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節
孫友生,就是屬于這樣的人。 但是總體來說,外地人還是比較少的。 而來自江南一帶的人就更少了,反正放眼看過去,孫友生愣是一個蘇州同鄉都沒有看見。 而同鄉,同學之類這些關系,尤其是傳統官場上人脈關系的重要一環。 所以最近一年半載在大楚帝國尉官,孫友生是深感身單力薄。 所以他對孫啟年這個遠方侄子還是比較看重的,期待他以后能夠在大楚帝國官場上輔助自己一二。 不僅僅是遠方侄子,他對其他幾個來自蘇州的舉子也比較重視。 通過自家侄子,他邀請了十多個蘇州出身的舉子吃了頓飯,聯絡了一番感情,以官場前輩的身份對他們進行了一番勸勉,讓他們努力上進,爭取中試,以為大楚帝國為官。 后續還給這些同鄉舉子們送去了一批書籍。 而這些書籍的名字和傳統書籍不太一樣,都名字都是《初等數學》《初等幾何》《初等物理》《初等化學》《初等機械》《初等天文地理》等書籍。 這些書籍的編撰者,統一為:禮教部教育司。 “這幾本書,回頭你們拿去看,對你們的舉業是有所幫助的!” 孫啟年接過來后稍微一翻看,然后帶著疑惑道:“莫非這些書都是格物科所用?” 孫友生點點頭道:“不錯,這基本書上的內容,都是格物科所考的內容,學透了,在格物科上必然是大有希望的?!?/br> 孫啟年道:“只是,這格物科的話……” 孫啟年也好,他的幾個同鄉舉子也好,都是面露疑惑。 格物科,他們也都知道,但是之前卻是一直都沒重視過。 主要還是受到了傳統的影響,認為進士科才是最佳出身,至于法務科,格物科這兩個科目,他們都認為是小道,考中了也不會受到重視。 只聽孫友生道:“你們也都知道,我國科舉設進士科,法務科和還有格物科,這進士科你們都知道,一直都是科舉正道,這且不去說;法務科的話,你們多少也應該有所了解,這是選拔精通律法的人才,后續可入督察、巡警、法務等衙門做事,其中督察院里的御史更是清貴至極?!?/br> “而這格物科嘛,諸位可知道它為什么會出現這科舉之中?并且并列三科之中?” 孫啟年當即道:“還請堂叔明示!” 孫友生摸了摸胡須,緊接著道:“天子有言,為官者除精通文章,才思敏捷外,尚需知天文地理,物理化學,如此方知世間諸事,方可牧萬千黎民?!?/br> “我國官員,上至部堂,下至科員,皆需明事理,知萬物?!?/br> “如此,我國方開設格物科,以選撥精通萬物之才人?!?/br> “即便是這進士科,除了八股時文,策論等,尚有數學等理科,如此為官之時,才能看懂,書寫各類文章報告?!? “所以,即便是你們不打算報告這格物科,也應當多琢磨這些書,回頭進士科也是要考的?!?/br> 孫友生的這一番話,讓孫啟年等眾人都是陷入了沉思當中。 很快,就有人躬身道:“多謝孫大人指點?!?/br> 孫友生道:“也不用謝,這些書已經在京城開售,并且還會免費向應舉士子發放,我只是恰逢其會,直接給你們送過來了而已?!?/br> 編寫并印刷,然后推廣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這五側書籍,乃是羅志學老早就開始做的了。 只不過之前因為他也忙,而且也沒什么人幫著他整理相應的書籍,所以一直都沒能搞出來。 等遷都金陵城后,各方面的戰事也是稍微停頓,大冬天里羅志學也算是有了一些私人時間,得以和皇家理工學院的師生們一起整理各學科的書籍以及資料,最終審核編成了《初等數學》《初等幾何》《初等物理》《初等化學》《初等機械》《初等天文地理》《初等農學》《初等醫學》等一共二十多本,涉及各個學科的基礎教材。 這二十多本書籍,并不是從頭開始自行編寫,而是根據古代流傳下來的各種書籍,比如數學方面就參考了古代的九章算術。 同時也極大參考了最近幾十年來,陸續從西方流傳古來的各種理科書籍,其中有明人或西人翻譯的眾多書籍,比如徐光啟翻譯的《幾何原本》。 再有就是一些士子們根據這些翻譯書籍進行探討的書籍,比如孫元華的《幾何體論》《幾何用法》等等。 最后還大量參考了尚未大規???,由原明時期江西省袁州府分宜縣教諭,現大楚帝國禮教部教育司教材處處長宋應星所編寫的《天工開物》等書籍。 去年大楚帝國殺到江西之后,袁州府當時并沒有多少明軍駐防,上頭的知府,同知一見勢頭不妙就跑路了,而下頭的分宜縣縣令猶豫了半天,最終還是選擇了帶領軍民投降歸順大楚帝國,免的生靈涂炭。當然,最重要的是,當時的分宜縣也好,整個袁州府也好,都不可能在楚軍面前守得住。 上頭的縣令都縣城投降了,教諭宋應星等一票小官們自然也不可能真的頭鐵抵抗,除了少數跑路的,大多還是選擇了投誠。 本來按照對投誠官員的安排,宋應星這種縣教諭,一般都不會進行特別處理,而是會原職留用,多任命為新設立的縣教育科科長,授正七品。 但是吧,沒多久宋應星的一大堆尚未完成,只有少部分流傳出去的著作就引起了眾多楚國官員的注意。 然后把其中一部分著作就送到了皇家理工學院那邊去了。 結果引起了比較大的反應,皇家理工學院里的師生們,咋一開,尼瑪,這山溝溝里竟然還藏著一個肚子里有貨的人。 然后一紙調令過去,宋應星就成為了禮教部教育司教材處下屬的一個科長。 并開始帶著一票大楚帝國從各地搜刮來的懂得一些科學知識的官員,和皇家理工學院那邊一起合作編寫各種初等教材。 同時他們還委托豐和商行,高薪從沿海聘請了好幾個懂得科學知識的傳教士,并讓他們翻譯各種西方的科學書籍。 上述這些,還只是簡單的整理并匯集當代已經有的各種科學知識。 放在普通國家,估計也就只能慢慢學,慢慢發展再研究了。 但是大楚帝國不一樣,大楚帝國有羅志學這個穿越人士在。 羅志學在前世的時候,雖然算不上是什么學霸,也就是一個普通人,雖然上學時候很多學過的東西都忘的差不多了,但是也沒說全都忘記了,多多少少還知道一些。 很多知識其實并不是忘卻了,而是平日里沒這個需求,你也不會特地去回憶,所以就忽略掉了,但是如果讓你重新去接觸這些東西,多少都能回憶起來一些的。 羅志學,就是根據皇家理工學院整理的眾多理科書籍,然后進行回憶,再把自己腦海里還記得的一些科學知識也給寫下來,并整理進去。 而且這個過程里,很多對于羅志學而言,只是常識性的一些東西,比如各類化學元素,鐵,碳,氧氣等等。 比如說槍炮領域里,鋼只是一種鐵碳合金,含碳量的多寡,直接導致了鋼的各類不同性能。 這一點對于羅志學而言,只是一個常識性的東西,但是對于十七世紀的科學界而言,這是絕對的未知領域,歷史上要到十八世紀上半業,才有科學家證明了鐵吸收某種物資后,就能變成鋼,而這種物資就是碳。 然后氧氣,這個后世人幾乎絕大部分人都知道,但是歷史上,要到十八世紀后期,才有科學家發現了氧氣,并解釋了氧氣在燃燒中的作用。 而進一步就可以解釋燃燒現象,而燃燒現象進一步就可以建立質量守恒定律。 很多東西,對于羅志學來說是嘗試,甚至連知識都算不上,但是放在現代,那卻是正兒八經的先進科學。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羅志學對皇家理工學院匯集整理的各種科學教材進行了糾正,補充。 最終,才得到了這二十多本理科教材,并充當皇家理工學院的教材使用。 根據這些教材,皇家理工學院設立了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機械系、天文地理系、醫學系、農畜系一共七個系。 其中一部分最基礎的,比如初等數學,初等幾何,初等物理,初等化學等書籍,則是由禮教部進行印刷,然后公開發行,作為天下其他普通士子們的教材使用。 這也就是現在孫啟年他們所拿到的這幾本教材。 回到客棧后,孫啟年拿著這幾本書仔細的翻看了一部分,說實話,他個人對這些理科書籍沒什么興趣。 里面都是一些非??菰餆o味的各種題目,解體思路以及各種解說。 讓人看了都想睡覺! 但是自家堂叔已經說過了,哪怕是自己報考的進士科,到時候也要考部分理科題目,也不要求多么高深的理科造詣,好歹基礎的算術要知道吧,要不然到時候連公文里的數據都看不懂…… 所以哪怕這些書籍很無趣,但是孫啟年還是硬著頭皮去看,去學。 實在不行,就死記硬背,然后再反復的做其中的一些題目。 還別說,孫啟年雖然個人對這些理科沒啥興趣,但是作為一個能夠在科舉考場上,一路殺出來的人。 尤其是在明時期就能夠在讀書風氣極為濃郁,競爭極大的蘇州府里考中秀才,他這個人的讀書天賦還是有的。 至少記憶里這些都很不錯。 沒有足夠的記憶能力,孫啟年也不可能記住眾多的四書五經以及數量龐大的各種注解,更不可能背誦記憶數量龐大的各種時文。 死記硬背,這也是需要天賦的,沒有好記性,今天背明天就忘了,那還考什么科舉啊。 自己死記硬背之余,他還經常和幾個同鄉一起進行討論,專研,一群長袍書生們,經常為了一道數學題目苦思冥想,然后是各種爭論,彷佛在討論天地至理一樣。 不僅僅是他們幾個,實際上陸續抵達金陵城的各省舉人們,都是第一時間就獲得了禮教部印刷的這些理科教材。 畢竟現在誰都知道不僅僅是格物科,就連進士科,法務科也是需要考核數學等基本理科知識的。 你這不學,別人學了,到時候分數就會比別人落后,到時候豈不是要名落孫山? 如此情況下,身在金陵城的一兩千多個各省舉人們,竟然是開始埋首專研初等數學,初等物理,掀起了一番學習理科的風潮。 這種情況讓羅志學頗為安慰! 誰說傳統讀書人都是榆木腦袋? 誰說傳統讀書人不能為己所用? 羅志學看來,這些讀書人都挺聰明的,而且也是可以用的,甚至是重用的。 第363章 江北變化 就當金陵城里的的一群讀書人們,一個個埋首大唐帝國禮教部刊印的各式理科書籍,以求在即將在三月份展開的會試里大展身手的。 在長江北岸的和州,長達三個多月的和州、江浦等一系列江北沿岸的戰役也終于落下了帷幕。 而和州等江北沿河戰役之所以拖這么久,一方面是因為補給問題,另外一方面則是因為寒冬問題。 其中的補給問題嘛,安慶戰役后,第四師雖然就在長江邊上,可以很方便的從長江河運里獲得各類物資的補給,但是實際情況是。 安慶戰役結束后到去年十一月份之前,也就是楚軍拿下金陵城之前,第四師所獲得的物資補給卻是非常有限。 因為進攻金陵城之前,大楚帝國的各類物資以及運輸物資的后勤力量,基本都是被用于集中供應進攻江南的幾支部隊,包括第一師、第六師、第一近衛師、第七守備師、第一臼炮團、第六臼炮團等。 同樣參加東進戰役,但是在江北地區作戰的第二軍各部,也就是第四師、第八師、第五守備師等部隊,其后勤供應優先度是排在江南作戰各部隊之下的。 即便是江北地區的第二軍各部的補給優先度在楚軍內部,第四師在安慶戰役后,其物資供應優先度,也排在第八師后頭。 那個時候,第二軍的后勤運輸力量,基本都是在全力保障深入廬州府北部,部分兵鋒更是達到了鳳陽府南部一帶的第八師。 當時的第八師打的比較艱苦,再加上江北地區下雪的早,物資供應不順暢,一度搞的比較麻煩。 如此情況下,第四師的物資供應優先度也就只能往后排了。 等到了楚軍攻克金陵城后,大楚帝國的物資供應壓力得到了初步緩解后,才是逐步向江北方面增加了物資,但是增加的也不多。 畢竟在十一月份和十二月份,楚軍依舊在江南發動攻勢,整個過程雖然沒有什么大規模艱苦的戰役,但是中等規模的戰役卻是打了不少。 鎮江戰役、蘇州以及松江戰役等,還有規模更大的湖州戰役,當時的楚軍前后夾擊也是動用了兩個主力師的兵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