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節
和東擄相互勾結走私違禁品,自己組織人手屯墾,用各種辦法找朝廷要錢糧等等。 而南下,對于吳三桂他們來說同樣意義重大。 南下一次,麾下的普通將士們能吃個飽飯,回頭還能帶一些錢糧回家養活家小。 吳三桂這些高級將領們也能撈取大量的錢糧,用以后續養兵,擴軍,打造軍械。 調邊軍南下剿賊,對于朝廷而言是把一群低賤武夫們調過來打更低賤的流賊。 而對于邊軍本身而言,這是一次發財的機會。 如今他們在汝州城外遭到了冷遇,吳三桂雖然生氣,但是卻也沒傻乎乎的去抗議之類的,而是一聲令下,派遣了麾下將士分批到四周偵查賊情。 畢竟汝州已經靠近保賊控制區,這一片地方定然是活躍著大量保賊的。 他吳三桂派遣兵力前往周邊偵查賊情,合情合理。 而派去偵查賊情的將士們,收一些良善士紳們主動捐獻的錢糧也是情理之中。 正月二十八日,吳三桂率軍抵達汝州城一帶,然后借著長途南下將士疲困,需要休整的名頭,在汝州城外駐扎了整整半個月! 這半個月里,吳三桂麾下的三千關寧軍分批次到周邊地區偵查賊請,肅清當地匪寇等。 吳三桂對將士們還是很靠譜的,所有將士都分批次派了出去,哪怕是隨軍的馬夫都能跟著出去偵查,人人都不會落空。 同時又傳話下去,所有士紳大戶們主動捐獻的錢糧細軟,金銀細軟將士們可留下半數,另外半數上繳公中作為軍費使用。 糧食以及布匹等其他大眾物資,除去將士們隨身攜帶的口糧外,其余上繳公中作為軍需所用,對上繳數量多的將士們記下功勞。 半個月下來,他麾下的關寧軍將士們一個個都是恢復的身強體壯,每個人隨身都帶上了不少的口糧以及金銀。 而軍中的輜重也是多了一大堆的糧草以及其他軍需,同時還征用了附近三千多民夫以運輸這些糧食輜重。 期間汝州城內的官員們,多次派人邀請吳三桂拔營離開,還讓吳三桂約束將士云云。 吳三桂都是找各種借口給敷衍過去了。 一直到二月十四日,隨著麾下將士們吃飽喝足,同時又搜集了大量的錢糧。 并且吳三桂也收到了來自于總督東線軍務兼河南巡撫的陳必謙的信,讓他迅速南下魯陽關一線,為開春后的大反攻做準備。 如此,吳三桂這才慢悠悠的率領三千大軍以及三千多強行征召的民夫,帶著大批糧食輜重南下。 不過吳三桂南下的時候就顯得非常小心了。 吳三桂可不是什么愚笨之人,他在汝州城外待著的時候也不是天天吃吃喝喝,實際上過去半個月里他一直都是在搜集偽楚保賊的各種情報。 盡管一些隱秘消息無法打聽到,但是一些公開或者半公開的消息還是被他搜集了不少。他知道南邊保賊在南陽府一帶,駐防有一支‘北路軍’,該軍由賊頭目,偽中將黃丁權率領。 據傳該賊乃偽楚帝羅賊的左臂右膀,麾下有大軍三萬余,其中可以明確肯定的是真灰賊約萬五人,假灰賊萬五人。 畢竟黃丁權去年夏天的時候就帶兵駐防在南陽府一帶,對此和左良玉為首的明軍打過好幾次。 這么就時間里,人家明軍又不是什么都不做,多少會搜集一些情報。 一次明軍對黃丁權麾下的保鄉軍多少還是有些了解的。 而吳三桂在收集了諸多保賊的情報后,就得出了自己的一些結論。 這些保賊不簡單! 槍炮多,這已經是被人說爛的事了,哪怕是普通市井小民都知道保賊以槍炮犀利而聞名。 然而吳三桂倒是覺得,槍炮多這一點其實也不算什么,他們遼東一線的邊軍擁有的火器也不少,幾千斤的紅夷大炮也是一堆,其他各種火器同樣也多。 但是這么多的火器對上東擄,還不是打起來特別吃力,在野戰中更是連對戰的勇氣都沒有。 光憑槍炮,是打不出來保賊軍的這種犀利攻勢的。 所以吳三桂把目光投向了保鄉軍的其他情況,比如詳細的戰術戰法,再看保鄉軍的軍心士氣。 然后看了諸多之后,他就發現了一個問題:保賊軍的糧草消耗遠遠高于正常水準。 前線明軍探子刺探情報的時候,曾經看到過保賊運輸了一批糧食前往某個保賊駐防的堡壘。 按照明軍探子的預估,這一批糧食,足以讓這個堡壘內的五百多賊軍吃上一個月的。 結果呢,十天后他就發現又有一批運糧隊抵達! 這說明,賊軍糧食消耗量,是明軍探子預估的保賊糧食消耗量的三倍以上。 也是官兵的三倍以上。 “吃這么多?”吳三桂連續翻看了諸多賊軍糧草消耗的情報后,不由得皺起了眉頭。 “以前就聽聞保賊軍里一天三餐,頓頓管飽,本來以為只是夸張之言,乃是保賊用來蠱惑外人的謊言罷了!” “但是現在看來,這竟然還是真的!” “他們為什么要這么做?” 說實話,吳三桂無法理解保鄉軍為什么要這么做。 糧食多寶貴啊的,這一份糧食能養活三萬大軍,為什么只拿去養一萬? 正常cao作難道不應該是,拉起五萬人來,其中四萬只給基本口糧,八千給正??诩Z,兩千給超額口糧嗎? 這樣有五萬大軍,架子也能拉出來了,同時又能維持基本戰斗力,同時還能武裝出來兩千人的精銳。 其戰術作用可比一萬人強多了 盡管吳三桂無法理解保鄉軍為什么要這么做,但是卻是很清楚的,一群糧食供應是正常官兵糧食供應三倍以上的保賊軍,肯定一個個都是身強體壯的精壯漢子。 同時糧草充足,不拖欠糧食,不拖欠餉銀的話,軍心士氣也會非常充足。 這樣的一群士氣高昂的青壯士卒,再加上他們的槍炮就很要命了。 這一次南下,如果貿然進攻怕是不好打! 回頭還得再詳細琢磨琢磨,有功勞有戰利品什么的就撈一筆,如果不行那么還是要早早做打算。 總之是不能把這三千關寧軍給折損在中原。 這三千關寧軍可是他們父子安身立命的一部分,這要是輕易折損了可就虧大了。 吳三桂有所顧忌,同時對保鄉軍有了忌憚,因此南下的速度也非常緩慢,行軍時必定要派遣騎兵在周邊偵查,同時持續不斷的打聽魯陽關一帶的情況。 還沒走到魯陽關呢,他就已經下定決心不去攻打魯陽關了。 雖然總督陳必然讓他前往魯山縣,聯通當地的萬余官兵攻克魯陽關,但是當他詳細了解了保賊,尤其是魯陽關保賊的情況后,就得出了一個結論:直接去強攻魯陽關,他這三千關寧軍全部填進去估計都打不下來…… 所以這還打個屁! 至于陳必謙的命令,有好處的時候可以聽一聽,沒好處的時候就當陳必謙不存在。 饒是陳必謙是總督,但是吳三桂也有足夠的膽量無視他。 他們吳家父子坐鎮關寧,控衛山海關一線等地,麾下關寧軍實力強悍。 如今這情況是朝廷需要他們吳家父子,而不是他們吳家父子需要朝廷。 第271章 反攻襄陽 朝廷之所以能調動吳三桂入關南下剿賊,還是因為人家吳家父子想著南下撈一波錢糧,順便再給吳三桂弄點功勞什么的,回頭還升官搞個總兵什么的。 可不是因為朝廷下令他們就乖乖的來了。 吳家父子不想動,崇禎下一百道圣旨都調不動關寧軍一兵一卒,而且還拿吳家父子一點辦法都沒有。 吳三桂決議直接忽略陳必謙的命令,根本就沒心思去攻打魯陽關,甚至都沒去這已經變成了大軍營,一點油水都沒有的魯山小縣城后,而是在半途就帶兵轉向東南。 同時還給陳必謙去了書信,說什么路上發現了賊軍蹤跡,他們正在一路追擊而去…… 賊軍,其實也是有的,不過是幾個灰賊的偵騎而已。 畢竟吳三桂帶著三千大軍,其中上千人還是騎兵過來,這么大動靜大楚帝國的探子們不可能不知道,實際上他們吳三桂還在汝州城的時候,北路軍司令黃丁權就已經知道了相關的情況。 隨后讓軍情司的人密切關注吳三桂所部的動向。 畢竟人家吳三桂是從薊遼一線過來的,是和東擄打了很多年仗的老邊軍,掄起戰斗力肯定比中原腹地的一票明軍要強得多。 來是只是三千關寧軍,但是黃丁權直接把他們當成了一萬明軍甚至更多明軍來對待。 所以吳三桂他們也是享受了偵騎的全程跟蹤的待遇。 這南下一路上時不時就能發現賊軍偵騎的蹤跡。 也就是那些賊軍偵騎比較膽小,甚至都沒敢靠近,只是在外圍遠遠跟著,要不然早就被吳三桂麾下的騎兵部隊給干掉了。 對于這些賊軍偵騎,吳三桂也不太在乎,反正這些賊軍偵騎也無法靠近,無法得知他們的詳細情況。 正好可以拿他們當借口,然后繼續率軍轉道東南方向。 去干嗎? 剿賊??! 人家吳三桂可是沒忘記自己的主要任務:趁著南下的機會獲得足夠的錢糧。 他父親吳襄在遼東還有好幾萬人要養活呢,錢糧困難的吳襄可是親自囑咐過吳三桂。 此番南下以湊集錢糧為要! 至于剿賊與否,那不重要…… 所以吳三桂一看見魯陽關不好打,而魯山縣那邊也被當地明軍吃了大半年,早已經是餓殍百里后,連魯山縣都沒去,直接找借口繞道走了。 說是剿賊呢,也還真是剿賊。 沿途也算是斬殺了一些遇上的倒霉匪寇,順帶還攻破了幾乎和匪寇有著密切聯系的大戶人家的莊園,所獲頗豐…… 他這一路剿賊,一路朝著東南去,為了做的更逼真一些,他甚至把沿途遇上的幾股小流賊都給驅趕到匯合起來,讓他們變成了一股一千多人的所謂流賊。 然后讓這些流賊按照他們制定的路線往前走。 怎么讓流賊按照他們自己的路線走,這個也簡單,吳三桂手底下半數兵力可都是騎兵呢,隨便派點騎兵把其他幾個方向一堵,這些流賊也只能乖乖的往僅有的生路跑了。 于是乎,在中原腹地里就上演了一場很有意思的場景! 一股大約一千多人,兩千人不到的流賊從汝州一路跑到開封府,再跑到汝寧府,沿途還攻破了不少莊子,槍了眾多的錢糧,甚至都還攻破了一座小縣城。 而吳三桂則是率領三千精兵,其中更是有一千多騎兵的追兵在后頭一路追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