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節
昨天的工業部派駐遼東地區的高級官員會議上,工業部派駐團團長,工業部右侍郎鄧偉亞大人,宣讀了一系列金陵加急送來的圣旨。 帝國,正式成立了遼陽工業基地,而且還是國家級工業基地,遼陽工業基地也和其他的大型工業基地不太一樣。 這個所謂的遼陽工業基地,并不是單獨某一片地方,而是多個分基地組成的。 暫時有本溪基地、遼陽基地、鞍山基地、遼河口基地四個分支組成,這是根據鐵礦和煤礦所在地以及后續加工地區而設置的。 或者也可以理解為,大楚帝國在遼東一地,一口氣設立了四個國家級工業區。 既然已經設立了國家級工業區,政策已經到位了,那么接下來自然就是投資開辦工廠了。 遼東巡撫衙門那邊已經打下了包票,將會全面配合工業部方面,從關內地區招募工人,同時也將會在地方上做好交通以及工業區的眾多配套設施,主要就是道路以及港口。 至于實際投資,這種事自然得工業部來。 至于民間投資暫時別指望了……重工業投資太大,動不動就是好幾萬甚至幾十萬兩銀子的投資,對民間資本來說壓力太大,而且這年頭大楚帝國也沒成熟的融資體系之類,這限制了民間資本的大規模投資。 就算民間資本投資重工業,人家也有其他諸多選擇啊,華夏地大物博,也不是只有東北才有眾多的煤鐵礦產,其他地方也有,而且不少呢。 雖然其中絕大部分都是中小規模的礦脈,在后世都沒啥人注意,但是這些礦產依舊有巨大的價值,投資開采的話也能獲得大量的利潤。 所以目前帝國范圍里,其實有不少的民間資本都投資了各種礦產,煉鐵廠之類的,只不過規模普遍偏小而已。 但是,不影響人家賺錢! 如此情況下,東北這種苦寒之地的礦產開發,前期基本只能依靠官方資本了。 為此,工業部一口氣擬定了在遼東省投資建設大小二十七家工廠/礦場,本溪煤礦公司,就是屬于其中的一家,而且還是規模比較大,屬于第一梯隊的一家。 這么多公司,自然也是需要管理人員的,按照帝國管理,上述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也都是在職官員。 于是乎,孔開康這個工業部里的正五品處長,就被一紙調令,調任本溪煤礦公司協辦,從四品。 這不是孔開康第一次外調到官辦企業里工作,實際上他和很多工業部的高級官員們一樣,都是從官辦企業里成長起來的,在調入工業部工作之前,他之前是在長沙機械廠里當督辦。 所以他對外調地方當企業高管是有心里準備的,但是吧……對于調到遼東來任職,他心里多少還是有些不太舒服的。 自己從金陵被調往關外苦寒之地任職,要是換成傳統王朝,可不就是流放三千里嘛…… 唉,所以昨天的會議結束后,孔開康的內心里比較復雜! 原本他以為隨團來一趟遼東,只是來辛苦跑一趟,鍍個金,弄點資歷就可以回金陵城,然后熬個兩三年再外調地方,不管是去企業任職還是去地方衙門任職都可以。 只是吧,沒想到來一趟遼東,這還沒回金陵城呢,就直接被一紙任命給留在了遼陽。 不對,甚至都不是遼陽城,而是在遼陽城東北邊,要啥沒啥的本溪……那破地方只有個小村堡,連座城池都沒有! 一想到自己要窩在小山溝里工作,預期工作還得好幾年后,他的心情就不好了。哪怕是自己的品級從正五品變成了從四品也不好! 心情不算太好的孔開康,坐著馬車從工業部代表團的駐地來到了遼陽府衙門。 他雖然剛上任本溪煤礦公司的協辦,并且本溪煤礦公司暫時也就只有一個招牌……不,現在連個招牌都還沒有,暫時只有上頭批下來的一紙文書和公章,人員只有幾個,連個辦公駐地暫時都還沒有呢。 不過該做的事還是要做。 上頭已經告知,目前吏務部正在從全國范圍內選撥人才進駐遼東,后續預計還會有幾個官員被調到本溪煤礦公司擔任高級管理人員。 按照大楚帝國工業部的相關規章制度,直屬工業部的官辦企業,一般會設立督辦一人,協辦一人,會辦一人,如果是技術類企業,還會設立總師一人。 當然了,工業部的直屬官辦企業,幾乎都是技術類企業,哪怕是大楚鹽務總公司、大楚糧食總公司,看似和技術沒啥關系,但實際上也設立了總師一職。 鹽業生產也是很考驗技術的,比如鹽務公司正在搞的沿海鹽場曬鹽生產工藝;糧食公司搞的糧食儲存以及糧食加工業,這些都是需要技術支持的。 因此,大楚帝國工業部的直屬企業,往往都會設立總師一職,因此大楚帝國工業部直屬官辦企業,其管理層基本都是四個人。 這四人是該企業的最高級別的管理人員,督辦統籌所有事務,協辦分管行政管理,會辦則是負責財務,總師負責技術。 再往下,則是看情況會設置廠長,處長之類的高級職務,而大型企業里的這些職務,往往也是在職官員擔任的。 工業部的直屬官辦企業這么搞,地方省級工業司搞的一些省屬官辦企業,或府級工業處搞的府屬官辦企業,基本也都是效仿了工業部直屬企業的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地方機構想要搞官辦企業,是不能自己瞎搞的,都需要報送工業部審批,并獲得批準,同時納入工業部統一管理范疇。 各級官辦企業的管理模式高度一致。 孔開康這個協辦,就是負責本溪煤礦公司行政管理的人,而后續還將會有幾個官員到他手底下任職。 但是,光靠這十幾個官員就想要撐起來一家大型煤礦公司是不可能的,因此工業部還從全部各地的官辦企業里進行協調,調任中低級管理人員以及技術人員甚至普通工人,不過這些人都是平民身份,人家是拿錢打工的,而且合同也不是和工業部或吏務部簽署的,是各企業簽署的。 因此哪怕是工業部或吏務部,都不可能說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調普通人跨企業工作……人家又不是官身,可不歸你管! 要想調動他們,得按照民間的規矩來,和他們進行協商,然后把工作合同進行更換。 只是這一項工作不容易,對于大部分人而言,人家腦子犯抽了才會遠離家鄉,跑到遼東苦寒之地來工作。 因此,上頭也沒想著通過調動這種模式來滿足大量的勞動力需求,最多就是挖來一些技術骨干以及中低級管理人員,并且錢還得給足了。 至于普通勞動力,比如說大量的礦工,那么就只能想起他辦法了,比如說就地招募,又或者是跑到其他地方去招募。 孔開康去遼陽府衙門,就是為了商討本地勞工招募一事…… 但是,商討的結果卻是讓孔開康很失望……倒不是說人家知府衙門不配合,人家已經很配合了。 關鍵是遼陽府沒幾個人啊…… 并且對于遼陽府來說,短時間內農業才是最重要的,什么工廠啊,賺錢啊,都沒有吃飽飯重要。 如今大楚帝國官方運輸到遼東的糧食,運費極為高昂,但是為了避免糧價太高影響民生,這些糧食還得保持平價銷售……于是乎,每運過來一斤糧食賣出去都得虧錢,賣得越多虧得越多。 大楚糧食總公司那邊已經表態了,為帝國開疆擴土籌集糧食到遼東,是他們的責任,哪怕是虧損極大,他們也會咬牙硬撐。 但是,不可能一直這么下去。 等到明年遼東當地的糧食收獲以后,糧食總公司就會大幅度減少對遼東的糧食輸入! 大楚帝國糧食總公司哪怕家大業大,也不可能在遼東長期這么虧損下去。 因此,就地解決糧食問題,尤其是解決普通民眾的口糧需求,這是擺在遼東各級官府衙門的最優先解決的問題,至于發展工商業,那都得往后靠…… 其次,則是種出來更多的糧食來支持軍需。 雖然說軍政分離,軍方也有自己的軍糧運輸渠道,同時第三集團軍以及遼東守備司令部在當地也展開了屯墾自籌糧食的行動。 但是吧,遼東地方不能真的不管軍方死活啊…… 而且帝國御前參務會議里就已經敲定了下來,遼東是要作為東北大擴張的后勤基地的,滿足軍需糧食是他們不可推卸的責任。 因此,遼東地方如今最緊要的任務就是種田…… 而遼東當地人口本來就不多,撐死了一百萬都不到,種田得大部分人口,能夠騰出來從事工商業的人口自然也就很少了。 同時工業部在遼東地區攤開的鋪子比較大,一口氣就設立了二十多家工廠/礦場,按照產能規劃,少說也得需要二十萬人。 并且這二十萬人,大部分還得是青壯勞動力。 畢竟挖礦煉鐵這些事,普通人干不了。 遼東當地可沒有這么多勞動力,在地方衙門里吃了閉門羹后,孔開康雖然有些失望,但是他可不會輕易放棄,轉身就去了遼東守備司令部。 去守備司令部干啥……因為他們手里頭有大量戰俘??! 大楚帝國攻占遼東的過程里,可是獲得了大量東擄戰俘,對于這些東擄戰俘楚軍方面也是進行了區別管理。 里頭的東擄將領,軍官頭目什么全部挑選了出來,這些人里頭一些比較頑劣,或身份特殊的人該殺的殺,該埋的埋,比如積極為東擄效力的漢jian,主要是漢八旗里那些將領們,有一個算一個全被宰了肥田。 叛徒,永遠比敵人更可惡,尤其是民族叛徒! 剩下的戰俘軍官們,則是被集體關押到了特殊戰俘營里從事重體力勞動。 拋開軍官外,其他的普通戰俘則是待遇要好一些,基本上都是被編入戰俘營里從事勞動,主要是屯墾為主。 人家第三集團軍的將士們為了吃飽飯,都得暫時放下刀槍,拿起鋤頭進行屯墾了,這些戰俘們自然不可能躺在牢房里瀟灑過日子,都得去勞動,為自己建造戰俘營房,去種田養活自己之余,養活更多的楚軍將士。 而這些戰俘們,按照規矩都是歸屬于遼東守備司令部里管轄,第三集團軍是野戰部隊,人家只管俘虜敵人拿戰功,至于后續俘虜怎么管理,和人家沒關系,那都是地方守備司令部的事。 如今,孔開康就看上了河北守備司令部里的十幾萬戰俘。 這些可都是上好的青壯勞動力,用來挖礦是再好不過了,最關鍵的是,還不用給工資……被軍方用來屯墾種田,說實話浪費了。 只是,孔開康剛開口說起這事,就被人家遼東守備司令部的人趕走了…… 趕人的一個陸軍中校還罵罵咧咧:“滾滾滾,想得倒是真美,把我們的戰俘要走了又不給補償,明年二十萬大吃的軍糧你給我們種出來???” 聽到這話,孔開康臉都綠了……尼瑪老子好心好意提出幫你們解決一萬人戰俘的口糧問題,你們軍方竟然還找本公司要大批糧食補償……天底下哪有這樣的道理。 但是軍方態度很強硬,戰俘是要用來屯墾種糧食的,你們想要戰俘去挖礦也可以,把糧食補回給我們…… 只要你把糧食運輸過來,手頭上的戰俘都可以去挖礦,但是沒糧食……滾蛋。 孔開康一邊邁步而出一邊內心里狂罵:‘本公司看起來那么像冤大頭嗎?’;‘低賤武夫,不可理喻’ 戰俘包吃包住,又要給一大批糧食給軍方作為補償,在遼東糧食價格不正常,當地糧食出產不夠的情況下,軍方所要大批糧食補償,這算下來成本比去關內招募礦工還要貴的多。 出了遼東守備司令部的大門,孔開康看著陰沉,飄揚著雪花的天空,朝著地上吐了口唾沫后,然后又回頭看了眼守備司令部的大門,口中道:“都他媽有毛??!” “就連這老天爺也有毛病,又他媽下雪,天天下雪,沒完沒了!” 第565章 勞動力緊缺 孔開康對自己在遼東的任職,是有怨氣的。 他好端端一個出生在江南魚米之鄉的大孩子,可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會跑到遼東苦寒之地來……而且不出意外還要一待就好幾年。 他討厭遼東的冷,更討厭遼東這邊的軍方太過貪婪,也埋怨遼東這邊的衙門人員,一門心思都盯著什么糧食產量,只說會配合工廠去關內招工并安置,但是想要讓他們直接從本地人里挪出幾千勞動力來,一個個都在搖頭。 盡管在理智上他也能理解當地官員的想法,天大地大吃飯最大,他們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糧食問題,而不是什么經濟發展。 倒是遼東巡撫季德華惦記著什么工業發展,認為遼東要想擺脫目前的哭喊之地的尷尬局面,就必須打開新的局面,遼東豐富的自然礦產資源就是最好的敲門磚。 不過即便是季德華,其實他也沒想到過帝國上層動作會這么快,這剛收復遼東不過幾個月呢,工業部的代表團就跑過來了,緊接著二十幾家中大型工廠/礦場的建設方案就已經敲定下來了。 這讓遼東方面的準備嚴重不足。 原本按照季德華的估計,遼東頭一年還是要立足農業,恢復民生,起碼要做到糧食自給自足,然后再多出來一部分糧食以供應軍需以及工業需求。 這樣就可以順理成章的發展工業了。 同時早期發展農業的這一兩年里,剛好可以用來勘測遼東的各類礦產,同時向帝國上層打個各種報告說服帝國高層,用以籌建國家級工業區。 如此剛好可以銜接上…… 但是他沒有想到,帝國高層會這么心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