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節
緊接著度過小凌河退往小凌河堡、大凌河堡,豪格是想著試圖依托大凌河重新建立防線,并且爭取時間等待遼東半島以及其他方向的援軍。 至于杏山和錦州,只能是祈禱他們能夠堅持的久一些,等到豪格集結更多的援兵后發起反攻了。 當然,豪格還派人冒死穿過楚軍的封鎖線,趁著夜色潛入到了錦州城,給多爾袞送去了信件,解釋了自己的作為作為,說是自己是以退為進,并且將會用一切手段集結更多的兵力準備反攻。 遲則一個月,早則半個月,他就能夠完成反攻準備前往解救錦州云云。 多爾袞看罷信件后,內心里是怒火中燒…… 跑的就是跑了,還說以退為進,當了婊子竟然還想要立牌坊。 不過雖然心中已經憤怒至今,但是他如今想要保住性命,保住城內四萬大軍的性命,還是得指望著豪格的援兵。 所以,他強忍著怒氣,寫了一封信讓人穿越楚軍封鎖線送道小凌河堡去,說是不怪他豪格,希望他能夠盡早集結援兵救援錦州,保全大清基業云云。 如今局勢下,多爾袞想要活命,只能是祈禱豪格盡可能的帶著更多兵力的大軍西進救援。 要不然,錦州遲早要完蛋,而且這個時間也絕對不會太長。 尤其是六月九日,得知杏山城被楚軍攻破,城內守軍全軍覆沒的時候,多爾袞一天內連續寫了三封救援信,派遣死士穿越楚軍封鎖線前往小凌河求援。 這幾封信,已經用上了祈求的語氣,而且語氣一封比一封低微。 第一封,多爾袞說什么如今是大清國危急之時,需要大家齊心協力,共同振興大清國,還說為了避免內耗,等到擊退楚蠻子后,他會擁立豪格監國。 第二封,亂七八糟說了一大堆后,已經不是說等擊退后楚蠻子擁立豪格監國了,而是直接說現在就擁立豪格而監國,并稱豪格作為皇太極長子,監國名正言順云云。 而等到第三封,多爾袞已經是直接稱呼豪格為監國殿下,讓豪格看在大家是叔侄,看在大家都在為大清國奮戰的情分上,還請侄兒拉叔叔一把…… 可惜的是,多爾袞的這三封書信,實際上一封都沒能送出去! 隨著楚軍主力攻破杏山城,又不費一兵一卒拿下松山后,楚軍的大批主力部隊已經陸續殺到了錦州城下,甚至一部分兵力已經繞過錦州朝著小凌河堡而去了。 錦州城已經被楚軍內外十余萬大軍徹底包圍,內層有大幾萬的步兵直接圍攻,中層是作為戰略預備隊的數萬主力部隊,而外圍則是兩萬多的騎兵部隊。 整個錦州,可以說被圍的嚴嚴實實。 多爾袞派出的死士又運氣不太好,而且還是在白天里就嘗試通過楚軍的封鎖線,結果陸續被從楚軍的巡邏兵力所發現然后擊斃。 同時還搜出來了這三封多爾袞的求援書信,最后被送到了第三集團軍司令部里。 錦州城下的左英哲看到了這三封多爾袞的求援書信后,臉上帶著笑容道:“看來錦州城內的多爾袞已經是快要撐不住了!” “此戰,我們又能殲滅東擄至少四萬以上的兵力,大大減輕了后續進軍遼東平原的難度??!” 一旁的近衛軍作戰副部長錢泰近衛中將道:“等重炮部隊準備妥當后,也就可以攻城了,錦州已經被我軍圍困多時,城內軍心士氣極低,想來攻城的也不用花費太久,錦州這邊是沒什么懸念的了,只不過大凌河堡那邊倒是還有至少五萬多敵軍?!?/br> “尤其是里頭的三萬多騎兵,是個麻煩!” “這一戰沒能逮住這支騎兵,如果后續作戰里也沒能逮住他們的話,那么等到深入遼東平原內陸的時候,恐怕就比較麻煩了!” 左英哲道:“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對面領軍的乃是豪格,之前在廣寧中前所的時候被我們給打怕了,有了比較強的警惕心,我們主力一壓過來,他們就直接帶著騎兵跑了,追都不好追!” “不過問題也不大,騎兵雖然戰略機動能力強一些,不過我們手中的騎兵也不少,更關鍵的是如今我們在漠南蒙古那邊的進展不錯,估計再有幾個月殘余頑抗的部落也就差不多能收拾了,回頭集結部分蒙古騎兵東進配合作戰,這豪格手中就算還有幾萬人也蹦跶不起來?!?/br> 左英哲和錢泰等楚軍里的高級將領,心情都還算不錯。 雖然錦州戰役的開始和過程都超出了他們的預料,也沒能和最開始的作戰計劃鈉鹽個,直接把東擄十幾萬大軍包餃子。 但是能夠重創東擄,殲滅他們七八萬兵力也算是不錯了。 至于剩下的豪格所部四五萬人,就和吃飯一樣,得一口一一口吃,回頭繼續打就是了。 —— 多爾袞的求援書信沒有抵達小凌河堡,更沒有送到豪格手中,但是并不意味著豪格不知道錦州的危機,更不意味著他不想要救援錦州。 實際上豪格從之前撤退的時候,就想過重新西進救援錦州的,如果豪格有心坐看多爾袞兵敗身死的話,一開始他就不會帶著騎兵北返錦州,并在錦州城下猛攻一天,付出一千多騎的傷亡。 所以,豪格還是愿意放下和多爾袞的私人恩怨以及皇位的競爭矛盾,愿意帶兵救援錦州,拉多爾袞一把的。奈何豪格自認為現有兵力不足救援錦州,貿然西進救援的話容易變成rou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所以,他想要等到遼東半島,蒙古東部方向,以及沈陽后方等地的援兵抵達后,再發動救援作戰。 在他看來,錦州城內足足有四萬多兵力火炮,大小長管火炮也足足有幾十門,各類明軍遺留的舊式短袍更是數以百計,新式火繩槍也有大幾千支,舊式鳥槍也有幾千支。 而城內糧食和彈藥都是極多,畢竟此地以前可是東擄在遼西走廊方向的戰略后方,重要的物資囤積以及中轉地。 其中儲備的糧草別說四萬人了,就算是十萬人都能吃上至少三個月的。 各類火藥,炮彈,鉛彈這些也是儲備的非常多。 以豪格看來,哪怕是楚軍炮火犀利,但是錦州至少也能堅持一個月以上,如果運氣好的話,甚至都有可能堅持三個月以上。 只是,這只是豪格的想法而已! 豪格雖然也和楚軍的騎兵交過手,也曾經遠遠聽到過楚軍攻城時候所發出來的隆隆炮聲。 但是,嚴格上來說豪格并沒有親眼看見過楚軍大規模攻城的場景。 而楚軍攻城時候的盛大場面,如果不是親眼所看的話,光靠想象其實很難想象的出來。 多爾袞也好,豪格也好,又或者是之前的杏山城守將,如今已經戰死沙場的齊爾哈朗也好,他們在沒有親自面臨楚軍重炮攻城的時候,依靠道聽途說,哪怕是已經多次抬高了楚軍攻城的烈度。 但實際上他們的最大程度的想象,依舊低于楚軍的真實攻城烈度。 杏山戰役的時候,齊爾哈朗一開始就是信心滿滿,哪怕是頭幾天里已經被楚軍多部主力圍攻,但是齊爾哈朗當時依舊信心十足,認為守住杏山三個月以上都沒什么問題。 因為開始的時候,楚軍動用的火炮只有各師屬炮兵部隊里的野戰炮,盡管其中也有些許的十八斤輕型榴彈炮,但是數量還是不多。 光靠師屬炮兵力量,要強行攻打杏山城這種被有著充分防炮工事準備的城池,難度還是非常大的。 如果是換成榴彈炮大規模服役之前,面對這種烏龜殼那么楚軍一般就是會采取長期圍困加逐步肅清,定點爆破等方式。 通過炮兵火力壓制,掩護工兵和步兵部隊挖掘戰壕突進,后續工兵會嘗試對城墻進行爆破,一旦爆破成功,那么就會讓重甲突擊隊殺上去,通過慘烈的近距離混戰廝殺來奪取城池。 而這種攻城方式,也就是東擄人所預料到,并且有信心阻擋的緣故。 因為人家東擄人就是靠重甲步兵起家的,說起重甲步兵的近身廝殺,這可是他們最擅長的作戰方式。 但是在齊爾哈朗他們并不知道,楚軍現在已經不這么玩了…… 廣寧中前所攻城戰的時候,楚軍是怎么攻城的? 主要依靠榴彈炮的殺傷為主,在榴彈炮的持續密集炮擊下,大量殺傷敵軍有生力量。 當時的廣寧中前所缺乏有效的防炮工事,因此很快就被大量殺傷,最后大規模投降。 而等到杏山戰役的時候,杏山城已經有了比較完善的防炮工事,而楚軍則是重點利用四十八斤榴彈炮,集中火力攻擊敵軍的城外壕溝、堡壘。 尤其是敵軍駐防眾多兵力的若干城外堡壘,按照早期明軍和楚軍的交戰經驗來看,這種城外堡壘看似簡陋,但實際上擁有良好的對實心炮彈的防御能力,同時因為是突出部,在上面部署的火炮以及火槍手,能夠良好的覆蓋戰場,對進攻方造成重大殺傷。 早期楚軍和明軍的城池攻防戰里,某種程度上來說,雙方的重點戰役就是圍繞著這些城外堡壘進行反復爭奪,一旦這些城外堡壘被楚軍陸續攻占后,那么城內守軍哪怕還擁有城墻,但是基本也無力回天了。 杏山攻防戰,雙方其實都是依靠著早期的作戰經驗在打仗…… 東擄人根據前明新標軍的經驗,認為要守杏山,就要死守城外堡壘,因此在幾座城外堡壘里部署了大量的兵力以及火炮。 同樣的,楚軍一看對面的城防體系,也認為要攻城就必須先打城外堡壘,于是乎集結了大量火炮,重點炮擊這些堡壘。 于是乎,杏山城里的中后期,也就是楚軍的重炮部隊抵達,并投入作戰后,杏山守軍的傷亡開始急劇加大! 在幾乎數不清的四十八斤、二十四斤、十八斤的榴彈炮轟擊下,那些為了抵御實心炮彈而構筑的城外堡壘,雖然期內也有壕溝和防炮洞用來抵御榴彈炮,但是強度卻是遠遠不足。 于是乎,這些城外堡壘內的守兵,大量死傷在楚軍的炮火之下。 而且楚軍還多次作出步兵沖擊的姿態,迫使東擄守軍從防炮洞里爬出來準備進行防御作戰,但是往往這個時候,楚軍的炮兵部隊又回來一陣急速射…… 雖然這種急速射往往是利用九斤輕型榴彈炮,十八斤輕型榴彈炮以及九斤野戰炮所發射的榴彈炮為主,炮彈威力不算大,但是架不住楚軍里的九斤級別的火炮多啊…… 這么來幾次作勢突擊,實際上想要把敵軍騙出來進行炮擊的戰術后,這些城外堡壘內的有生力量往往會死傷極其慘重。 等楚軍真正出動擲彈兵部隊對這些城外堡壘發起攻擊的時候,守軍往往已經死傷半數以上,而且全面失去了組織。 失去了組織的敵軍,在楚軍的突擊部隊勉強和羊羔也沒啥區別。 值得注意的是,在杏山城戰役里,楚軍突擊部隊,也就是擲彈兵部隊除了采用手榴彈,以及步槍,盔甲,腰刀之類傳統武器外,還嘗試用了大量的遂發手槍。 而且還是從騎兵部隊那里臨時借過來的…… 因為早期手槍騎兵的糟糕發揮,搞的楚軍騎兵部隊如今對遂發手槍很不待見,師屬騎兵部隊里的龍騎兵們,認為用下馬步戰用燧發槍就行了,傻子才跟你玩手槍對射…… 騎射騎兵們,覺得玩騎射的時候,手槍遠不如弓箭好用。 至于近衛軍的胸甲騎兵和驃騎兵們,他們連火槍和弓箭都不用,玩的是直接策馬沖鋒,甚至為了保持沖鋒時的陣型,士氣們的勇氣之類的,近衛軍的這幾個騎兵團嚴禁士兵們在沖鋒的時候使用手槍,違者嚴懲。 這一次遼西走廊的好幾場戰役里,騎兵部隊基本都沒用過手槍,等到了錦州戰役的時候,近衛軍騎兵部隊為減輕負重,干脆把配發的手槍都仍在后頭了! 這一批騎兵用的手槍放著也是放著,于是乎經過協商后,就被步兵部隊里的擲彈兵們給拿走了。 擲彈兵嘛……人家自詡精銳步兵,啥武器都能用,也都能用得上。 常規野戰的時候,擲彈兵玩線列,用火槍是一把好手。 有時候一線的步兵指揮官還會讓擲彈兵散開陣型,部署在線列陣型的前方,因為擲彈兵們的槍法更加優秀,更勇敢,組織度也更高,哪怕是形成散兵隊形后,也能夠有效作戰。 攻堅戰的時候,擲彈兵就會化身重甲步兵……直接穿戴一身重甲,然后拿著鋼刀,長矛以及火槍,手榴彈等各種武器玩攻堅。 而遂發手槍這東西,他們覺得在攻堅作戰的時候應該可以用。 因為攻堅作戰的時候,擲彈兵經常也會遇上同樣身披重甲的敵軍,這個時候冷兵器效果不大,往往需要火槍以及輕型火炮來殺傷敵軍。 但是這些火器,在狹小,混亂的近距離戰斗力局限很大,所以楚軍的擲彈兵們就開始使用遂發手槍了。 攻堅作戰的時候,帶兩把已經提前裝填好的遂發手槍,遇上敵人先開槍,然后再殺過去…… 遂發手槍雖然有限射程很近,但是近距離內殺傷力可是相當不錯,至少對面東擄人的盔甲是擋不住子彈的。 遂發手槍在擲彈兵手中,首次用于攻堅作戰,表現的相當不錯,于是乎沒幾天,原本屬于騎兵部隊的遂發手槍,就一股腦被分發到了各擲彈兵部隊里。 這也算是大楚帝國遂發手槍,第一次在實戰中表現尚可了……以往的時候,那都是慘不忍朱,搞的高層都想要把遂發手槍全面撤裝了…… 同時遂發手槍在擲彈兵的優良表現,也是讓楚軍高層重視起來了擲彈兵在攻堅作戰時的火器裝備問題。 現有的擲彈兵在攻堅作戰的時候,主要有遂發步槍,兩斤半野戰炮,九斤輕型榴彈炮這三種火器,其中的九斤輕型榴彈炮很不錯,這玩意其實就是專門為了攻堅作戰而設計、并裝備的,很輕,彈道彎曲,實用性很強。 但是兩斤半野戰炮和遂發步槍就不行了,野戰炮這東西,就不適合在攻堅戰里使用,擲彈兵使用的時候,都是直接拉上去當直瞄霰彈炮使用的…… 遂發手槍則是射速太慢,在短兵相接里,敵人可不會給你開槍后第二次裝填的時間! 現在的擲彈兵,迫切的需要一種在攻堅戰里使用的單兵火器。 第三集團軍已經向金陵方面報告,輕輕開發這種攻堅武器了,只不過一種新式武器從設計到測試再到生產,然后服役,這中間所需要的時間太長。 至少,錦州戰役里是等不到這種武器的了,第三集團軍的擲彈兵們打錦州,還是得繼續用原有的各種武器裝備。 考慮到攻堅需求,各部隊里的擲彈兵們開始苦練手槍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