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節
等到了功勞大到無賞可賞的時候,基本距離死也就差不多了。 尤其是兩百多年前朱元璋喜歡殺功臣,更是給后人留下了極大的威懾力。 大楚帝國的這些開國將領們,普通將領自然是不用擔心這種事了,但是那些戰功顯赫的上將們,其實不少人都是很擔心日后的結局。 比如說李成通。 李成通其實在去年帶兵攻占了幽州城,又帶兵奪取了山海關,并在山海關里擊敗了東擄和吳襄的聯軍之后,初步穩定了北方局勢的他就已經向羅志學主動請辭了。 當然了,沒有通過太正式的奏折,而是通過各種暗示。 至少李成通打心眼里是不想要繼續當這個東北戰役司令,更不愿意在未來帶兵征伐東擄,再給直接搞一個收復遼東的滅國之功。 到時候,自家陛下該怎么封賞自己? 難不成還真的搞個元帥出來? 或者在爵位上給自己來個異性王? 那是取死之道。 大楚帝國的軍銜制度里雖然有元帥這么一說,但是這玩意只存在著文件當中,屬于武將最頂級的軍銜,當初制定軍銜的時候羅志學說的很清楚,非救國之功不授元帥軍銜。 而李成通功勞再大,也達不到救國之功的程度。 因為大楚帝國強大的很,根本用不著他救…… 所以在軍銜上,上將幾乎就是到頂了。 而爵位上,大楚帝國的功臣爵位里,公爵就是最頂級的了,根本沒有異性王一說,大楚帝國里的王爵,也就是郡王或親王,只授予宗室。 皇帝之子授親王或郡王,親王之世子可承襲郡王。 其他的不得封王。 所以李成通的上將軍銜到頭了,而爵位上,等冊封了公爵后也到頭了。 這個時候,如果李成通還賴在東北戰役司令一職上,然后再給自己搞個滅國之功,到時候你讓陛下怎么封賞? 作為一個聰明人,能夠統帥數十萬大軍展開規模宏大戰役的高級將領,李成通可不是什么笨蛋,相反他把事情看的很清楚。 如其去考慮日后陛下怎么封賞,還不如不給陛下考慮的機會。 一個合格的臣子,是不會讓自家陛下為難的。 于是乎,他就獲封公爵爵位后,正式請辭了,不是通過暗示,而是通過正式上書的方式。 有時候,退一步海闊天空,甚至還能更進一步。 李成通在領兵方面已經是做到極致了,但是在更高層次的方面他還是沒干過呢,比如說參贊機要。 如果未來有機會進入御書房,過一把參務大臣的癮頭,他還是很樂意的。 而能夠入值御書房的武將,哪怕只是個協辦大臣,無一例外,都是在京畿任職的武將,沒有一個是在外領兵的將領。 經過以退為進后,陛下也準許了他的請辭,并調任他到金陵來任職,也順利的進入御書房擔任協辦大臣。 同樣的,和他一樣在外領兵的黃丁權也是做出了同樣的選擇,人家黃丁權雖然以愚忠示人,但是不代表他是笨蛋啊。 他要是笨蛋的話,最早在伏牛山的時候就不可能擠掉一大堆人獲得羅志學的信任,他如果是笨蛋的話,也不可能坐鎮南陽數年,牢牢堵住了北部防線,讓當時對于大楚帝國而言還算是比較強悍的陜西,中原等地的軍隊無法南下,確保了大楚帝國的北方安全。 如此,大楚帝國才能夠騰出手來南下楚南,東進江南。 所以黃丁權也請辭了,并獲得了羅志學的首肯調回了京畿。 這兩個人的調職,也是讓朝堂上的不少人,尤其是那些武將們松了口氣。 以后羅志學會不會殺功臣不敢說,但是現在,至少陛下還是善待他們的。 同時李成通也是給他們這些在外領兵的將領們找出來了一個新的以退為進的道路。 那就是在外領兵到了統兵一方后,軍銜在達到了上將無法進一步晉升的時候,依舊還有新的晉升方式,那就是回京畿入值御書房。 如此可以順利交接軍權,避免陛下的猜忌,同時自己還能參與到帝國真正的戰略決策當中來。 ——對臣子們的這些想法,羅志學多少也能猜得到,其實羅志學覺得他們多慮了…… 想要造反,你也得有這個本事才行! 他羅志學可是一路征戰打下來的天下,個人威望大到難以想象,甚至不客氣的說,只要他還活著,那么這個帝國就亂不起來,甭管是李成通還是黃丁權,甚至哪怕真的出現個元帥,在他羅志學面前也得乖乖趴著。 至于說考慮到羅志學死了以后,繼承人無法控制權臣的問題,這一點雖然客觀存在,但是也通過諸多方式進行避免的,比如說領兵的將領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持續變動的,通過正常的調換完全可以實現軍權的順利過渡。 最后,其實威望啊,權術謀劃這些東西還是次要的,最重要的大楚帝國有一個完善的權力制衡的體系,避免軍隊成為某一個將領的私軍。 軍政分離不說,而且哪怕是軍權都是被切割成了好幾個部分,并且互不統屬。 比如募兵權這個東西,那是軍政部的權限。 新兵們由軍政部主導下的募兵司,并通過各省守備司令部募兵機構的配合,招募新兵,然后進行新兵訓練。 完成訓練的新兵,被移交給各部隊。 整個新兵補充環節里,沒前線將領什么事……甚至經過幾次改革后,都沒參謀部什么事。 同樣的,軍官的培養以及分配同樣是軍政部的職責。 但是軍政部卻是不能直接指揮他們作戰,對現有部隊的訓練以及指揮,那是參謀部的權限。 而這個過程里,各省守備司令部分配了部分乙等師的指揮權限,但是這部分權限也被嚴格限制,其中一個是守備司令部并不是說能指揮所有在該省的乙等師。 部分被集結起來輔助甲等師作戰的乙等師,不歸各省守備司令部管轄,而是被調配到各軍或各邊防,戰役司令部所轄,或者說歸屬參謀部直轄。 只有分散到各地方,以哨、營、團為單位駐防在各城池內的乙等師,才歸屬各省守備司令部所轄。 此外守備司令部調動所轄的分散乙等師,也是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比如駐防在a縣的某個乙等師步兵哨,這個連日常歸屬當地守備司令部的指揮,縣守備處無權調動所轄的乙等師出現執行任務。 有這個權限是上一級的府級守備司令部,同樣的,這個府級守備司令部也無權指揮所轄部隊出府執行任務,有這個權限的是上一級的省級守備司令部。 而省級守備司令部,也無權調動所轄乙等師出省作戰,有這個權限的是參謀部。 簡單來說,大楚帝國是把乙等師分成了兩種,一種是平日里分散駐防地方的乙等師,有種類似地方守備部隊,有點類似于武警之類的,這種歸屬地方守備司令部所轄。 還有一種是調往前線協同甲等師作戰,或者是集結起來大規模兵力,駐防在要地,主要是一些要塞,邊防的乙等師,這些是屬于真正的二線兵力,直接歸屬參謀部所轄,比如吳淞要塞,剛成立沒多久的第一百三十八師,這個師就是吳淞要塞的守備部隊,轄重炮部隊以及駐防步兵,直接歸屬參謀部統轄。 還有駐防在薊遼、宣大、陜甘的十多個乙等師,這可是正兒八經的邊軍,只不過缺乏機動能力而已,這些乙等師歸屬東北戰役司令部或宣大、陜甘邊防司令部所轄。 羅志學通過多層次的指揮體系,把指揮權是切割的比較零碎,不會出現說某個外頭的高級別將領,就能夠直接控制當地所有軍隊的。 最后還有一個輪換任職制度! 就和文官數年一輪換一樣,軍方的武將們也是會進行輪換,甚至這種輪換比文官還要更頻繁。 一個文官可能主政地方好幾年才會被輪換,并且也有可能長期在一個地方任職,但是在軍方這種情況是不可能看見的。 軍方的將領任職時間也不會很長的,大擴軍時代不說,哪怕是現在穩定下來后,兩三年內哪怕沒有獲得晉升,也必須進行調動。 如果是晉升,還要直接調離原單位。 而且去年開始,大楚帝國陸軍實施異地晉升的政策,這個政策很簡單,晉升時必須調離原單位。 比如第一師任職的上校,如果被晉升為準將,必須離開這個師,前往其他師級單位任職。 準將升少將,少將升中將,中將升上將更是如此。 反正就是不讓你在原單位晉升,更不準你在一個地方兜兜轉轉然后一路爬上去,形成為尾大不掉之勢。 類似這些限制軍權,防止軍隊變成將領私兵的政策還要很多,比如裝備問題,都是軍械部直接研發并采購的,和前線將領沒啥事,上頭給他分配到什么只能用什么。 又比如士兵們的軍餉,這可不是直接發放到部隊主官手中,然后讓部隊主官再發放給士兵的,而是后勤部直接發放。 后勤部為了給全軍將士發放薪餉,直接在各部隊里設立了專門的薪餉機構,專門用于發放給將士們發放薪餉。 現在后勤部方面還想著和財務銀行合作,通過直接銀行轉行的方式給將士們發放薪餉呢,不過還有眾多現實限制問題,所以暫時沒能成行。 眾多這些限制,很大程度上,也能避免統兵大將直接造反的問題。 當然,哪怕是做了足夠多的防御措施,但是皇帝如果是個大傻子,或者外部環境發生劇烈變化的時候,叛亂依舊會出現,軍閥依舊會產生。 但這已經和殺不殺功臣沒關系了。 第501章 漠西蒙古 很多事情,都不可能找到一勞永逸的辦法。 就和這個世界上沒有千秋萬載的王朝一樣,隨著時間的流逝,再好的制度也經不起人心的考驗。 大楚帝國也同樣如此! 羅志學很清楚,自己根本不可能搞出來一勞永逸的各種制度,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哪怕是現在他弄出來的參務制度,看似能讓他更加自如的掌控整個帝國,但是較真了說,其實也和明王朝的內閣制度或者清朝的軍機處沒啥太大的區別。 都是依靠閣臣之間的相互制約,來達到一種平衡,從而讓皇帝高高在上。 但是這是需要皇帝持續的掌控閣臣之間的平衡,如果沒有持續的調整和平衡,很容易就會出現權臣了。 只不過參務制度,相對比明王朝的內閣制度,閣臣的制約要更多一些,顧忌要更多一些而已。 而掌控軍權上也同樣如此。 單純依靠各種制度進行平衡,其實也很難說徹底的維持平衡,所以羅志學制約軍方將領的辦法從來都不是一種,而是很多種! 比如近衛軍制度。 羅志學老早就以近衛部隊為前身,建立起來了獨立于陸軍、海軍之外的近衛軍,并且對近衛軍還特別的重視。 近衛軍自成體系,擁有自身的參謀、軍械、軍政、后勤機構,甚至連軍官學院都在去年建立起來了,而且去年開始,羅志學為了進一步切割近衛軍和陸軍,直接禁制了近衛軍和陸軍以及海軍之間的軍官流轉。 同時近衛軍的軍費,也不是走傳統意義上軍費,財政預算里的軍費,是特指給陸軍以及海軍的軍費。 而近衛軍的軍費,則是直接從皇室經費里支出。 從經費再到人員上,近衛軍都不受陸軍或海軍的管轄。 同時隨著陸軍的規模持續增加,羅志學也沒忘記持續擴大近衛軍的規模。 在北伐戰役里,隨著第一近衛師和第二近衛師北上參戰,第三近衛軍和第四近衛師也悄然的在金陵城城郊軍營開始編練了。 到如今,第三近衛師和第四近衛師已經成軍,并駐防在應天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