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節
你拿著刀劍長矛,再勇敢也打不過拿著機槍火炮的敵人啊。 戰爭嘛,說來說去其實就是在減少自身傷亡的情況下,盡可能的殺傷更多的敵人,自己死的少,敵人死的多,那么你自然而然就贏了。 而武器裝備,就是士兵用來保護自己,殺傷敵人的工具。 再加上大楚帝國崛起的時間過于短暫,士兵以及軍官們的綜合素質其實還是比較有限的,根本沒有多少打了多年戰爭,戰爭經驗極為豐富,見慣生死的大批士兵以及中低級軍官。 而中高級將領們的軍事素養其實也很有限,至少到目前為止,羅志學都還沒有發現自己手底下有誰是體現出來了名將風采的。 僅有幾個軍事素養比較出色,能夠打出各種奇襲,奔襲,腦子比較靈活的高級將領,清一色都還是明軍投誠將領,比如賀人龍、陳永福等幾個人。 至于楚軍自行培養的嫡系高級將領,有一個算一個全都是庸才,哪怕是中規中矩帶兵打仗其實都比較勉強。 要知道大楚帝國的參謀制度,最開始可就是為了解決高級將領們戰術能力,統籌能力比較差,這才安排了一批參謀過去查缺補漏。 大楚帝國的參謀制度,說起來也不復雜,甚至可以說是簡單。 那就是一個人的能力有限,難以兼顧到方方面面,那么就用多人甚至幾十個人組成的參謀團隊,參謀團隊里分別安排不同的人負責不同的事務。 具體作戰,尤其是大規模戰役的時候,也不是說高級將領們腦袋一拍想怎么打就怎么打,而是會提前制定復雜甚至稱得上是繁瑣的各種作戰計劃,并根據不同的情況制定出不同的備用方案。 就和之前的東進戰役一樣,參謀部制定的戰略方案就有十幾個之多,以應對不同的情況。 而每一種大方案下面,又有好幾十種不同的細節方案。 比如攻打九江城的時候,如果久攻不下該如何,順利拿下又如何,提前拿下又如何,傷亡過大又如何等等……參謀部那邊的龐大參謀團隊,在戰前幾乎把每一個所能想到的可能性都列了出來,然后根據這些可能性制定相應的應對方案。 東進戰役之前,參謀部準備的十幾個大方案數百個小方案,其文件資料足以堆滿一整個房間。 而這些戰術方案,最終用到的只是極少的一部分而已。 但是你不能說這是做了無用功,因為龐大的方案備選,就意味著不管出現什么情況,都能有相應的方案,不至于讓前線大軍混亂。 畢竟東進戰役的時候,各師長以上的高級將領們,都是嚴格按照參謀部制定的戰略方案執行的,一次都沒有出現過擅自行動的情況。 而具體到了旅團營等級別的部隊里,同樣也是如此。 楚軍的每個主力師都設立了參謀團隊,這個參謀團隊人數多達二三十人,光是種類都分成了:作戰參謀,后勤參謀,交通參謀,通訊參謀,情報參謀等多種。 師級參謀團隊制定詳細的戰術計劃,然后交由下屬部隊執行。 這樣下屬各部隊的軍官們,雖然個人能力不咋地,但是按部就班的執行既定計劃還是沒多大問題的。 而這些最終又導致了,大楚帝國陸軍打仗的時候,顯得非常的呆板。 看大楚帝國陸軍打仗,會顯得非常的無聊,因為他們幾乎沒有長途奔襲,也極少玩什么奇襲,絕大部分時候都是按部就班的推進,遇上城池了也不玩什么虛的,就是直接強攻。 就連強攻的套路也是非常低級……先構筑防御工事工事防止城內敵軍偷襲,然后還是挖掘工事慢慢靠近,工事完成后就用火炮進行密集轟擊,同時順便挖個地道進行爆破什么的。 等什么時候炮兵部隊徹底壓制了城頭敵軍,或者工兵部隊順利爆破之后,那么步兵部隊才會發動沖鋒。 而且沖鋒也永遠都是千篇一律的突擊隊,以身披雙甲的刀盾手、長矛手為核心,輔以火槍手/擲彈兵,同時還會攜帶幾門近距離直射使用的兩百斤短炮。 就連明軍那邊,都對楚軍的攻城套路熟悉的很,因為楚軍攻城來來去去都是同樣的一套東西。 但是……就是這么一套呆板,毫無戰爭藝術感可言的戰術,卻是打的對面的明軍節節敗退,從湖廣一路敗到了江南。 而這也就更加堅定了羅志學結硬寨打呆仗的想法。 就是要和敵軍拼兵力、拼槍炮、拼后勤,一路以絕對優勢碾壓過去。 因為大楚帝國在中高級將領的軍事素養上可能就一般般,但是大楚帝國的經濟實力以及工業實力卻是足夠強悍啊。 已經占據長江中下游南岸所有區域,順帶還占據了一個楚北以及部分江北區域的大楚帝國,也就等于掌控了華夏地區大半的人口以及糧食產量。 同時,大楚帝國還有自行發展起來的初步工業體系,嗯,這個工業體系雖然還停留在水動力,原始機械設備的階段,嚴格上來說和這年頭的手工業也沒啥區別。 但是大楚帝國的這種原始工業體系規模足夠大??! 僅僅是一個漢天兵工廠,就已經擁有將近十萬工人。 這還沒算上大冶地區為漢天兵工廠提供各種配套的周邊其他工廠呢,真要算上,至少也是十五萬以上,這比大冶縣當地原有的人口都要多好幾倍呢。 光是一個漢天府大冶工業基地,就有十五萬以上直接或間接為軍事工業工作的工人。 此外大楚帝國還有襄陽兵工廠、長沙兵工廠以及在建當中的太平府兵工廠。 圍繞著這三座兵工廠,周邊同樣也有一整套的配套工廠。 這些全部加起來,也就讓大楚帝國的各類軍械產能達到了一個尋常封建國家所無法想象的地步。 其中光是鐵產能,一個大冶煉鐵廠就已經達到了四萬多噸,而明末時期根據不靠譜數據,全國的鐵產能也就四五萬噸左右。 一個大冶煉鐵廠,就足以比肩整個明末時期的鐵產能。 并且除了大冶煉鐵廠外,大楚帝國還在其他有鐵礦的地方,或者是方便運輸木炭的地方陸續建立了多家中、小規模的煉鐵廠,比如襄陽煉鐵廠、長沙煉鐵廠等,這些林林種種加起來也能有個幾千噸的規模。 更不要說,目前大楚帝國正在太平府當涂縣一帶,籌建一家新的大規模煉鐵廠,以開發并冶煉當涂縣馬鞍山一帶的鐵礦,等建成后,這將會是有一家產能不弱于大冶煉鐵廠的大型煉鐵廠。 若干年后,大楚帝國的鐵料產能超過十萬噸也是大有可能的。 哪怕是鋼產能也是非常大,雖然技術還是老一套的炒鋼等技術,但是應用大量水動力,再加上技術不行就加大規模,單純通過加大規模來增加產能,大楚帝國的鋼產能也是非??捎^的,用來滿足軍事需求都還綽綽有余。 鋼鐵這東西乃是一個國家工業的基礎,鋼鐵的產能多寡,基本上都能夠看出來其工業實力了。 而大楚帝國的工業實力,毫無疑問是能夠吊打明朝,乃至當代任何一個國家的。 不是因為大楚帝國的技術有多么先進,純粹是大楚帝國控制了足夠多的人口以及錢糧,并且需求也足夠大,有底氣單純來提高規模來提高產能而已。 錢糧、工業實力,大楚帝國哪怕是剛新建立沒兩年,但是其綜合國力實際上已經足以吊打明廷或東擄,甚至東亞的任何一個國家或勢力了。 這樣的綜合國力,給了羅志學足夠的底氣繼續執行平推戰略。 這種平推戰略之中,武器自然也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而當羅志學看到江邊的那一排大大小小不同種類的火炮時,不由得露出了笑容。 而接下來的火炮試射,也沒有讓羅志學失望,低下的臣子們都是人精,自然不可能在羅志學要親自視察的時候讓試射出現什么差錯。 火炮都是精心挑選并經過維護的,炮組成員都是抽調的精銳炮組,就連使用的發射藥以及炮彈,那都是精挑細選的上等貨。 如此情況下,整個試射順利完成,羅志學看完了試射后,當場做了一番小演講,再一次強調了國防工業的重要性,并且對研發火炮的部分有功工匠們進行了獎勵。 尋常獎勵不算什么,關鍵的漢天重型火炮廠的總工程師戴新翰獲封‘子爵’。 這驚掉了一大片下巴! 人們知道羅志學重視技術,但是沒想到會這么重視,竟然會給區區一個工匠授予貴族爵位! 第366章 科研典型 戴新翰,這人并不是什么傳統的讀書人,當然,他和傳統意義上的工匠也沒啥關系。 他是吏員世家出身,他的好幾代先祖,都是在襄陽城里的官方兵器作坊里當吏員,一代傳一代,最后戴新翰也成為了襄陽城里官方作坊里的吏員。 作坊里的吏員嘛,你要說他是工匠,人家也不是,你要說他是讀書人,乃至官員,他更不是。 算是傳統封建王朝里比較特殊的一個群體里。 因為生產環境還算不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戴新翰打小也是讀書認字的,但是吏員世家出身的他自然不可能去參加什么科舉……沒那資格! 同樣因為家庭的影響,他打小就接觸各類槍炮、刀劍長矛這些武器,培養了他濃郁的興趣。 年紀大量后,還會特地搜羅相關的書籍去看,也會自行琢磨著改進相關的工具以及槍炮的工藝。 只不過這些在明廷時期并沒有什么卵用,他就是一個武器作坊里的吏員而言,可沒資格擅自改動什么。 而等到大楚帝國殺到襄陽來,并接管了明官府下屬的官方作坊后,戴新翰也是順勢轉投加入了大楚帝國。 當然了,一開始他和很多人,尤其是那些吏員或者工匠們一樣,并不認為自己是正式加入了大楚帝國投賊了,他們只是認為自己只是在工廠里做事而已。 戴新翰投賊后,成為了襄陽兵工廠里的一名初級管理人員。 這個時候,恰逢大楚帝國到處尋找各類科學類,尤其是制造槍炮之類的專業人才,并開出了豐厚的薪資待遇。 當時的戴新翰也沒多大的想法,就是想著拿多點錢,以改善家庭。 那個時候他的妻子剛為他生了三子,二弟家里日子也是過的緊巴巴的也需要他時不時的支援一二,而且他還有個幼弟尚未成家,老父親已經亡故的情況下,長兄如父自然是需要承擔起來相應的責任。 這養家壓力也不??! 為了更高的薪資,戴新翰就跑去找到了上司,說了自己的一些改進機械,改進槍炮的想法,沒想到上司極為重視。 不用多久,戴新翰就直接變成了一個工程師,帶著手底下一群人解決槍炮制造的各類技術問題了。 這慢慢的,戴新翰就成為了襄陽兵工廠下屬火炮廠的高級工程師。 等到大楚帝國籌建漢天兵工廠的時候,戴新翰和其他中高級技術人員一起,被調往漢天府大冶縣,擔任了漢天兵工廠下屬火炮廠的高級工程師,主要是主持研發以及生產長身管的火炮。 也就是用于海軍戰艦的九斤艦炮。 研發成功后,他所主持研發生產的九斤艦炮,很快就通過審驗,并順利列裝海軍的戰艦。 緊接著他又繼續研發了十四斤艦炮,并在東進戰役之前成功生產出了多門。 這個時候,戴新翰已經成為了火炮廠內里首屈一指的重炮研發專家了,其頭銜也是從高級工程師,變成了火炮廠副工程師,專門負責主持研發各類長身管的重炮以及解決生產過程里的眾多技術難題。 后來大楚帝國工業部,根據羅志學的口諭,對漢天兵工廠下屬的火炮廠進行分割,分出來了重型火炮廠。 戴新翰也順勢成為了重型火炮廠里的總工程師。 而這個時候,其實戴新翰早已經偏離了最開始的預料,他不僅僅是為楚賊的兵工廠做事,而且還當了大楚帝國的官。 因為大楚帝國工業部下屬的若干重要工廠,其核心技術崗位,主要是副總工程師開始,就會被授予官身,并享受相應的政治待遇。 作為重型火炮廠的總工程師,戴新翰則是被授予了正五品的品級。 而更往上的漢天兵工廠的總工程師,則是正三品的品級,和各部下屬司長、各省布政使的品級相當。 同樣的,這些兵工廠里的高級管理崗位,也都是有品級的。 重型火炮廠的督辦,乃是正四品,協辦乃是從四品,基本和一個知府、同知的品級相關。 不過這些官職品級,只局限在高級管理層以及高級技術人員上,對于普通的中下層管理以及尋常技術人員,采取的還是普通雇員的方式。 戴新翰當了正五品的重炮廠總工程師后,主要精力都是放在了新型火炮,也就是十八斤艦炮的研發上。 這個十八斤艦炮,換算下來大概和洋人那邊的二十四磅艦炮差不多。 基本設計這些其實沒什么問題,直接放大十四斤艦炮也就行了,而楚軍里的十四斤艦炮,又來源于九斤艦炮。 這估計九斤艦炮,則是來源于傳統的紅夷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