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節
就和皇宮一樣! 大楚帝國的皇宮,可沒有直接在原地廢墟里修房子,而是先進行了墊高…… 明王朝洪武時期修的時候已經墊高了一部分,但是還不夠……大楚帝國修的時候又給墊高了很高。 所以,整個大楚帝國的皇宮,其地勢是要高出周邊地區的。 而御花園的防御工事,也是采取了墊高的方式,當然不可能是全部地形墊高,而是在主要的防御節點里進行墊高……要不然工程量就太大了。 按照預估,如果資金順利到位的話,那么等到明年,金陵皇宮以及外圍的御花園/防御工事,以及其他的各衙門的辦公建筑、西城墻,將會陸續完工。 一切都順利的話,明年秋天,羅志學就能帶著一票妃子、兒女搬入新皇宮,同時各大機構也會搬入皇宮附近的各機構的辦公建筑辦公。 整個帝國的政治中心,將會全面搬入金陵城東城區。 當然了,前提是建設資金能夠獲得保障,而這一點也不用太擔心,大楚帝國的財政家底還是很豐厚的。 再者,按照大楚帝國如今的財政理論,收上來的稅、抄沒的各種行政收入就是要花出去的。 而在怎么花錢這一件事上,大楚帝國和傳統王朝可能不太一樣,很少會把資金直接發出去,而是傾向于拉動就業,創造消費需求上。 最普遍的例子還是‘以工代賑’,以工代賑這種模式,究其本質還是為了拉動就業,增加民眾收入,讓民眾具備基本消費能力。 而其他的大型基礎工程其實也是差不多同一個套路,比如眾多的防洪抗旱水利設施,絕大部分都是在農閑時分招募農村青壯進行建設。 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看成是以工代賑,官府大筆錢花出去了,是能夠直接創造大量的就業崗位,增加民眾收入的。 比如修建一段防洪提,需要大量直接在工地上的工人,而這些還只是最表面的就業。 實際上修建防洪提,還需要大量的工具,嗯,鋤頭,鐵鏟,籮筐、獨輪車、馬車等那也是建設工具……既然是工具那么就需要生產,那么就可以為附近的一些中小機械廠乃至大量的民間作坊們帶來訂單。 此外修筑防洪提還需要石料,如此就可以促進當地或附近的采石場的發展,當地采石場為了滿足大量的石材訂單,就會雇傭更多的工人進行采石并加工。 類似的還有不少,一段防洪提的建設,是能夠直接以及間接撬動大量就業崗位的,其所能起到的作用,遠遠比把建設防洪提的經費直接發放給當地民眾更大。 這也是近代很多國家都喜歡在經濟不咋地的時候,就玩命搞基礎設施的緣故,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時候,英法美德都是如此,美國更是典型,甚至有時候搞這些基礎建設都不是看重基礎建設本身,而是為了拉動就業。 當然了,這一套玩著玩著很容易就把自己帶進溝里去,德國就是玩這一套玩得太嗨,然后自己拿著鞭子抽自己,把自己逼上了戰場。 所以,甭管啥政策,都不能搞的太極端,不然很容易適得其反。 對于大楚帝國而言,現在談適得其反還太早了一些,就大楚帝國的這點家底以及整體上的經濟結構,還談不上經濟危機這么高大上的話題。 再者,在基礎過于薄弱的情況下,適當的進行基礎建設是利大于弊,尤其是大楚帝國大量搞的還是水利設施工程。 這些水利設施,是能夠帶動農業發展,增加糧食產量的。 倒是金陵城的東城區建設,屬于純粹的拉就業用的玩意,因為那就是一堆破房子,并不能促進生產。 因為東城區的建設規模比較大,帶動的就業也非常龐大而已。 比如宮殿里的那些大量雕刻,這玩意需要大量手藝人去搞,如果是傳統王朝的話,那么就是直接征召大量工匠服徭役了。 但是在大楚帝國不會這么干,大楚帝國工業部直接搞了一家石刻工廠以及一家木雕工廠,然后到處請人做工,采取的是臨時雇傭制度。 甚至還是采取計件工資,極大的刺激了這些石刻或木雕工人們的工作熱情,其工作效率讓其他搞什么服徭役的王朝看了都得汗顏。 更關鍵的是,計件工資體系下的的產品成本支出,非但沒有增加反而有所降低。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計件工資,多勞多得,如果再來個末位淘汰,kpi考核……嘖嘖,妥妥的福報! 還好,大楚帝國諸多工廠里的管理人員,也就是那些工業部官員們,乃至民間里的那些士紳辦的工廠主們,他們還沒有搞什么末位淘汰,kpi考核……也不是不想搞,只是他們自己暫時還沒想到這一茬…… 而且目前所謂的計件工資下,臨時雇用來的石匠和木匠,連底薪都沒有…… 你不干活還想拿錢?想的挺美的! 當然了,拋開這些怨天怨地的話,回到最開始的就業上,東城區的建設毫無疑問,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給相關產業以及周邊民眾提供了一定的額外收入。 只不過拉動作用還是不太明顯,并且那些建筑后續也不能產生什么價值而已。 所以羅志學在東城區的建設上,投入一直都是扣扣索索的,但是用來投資各類水利設施的時候,往往很大方,稍微找個過得去的理由就會批準資金了。 其中投資最大的毫無疑問是洪澤湖大堤為核心的淮河-黃河治理工程,這玩意才是千秋萬代的基礎建設。 但是僅僅這樣還不夠,水利部的人沿著淮河以及黃河中下游進行了考察后,最終得出結論,光靠著各種防洪設施,很難徹底的解決江北地區洪澇泛濫的問題。 為此,水利部方面有人提議,是否可以通過提前規劃和準備,等準備妥當后進行人工改道,讓黃河北流? 他們這些人還遞交上來了一份可行性報告,羅志學看了后覺得這事還真的有可行性,而且這玩意還得越早越好。 為啥,因為現在北方人少,并且之前還兵荒馬亂,民眾的接受能力也更好一些……整體遷移潛在河道周邊的人口難度不大。 如果過上十幾二十年,潛在河道周邊人口肯定大幅度暴漲,并且保持安定生活多年后,你想要讓他們再離開家鄉遷移道安置地區去,那難度可大了去。 至于說學部分封建王朝,不遷移周邊民眾,也不準備新河道,直接改道,一口氣讓大片區域變成汪洋大澤,無數人被淹死……這種事羅志學可干不了,這都不是羅志學好不好的問題,而是真這么干了,那肯定是遺臭萬年啊。 羅志學作為大楚帝國的開國皇帝,等統一大半個華夏,現在也干趴下東擄,又收復了大批漠南蒙古部落后,其追求和傳統皇帝已經不太一樣了。 權力……作為開國皇帝,而且得益于目前大楚帝國的政治構架,羅志學的權力絕對是屬于歷代所有皇帝里的巔峰水準。 大楚帝國里不管是御書房制度還是軍務院制度,又或者翰林院制度,再加上稅務部直接負責稅收,地上只能分潤部分稅收。 軍方的地方守備司令部以及野戰集團軍、軍并行的制度等等。 所有的機構以及制度,其核心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了集中皇權! 這意味著,在權力上,羅志學已經求無可求……至于錢財利益乃至女色什么的,你得知道整個帝國都是他的。 錢權色三樣,對于現在的羅志學而言都是浮云……那么現在的羅志學還能追求什么? 名聲,成為華夏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名垂千古之類的。 再過來就是羅志學自己的一些趣味愛好,比如統一全世界…… 基本上也就只剩下這兩樣東西了。 羅志學支持繼續向北征戰,奪取整個東北乃至更北方的草原以及后續的西域等地區,恰好就能同時滿足以上兩項! 而搞一些亂七八糟的事去折騰,敗壞自己的名聲,這是羅志學所不能接受的。 因此,黃河人工改道絕對不能出現腦子一熱就爆破河堤,讓黃河北流,以至于沿途無數民眾受災! 反過來,如果能夠好好的搞,妥善安置了沿途民眾,通過人工改道馴服了黃河,后續在黃河中上游搞種樹固沙,防止黃河中上游荒漠化之類的綠化工程,再持續修建各類防洪設施,確保未來數十年乃至上百年的黃河安全。 羅志學估摸著,這事要是辦成了,比肩大禹治水也不是不可能的。 再加上其他軍事以及經濟上的功績,自己死之前超越三皇五帝不是夢! 嗯,就這么干! 心中有了想法的羅志學,當即召集了水利部的官員們開會,聽取黃河人工改道工程的報告! 第563章 更多的經費更多的編制 江北一帶乃至安廬省鳳陽府等地為什么會洪澇,這是個顯而易見的問題,就是因為黃河奪淮河入海,但是淮河的下游河道的泄水量是有限的。 平常容納淮河自身的河水出海還行,嗯,如果是難得一遇的汛期那么也會發生洪澇。 而當黃河的大量河水也加入淮河河道之后,哪怕是平常年份也會導致河水淤積無法及時出海,如果是汛期那就更完蛋了…… 洪澤湖怎么來的? 這個湖泊可不是一開始就有的,早先的時候,這里只有多個小湖泊…… 但是在宋朝時期黃河奪淮入海后,黃河河水倒灌入淮,水量增加,最終讓這一片的小湖泊逐漸連成一片,形成了早期的洪澤湖。 后來歷朝歷代為了防洪,尤其是明王朝過去兩百年里持續的修筑洪澤湖大堤,最終導致了洪澤湖徹底成型。 如今的洪澤湖,已經是華夏大地里的第四大淡水湖了。 所以,是黃河奪淮入海四百多年,才最終搞出來了一個洪澤湖。 縱觀洪澤湖的形成,也可以簡單的理解黃河奪淮入海到底有多龐大的威力,至于洪澇,對于大自然而言,都是順帶的。 水利部的官員們經過了持續數年的考察調研,最終得出了結論,江北、安廬乃至河南等地的容易洪澇的情況想要得到改變,光靠什么洪澤湖大堤,沿途防洪堤壩是遠遠不夠的。 辦法只有兩個,一個是開挖淮河下游,弄出來一個出水量更大的出???,而這顯然也是不可能的,別說在這年頭了,就算是放在二十一世紀也是不太可能的事,工程里太大…… 那么剩下的一個辦法就是就是讓黃河改道了,以減輕淮河下游的壓力,同時黃河改道后,通過新河道有了新的的出???,汛期時泄水量也會更大,減輕黃河沿岸的洪澇災難。 基于此,水利部才正式提出了黃河改道的計劃。 對此羅志學也是表示了認同,但是在具體的方案上,羅志學卻是提出來了幾條的要求。 黃河人工改道,必須以利國利民為唯一原則。 在這一原則下,考慮到黃河含沙量大,未來河道抬高的情況,必須要確保新河道在未來一百年甚至更久的時間里都堪用,避免出現地上河道的情況。 選擇新河道,要盡可能的考慮到民眾遷移問題,能少遷移民眾就少遷移民眾。 新河道的工程量要盡可能的小,以降低成本。 時間上不能拖太久,拖得越久,那么人工改道的可能性就越低,因為隨著天下太平,候選河道的民眾以及農業生產就會恢復的越來越好,搬遷的難度也就越來越大,損失也越來越大。 最后,羅志學強調,不管是什么方案,但是遷移民眾的補充一定要到位,首選是耕地補償,要確保每一個遷移的民眾到了新家園后,都能獲得一份賴以生存的土地,其次給予耕種土地的幫助,比如耕牛,種子,遷移期間的口糧等等。 總之,遷移不能變成一場血淚遷移,而是要成為一場民眾欣然接受甚至是覺得占了便宜的遷移。 諸多要求里,羅志學最為重視的遷移安置問題,其他的都不算什么,唯獨民眾遷移安置這一點不能有任何的放松。 羅志學絕對不允許本該是一莊利國利民,而且還耗費甚大的好事最終變成了被民眾責罵,甚至留下千年罵名的壞事。 怎么說呢,羅志學搞黃河人工改道一事,就是奔著留一個好名聲,名垂千古去的……這名垂千古要是變成了遺臭萬年,羅志學得氣吐血。 誰要是在這一點上讓羅志學不痛快,羅志學就要他一輩子乃至全家人都不痛快,不,連不痛快的機會都沒有,直接來個抄家滅族! 水利部的一票人聽完羅志學所提的諸多要求后,是又驚又喜。 驚的是羅志學的要求不低,并且話里話外都在暗示……這事不準給朕掉鏈子,否則殺你全家……這事要是搞得不好,是真的要命。 喜的是陛下同意了黃河人工改道計劃,并且還真的準備實施,而這對于負責河工事務的水利部而言可是天大的好事。 只要這個龐大的工程實施下去,那么就能夠讓水利部的影響力大大增加,中途也會有眾多水利部的官員從中撈得足夠的政治資本繼而升官。 水利部的尚書侍郎們,可就指望著靠這一工程的功勞進入御書房了…… 在一個帝國里,怎么衡量一個機構的重要性?拋開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最重要的就是人員編制以及經費了。 因為官方機構他也沒啥盈利需求……日常時候該干的事也得干,干好了是應該的干不好要挨打,如此情況下,如何讓一個機構凌駕于其他機構之上呢,毫無疑問是更多的經費、更多的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