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節
尤其是今年夏天開始,東擄在山海關外的一些小規模戰斗力,經常采用示敵以弱,在楚軍炮擊的時候躲著不出來,甚至都不發動反沖鋒,人家就讓你用各種實心火炮或臼炮慢慢炸,一直躲著等到楚軍的步兵沖上來后,才跑出來和楚軍的步兵直接進行近距離的rou搏戰斗。 以至于哪怕是最后攻占了這個小堡壘,也大量殲滅了駐守敵軍,但是己方的傷亡也不會小,基本都是殺敵一千,自損五百的情況。 很明顯,東擄經過了去年秋天以及春天的幾次戰敗后,已經是扭轉了部分戰術戰法,采取了揚長避短的各類戰斗方式。 也就是說,在戰略上,大楚帝國陸軍在薊遼戰線上擁有絕對的戰略防御優勢,東擄打不進來,但是楚軍如果要發動反攻和東擄爭奪要地的話,則是面臨著比較大的困難。 這種困難也不是說打不下來,而是付出的人員傷亡比較大。 這對于傳統軍隊而言興許沒什么感覺,甚至都會覺得這樣打穩贏挺好的,但是對于楚軍很多將領來說,這樣感覺就不太好了。 楚軍以往諸多作戰,那都是低傷亡模式,一場好幾萬人規模的戰斗力死傷幾百人還好。 你讓他們一場幾千人規模的戰斗力也死傷幾百人,楚軍就覺得傷亡太大了,甚至都報告到羅志學這邊來,說什么前線死傷慘重云云,希望放棄了持續壓迫推進的戰略。這些情況,陸續從前線匯集到了金陵城,最后傳到了羅志學耳中。 緊接著羅志學就在好幾次的御前軍事會議里,著重批評了軍內的輕敵、自大思想,同時強調了陸軍作為天子之劍,國之柱石要有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為華夏一統,為天下黎民爭奪生存空間的奮戰精神。 打仗哪有不死人的,更何況是一場你死我活的國戰,死個幾百人就叫嚷,然后請求戰略收縮,放棄持續壓迫。 這簡直是拿帝國一年好幾千萬軍費,拿華夏一統國策開玩笑。 揮軍東擄,最終收復遼東這是大楚帝國的既定國策,而且羅志學也不打算把這事往后推移太久時間,他需要盡快的解決掉東擄人這個最大的外部威脅,然后再把如今高昂無比的軍費拉低到正常水準,為國內的恢復民生,經濟發展騰出資源。 在羅志學的計劃里,今年解決內部,也就是西線和四川以及西南方向的戰事,如今西線和四川已經搞定了,云貴戰役也已經在九月份正式發動,料想不用幾個月就能夠搞定云貴一線的戰事。 等到明年,大楚帝國就應該匯集主要力量揮軍東北,來一場滅國之戰,把東擄人挫骨揚灰! 而在明年發動全面戰略進攻之前,薊遼方向的東擄兵力需要進一步試探,并奪取眾多外圍堡壘,為大軍的大規模推進做好準備。 同時通過這種持續的消耗作戰,鍛煉部隊,進一步摸清楚對面的虛實,順帶也能進一步消耗敵軍的人力物力。 因為楚軍死幾百人很心痛,東擄死幾百人更心痛,軍情司已經得到確切情報,東擄方面面對楚軍的持續消耗作戰已經是倍感頭痛,不得不采取了眾多措施進行應對,連后方維持秩序的一些兵力,都不得不陸續調往前線。 畢竟東擄人的八旗兵丁,撐死了也就四五萬人。 再加上直接歸屬東擄統轄的蒙八旗也有個兩三萬兵力。 漢八旗多一些,加起來應該有個十萬左右,其中相當多一部分是原明遼西邊軍,即祖大壽、吳三桂所部。 此外東擄人還能調動臣服他們,但是還沒有直接編入蒙八旗的其他蒙古部落大約好幾萬兵力。 而這些是總兵力,大約有個十七八萬左右。 然后你也別覺得所有東擄人的軍隊都是能打的,這是不可能的事,哪怕是楚軍里也有乙等師這種低成本部隊的存在呢。 蒙八旗和漢八旗先不談,只說他們的東擄八旗,他們內部的士兵也是好幾等,其中的精銳披甲戰兵,也就是那些白甲兵可沒有這么多。 上述說的還是兵力,然后你別看他們兵力似乎很多,但是這種規模已經是他們總動員,也就是把他們統治下的所有青壯男丁都編入軍隊的結果。 除了這些青壯外,剩下的幾乎都是老少婦幼了。 也就是說,他們短時間內,前線一旦死傷過大,幾乎無法補充兵力。 哪怕他們錢糧滿倉,槍炮遍地都不行,因為已經沒有足夠的青壯了。 更何況持續的壓迫作戰,導致了東擄方面的大量青壯被拖在了前線,農耕受到了極大的困擾。 這么繼續持續消耗下去,再加上大楚帝國強勢封鎖了所有邊鎮,禁止平民進出,更是全面取消了邊鎮的貿易,使得了東擄失去了外部糧食的來源渠道。 估計等到明年的時候東擄那邊都有可能發生超大規模的饑荒。 如此情況下,明年楚軍要打東擄的時候,自然也就更容易了。 至于消耗戰所產生的持續傷亡…… 戰爭本來就是一件很殘酷的事! 第489章 輪換整編 為了持續打擊東擄的國力,今年四月月份的時候,楚軍高層就制定了一項計劃,就是希望通過持續的消耗作戰,來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以及錢糧武器。 為最終的總攻做準備。 但是消耗作戰才進行了幾個月,前線就有將領說傷亡太大,持續不下去。 要是真的死傷慘重也就算了,偏偏其實也沒死傷多少,上個月,也就是八月份,山海關關前線傷亡了六百多人。 你以為多? 但是你要知道楚軍在天津的陸軍新兵營里,已經完成了三個月基礎新兵訓練,等著上前線補充戰損的新兵就有五千多人! 這說的還是純補充新兵,還沒算上后方一大堆的戰略預備隊呢。 一個月區區六百多人的傷亡,對于幾十萬規模的楚軍來說算個屁。 但即便如此,前線的部分將領還是說什么傷亡太大,不能繼續打下去了。 對此,羅志學覺得軍內出現了一種很不好的觀念:過于追求低傷亡。 戰爭,這本身就是一件很殘酷的事,婦人之仁要不得。 不是追求低傷亡不好,而是得看情況啊。 云貴那邊打一些西明的殘兵敗將,戰力低下的衛所兵,你搞低傷亡作戰自然是可以的。 但是你在薊遼一線對上東擄人,還固執的追求低傷亡作戰,這純粹腦子有問題。 楚軍又不是什么真正的精銳百戰之師,人均無敵……說白了也就裝備好了點,多了點,人多了點,吃的好一點。 優勢是有,甚至還挺大的,但是也絕對沒到楚軍殺過去后,前頭東擄人就崩潰逃跑的程度。 人家東擄人可不是泥塑,會站著讓你打,更不是前明的那些士氣低下的衛所兵士氣低下,幾乎沒有抵抗意志。 其中涉及到一項很關鍵的事實。 那就是大楚帝國取代了明王朝后,中原王朝和東擄人的角色已經調換過來了。 以往是東擄人打大明帝國,東擄人才是進攻一方,中原人說起東擄都是咬牙切齒。 而現在嘛,大楚帝國才是進攻方,時不時派兵東進襲擾破壞,很多東擄人說起大楚帝國來可是咬牙切齒的…… 站在東擄人角度去看,人家可不得拼死頑抗保家衛國嘛! ———— 在訓斥了一番陸軍的矯情后,羅志學也是順勢給出了一個解決方案,那就是輪換上前線。 之前的消耗作戰,是駐防在薊遼前線的部隊持續再打,同時后方會給他們持續補充新兵。 這種情況雖然也能保持前線部隊的兵員數量,但是對于那些一直在前線的士兵而言,心里壓力非常大的。 看著身邊的戰友一個接著一個死傷,然后換上來一個又一個的新兵,他們會彌漫一種悲觀情緒,覺得自己遲早也會倒下,永遠也無法回到家鄉。 某種程度上來說,八月份的時候薊遼前線的將領們,普遍請求停止戰略消耗作戰,也是有這方面的因素。 看著自己的部下一個接著一個死在前線,而且這種持續的死傷,因為消耗作戰還要持續很久,彷佛永遠也沒有盡頭的時候,哪怕是那些將領們心里也會不好受。 為此,羅志學親自下旨,對薊遼前線,尤其是山海關前線的作戰部隊進行輪換作戰。 一支部隊上去打個把月,消耗一波后撤下來到后方休整。 然后由其他新部隊頂上去繼續打。 反正楚軍的總兵力足夠,持續的輪換作戰不僅僅能夠減輕士兵的悲觀情緒,而且還能讓更多的部隊,尤其是一些新編部隊獲得戰斗經驗,讓更多的軍官立下戰功。 羅志學一聲令下之下,楚軍就開始了大規模的換防以及輪流上山海關前線作戰的序幕。而且輪換上前線之前,舊式甲等師順帶還會進行整編換裝,即把舊式甲等師整編為新式甲等師后再上前線。 隨著時間翻到了承順五年的秋天,大楚帝國在全國各地的國防工業布局已經初步完成。 目前大楚帝國的國防工業,形成了以漢天府大冶工業基地,應天府當涂工業基地兩大基地為核心。 同時輔以長沙工業基地、廣州工業基地以及天津工業基地。 至于最早的襄陽工業基地,一開始規模就不大,后來主要的力量也逐步搬遷到了大冶工業基地里,因此襄陽工業基地的規模其實很小,而且也沒有轉產燧發槍,而是繼續生產火繩槍一段時間,隨著西線戰事結束后,西北線的槍械需求沒有這么迫切后,同時隨著燧發槍的產量持續增加,一批甲等師換裝下來的火繩槍被替換到乙等師部隊里,因此襄陽兵工廠的火繩槍生產線干脆全面停了下來,為后續轉移到長安做前期準備工作。 根據大楚帝國工業部的計劃,后續襄陽兵工廠的眾多高技術人員將會調往陜西長安兵工廠,作為已經擬定籌建計劃的長安兵工廠的主要技術骨干,并在這個過程里完成燧發槍的轉產。 等到長安兵工廠的建設完成之后,那么大楚帝國的國防工業布局就會形成兩大四中的布局。 此外還有三家獨立垂直類的兵工廠,分別是側重大口徑陸軍用榴彈炮生產的當涂重炮廠、側重長身管重炮生產的漢天重炮廠,專門生產各類彈藥的鎮江彈藥廠。 其中的兩大四中兵工廠,每一家都會依托當地工業基地里的配套產業,形成一個綜合性兵工廠,具備燧發槍、常規火炮、彈藥以及盔甲刀劍等冷兵器的生產。 只不過規模大小,具體的武器生產側重點不一樣。 比如漢天兵工廠,這個兵工廠的側重點主要是陸軍用野戰炮,該工廠供應者大楚帝國陸軍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兩斤半、五斤、九斤這三種野戰炮。 而當涂兵工廠,則是側重于新式燧發槍的生產,該兵工廠是新式燧發槍研發出來后才設立的大型綜合兵工廠,從一開始就敲定了規模龐大的三期燧發槍生產線建設計劃,目前已經完成了兩條生產線,年產量達到八萬支,已經超過了漢天兵工廠的年產五萬支。 而等到第三期燧發槍生產線也完工之后,那么該廠的緊急年產能將會達到十五萬支,是漢天廠的三倍之多。 遠遠超過了其他兵工廠擬定年產量不過兩三萬支的生產規模。 當然,這個產能指的是戰爭時期的加班加點,不顧成本的產能,如果等到戰爭結束以后,尤其是干掉東擄之后,各大兵工廠的生產線將會恢復常態生產,到時候當涂兵工廠的燧發槍年產能預計會降低到五六萬支左右。 而現在嘛,戰爭還沒結束呢,楚軍還在云貴以及東北方向用兵嗎,同時西北、四川、北方乃至內陸各地還需要頻繁的剿匪,清剿各類非法武裝等低烈度的軍事行動,最重要的是,楚軍還沒有完成新式燧發槍的全面換裝工作。 因此各大兵工廠還在努力的擴大產能。 如此大背景下,楚軍里的各甲等師也是陸續進入了換裝階段,畢竟現在的第六軍所屬的第二十六師、第二十七師都已經編練完畢,而第二十八師以及第二十九師的籌建計劃則是被暫停。 主要是隨著陸軍那邊軍費壓力有點大,再加上了陸軍現在一門心思想要對現有的甲等師進行換裝,同時想要擴大騎兵的規模,因此暫停了第第二十八師、第二十九師這兩個師的籌建計劃。 根據部署地區,所面臨的任務分批次的進行整編、換裝。 主要原則就是先進行整編換裝,然后調往前線,把前線作戰的舊式甲等師替換下來。 第一批部隊,則是有目前在宣大、山西一帶的第四師、第八師、第二十師這三支部隊。 這三個師完成改變換裝后,將會調往薊遼,尤其是山海關前線,替換在山海關里進行了長時間消耗戰的第一師、第十師、第十一師這三支部隊。 此外也會對駐防在廣東的第十三師進行整編換裝,用以參加后續的云貴戰役,以便讓云貴前線的部隊替換到后方進行整編換裝。 燧發槍不畏懼潮濕小雨的特點,比火繩槍要更適合在云貴這種大山榆林地帶里作戰使用。 不過,云貴前線打的比較順利,除了行軍困難,補給困難外,其實也沒遭到什么敵人的頑抗,所以云貴前線那邊還能不能等到第十三師完成換裝調過來還是個未知數呢。 但是打仗呢,先做好準備總歸是好一些的,哪怕是打云貴用不上,后續第十三師過去了也能夠承擔起來邊防重任。 按照陸軍的計劃,擬定在兩年內完成所有甲等師的換裝計劃,等完成甲等師的改編后,則是準備用三年時間對乙等師進行換裝,整個換裝計劃擬定持續五年以上。 五年時間,這已經算是很快了,這意味著楚軍后方的兵工廠,這五年里每年需要生產出來至少十幾萬支的新式燧發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