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節
“為了提升航速,同時也是為了部署更多的艦炮,并降低船只的重心,我們設計的時候,拉長了船體,使得船只擁有更大的長寬比,使得船只在航行的時候航速更快,更靈活?!薄盎鹋诓渴鹕?,我們沒有采用襄陽級二等巡洋艦的單層連續甲板,而是在單層連續甲板之外,在船只尾部增設了四分之一甲板?!?/br> “主甲板一共部署二十六門十四斤加農炮,在船只尾部的四分之一甲板和前部甲板,則是一共部署了十四門的九斤加農炮?!?/br> “四十門艦炮的強大火力,足以在海戰中撕碎任何的敵人!” “同時其修長的船體,更是帶來了優秀的航速,其航速比原來的襄陽級巡洋艦還要更快,至于原有的各種鳥船,福船的航速更是連提鞋都不配!” “龐大的噸位,也能夠讓這種戰艦攜帶更多的糧食,淡水等補給,長時間航行并執行遠洋戰斗任務?!?/br> 聽著艦政司司長孫正勇少將的話,旁邊的鄭芝龍盯著這戰艦一邊看一邊感嘆。 孫正勇說的沒錯,這艘松江號的戰斗力,足以吊打以前自己搞出來的那些鳥船。 盡管鳥船也算是新型船型了,但是局限性依舊比較大,比如難以搭載大量的重型火炮,在航速上也不咋地。 這也是當初大楚帝國接受了鄭芝龍的船隊后,直接停掉了新型鳥船的建造,而是全面投入新式戰艦的建造當中。 這些新式戰艦,采用西式軟帆,船型類似蓋倫船型,但是船體一般更加修長,同時龐大的噸位幾乎都用來搭載火炮或者彈藥以及補給物資。 不像是鄭芝龍時代的那些所謂戰船,還需要留出大量的空間搭載貨物。 大楚帝國海軍建造的戰艦,都是非常純粹的戰艦,只為了海上戰斗而生,運貨可不是他們的責任。 大冶級護衛艦,襄陽級巡洋艦以及現在的松江級巡洋艦都是如此,純粹就是為了海戰而生的,根本不考慮其他用途。 在鄭芝龍看來,自己的巡洋艦隊里后續如果能夠配上多幾艘松江級巡洋艦,再帶著幾艘襄陽級巡洋艦,他都敢帶著巡洋艦隊直接殺到馬尼拉甚至馬六甲去。 至于北邊海域,那就更是直接橫掃了。 不說現在最新的松江級巡洋艦,就算是靠著現在的襄陽級巡洋艦以及大冶級護衛艦再加上一大票新型鳥船等船只,北洋艦隊都能在北方各海域里橫行,全面掌控東海、黃海、渤海的海權,根本沒東擄人和高麗人什么事。 畢竟現在大楚帝國的這兩種新式戰艦可不少。 襄陽級巡洋艦的八艘已經全部服役,在襄陽級之后,目前大楚帝國海軍開始建造噸位更大,火力更強的松江級巡洋艦,該級艦的預定建造計劃達到了十二艘。 大楚帝國對這種巡洋艦,很滿意,這種戰艦遠洋適航性非常好,并且更大的噸位也能攜帶更多的補給物資,能夠讓戰艦執行長時間的遠洋戰斗任務。 此外大冶級護衛艦也建造的很多,這種以近海為主,也具備一定遠洋作戰能力的護衛艦,純粹是大楚帝國海軍用來湊數,維持海軍規模的。 目前已經建成服役了二十多艘,還有多艘在建,整個建造計劃達到了四十八艘之多,并且要求在承順八年之前全部完成,以全面替換現有的各種福船、鳥船。 原有的眾多福船、鳥船之類的,將會陸續退出陸軍一線部隊,先是轉入二線艦隊里維持規模,繼續培養水兵,等后續新式戰艦數量上來了,則是會直接退出陸軍現役。 你說這么多船只陸續退役了會不會心痛……其實這些船哪怕退役了,其實也能夠轉入海軍直屬的運輸艦隊,或者是出售給國內的那些海上貿易公司,不會造成浪費的。 再說,大楚帝國當初招攬鄭芝龍所部的時候,看中的可不是鄭芝龍手底下的這些福船鳥船……而是數以萬計的熟練水手。 這些水手,才是大楚帝國海軍急缺,而且也沒辦法短時間內培養出來的。 而有了這些水手,大楚帝國就能放開手腳來造艦了,幾十艘幾十艘的建造。 從這也能看得出來,當大楚帝國這種中央集權的帝國真正想要搞海軍的時候,所能發揮出來的能量是龐大無比的。 而對于一支強大的海軍而言,只有護衛艦以及巡洋艦自然是不行的,更是缺乏了靈魂的。 新型八百多噸的松江級護衛艦雖然已經非常強悍了,但是作為一種巡洋艦,它的火力天然就不咋地……用來日常巡航,欺負弱小沒啥問題,但是遇上敵人的主力戰列艦就得抓瞎了。 畢竟它的火炮數量只有四十門,對于動不動就大幾十門火炮的戰列艦而言太少。 而且為了控制重量,它搭載的火炮還是十四斤加農炮和九斤加農炮,連個十八斤加農炮都沒有……對上一票配屬二十四斤加農炮的戰列艦,那都沒法看! 這一點,大楚帝國海軍的將領們自然知道,所以他們早早就開始準備了一種新型戰艦的建造工作。 這就是金陵級戰列艦 第503章 進攻性海軍 大楚帝國海軍的戰艦發展,其道路是非常清晰的,早幾年剛敲定大造艦計劃的時候,就已經劃定了護衛艦、巡洋艦、戰列艦之分。 大楚帝國海軍的戰艦分類,并不是單純用噸位或者火炮數量進行分類,而是用戰艦用途進行分類。 護衛艦的定位就是近海巡邏,護航,執行低烈度戰斗任務,說白了就是個打雜的。 要求什么都能干,同時還要求控制成本。 大冶級護衛艦就是這樣一款戰艦,噸位只有三百五十噸,搭載二十二門火炮,其中十二門十四斤加農炮,十門九斤艦炮,比較小的噸位再加上搭載的火炮數量不少,所以導致人均居住空間比較小,搭載的生活物資也比較少,所以想要讓這種戰艦執行遠洋任務就會比較麻煩。 當然,也只是麻煩,不代表著不能干了。 不管怎么說,大冶級護衛艦都是一艘非常典型的蓋倫型的海船,并不是什么類似廣船,沙船這些近海內河船型,其船型本身是具備了遠洋航行條件的,只是補給會比較麻煩而已。 真要說起來,這個噸位如果放在一百多年前那算是大船了,甚至都能用來環球航行了……當年哥倫布的座艦也不過兩三百噸而已。 哪怕是放在幾十年前,這個噸位的戰艦也能夠充當艦隊里的主力了。 只是最近幾十年,戰艦越來越大,導致了這個噸位的戰艦逐漸無法成為海戰主力而已。 隨著造艦技術的發展,現在的船只能夠造的越來越大。 同時隨著最近百年來,艦炮逐步成為最重要的海上武器,并逐步發展出來了線列戰術,如今的線列戰術已經取代了跳幫作戰,成為了主要的海戰方式。 眾多因素相加,也就導致了如今的戰艦是越造越大,主力的戰列艦的噸位基本都奔著上千噸去了,哪怕是配合戰列艦作戰的一些巡航艦往往也有六七百噸之多。 如今三百多噸的戰艦,也就只能淪為打雜的份了。 在大楚帝國海軍的定位里,真正進行遠洋作戰的戰艦,是巡洋艦以及戰列艦。 巡洋艦,平常時候用來進行遠洋巡弋,護航,戰爭時期作為主力艦隊的偵查船只,前出提供偵查,執行輔助戰斗任務。 因為考慮到遠洋巡弋護航以及作戰的需求,所以這種巡洋艦的噸位必須足夠大,畢竟船只噸位要足夠大,才能夠在深海航行,遭遇風浪的時候才能更安全。 同時足夠的噸位也能夠搭載更多的補給物資,使得海上作戰的持續能力更久。 同時為了更高的航速,所以船體建造的更加修長,長寬比比較大。 而大的長寬比,反過來又能搭載更多的火炮。 綜合起來,這就出現了襄陽級巡洋艦以及現在正在建造當中的松江級巡洋艦。 大楚帝國目前對于這三種已經服役的新式戰艦,還是比較滿意的。 廉價而數量龐大的大冶級護衛艦,能夠有效維持海軍規模,培養更多的經驗豐富的水兵,同時恭維帝國漫長的海疆。 襄陽級巡洋艦,以及其改進型松江級巡洋艦,這兩種其實大同小異的巡洋戰艦也能夠有效執行遠洋巡弋和護航任務,并在未來配合戰列艦和敵人艦隊進行線列決戰。 但是,對于預定中的海戰主力,也就是戰列艦該怎么搞,這在大楚帝國海軍內部還是發生過一些爭論的。 大楚帝國海軍最早設計戰列艦的時候,那是大楚帝國控制了江南,當時大楚帝國掀起了海軍建設大浪潮。 當時瞄準的就是對抗鄭芝龍所部去的。 所以當時海軍艦政司考慮的更多的是搭載更強悍的火力,更厚實的防護。 但是造艦這東西,往往是一種取舍,不可能你什么都要的。 畢竟經費是有限,造艦技術也是有限,不可能讓你無節制的要火力又要防護,還要適航性和航速之類的東西。 在確?;鹆头雷o的情況下,其他方面就要進行一定的犧牲了,比如適航性,居住空間,續航能力乃至航速方面 簡單來說,當時海軍想要建造的是一種在近海海域里活動并作戰的主力戰艦,有種近海戰列艦的意思。 但是還沒等設計完成呢,鄭芝龍所部就率部投誠了。于是乎,鄭氏船隊這個大楚帝國海軍最大的假想敵一夜之間就變成了自己人……然后大楚帝國海軍艦政司那邊就陷入了迷?!?/br> 他們不知道該設計什么樣的戰列艦了,是繼續延續之前的設計,搞近海戰列艦,還是說改變設計搞真正的遠洋戰列艦。 最后還是皇帝陛下羅志學親自定下了調子:海軍是進攻性軍種,海軍的建設發展,要立足于主動進攻,拒敵于國門之外。 簡而言之,作為帝國海軍,你不能光等著敵人殺到家門口來,然后和敵人在自家近海打一場防御性作戰。 海軍必須主動出擊,干掉任何敢出港的敵人船只包括艦隊,把敵人的海軍堵在港口里,避免敵艦隊跑出來威脅到己方的運輸船只,炮轟敵人的港口打擊敵人,掩護陸軍登陸敵人的國土。 什么防御性海軍,存在艦隊之類的,這種艦隊對于那些中小國家而言可能很適合,因為他們國力有限,建設海軍立足于自保以及有限反擊能力自然是可行的。 但是大楚帝國是什么國家? 這是一個每年財政收入大幾千萬兩銀子,光是一年軍費就能夠比肩整個歐洲的國家,你讓他搞一只區域防御性海軍,那不扯淡嘛! 海軍不要臉,他羅志學還要臉呢。 所以,作為海軍的核心戰力所在戰列艦,就被定為為遠洋戰艦。 于是乎,原有的設計被推翻重新進行設計,這個過程里也是參考了不少歐洲的一些船只,還通過洋人花大價錢購買了兩艘大型的蓋倫武裝商船作為參考,同時又花費高價挖來了一批洋人或南洋土著的工匠以及各種懂得科學知識的人。 人家洋人跑過來也是賺錢的,而大楚帝國不差錢,尤其是請各種工匠的時候,那都是直接砸錢的。 如此猛烈的銀彈攻勢之下,沒有任何一個蠻夷工匠能夠抵抗的了。 直到現在,其實大楚帝國都還廣泛招攬各種工匠,尤其是造船,槍炮方面的工匠,開出的價格極高,不僅僅是給工匠的工資高,而且還給相當豐厚的介紹費…… 嗯,最近幾年,不少在亞太-印度海域活動的商船再前往大楚帝國的貿易時候,往往都會通過各種非法或合法的手段,帶上一些工匠,以賺取大楚帝國開出來的介紹費。 去年底有個英格蘭籍的武裝海商膽大包天,帶著一艘小破船和一百多個亡命之徒,一路從印度往東走,洗掠了好幾座葡萄牙人控制的沿海據點,除了掠奪財物外,還把一票工匠和那些識字動技術的人,包括傳教士和低級貴族之類的全部打包運往大楚帝國。 狠狠地賺了一筆。 當然了,這些人到了大楚帝國后,只要不是太頭鐵的人,基本待遇也不會差。 畢竟大楚帝國是禁制奴隸,人口買賣是犯法的。 而大部分人到了大楚帝國后,看在大楚帝國開出來的高薪資上往往也樂意干一段時間,實在不行那么直接走人也行。 只是吧,想要出?;丶乙膊皇悄敲慈菀椎?,可不是什么時候都有船起航的,就算有,人家也不一定會帶上你,就算帶上你,船票也不是個小數目。 所以,這些想要走的人,往往也只能給大楚帝國干上一年半載賺路費…… 而大楚帝國其實也沒想過把這些人一直留著,只要把所學的東西留下來,人隨時可以走%…… 大楚帝國要的是技術人員的知識,工匠的經驗以及一些小技巧之類的。 通過內部挖掘招攬技術人員、工匠;又通過外部挖掘技術人員以及工匠,同時皇皇家理工學院里的一票人也會用一些不成熟的現代技術理論參與進來。 如此,大楚帝國的戰列艦設計以及建造才算是具備了可行性。 —— 而具體設計的時候,哪怕已經敲定了要建造一種遠洋戰列艦,但是依舊遇上了一些分歧。 有些人認為,既然戰列艦是海戰主力,那么就應該更注重火力,弄上百門火炮,而且還要配屬更多的重炮,在海戰中憑借火力摧毀任何敵人的戰艦,以掌控大海,把敵人艦隊直接堵死在港口里。 但是也有人認為,戰艦造出來是打仗用的,而既然是打仗用的,首先你得能抵達戰場,或者是要能追上敵人,所以遠洋適航性以及航速更重要,火力倒是其次的。 畢竟遠洋適合性不行就無法出遠洋,只能待在家門口作戰,而這種在家門口作戰的戰艦,不就是之前被舍棄的近海戰列艦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