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節
云貴這地方,受限于地形和氣候問題,根本沒辦法速戰,只能是慢慢的磨,最關鍵的是這地方暫時不拿下去影響也不大。 相對來說,兩廣以及閩浙要更容易打,同時也更重要。 首先,這兩個地方并沒有太過強悍的明軍兵力,而且地形雖然山地也多,但好歹也是開發成熟的土地,氣候這些也比較容易適應,打起來的話,就是純軍事問題,不會太多受到當地氣候的影響。 如果拿下兩廣和閩浙地區,那么就能夠把大楚帝國在長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區都連成一片,從而徹底解決東南沿海方向的威脅。 后續在這些方向,只需要部署部分守備師駐防沿海各城池,在積極發展海軍以應對鄭芝龍所部帶來的海上威脅即可。 即便是在沿海地區守不住,丟失若干城池也都不會有什么太大的影響,畢竟鄭芝龍的地面力量是非常有限的,他們強的只是艦隊而已。 而戰艦是上不了岸的。 興許會有損失的,但是這種損失在可以承受范圍之內。 按照參謀部的這種規模,先拿下閩浙和兩廣,然后在云貴一線則是采取放緩攻勢,甚至都不需要動用太多的主力部隊,用多幾個守備師來打就可以了。 四川那邊嘛,還是繼續這么僵持吧,暫時別指望打過去了,但是反過來,楚軍打不進四川,秦良玉所部也就更沒機會奪取巴東等地,一路殺到湖廣來了。四川這地方,想要進去難,想要出來更難。 陜西方向,也繼續保持目前的態勢,這倒不是說陜西以及西北地區的甘肅等地都被打爛了,貿然殺進去統治該地的話,錢糧收不到多少,恐怕還要倒貼進去大幾百萬兩銀子…… 爭奪天下到了如今這個地步,統治成本已經不太被大楚帝國高層所看重了,因為除了大楚帝國目前的既有控制區外,其他地方有一個算一個,全都是不咋地的地方。 要么地少人多的東南以及西南各省,要么是被流賊、官兵、東擄禍害多年的北方諸省。 單純從錢糧角度來看,打這些地方全都是屬于虧本買賣。 然而要想統一華夏,哪怕是一毛不值的爛地也得拿下來啊,總不能因為大楚帝國取代明王朝成為華夏地區的新一代中央王朝后,國土面積就縮水一大半不是…… 所以,統治成本目前已經不是大楚帝國擴張時的重要考量了,更多的還是出于軍事和政治上的考慮。 現在不出兵陜西,很重要一方面的原因就是陜西現在有個孫傳庭,這個孫傳庭還是挺厲害的。 他搞出來的陜西新標軍,也就是新秦軍比較特殊,不僅僅是和其他新標軍一樣有大批槍炮,而且還有相當多的騎兵,同時這支新秦軍里騾馬數量眾多,機動能力相當不俗。 在關中府一帶,楚軍的第二守備師在去年秋天開始,已經是多次在這個新秦軍手底下吃虧了。 光靠守備師,打不過去…… 而主力師的話,漢中一線的主力部隊其實也就只有一個混成團而已,兵力有些不足。 因此在北伐展開期間,按照參謀部的計劃,陜西方向的作戰依舊會是保持現狀,能打就打,打不了就戰略防守。 只要鄖陽城不失,那么楚軍就不會改變在這個方向上的既定計劃。 整體來說,一旦拿下閩浙兩廣后,整個西線,包括云貴、四川、陜西方向三條戰線上的戰事,都會處于一種低烈度的僵持狀態。 而大楚帝國的絕大部分力量,準確的說是物資供應將會全面用于北伐戰役。 對于參謀部這種先南后北,以避免多條戰線上同時開戰壓力太大的想法,羅志學還是比較認同的。 雖然羅志學也很想要現在就發動北伐,直接打到幽州城去,但是貿然行動的話,南方各條戰線就有可能翻車,進而動搖大楚帝國在長江腹地的安全。 再者,一旦發起北伐的話,按照羅志學的想法就是要果斷而迅速,一口氣打到山海關去,這是為了避免戰事拉長,進而導致東擄入關。 東擄想要入關都想瘋了,哪怕是不能入主中原,但是跑到北直隸再劫掠一波對東擄而言也是大補啊。 此外更重要的是,不要高估遼東各軍閥們的愛國之心,尤其是他們效忠的崇禎以及明王朝覆滅之后,可不要想著羅志學虎軀一震,遼東地區的大批藩鎮就會納頭就拜。 歷史上李自成殺入了幽州城,遼東那邊的明軍轉身就在吳三桂的帶領下投了東擄。 可別相信吳三桂是沖冠一怒為紅顏,這人野心大著呢。 當時李自成可是抓了吳三桂之父吳襄,還主動派人帶了錢糧去招降,也給出了不俗的價碼,許諾封侯呢。 按說封侯條件也不算差了。 但是人家東擄更狠,直接拿出了封王的條件,而且還是實封,許諾入關后,給吳三桂一塊地盤稱王。 反正當時的東擄也還沒入關,為了能夠順利入關,如果有必要的話,人家東擄甚至都能許諾吳三桂來個劃江而治,至于吳三桂信不信,東擄事后會不會反悔那就是另外一回事。 總之,人家東擄用還沒拿到手的土地,用來招攬吳三桂……后續還需要吳三桂自己帶兵去打! 結果,吳三桂還是沒能抵住封王的誘惑,直接引東擄入山海關了。 整個做派,那就是今天我無收納柜生是大明的人,死是大明的鬼,崇禎老兒你看在我這么忠誠的份上,還不麻利點給錢給糧。 明兒東擄殺到,局勢有變,他就直接跪在皇太極面前高呼:臣愿為王師入關前驅…… 毫無廉恥之心的玩意! 第376章 北伐的前奏曲 促使吳三桂在原時空里果斷投誠東擄,甘為東擄前驅的原因,和愛不愛國之類的沒啥關系。 更主要的還是遼東早已經藩鎮化,吳三桂這些明廷將領,已經變成了當地的藩鎮。 他們做事的出發點并不是說為了國家,而是為了自身集團的利益。 一旦楚軍北上拿下幽州,覆滅了明廷之后,吳三桂這些人就會失去直接效忠的對象。 到時候,就要看楚軍和東擄誰出的價碼高以拉攏他們了。 而大楚帝國的價格,是絕對不可能有東擄那邊高的。 因為大楚帝國根本不可能給吳三桂這些人封王,更不可能讓他們繼續保留兵權和地盤。 大楚帝國能夠給的,頂多就是給他們一個高級將領的實職,再讓他們保留一部分私人財產而已。 其他的基本別指望了。 大楚帝國連收買鄭芝龍,都只開出了一個海軍少將的價格而已,吳三桂他們要封王,這是不可能的事。 嚴重一點來說,是會破壞大楚帝國的內部利益集團的團結,動搖大楚帝國的立國根基的。 大楚帝國前腳才說非皇子不封王,你后腳就來個異姓王,這不扯淡嘛。 然而東擄那邊肯定不會有什么顧忌,別說封王了,直接把大半個華夏直接劃給吳三桂都是一句話的事。 到了極端時刻,恐怕都要承諾扶持吳三桂當新朝皇帝了…… 只要吳三桂帶他們入關,那么一切都好說。 拿別人家的東西進行許諾,這對于東擄而言沒有絲毫的壓力。 基于北直隸以及遼東地區的特殊性以及復雜性,羅志學是不準備在北伐戰役里花費太多時間的。 必須盡可能的集中更多的主力部隊,集中更多的戰略物資,一口氣直接打到山海關去,杜絕東擄途徑山海關入關的可能性。 只要封堵住了山海關,那么東擄后續繞道蒙古突破長城殺進來都沒事,楚軍可不是明軍。 如果東擄敢繞道蒙古入關,楚軍就會讓他們知道什么叫做關門打狗,保管東擄有來無回。 而想要一鼓作氣完成北伐戰役,爭取在最短的時間里封堵山海關,不給東擄反應過來的時間,這對整個楚軍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 不僅僅是對戰斗力本身的要求,更多的還是對后勤供應的要求。 大軍在前面一路狂奔,后面的補給船隊、車隊也要一路狂奔以及時補充各種戰略物資。 并且這個難度會隨著北伐的持續進行,大軍越來越北上而變得越來越大。 補給難度,是會隨著補給距離而成倍增加的。 如果只是單純在江北地區作戰的話,供應大概五六萬楚軍作戰,十萬民夫也就差不多了。 如果是跨過了黃河深入北直隸作戰,所用到的后勤力量將會成倍增加。 如果是一口氣殺到山海關去,這個數量還要再增加幾倍。 由此可見,后勤的難度之大。 為了順利保障北伐戰役的后勤供應,陸軍方面已經開始大規模打造新式的四輪貨運馬車了。 眾多載重能夠達到一噸,用于普通道路的四輪馬車開始被批量制造出來,還有部分專門用于良好道路的重型四輪馬車也是被陸續打造出來,這種重型四輪馬車的載重量能夠達到一點五噸。 還有大批對道路適應性更好,哪怕是在野地里也能勉強機動的雙輪馬車,更是批量生產的重中之重。 按照陸軍方面的規劃,預計參加北伐戰役的所有部隊,其輜重部隊要一律騾馬化,配屬不同種類的四輪、雙輪馬車,一個師的輜重部隊所攜帶的物資,要能滿足全師半個月的口糧需求以及一場大規模戰役的彈藥需求。 這還只是陸地運輸方面的準備,實際上這一次北伐作戰的后勤運輸,陸地運輸只是負責前線運輸以及非運河方向的運輸而已。 而真正的北伐物資補給生命線,則是長江-京杭大運河-黃河-淮河等眾多的河流。 利用這些河流、湖泊所組成的河運網絡,才會是大楚帝國整個北伐戰役里的生命線。 為了順利完成龐大的河運規劃,大楚帝國后勤部方面已經是委托海軍艦政司,設計了多種標準化的內河運輸船。 有用于長江干線運輸的大型內河運輸艦,這些船只載重量比較大。此外還有會大量用于中小河流的中、小型運輸船。 而這些船只里,為了方便裝運物資,也會進行分門別類,比如專門裝運糧食的船只,其船艙和專門運輸火炮的船只,是有極大區別的。 一共有三大類十多種船型,用于在不同水文條件下,運輸不同的物資。 按照計劃,大楚帝國為了整個北伐計劃,將會打造至少八千艘各類內河運輸船只。 而這,還僅僅是一部分所需船只而已,因為大楚帝國在這之前,已經是陸續繳獲了一大批明廷的漕運船只,而后續北上過程里,大概率也能夠在京杭大運河上繳獲大批的這種船只。 雖然漕運在去年的時候已經斷了,但是用于漕運的船只可是還在呢。 到時候,多少也能繳獲這些漕運船只。 保守估計,到時候至少需要兩萬艘內河運輸船,才能夠維持整個北伐戰事的需求。 嗯,這個需求,其實也不僅僅是楚軍自身的糧食和彈藥需求,同時還需要為攻占下來的控制區里的民眾們提供一部分的口糧。 如今北方數省嚴重缺糧,如果到時候大楚帝國不及時調運糧食補充當地的糧食市場,那么不可避免就會出現餓殍滿地,三天兩頭就冒出來一群流民的情況。 這種情況羅志學自然是不允許出現的。 因此整個北伐戰事的后勤供應里的糧食供應,還包括了支援北方數省民眾口糧的數量。 按照估計,整個北伐戰役里,大楚帝國保守估計都需要向北調運至少五百萬石的糧食。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五百萬石的糧食,并不是說都是運輸到幽州城去的,而是由南到北,從江北一直到山海關的總消耗。 即便如此,這個運輸總量也非常龐大了,會對如今的京杭大運河體系造成非常沉重運輸的壓力。 畢竟運河的通航能力是有限的,尤其是其中不少河段還是需要河閘抬高或降低水位才能同行,這基本上就限死了最高的通航能力。 再加上大楚帝國的這些物資補給,可不僅僅是糧食,還有大量的武器彈藥乃至其他亂七八糟的戰略物資。 而且目的地也全都是幽州城,而是抵達每一個地方后,都會進行分發,然后通過其他河流或者湖泊,又干脆是陸地運輸進行分發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