分人都知道古代女人生孩子,基本都是從鬼門關里走一遍,能不能活著生下孩子,得看命。 而這個概率可不會太高! 至于幼嬰兒的高死亡率,這一點恐怕后世人就沒那么多人去關注并了解了,實際上,古代人的孩子想要活到成年是非常困難的。 不說普通人家,哪怕是權貴世家,甚至皇室里,其嬰兒想要順利活到成年也是非常的困難。 翻開史書隨便看,就會發現很多皇帝生了不少兒子,但是最終能活到成年的皇子卻沒多少,以至于出現血脈斷絕,最終讓兄弟子侄繼承皇位的情況。 前明崇禎他老哥,也就是天啟帝朱由校,他可不是沒有兒子,足足生了三個呢,但是沒一個活下來的…… 最終天啟死了后,這龍椅寶座才便宜了崇禎,最終崇禎用力過猛,一腳就把明王朝這座破房子給踹翻了。 而類似天啟帝這樣沒有兒子的皇帝可多了去! 而這可是皇家! 皇室所能享受到的是這個世界上最頂級的醫療資源,各種御醫圍著轉,可就算這樣,皇子皇女的夭折率也非常高。 而普通人家的孩子想要活著長大,那就更加困難了。 一開始,羅志學也知道孩子想要順利長大不容易,但是也不以為意,然而當看到了民政部那觸目驚心的報告后,卻是不得不慎重了起來,并召開了專門的一場御前參務會議進行討論衛生醫療事務。 民政部遞交上來的報告,并不是大規模的統計報告,只是民政部下屬醫療司,對應天府下屬的某個鎮子的跟蹤研究,結果讓看習慣了部隊傷亡數字的羅志學都是感到震驚不已。 這些幼嬰兒以及懷孕婦女的死亡率,高到遠遠超過他的想象。 他很難想象,報告中一個家庭兩兄弟,他們的媳婦竟然都先后因為難產而死,大哥家的三個孩子,一個只活了幾個月,一個活了一歲多,還有一個在三歲的時候也死了……弟弟家一個孩子,也在一歲多的時候死了。 這一大家子,到最后,依舊只剩下他們兄弟二人…… 這雖然是比較極端的個例,羅志學也清楚民政部把這個例子寫出來,就是為了引起他的震撼。 但是羅志學依舊從字里行間里感受到了民生的艱難! 這也讓羅志學明白,普及型的醫療改革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第575章 普惠性醫療 御前衛生醫療參務會議里,各方稍微表態后,民政部的官員就開始詳細介紹了帝國內部的醫療衛生問題,一邊介紹還一邊訴苦。 總之就是想要獲得更多的支持。 在民政部的報告里,主要重點提及了城市衛生問題以及醫療問題。 城市衛生問題嘛,這倒是早就開始做了,倒不是因為醫療什么的,而是為了防止大規模傳染病爆發。 再有就是,除了少數的城市外,其實很多城池的規模都不大,城墻內的常住人口很少的。 一個普通的縣,其縣城里的常住人口往往也就幾千人,大縣才會上萬人。 府的話,少的萬把人,多也不過幾萬。 只有一些大規模的城池,比如省城,商業重地,才會有十幾萬甚至幾十萬人口。 比如金陵城,蘇州,杭州等大城市。 而對這些大城市,帝國的對市容市貌的管理是非常嚴苛的,城市衛生問題倒是不算嚴重。 而醫療問題則是醫生以及藥物雙雙短缺,導致大量人口死亡的問題。 而這兩點,又可以匯總為降低死亡率,提高人口平均壽命的問題。 人家民政部官員說數據,擺事實,再加上一副為民請命的模樣,搞的其他部門的官員們都不好進行辯駁。 哪怕是軍方那邊,也是不等羅志學開口發文,就主動表態說會支援地方醫療事業云云,愿意抽調若干軍醫協助地方建立地方醫療教育體系。 財務部那邊則是表態,可以協調部分經費加大對醫療事業的發展,用于培養更多的醫療人員。 哪怕是吏務部那邊,也是表示可以考慮把官辦醫療機構的從業人員納入官員體系里,但是效仿新式教育體系里的官辦學校的老師們,只給予品級薪資待遇,不給政治待遇。 教育和醫療行業,這兩個行業比較特殊,而給予官身也是有傳統的,傳統的官辦學校,比如傳統封建王朝里的縣學,府學,其教俞都是有品級的官員,一些普通老師雖然沒有官身,但往往也是登記在冊,和衙門里的六房吏員們一樣領取國家錢糧。 而大夫們,則是有太醫院這么一個機構在,太醫院里的各級別的醫生們也都是有官身的。 大楚帝國也設有太醫院,其機構設置雖然和明王朝時期的太醫院是屬于整個醫療體系的管理機構不一樣,大楚帝國的太醫院是純粹的醫療機構。 至于醫療行業的管理機構,則是民政部醫療衛生司。 大楚帝國太醫院,嫡屬于皇室,歸屬宮務廳管轄,主要為皇室成員提供醫療服務,設正三品掌院一人,從三品協院兩人,下設各科御醫一人,太醫若干,設有外科、內科、兒科、婦科、骨科、皮膚、口腔、眼科等大小二十幾個科室。 這些御醫、太醫們。除了少部分是從全國范圍內選撥的傳統中醫泰斗外,更多的還是新式醫學的醫生,都是過去多年來陸軍軍官學院里自行培養的新式醫生中的佼佼者。 這些醫生,說是新式醫生,但實際上這些醫生基本也是中醫世家出身,從小接受過完整的中醫教學,只不過是進入了陸軍軍官學院醫療科后才接受了新式醫學理論培訓而已。 他們的診療都是新舊結合,看似套用了新式醫療理論,但是開的藥還是傳統的藥方……沒辦法,他們也沒各種抗生素之類的現代藥物啊。 現代人的高醫療水平,是建立在現代醫學發展之上的,不是知道各種理論就管用的。 巧婦還難為無米之炊呢,醫生也不例外! 如此情況下,傳統的經驗醫學的各類傳統中藥,還是有一定的價值的,只不過太醫院里也在持續的研究,試圖搞明白各種亂七八糟的中藥方子里,到底那些是真的有用,那些是沒啥用。 那些起到了實際治療作用的各種方子里,到底是其中哪一味藥材去到了治療的作用,而這藥材里到底是那部分起到了作用,能否提取出來有效成分。 總之,雖然搞不明白為啥能治病,但是好歹要明白到底是什么在治病……不能兩眼一抓瞎,人家燙傷了你還給他用童子尿來敷,要有多扯淡就多扯淡(非虛構,筆者見過的真事)。 ——太醫院地位特殊,里頭的醫生們自然都是有官身的,甚至其中大部分還是軍職……因為他們本身就是軍醫,只是調到太醫院里工作,順帶研究醫學而已。 效仿太醫院,那么其他建立的官辦醫學,自然也能給予從業人員官身。 有了編制,再有了師資力量,還有了財政上的支持,這新式辦醫療體系也算是落實的差不多了,不過在羅志學看來卻還是不夠。 因此在會議中間,羅志學罕見的在這種普通內政會議上進行了表態:“醫療改革發展,需要一個過程,老師們要培養,大夫們需要學習成長,各類藥材的培育種植也需要時間,急不來也是很正常的,但是人命關天,我們不能因為客觀上的困難就安心的等待著醫學院建立起來,然后花幾年時間去培養一批大夫……這樣五年后,十年后我們才能辦多少官辦醫院,能夠覆蓋多少人群?” “辦醫學院,搞綜合性的大醫院,研究各類新式醫學理論,研究各類新式藥物,研究傳統經驗醫學在新時代的實際應用,這些都是必須的,也是正途?!?/br> “但是做事情的時候,有時候不能看的太高,也要適當的低一低頭,向下看!” “我們需要的是什么?是先進乃至劃時代的醫學體系嗎?不錯,我們需要他,但是在這之前,我們更需要的是普惠性質的基層醫療!” “你們之前說的各類醫療教育、研究以及官辦綜合醫院都要搞,此外朕再吩咐一點,那就是要在各縣至少辦一所官辦綜合醫院,有條件的鎮也要辦一所官辦診所?!?/br> “此外,要對如今的廣大傳統的大夫們進行資格審核,把一些弄虛作假的毒大夫清理出醫療隊伍,對合格的大夫們授予官方認可的行醫資格證書?!?/br> “要大量培養基層醫生,尤其是鄉村里的醫生,哪怕他們只懂得診療最基本的傷寒和外傷,那也能夠極大的改善廣大農村地區的醫療條件!” 說著,羅志學看了在場個人,尤其是民政部那邊的官員后道:“這事在朕看來,比辦幾十所哪怕上百所的大型醫學更加重要,更緊迫?!?/br> 羅志學聽他們說了一大堆,發現他們說的都挺好的,但是就和他一開始說的那樣,關注點都太高了……或者說他們關注的是發展醫療本身,一定程度上有些忽視了醫療的本質。 醫療的本質是什么?救死扶傷?是也不是……或許普通人會這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