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節
而且騎兵的身高要是很高,騎上去腳都能直接著地……到時候騎馬沖鋒就不是四條腿在跑,而是六條腿跑! 聽上去很滑稽……但這就是現實! 大楚帝國陸軍也想要獲得更加高大的良好戰馬,然后搞一票身披重甲的重騎兵,能不能打另說,但至少看起來很威武不是…… 但是沒適合的戰馬??! 不說阿拉伯馬這些優良馬種,就算是蒙古馬都缺…… 盡管大楚帝國已經試圖通過西北地區,嘗試獲得大量來自西域乃至更西方地區的馬匹,但是短時間也別指望能獲得多少了,現階段還是以蒙古馬為主。 如此也就意味著,大楚帝國陸軍,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其實都只能使用輕騎兵。 而對于輕騎兵所用的盔甲,陸軍方面很重視,陸軍高層里的幾個騎兵將領們,希望通過這種新式板甲,能夠在保證己方騎兵輕負重的情況下,盡可能的提升對弓箭以及刀劍長矛等冷兵器的防護能力。 不過采用更優良的輕型盔甲,也只是折衷的辦法,最重要的還是獲得大量的優良馬匹。 對于這個問題,羅志學專門在承順五年十月份的時候,召集了騎兵總監以及農林部進行了一場很少見的文武御前會議。 會議專門研討如何解決優質戰馬的問題,經過一番會議后,敲定了多項的馬政決議。 其中包括增加對大馬營軍馬場的資金撥款,爭取在西北地區打造出來一個大型的綜合戰馬培育基地。 除了大馬營軍馬場外,依托甘肅、陜西兩地原有比較豐富的馬政資源,擴張或恢復,重建多個軍馬場,擬定以陜甘為重要軍馬培育產地。 擴大山東益都軍馬場的規模,確保華北、華中地區的軍馬供應。 同時在各省,選擇適合養馬的地方籌建更多的軍馬場,不一定非要規模有多大,但是多少要有。 此外,羅志學親自給馬政機構下達了任務,要求他們引進并培育西域各地的優良馬種,并嘗試利用阿拉伯馬,西域中亞等地的馬匹以及自身的蒙古馬進行雜交培育,嘗試培育出來更好,更適合國情需求的優良戰馬。 這一場的馬政會議,旨在解決陸軍缺乏軍用馬匹,尤其是缺乏優良戰馬的問題。 目前大楚帝國的外部馬匹來源很少的,這是因為東擄幾乎全面控制了東蒙古,并且對西蒙古地區也擁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人家東擄人肯定不會愿意看見大量優質戰馬流入到大楚帝國手中。 再加上大楚帝國為了封鎖東擄人,對薊遼、宣大一線采取了全面的封鎖措施,直接把這些邊關地區劃定為軍事禁區,禁制平民禁制,也禁制商人通過海上貿易和東擄人進行貿易。 交戰雙方各自封鎖的情況下,大楚帝國目前已經沒辦法通過明面上的渠道從蒙古中部以及東部區域獲得優良戰馬了。只剩下部分東擄人控制不強的西蒙古乃至更西邊的西域區域還能獲得戰馬,但是目前數量太少,對于龐大的戰馬需求而言杯水車薪。 大楚帝國目前的戰馬來源渠道,其實和明王朝時期差不多,主要還是依靠自身的馬匹來源。 可別以為目前華夏長城以內的地區里沒有馬匹了,實際上是有的,只不過數量少,質量也比較差而已。 中原地區大量養馬,這個不得不說元朝了,當年蒙古人南下中原后,為了解決中原駐軍的戰馬問題,他們在很多地方都開設有馬場,這個過程里導致大量人失去了他們的土地,導致家破人亡。 通過圈站大量土地作為牧場養馬,元朝在中原腹地,甚至在江南繁華之地都搞出來了很多個大型馬場。 這也是明朝初期,朱元璋盤踞在長江沿岸的時候,就能夠擁有大量騎兵部隊的緣故,當時的華夏大地里,尤其是江南、華東等地區根本不缺馬。 明朝成立后,明王朝和所有中原傳統王朝一樣,依舊非常注重馬政,讓民間大量養馬,因此明朝早期里,其實馬匹保有量很大,只是質量不咋地。 畢竟民間養馬大多都是官府攤派的任務而已,只要養不死那么就算完成任務了,至于養出來的馬匹高大與否,這不重要。 等到后來馬政逐漸荒廢,巔峰時期明王朝擁有九十多個軍馬場,但是等到明末就只剩下九個了。 而大楚帝國一向來都是非常注重馬政問題的。 哪怕還窩在楚北的時候,因為缺乏戰馬導致戰略被動的緣故,當時的大楚帝國就已經開始籌建官方馬場了。 后來逐漸擴張,一路往北打到了薊遼、宣大,往西打到了嘉峪關后,大楚帝國一邊接管了明朝僅剩下的幾個軍馬場,另外一邊又自行籌建了數十個軍馬場。 這些軍馬場從南往北,覆蓋面還是比較廣的,同時也大力的鼓勵民間自行養馬,大楚帝國沒有和傳統王朝一樣,強迫民間養馬,而是通過補貼,提高馬匹收購價的方式來鼓勵民間養馬。 而大楚帝國為了鼓勵民間養馬提高收購價,順帶也是為了刺激那些有渠道的人從西蒙古,西域等地方采購也好,走私也好弄來優秀的戰馬,以解燃眉之急。 一匹肩高一米三的蒙古戰馬,官方收購價比以往提高了一倍之多,如果是西邊來的中亞馬甚至阿拉伯馬,價格更高。 總之一句話,現在大楚帝國滿世界采購馬,不惜高價! 反正大楚帝國有錢,也不缺這點采購馬匹的錢,缺的是優良而數量龐大的戰馬。 價格高,可以很高的刺激民間大量養馬熱情。 而且官方收購馬匹是有標準的,質量上好的馬匹才能獲得更好的價格,這也是鼓勵民眾養馬更加用心。 為了更好的管理馬政,大楚帝國老早也設立了相關機構。 農林部里有專門的畜牧司騾馬處,專司負責各類騾馬事務,各類鼓勵民間養馬,收購馬匹的事務都是這個處在負責。 而軍方的騎兵總監下,也設有馬場司,主要負責軍方自己的軍馬場。 民間養馬這種事一時半會的也急不來,而且民間養的馬沒有經過專門培訓也很難直接充當戰馬使用,因此民間養的馬,更多還是作為役用馬使用。 而戰馬因為需要專門的去勢、訓練,讓戰馬適應戰場上的環境,比如槍炮聲這些,所以是由軍方的軍馬場負責。 目前的各大軍馬場里,規模最大,潛力也最大的當屬西北地區的大馬營草灘,在這里楚軍依托之前明王朝存留的軍馬場,成立了大規模的軍馬場,稱之為大馬營軍馬場。 大楚帝國的馬政部門,準備在利用這個天然的大馬場里培養大量的戰馬。 而且他們不僅僅是培育大量蒙古馬,他們還準備從西域大量引進中亞甚至其他地區的馬匹,準備用于培育更加優良的馬匹。 因為他們采購各類優良母馬、沒去勢公馬的價格很高,很多西域那邊的異族商人聽聞了后都蠢蠢欲動。 畢竟沒人會和錢過不去! 除了大馬營為代表的陜甘軍馬培育馬場外,大楚帝國還準備重點發展山東益都馬場,這地方也很適合養馬,并且本身就在中原地區,距離也近。 就當陸軍那邊轟轟烈烈搞馬政的時候,海軍那邊的人插嘴說了一句:你們陸軍要養馬,可以去濟州嘛! 第498章 關內一統 海軍那群人說什么去濟州養馬,陸軍的人一聽就知道他們為什么會這么說。 不就是因為攻打濟州的話,得用上他們海軍,然后借此獲得更多的軍費嘛。 至于你說水草豐美,適合養馬的地方,其實多了去,可不是非得跑到遙遠的海島上去養馬的。 只是陸軍雖然知道海軍的謀劃,不過也沒有把話說太死直接拒絕。 以后如果拿下了遼東,拿下了高麗半島后,跑到濟州去養馬也不是不可以,多一個馬場總歸是好的。 不過那都是以后的事了。 現在嘛,還是得專注于中原地區以及陜甘地區的馬場,先把軍用馬匹,尤其是可乘騎的戰馬數量提升起來再說。 大楚帝國在承順五年十一月份里,通過了一系列扶持馬政的政策,鼓勵扶持民間養馬,同時擴大官方養馬場,擬定的官方養馬場很多,除了陜甘、山東等地方外,就連兩廣甚至云南都打算開設馬場培育馬匹。 只是現在云貴地區有不少都還在西明軍殘部控制當中,楚軍為了加快云貴戰事的進度,同時也是因為進入冬季后,北方戰事再一次平息。 趁著北邊戰事初步平息,大楚帝國調集了不少資源投入云貴戰場,僅僅是往云南戰場上就增援了五個師,其中四個是新編的乙等師,還有一個原本部署在廣東的甲等師,也就是第十三師。 之前駐防在廣東的第十三師在十月份的時候就開始全面整編換裝了,因為武器裝備一次性就通過海運送過去了上萬支的燧發槍以及相應的好幾千套火槍手專用輕型半身甲,同時提前訓練的數千新兵也已經準備妥當。 因此只用了半個月時間就完整了人員調整,裝備發放等事務,緊接著開始密集訓練,初步適應性訓練了一個半月后,終于在十二月份被調往廣西,隨后他們繼續西進進入云南,參與云南方面的戰事。 等到這個時候,楚軍在云南方向投入的兵力已經達到了兩個甲等師,五個乙等師,總兵力超過七萬人。 光看兵力數量的話,已經是不比攻打陜甘、山西的兵力少多少了。 之所以投入這么多的兵力,但是受到當地地形,土司繁雜等影響,而大楚帝國又不愿意直接大開大合,直接大軍殺進去直搗黃龍,放任眾多亂七八糟的各種土司。 大楚帝國在云貴方向采取的軍事行動,其實并不是單純為了剿滅西明,還是為了趁著這一次機會,徹底把當地土司眾多的局勢給扭轉過來,全面實施‘廢土置縣’。 這是比明朝時期該土歸流更加激進,對當地土司更加不友好的政策,這也是當地眾多土司拼死反抗,導致楚軍推進緩慢的緣故。 但是羅志學是下定了決心,趁著這一次進軍云貴的機會,徹底把云貴這些有著眾多土司的地方納入實際統治當中,把所有土司一股腦全部干掉,而不是放任眾多土司家族,后頭慢慢玩改土歸流。 任何改革都是在王朝初期最容易成功,等到天下太平后,在想要玩這種大規模的改革難度可就大了。 所以,羅志學寧愿派遣更多的兵力,讓前線部隊穩扎穩打,搞拉網式推進的方式,也不愿意看見這些土司存活在世界上,然后過幾年就來個叛亂。 隨著楚軍持續增兵,盡管作戰方式還是穩步推進,然而同時推進的方向多了,整體進度也就快了起來。 數萬大軍散開,一路橫推過去,無數統治了當地數百年甚至更久的土司陸續人頭落地,而后方的民政官員則是跟在大軍后頭,設立各級府縣鎮乃至村各級行政統治,把這些地方徹底納入大楚帝國的實際統治當中。 十二月二十六日,在承順五年即將結束的時候,剛投入戰場不久的楚軍第十三師攻占了昆明城,殲滅了西明興武政權里的絕大部分主力三萬余人。 不過興武帝朱由楥、黔國公沐天波等興武朝權貴,已經提前撤離了云南府昆明,逃亡大理府。 但是在另外一邊,大楚帝國的第五師也沒有多久就殺到了大理府。 這一次,楚軍直接切斷了他們的突圍路線,把大理包圍的嚴嚴實實,楚軍發起最后總攻的時候,興武朝僅剩下的萬余兵力全軍覆滅。 承順六年二月四日,楚軍攻破大理城。 黔國公沐天波帶著百余親衛,拼死掩護興武帝突圍,但是卻沒能突圍成功,最后被楚軍士兵逼到了洱海邊上。 絕望之際,沐天波率領僅剩下的親衛拼死抵抗,力戰而死,興武帝朱由楥投水而死! 其余跟著他們一路從昆明逃到大理的興武朝文武官員,包括眾多宗室齊齊身亡。大理一戰后,興武朝正式覆滅! 而這已經是自從崇禎帝死了后,第四個被大楚帝國剿滅的西明政權了,也是最后一個西明政權了。 第一個是隆興政權,崇禎自殺后,孫傳庭擁立朱常浩在陜西長安稱帝,頒年號‘隆興’。 這個隆興帝朱常浩因為是僅剩下的明神宗朱翊鈞的兒子,其血統和崇禎最近的緣故,在崇禎死后,被大部分明朝各地殘余力量視為正統,哪怕是有有野心的左良玉一度擁立潞王朱常淓監國,但是后來也是被迫取消了監國,承認朱常浩的正統性。 隆興帝朱常浩死了后,明王朝的其他殘余勢力,陸續扶持了兩個皇帝一個監國。 即左良玉在陜西延安擁立的潞王朱常淓稱帝,頒年號邵安,不過這個邵安朝沒堅持幾個月就滅亡了。 四川那邊的文武官員以巡撫邵捷春為首,逼著蜀王朱至澍監國,同樣沒能堅持幾個月也被剿滅了,這個蜀王朱至澍被四川巡撫邵捷春反手給砍了,用他的人頭保住了自己的小命。 云貴官員以黔國公沐天波為首,擁立桂王朱由楥稱帝,頒年號興武,隨著蜀王朱至澍、邵安帝朱常淓陸續死了后,興武帝也就成為了最后一個獲得明王朝殘余勢力廣泛認同的皇帝,興武朝順勢成為了明王朝的最后一個掌控實際地盤的政權。 可惜的是,興武朝也沒能撐多久就覆滅了。 隨著興武政權的覆滅,大楚帝國最終完成了對云貴之地的統一。 云貴地區的統一之戰,也是楚軍打過的耗時最長,投入兵力最多的一場戰役。 時間上,實際在楚軍攻占楚南之后,就已經開始進入貴州地區和當地明軍作戰了,一直到承順六年,前后打了好幾年呢。 正式進軍云南,那也是承順四年的事了,前后也打了一年多。 盡管打這么久,更多的還是因為大楚帝國并沒有過于重視這個地方,之前沒有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的緣故,但是打了好幾年就是好幾年,這一點是容不得作假的。 兵力上,楚軍在云南陸續投入了三個甲等師,五個乙等師以及若干獨立炮兵,騎兵,輜重等部隊,師級部隊番號足足有八個之多,最高峰的時候,楚軍在云南作戰的部隊超過十萬人。 在貴州,楚軍雖然沒怎么打過打仗,但是因為拉網式平推的戰略需求,投入的兵力同樣不少,楚南方向攻打貴州的有兩個甲等師,兩個乙等師,從四川方向往貴州發動進攻的也有兩個甲等師,一個乙等師。 算起來,貴州方向作戰的楚軍兵力最高峰時期也達到了八九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