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節
蘇秦紡織公司,因為最近幾年的紡織業爆發以及競爭,為了扭轉局勢,繼續擴大市場,坐穩國內第一大紡織公司的交椅,把目光瞄向了水動力上。 而國內的第二大紡織公司,昔日帝國最強悍的紡織公司,也就是漢天紡織公司也不例外,同樣是籌備著上馬水動力紡織工廠的項目 就和蘇秦紡織公司總結的一樣,如今市場競爭越來越大,壓力也越來越大,為了能夠活下去,迫使他們不斷的想方設法降低成本,擴大產量。 這樣才能夠競爭過幾乎海量的各種亂七八糟的紡織工廠。 沒錯,現在蘇秦紡織公司也好,漢天紡織公司也好,他們的最大競爭對手已經不是彼此了,而是國內各地海量的各種紡織公司。 早些年的時候,國內可沒幾家采用了新式紡紗機、織布機,并采用大規模生產的紡織工廠,因此那個時候,漢天紡織公司的最大競爭對手就是蘇秦紡織公司。 當然了,這也只是相對的,實際上那個時候他們爭的是國內第一的寶座,以及江南地區城鎮市場的競爭。 兩大紡織公司一邊競爭一邊發展壯大,而這個過程里,大量沒能及時擁抱新式紡織機械,還停留在早期作坊式生產的大量紡織作坊日子過的極為艱難。 典型的老大和老二打架,后面的老三一直到老一百被干死了…… 當然了,后面的這些紡織作坊們也沒有等死,經過了早期一兩年的衰敗后,他們陸續開始迅速轉型,采購了大量的新式織布機以及紡紗機,義無反顧的加入了新式紡織業的大軍里。 一開始只是湖廣,江南等小部分地區,然后迅速波及到了全國范圍。 各種采用新式紡織機的中、小紡織工廠如同雨后春筍一樣冒了出來,在漢天紡織公司和蘇秦紡織公司還沒有來得及侵吞大部分城鎮市場的時候,這些遍布全國各地的中小紡織公司,就利用了他們的本地優勢迅速搶占了市場。 短短幾年內,大楚帝國里的紡織產業,就從早期的家庭作坊、小規模的作坊,原始紡織機一夜之間轉變為采用新式紡織機,集中生產的紡織工廠模式。 根據工業部商業司的統計,截止到承順八年一月份為止,大楚帝國擁有大小三千多家從事紡織行業的工廠。 這些工廠大多都是幾十個人規模甚至十幾個人,說是工廠,但實際上還是家庭作坊,只不過是按照公司法進行了注冊登記而已。而上百人的中型工廠并不算多,至于上千人的大型工廠那更是鳳毛麟角了。 然而,就是這些只有十幾個人,甚至十幾個人的小作坊,成為了漢天紡織公司、蘇秦紡織公司最大的競爭對手。 以前他們還在用舊式紡織機的時候,他們生產出來的土布成本高昂,根本無法和新式織布機,紡紗機的成本相提并論。 然而當這些小作坊們也開始采用新式織布機,紡紗機的時候,他們的生產效率也大幅度提高了起來。 大工廠盡管還有一些生產成本上的優勢,但是卻缺乏了本地優勢,如果算上運費的話,大工廠的看似廉價的布匹運輸到某地去銷售,在成本上興許還比不過當地十幾個人的小作坊…… 這就讓蘇秦紡織公司、漢天紡織公司這種大型紡織公司很尷尬了! 你要說生產成本,出廠價這些,他們的確是更便宜…… 但是奈何還有運輸成本啊,如果距離遠一些說不準運費就超過了生產成本了。 所以,最近兩年大楚帝國的紡織產業一片蓬勃發展,各種紡織工廠冒了出來,官方自然是很高興的,畢竟官方可不管個別企業的死活,他們看中的是紡織行業整體的發展。 而紡織行業整體的發展,是他們所樂于看見的,甚至是他們多年扶持鼓勵的結果。 但是對于蘇秦紡織公司為代表的大型紡織公司,這種市場環境就不是那么友好了。 運費就是一頭攔路虎,根本無法解決。 除非他們在眾多地方都投資建設工廠,但是這樣一樣,大型工廠的集中生產成本優勢也就會沒有了。 為此,他們就想著通過持續降低成本來競爭眾多小地方的市場。 直接把布匹的成本拉低到讓那些小工廠望塵莫及的地步,那么是加上了運費后還比他們更便宜的地步。 而要做到這一點,以現在的生產效率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水動力機械就不一樣了。 水動力機械的生產效率,遠遠超過人工生產! 早幾年,新式紡紗機剛出來的時候,一個工人cao作的人力紡紗機只能同時生產八根勉強。 后來持續改進可以生產十六根,三十二根乃至六十四根棉線。 然而水動力紡紗機剛搞出來的時候,僅僅是試驗型號就能同時紡一百多根棉線,更別說后續還能持續改進了。 織布機也同樣如此。 早幾年的所謂新式織布機,在生產效率上比以往提升了好幾倍,但是水動力織布機的生產效率,比新式人工織布機都提升了四十倍。 這種生產線效率上的大幅度增加,讓大型紡織公司突破目前重圍,繼續擴大市場競爭力的可能性。 至于說水動力紡織工廠成本高昂的問題……他們可不差錢。 反過來,高昂的成本,還能進一步提高市場的進入門檻。 這個過程是非常殘酷的,興許未來會有大量的中小型紡織工廠因為沒有足夠的資金進行轉型,繼而倒閉破產。 而這,也是工業化的一部分! 就和早幾年,大部分家庭作坊式集中倒閉,大量自行紡紗織布的家庭作坊人員,最終被迫進入各大紡織工廠一樣。 工業化,一直都是很殘酷的事。 類似的情況不僅僅出現在紡織產業里,在大楚帝國的驕傲鋼鐵產業里同樣如此……大楚帝國官方直接投資建立大量的中小型機械廠,通過機械化生產大幅度降低鐵制品的價格,于是乎,一夜之間,市面上的農具以及炊具、工具的價格全線暴跌,都跌倒了那些鐵匠們零星采購鐵料的價格…… 人家機械廠生產的鋤頭,出售的價格,比私人鐵匠采購鐵料的價格還要便宜! 大量自己打鐵販賣的家庭作坊式鐵匠鋪迅速消失在華夏大地上……無數鐵匠,從昔日里不愁吃喝的手藝人失去了收入,最后要么改行,要么接受各機械廠招攬進入工廠,成為了一名工人…… 工業化,永遠都是這么的殘酷! 社會進步的同時,也會帶來毀滅,時代的塵埃落在個人頭上,那就是一座座大山。 第568章 三十個騎兵師 承順八年春天的大楚帝國,在一片平靜中度過,沒什么中大規模的外部戰爭,內部也沒什么太大的動亂。 至于小規模的邊境沖突戰斗以及偶爾出現的士紳土司叛亂什么的,那都不算事…… 作為一個封建王朝,有個幾十次的小規模sao亂很正常,尤其是遠離中原的偏僻地區里,很多人都還不知道已經改朝換代呢,這種社會環境下,總會有一些人做出來不合常理的事情來,然后蠱惑一些連村子都沒有出過的鄉民們搞什么武裝反叛。 根據統計,承順七年里,大楚帝國一共剿滅了三個帝國,五個王國……陣前斬殺或逮捕了三個皇帝,五個王爺,其中有一些甚至還打著前明宗室的旗號呢。 這些事情放在偌大的帝國里很正常,基本上在地方上就已經處理完畢了,其中絕大部分動蕩甚至都不用出動甲等師,地方上的乙等師守備部隊基本就能清理干凈。 甚至一些貽笑大方的所謂叛亂,當地的巡警們就能解決…… 而外部戰爭之類的也很正常,大楚帝國那么,西南以及西線地區也沒什么明確的邊界線之類的,然后對面的也是一對亂七八糟的土司,當地的楚軍看情況收拾幾個土司,順便為帝國增加若干實際控制區也是很正常的。 只要不是大規模的戰爭,那么基本都不會影響到帝國的大方向。 甚至連上御前參務會議上被討論的資格都沒有。 整體來說,承順八年里大楚帝國算得上是風平浪靜,而且內部也沒有遇到什么大規模的天災。 但是這種平靜不可能一直持續下去的,尤其是北方邊境局勢的平靜,更多的還是受到了冬天的影響。 北方的冬天,可不僅僅是那么兩三個月而已,有些地方的冬天可能一直持續道次年春季。 而隨著夏天逐漸到來,哪怕是遼東地區也早已經化凍,迎來了夏日。 這個時候,已經沉寂了半年的第三集團軍以及臨近的第二集團軍也開始了新一輪的軍事行動。 北方的兩個集團軍的軍事行動,其目標還是針對東擄人。 去年的遼東戰役以及漠南戰役里,楚軍出動了數十萬大軍把東擄人的骨頭都給打斷了,先后殲滅了十幾萬東擄人兵力,奪取了整個遼東地區。 同時在漠南蒙古也是拉攏,逼迫等手段,讓漠南蒙古的幾十個部落都為帝國所用,其他的部落要么保持中立,但是也和東擄人劃清界限,至少死活都要效忠東擄人的漠南部落已經沒多少了。 東擄人,如今可以說已經徹底失去了外援,只剩下自身的力量龜縮在遼東長城以北區域頑抗。 如此情況下,大楚帝國自然不會給他們修生養息,重新積蓄實力的時間,寒冬大雪封山的時候不好打,但是等到了夏天后,天氣已經無法阻礙帝國大軍繼續向北進軍了。 因此,等到天氣好轉,并且趁著天氣好轉的時間,陸地運輸交通恢復,北方河流解凍恢復航運的時候,楚軍迅速往前線各部運輸了大批的糧食彈藥等作戰物資。 同時各部隊也進行了一定的兵力調動,為后續的戰斗做準備。 經過為期一兩個月的物資搶運以及兵力調動后,第二集團軍以及第三集團軍已經完成了基本的戰略部署,完成戰略部署后也沒有停留,而是直接就發動了大規模的攻勢。 而和去年的遼東戰役不一樣,這一次第三集團軍的主戰兵力,并不是步兵或重炮兵,而是騎兵部隊以及野戰炮兵部隊為主。 去年的時候,第三集團軍打遼東,那可是要面臨一大堆的城池堡壘,沒有大量的重炮根本打不動這些烏龜殼。 此外更重要的是,當時的楚軍在騎兵上處于劣勢,當時的第三集團軍加上配合作戰的近衛軍部隊一共也就配屬了一萬五千多人的獨立騎兵部隊。 因此遼東戰役的前期以及中期,楚軍的戰法使用都是步步為營,基本不打什么機動作戰。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第三集團軍下屬,光是騎兵軍就有三個,野戰騎兵總數達到五萬多騎。 這些多出來的騎兵,自然是去年一系列遼東以及漠南戰事的戰果! 去年的戰爭里,大楚帝國在殲滅大量東擄兵力的同時,也繳獲了海量的騾馬,同時大量歸順的漠南蒙古部落也帶來了大量的戰馬。 僅僅一年時間里,大楚帝國的獨立騎兵規模就暴漲了十萬騎! 這十萬騎兵里,大概八萬左右是從歸順各蒙古部落里征召自帶戰馬的騎兵組成,這些也都是傳統騎射騎兵。 還有兩萬則是通過繳獲的戰馬,自身培養的騎兵所組成,這些騎兵則是昔日在遼東戰場上大放異彩的新式騎兵,主要是驃騎兵,至于胸甲騎兵則是比較少,只編成了兩個團而已。 這十萬新多出來的獨立騎兵,和原有的大約三萬多獨立騎兵部隊一起,在春天里進行了新的整編,一共十三多萬獨立騎兵被編為三十個騎兵師,分別歸屬十個騎兵軍所轄。 其中第一、第三、第四騎兵軍歸屬第三集團軍,第二、第五、第六騎兵軍則是歸屬第二集團軍所轄。 第七、第八、第九騎兵軍則是歸屬陜甘的第一集團軍所轄。 第十騎兵軍則是比較特殊一些,因為該軍的都是新編騎兵部隊,暫時駐防河南洛陽一帶,充當戰略預備隊的同時進行持續訓練。這十個騎兵軍,將會是大楚帝國徹底征戰漠南蒙古以及黑龍江以南區域的核心力量。 只不過,這些騎兵部隊里大部分還是傳統的騎射騎兵,并不是陸軍方面大力推行的新式驃騎兵。 新式騎兵要訓練,要改編,一時半會的也搞不了,但是北方的戰事也等不及,所以只能是一邊打一邊改編了。 除了騎兵外,還有大量的野戰炮兵部隊,或者說騎炮兵部隊,這些以兩斤半、五斤火炮組成,由大量騾馬拖帶機動的野戰火炮,在平原良好地形上的機動速度可不差,完全可以跟上騎兵部隊進行長途機動。 至于步兵以及重炮兵們,如今只是在后頭慢慢跟著了,畢竟機動速度就那樣,更何況估計東擄人也不會傻乎乎的跑出來和他們玩步兵隊列作戰。 至于重炮……那更是沒什么用武之地,退出遼東長城后,東擄人現在連座靠譜的城池都沒有…… 一些小城鎮根本用不著大批四十八斤榴彈炮,二十四斤榴彈炮這些大殺器,隨軍的十八斤輕型榴彈炮就足夠了。 這些步兵跟上去,更多的還是為了維持后勤線,沿途建立補給線,至于攻擊敵人的任務,大概率是輪不上他們了。 而實際戰況的進展也是如此。 自從五月份楚軍發動大規模進攻后,對面的東擄人根本就沒有固守某地進行頑抗死守,而是采取了機動作戰的方式進行頑抗,并且還是屬于比較分散的那種。 因為東擄人已經沒有了什么成型的城池,也沒有什么必守之地,此外他們也發現了大規模會戰這種玩意,除了給楚軍送人頭外也沒啥好處了。 因此,他們依靠東北地區的荒山野林,采取騎兵襲擊的方式進行作戰。 還別說,這種戰術的效果可比他們之前在遼東,尤其是在遼西戰場上死扛來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