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節
這是李元魁的判斷! 一旦楚軍占據江南后,以大楚帝國的行事風格,必然短時間內就會強勢整合江南,并利用江南的人口以及錢糧。 而得到了江南人口錢糧之后的大楚帝國,橫掃天下那是大概率事件。 如此大局之下,李元魁自然是不甘心做一個看客,更不愿意真的以后就讓李家做什么皇商。 錢這東西,在權勢面前不值一提。所以,他才不會讓豐和商行和大楚帝國商貿處的貿易里賺錢,不要不倒貼能持續運營,所有戰略物資那都是以成本價出售給大楚帝國的。 李元魁為的,還是能夠在新生的大楚帝國里登上高位。 在明廷這邊,他李元魁是沒什么希望了。 去年他本來有希望調任京師的,結果送的錢不如別人多,人脈也不如別人強,結果被刷了下來,只拿到了一個安慰性質的南京工部右侍郎。 這種職務,就是典型的養老職務,除非天踏了,不然他是沒指望更進一步了。 但是他不甘心??! 明廷這邊混不下去了,他自然也就把目標瞄準了大楚帝國! 在大楚帝國這邊,機會眾多,只要有能力,態度端正,不怕爬不上去。 只要干得好,成為一個參務大臣,成為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不過想要達到這個目標也不容易,至少投過去后要獲得一個起步比較高的實權位置,商貿部右侍郎就很適合。 然而想要獲得這種實權高位,也不是區區靠著一個豐和商行就行的,他李元魁還得拿出真正的投名狀來。 所以,當城外的楚軍一部分先鋒騎兵出現在城外的時候,李元魁也是秘密會見了幾個自己早就觀察的同僚。 言談中,自然沒有直接說什么投賊,而是進行了語言上的試探。 一番試探后,李元魁心中也有了些底氣。 不過這還不夠,他還需要真正的力量支持,那就是城內的駐軍。 于是乎,他又多方聯絡,最后在軍情司方面的配合下,和幾個本來就有著意向的武將進行了會面。 而能夠出現并和李元魁會面的這幾個人,大多也都是有了投誠之意的,只是這幾個武將們也沒有想到。 他們眼中高高在上的李元魁竟然也有這個投楚之意,并且看這人和軍情司那幾個頭目的熟絡程度,這人恐怕是早早就已經投楚了。 此外有了這樣的高級文官帶頭,起事也就更加容易了。 而看著這幾個將領們的神情,再想到之前聯絡的幾個同僚們的態度,李元魁心中大定! 這一次,他打算玩一票大的:直接把金陵城作為投名狀獻給天子羅志學! 干好了,那就是一場潑天的富貴! 而就當李元魁名以商討城防,如何退敵的名頭,四處奔走見人,并聯絡其他有心投楚的文官或武將的時候。 幾個人也是走入了城內的一座茶樓內,這幾個人一看就是主仆,為首的是一個中年男子,穿著富貴,身后則是跟著兩個長隨。 這三人進入茶樓后,很快進入了其中的一間包間。 不過約莫等了片刻后,其中一人就在包間里的一面墻壁上有節奏的敲擊了多次,不一會,只見這墻壁上掛在一面巨大山水畫被掀開,然后背后的木墻竟然是直接打了開來。 赫然,這是一道暗門。 暗門打開后,里頭探出一個身影左右看了看,然后微微點了點頭。 此時,中年富商也是起身進入了暗門并關上,外頭兩個長隨打扮的年輕人,則是把墻上的畫放下,并回到了椅子上繼續用餐。 中年富商進入暗道后,進入了一條秘密的夾道內,又是走了十多米后,這才到了一個房間里。 進入房間里,抬頭一看,只見里面已經坐著三個人了。 看到這一幕,中年富商打扮的人輕輕一笑:“沒想到我還是最晚到的!” 此時,屋內一個三十歲,書生打扮的男子有些埋怨:“每次開會,都是你們軍情司的人架子最大,來的最晚?!?/br> 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公子哥打扮的人,則是呵呵一笑:“軍情司業務繁忙,來得晚些也是可以理解的!” 最后一個同樣中年人打扮,一副老夫子打扮的人卻是冷哼一聲:“你們軍情司事情辦的不怎么樣,但是拖拖拉拉的本事卻是每天都見漲!” 軍情司,光聽這名字就能知道這中年富商的人:大楚帝國軍情司的人。 因為如今華夏大地上,大楚帝國,明廷,東擄乃至把那些草原上的韃靼人乃至西域什么勢力都算上,有軍情司這個特殊稱呼的機構也只有一個:大楚帝國參謀部軍事情報司。 簡稱‘軍情司’,連明廷那邊都知道大楚帝國有個類似廠衛機構‘軍情司’,該司探子辦事手段極其兇殘。 軍情司,乃是大楚帝國里最早設立,也是目前帝國里規模最大的情報機構,目前專司明廷方面以及周邊其他敵人的各種情報,尤其是軍事情報的刺探,同時也負責暗殺,收買拉攏明廷文武官員等業務。 之所以說軍情司是最大的情報機構,而不是唯一的,那是因為大楚帝國里還有其他四家情報機構。 其中規模僅次于軍情司,同時也是權力可以說得上是最大,并且擁有執法權的情報機構,自然就是翰林院內務科,又稱之為‘翰務科’,該科專司對內反間諜,監控百官等對內情報業務。 不過這個機構非常特殊,因為該司業務范圍很廣泛,并且沒有明確的界限,只要是威脅到羅志學統治的事,那么他們理論上都可以插一腳……再說了,雖然大楚帝國還沒有攻占金陵城,但是金陵城也是華夏的一部分啊,他們翰務科提前派人過來打前站也不過分吧…… 然后,自然而然的就會和專門負責對外情報事務的軍情司產生沖突,而且沖突還不小。 畢竟在軍情司看來,翰務科撈過界了。 此外大楚帝國里的情報機構,還有商貿部調查司。 不過這個商貿部調查司規模就比較小,而且業務范圍也比較小,其最大的任務就是掩護、保護商貿部的外部戰略物資采購渠道,豐和商行運營的長江通道,就少不了商貿部調查司的探子們在進行保護。 因為在外部活動的原因,也會順帶收集其他一些情報資料,不過因為自身業務的傾向,因此收集的更多的還是一些經濟類的情報,頂多就是順手收集一些明廷官場上的動向之類的。 最后還有海軍情報處,這個海軍下屬的情報機構,規模也小,并且專司海軍自身的情報收集,主要刺探方向是明軍水師,嗯,近期他們往鄭芝龍麾下的船隊里送去了不少的探子。 至于早先還承擔了監察百官職能,勉強算得上是情報機構的督察院反貪局,現在都已經直接公開化,成為正式的行政機構了,專司反貪業務,基本和情報機構不搭邊了,自然不可能派人到金陵城來。 因此目前大楚帝國里正式的情報機構,目前就這四家,參謀部軍事情報司、海軍情報處、翰林院內務科、商貿部調查司。 而這四家情報機構,雖然業務范圍不同,側重點也不一樣,但是因為金陵城的特殊性,所以基本都是早早就在這里設立了情報站點。 如今,這四家情報機構的負責人,是齊齊匯集在這座不起眼的酒樓背后的民宅里。 第345章 侍讀王麒 四家不同的情報機構在金陵城的負責人齊聚一堂,這在平時里自然是不太可能發生的。 畢竟這四家情報部門平日里都是各干各的,同時因為業務重合多少也會爆發一些矛盾。 比如軍情司和翰務科之間的矛盾就不小,軍情司一直認為翰務科老老實實呆在帝國內部的控制區玩反間諜就行了,非要跑到明廷控制區來搞事,這明顯是撈過界了。 之前這四家情報部門在金陵城的時候,雖然多少也會有一些合作,不過大多都是下面的人自行就處理了。 但是今天卻是不一樣! 如今大楚王師的前鋒部隊已經殺到了金陵城外,王師主力也只在數十公里之外,不用幾天就能夠抵達金陵城外了。 大楚帝國針對金陵城的進攻在即,而這個時候他們這些情報部門也是需要配合軍方,為攻占金陵城做出自己的貢獻。 等軍情司的負責人也進入房間后,會議卻是沒有立即開始,而是又等了約莫半個時辰后,才看見外頭又進來了一個二十七八歲模樣,一副讀書人打扮的男子。 這男子進來后,軍情司的人率先站了起來,稍微抱拳行軍禮道:“下官軍情司金陵站站長趙西見過王大人?!?/br> 緊接著,其他三人也是陸續起身拜見。 王麒環視一圈,隨即稍微點頭道:“嗯,本官進城為了安全,稍微耽誤了些時間讓幾位久等了?!?/br> 趙西、道:“王大人言重了,王大人身為秘書處侍讀乃重金之軀,在這個關節眼里冒險進入城內,已是讓人敬佩無比,我稍微等片刻時間算得了什么!” 王麒看了眼趙西,隨即微微點頭,心中卻是暗自鄙夷。 這個趙西是明廷錦衣衛出身的人,對官場人情這些東西熟悉的很,怪不得有人說趙西能夠坐上軍情司金陵站的站長之位,靠的不是情報事務的真本事,而是靠著拍馬屁上位的。 王麒對于這種靠著拍馬屁上位的人,一向來都不喜。 想他王麒,寒窗苦讀二十載,陸續考中明廷生員,舉人,去年從龍后先是為地方官,升遷為知府后,最后才被調任翰林院任侍讀,從此也算是整整的進入了帝國高級官員的行列。 大楚帝國的翰林院侍讀,盡管品級以及職權和明朝那邊的侍讀不一樣,但是依舊是屬于要職。 大楚帝國的翰林院,這個機構雖然名字和明朝的翰林院一樣,同樣也設置有翰林院掌院學士,侍講學士,侍讀學士,侍講,侍讀等稱呼的職務。 但是其品級以及職權都完全不一樣。 明翰林院,是屬于傳統的翰林院,其本身職權其實不大,主要是翰林出身的官員更容易升遷,并才有入閣的希望。 在翰林院一步步熬上去,熬到侍讀學士這個級別后,往往就直接奔著六部侍郎甚至六部尚書去了,再往后就入閣了。 但是翰林院官員在沒有升上去之前,其實沒啥太大的實際權力,所以明翰林是屬于清貴養望的機構,其內的翰林要么一步登天,要么熬死…… 而大楚帝國的翰林院不一樣,楚翰林既不清貴,也不養望,而是實際辦事的機構。 大楚帝國翰林院,乃是由早期將軍府的參務處改革而來,本來就是一個純粹的羅志學私人秘書機構,改革為翰林院后也不例外。 楚翰林院下設一處十六科,分別對應軍政各部,而辦事人員也非常多,整個翰林院目前足足有將近三百多個工作人員,以協助羅志學處理各種軍政事務。 設掌院學士一人,正二品,和各部尚書同一個級別,并直接參與政務的,并且還是參務協辦大臣。 翰林院下設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各一人,協助掌院學士處理翰林院諸多事務,皆為正三品,和各司司長、各省布政使同一級別。 往下則是一處九科,其中的秘書處比較特殊。 這個秘書處處長,實際上是由侍講學士兼任的。 此外設有侍讀、侍講各四人,這八個人又合稱為講讀,為正四品。 他們這些講讀的主要工作,就是輪班隨駕御前,以便隨時接受皇帝的垂詢,一般不參與其他事務。 用現代話來說,他們就是羅志學的秘書。 講讀之下,則是普通科員了,品級不同,但是最高不過正七品。 而各科的話,各科科長,一般授正五品,副科長們授從五品。 各科設科員,最高不過正七品。 而這些翰林院官員們,尤其是副科長以上者,一律需要有主政一方的經驗才可擔任。 此外,翰林院里也沒有正六品、從六品這兩個級別,這意味著,科員到副科長這一內部晉升渠道,實際上是斷層的。所以,一個普通的科員翰林,是不可能直接在翰林院里直接熬出頭的,因為副科長那一關就卡死了。 此外各科科長只是正五品,而往上的講讀乃是正四品,這里頭又差了個從四品,又出現了一個斷層,因此科長們也無法直接晉升為講讀。 之所以出現斷層,那是羅志學為了保持翰林院的官員流通,免的搞成熬資歷升遷,翰林院變成一潭死水。 不僅僅翰林院如此,實際上大楚帝國里的京畿其他機構,乃至省屬各機構大多都一樣,在職務品級設置上,都會出現斷層,導致官員不可能在同一個機構里一直往上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