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節
這么多錢,足以讓很多人不爽了。 不過人家豐和商行最近似乎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或者說是開始為未來考慮了,供應給大楚帝國的物資已經是連續多次降價。 保鄉軍拿下襄陽城的時候,他們降過一次價,保鄉軍拿下漢陽城并稱帝建國的時候,他們又降過一次價格。 等現在大楚帝國拿下武昌城,大有攻占楚南的勢頭后,豐和商行那邊又主動找了過來,說是這物資供應的價格還可以再降一些。 此外李家在湖廣地區也有其他諸多產業,這些產業有一個算一個也會足額納稅,并且他們在各地的產業分行還會積極主動承擔地方上的一些開支,比如修橋鋪路啊什么的。 整個表現就是杰出士紳的先進典型! 李家人也是很聰明并足夠識趣的。 對此,羅志學也挺滿意的,這李家人聰明,而他就喜歡和聰明人打交道。 因此已經是通過臣子向豐和商行那邊露了口風,表示對李家的積極主動為帝國分憂的行為感到很欣慰。 ———— 大楚帝國在渡江南下之后,不僅僅占據了武昌城這個戰略地位極其重要的城池,而且在錢糧方面還收獲巨大。 這讓大楚帝國上下都是感到了非常喜悅。 高層們開心,因為多了這么多錢糧后,那么整個大楚帝國的財政運轉就會更加健康,甚至在保持大規模擴軍作戰的前提下,還能夠擠出一部分錢糧來用于恢復地方上的民生。 比如說在南陽府,襄陽府,鄖陽府一帶修建更多的水利設施,幫助當地農民恢復種植,以緩解當地的旱災所導致的糧食減產問題。 比如說在各地通過大規模的以工代賑,吸納更多的無家可歸的流民,為他們提供一份可以果腹的工作,如此既可以賑濟,又可以避免這些流民重演演變為流賊的問題。 同時大規模的以工代賑,還可以修建更多的水利設施,穩住糧食產量。 大規模的以工代賑以及恢復農業生產,這些措施如果做到位了,那么效果是杠杠的。 但問題是,這些措施也都需要錢糧來支撐。明廷為什么始終無法解決陜西為首的各路農民軍起義問題,今天剿滅了一股義軍,明天又冒出來一股義軍。 就是因為他們缺乏恢復當地民生所需的錢糧! 這也導致了他們只能在軍事上鎮壓義軍,但是卻沒辦法從根子上解決義軍問題。 義軍為什么會產生?前期主要原因是因為當地連年的干旱等極端天災,再加上日益沉重的稅賦攤派等。 這些導致了大量的農民破產,食不果腹,農民們為了求生開始造反搶糧,最終演變為大規模的起義軍。 而這些起義軍到了這個階段后,因為規模的持續龐大,就被迫不斷的劫掠鄉野,攻打城池搶糧。 官兵自然會派兵來鎮壓圍剿。 而起義軍和官兵之間的大規模交戰,進一步造成了規模更加龐大的人為災難,大量農田被拋荒由此進一步加劇了陜西豫西一帶地區的災難。 天災人禍之下,當地民眾就更加活不下去了,這些人或是被迫,或是自愿,最終都會加入起義軍之中。 在這個持續過程里,官兵也在持續剿滅義軍,而且到目前為止,官兵打義軍還是比較容易的,基本上一打一個準。 但是,問題就出在打完之后! 朝廷派遣大軍把義軍剿滅,擊潰之后就不管了……或者說也沒能力管了。 當地的民生沒有恢復,大量投降的義軍或流民們無法得到妥善安置,尤其是一些接受招安的起義軍,朝廷雖然接受了他們的招安,但是往往只是讓他們駐扎在某一片地方自生自滅。 接受招安的義軍過幾個月一看,哎呀,自己又要快餓死了……于是乎又舉旗造反了。 其他被擊潰的義軍分散后,慢慢的也會繼續收攏殘兵或挾裹流民再一次發展壯大。 如此,朝廷就發現,各路義軍根本殺不完,今天干掉一支義軍,明天又冒出一支來,過幾天就冒出更多來。 賊軍如野草一樣,燒了一遍又一遍,卻也頑強的長了一遍又一遍,并且越長越茂盛。 如果明末不出現什么太大的變化,比如說沒有大楚帝國的崛起。 那么明廷和起義軍之間的斗爭只有一個結果:起義軍遲早會把明廷干掉! 而歷史上也是這樣的結果。 李自成他們數次戰敗又起兵,最終殺入了京師把崇禎帝給逼上了煤山。 縱觀起義軍和明廷之間的斗爭,那么就會發現純粹的軍事鎮壓沒啥用,要想真正的解決起義軍問題,只能是把當地的民生給恢復起來。 而大楚帝國現在在楚北地區,尤其是在南陽府、襄陽府、鄖陽府、均州一帶做的事,就是為了恢復民生。 再配合強力的軍事彈壓管控,把外界的高迎祥,李自成這些起義軍擋在外頭,也把明軍擋在外頭,不讓他們跑過來燒殺劫掠破壞民生,那么這一片地方的民生就能得到持續恢復。 只要民生恢復了,那么起義軍的生存土壤也就不存在了。 然而這么干,那都是需要錢糧的。 幫助農民們恢復耕種需要錢糧,幫助農民們度過青黃不接的時期也需要大量的錢糧。 而明廷那邊有這么多錢糧嗎? 他們沒有! 或者說明王朝治下是有這么多錢糧的,但是明王朝財政沒有。 如此也就悲劇了。 而大楚帝國不一樣,大楚帝國通過戰爭繳獲了大量的錢糧,同時占領了楚北和武昌府等地區后,又獲得了當地大量的糧食。 現在財務部庫存的現金都超過千萬兩之巨,囤積的糧食更是龐大無比。 只需要調撥一小部分往災情比較嚴重的北方幾個府,那么就能夠緩解當地的受災問題,從而更根源上扼制大規模流民的生產。 哪怕是調撥了一部分錢糧用于部分受災比較嚴重的地區用于恢復民生,但是大楚帝國依舊有足夠的錢糧維持大規模的軍隊擴張。 十月二十六日,羅志學在御前軍事會議上,正式授予第五師和第六師的番號,并任命原第一步兵旅旅長韓子平為第五師師長,同時晉少將軍銜,任命原炮兵總監張馬林少將為第六師師長。 同一天,下旨參謀部,軍政部等著手籌建第七師、第八師、第二臼炮團、第三臼炮團。 大楚帝國的擴軍,并沒有因為渡江戰役而停下,也沒有因為楚北地區的大規模以工代賑而停下,而是依舊保持著高速擴張。 而在這一次擴張之中,曾在武昌攻堅戰里率領突擊營作戰,并率部第一批攻入城內的高正少校也如愿以償的獲得了晉升,被調往第六師任職第二十四步兵團副團長,同時晉為中校軍銜。 第255章 高正任職 高正很滿意自己的這一次晉升。 雖然看似還是從副團長調任副團長,并且還是從絕對主力第一師的副團長調到新組建,連新兵都還不滿員的第六師擔任副團長。 這咋一看,似乎非但沒有晉升,而且有貶職的現役。 但實際上并不是如此。 他之前擔任副團長的時候,軍銜不過是少校,而不少主力團的副團長可都是中校軍銜呢。 這一次職務調動,他的軍銜也隨之晉升為中校了。 而更重要的是,第二十四步兵團里暫時沒有團長! 因為在高正任職之前,第二十四步兵團這才剛開始搭架子,連一個哨都還沒練起來呢。 第六師和第五師一樣,都是大楚帝國發起渡江戰役之前才開始籌備組建,距今也就大半個月時間而已。 這么短的時間里,根本不可能完全的搭起兩個師的架子來。 為了盡快形成戰斗力,保鄉軍是優先確保第五師的組建工作,大批新兵以及武器裝備都是優先供應給第五師。 第六師的組建順序還要靠后一些。 截止到現在,第五師已經陸續接受了七千名完成了為其一個月的新兵訓練的新兵,而第六師只接受了三千多人新兵而已。 而第六師里,也是優先滿足第第十一步兵旅下屬的第二十一步兵團、第二十二步兵團的編練工作,三千多新兵里,除了炮兵和騎兵以及輜重兵外,普通的步兵絕大部分都集中在這兩個步兵團里。 而第十二步兵旅下屬的兩個團,只有第二十三步兵團分配到了兩百多個新兵,至于第二十四步兵團更是只有區區幾十個新兵。 上頭調他過來當這個副團長,實際上就是讓他把這個團的架子搭起來,把士兵們練出來。 如果這項工作做得好了,那么他大概率就能原地轉正,直接成為該團的團長。 這一點,軍政部部長魏開福少將在接見他的時候,已經是明確說過的。 也就是說,大概在一個多月以后,當第二十四步兵團初步成型的時候,高正就會成為第二十四步兵團團長,不過軍銜可能短時間內不會升,而是會以中校軍銜擔任團長職務。 主力師下屬的步兵團團長,雖然大多都是上校,但是中校也有,這兩個軍銜都是主力團團長的搭配軍銜。 獲得晉升的高正干盡很足,剛接到任命書的他在軍政部某司長的陪同下直接前往第六師駐地去上任了。 在見過了第六師的首任師長張馬林少將之后,開始了自己的工作。 他的首要工作并不是去索要新兵,而是催著上頭趕緊派遣足夠的中低級軍官以及再抽調一部分骨干士官過來了。 如今第二十四步兵團包括他自己在內,只有區區三個軍官以及四十多個士兵,連架子都搭不起來。 哪怕是現在軍政部給他們派來了一兩千新兵,高正都沒有足夠的軍官來管理并訓練這些新兵。 高正催著上頭,一天跑好幾回第六師師長纏著張馬林索要軍官、士官等骨干。 而張馬林對此也是頭痛的很,他要是手底下有人早就給第二十四團給派去了。 奈何沒足夠的人??! 而對于張馬林而言,不僅僅第二十四步兵團缺人,第二十三團以及第二十二團,第二十一團以及去其他的炮兵團,騎兵團,輜重團統統都缺人。 尤其是經驗豐富的軍官以及士官。 第六師作為新組建部隊,目前一共也就那么三千多人而已,距離滿員還差大幾千呢,而所需要的軍官也是數以百計。 士兵其實都還好說,鐘祥、江陵、漢陽等幾個新兵營里有著大量新兵正在訓練,這些新兵完成新兵訓練后,除了一部分補充第一師、第四師以及近衛師缺額外,大多還是會補充到第五師以及第六師來。 以各地新兵營里的新兵數量以及訓練時間,半個月內他們第六師預計就能夠再獲得五千名新兵,一個月內把所有非技術兵種的普通新兵都補充滿員。 但是軍官和士官可就不那么好搞的了。 如今保鄉軍大擴軍時期,對軍官,尤其是有經驗,能力不錯的軍官缺口非常大,而士官更是從一場場戰爭里打出來的老兵。 這些骨干力量,可不是那些普通大頭兵,隨便拉個青壯練上一個月就能補充進去,補充到部隊后再適應訓練一兩個月也就能形成戰斗力了。 軍官和士官,他們的培養周期更長,難度更大。人家軍政部那邊天天都頭疼著該如何安排各部的軍官缺口呢。 如果不是有經驗,能力還不錯的軍官實在確認,上頭也不會直接把還只是少校的高正給調到第二十四步兵團,并且連團長給不派去,直接讓他盯著副團長的名頭干團長的活,并且打算稍微讓高正積累個把月的資歷后,就直接給他來個原地提拔為團長了。 這都是因為缺人。 但是面對高正和張馬林的糾纏,同時第六師的編練工作的確也不能再拖了,軍政部的人這才挑挑揀揀,東拼西湊給第六師湊了百來個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