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節
甚至這三處的攻勢都非常猛烈,猛烈讓人無法看清楚那里是主攻,那里是佯攻。 這自然不是事實。 保鄉軍這一次的進攻有著明顯的主攻方向,那就是高正所在的主攻方向,在這方向里,保鄉軍預計投入了五百多人的第一突擊營,第一步兵團這兩支核心主力部隊。 右側爆破點,實際投入的第二突擊營只有三百多人,負責跟進掩護的也只有兩個步兵營。 而正面嘗試直接攀爬城墻的兵力,打頭的第三突擊營更是從第六守備師里選撥出來的,看似有五百多人,但實際戰斗力對比兵力相當的第一突擊營差了不止一籌,不過后續跟進的兵力卻是最多的,足足有三千多人。 在這一場總攻里,保鄉軍直接投入了七八千的兵力發起猛攻,并且后頭還有數量龐大的各預備隊。 之所以給明軍方面造成了保鄉軍主次不分的假象,純粹是他們自己連攻擊力量最弱的中央位置的攻擊都擋不住…… 這也不能怪明軍,誰讓保鄉軍的爆破太過突然,同時之前又做好了充足的前進工事準備,炮火準備也非常充足。在保鄉軍的炮火威脅下,明軍根本無法提前上城頭進行準備,而且匆忙趕上城頭的時候,保鄉軍的炮兵部隊趁著自家步兵距離城頭還有段距離,還先打了一波急速射,狠狠的殺傷了一批正在涌上城頭準備進行防守作戰的明軍。 遭到猛烈的速射炮擊后,這些正沖上城頭的明軍死傷慘重,剩下的很多又臨時退了回去。 一直等到了保鄉軍的突擊營沖到了城墻下,保鄉軍的炮火開始延伸的時候,這些明軍才提心吊膽的再一次涌上城頭。 然后就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這種城頭爭奪戰里,一旦守軍反應不及時被進攻方搶占了城頭,那么接下來想要把進攻方重新趕下去可就沒那么容易了。 畢竟進攻方往往會在主要的進攻突破點里,集中大量的精銳,保鄉軍搞突擊營,而傳統冷兵器部隊里,往往也會搞什么陷陣營,敢死隊之類的東西,集結一批精銳充當突破尖刀搶占城頭。 而守軍一方雖然也會有精銳,但是卻不可能把精銳到處布防,哪怕是即使調動過去不缺口,但是也會慢一步。 畢竟進攻方擁有主動權,可以選擇主動地點,提前集中精銳猛攻一點,守軍一方面如果不能提前判斷出來進攻方的主攻點,那么很容易就會陷入精銳無法及時補上去的情況。 至于守軍把精銳分散開來到處都部署,那更是得不償失的事。 這種傳統意義上的攻城,守軍的核心其實就是要千方百計阻擋敵軍登上城頭,把敵軍擋城墻之外才是最佳的辦法。 但是武昌城戰役里,明軍卻是始終沒辦法通過傳統的一些守城辦法,比如在城頭上部署大量兵力,通過投石、滾木、金汁等方式進行前期的防守作戰。 連火炮都很難完全利用。 因為他們一旦密集上城頭,保鄉軍的炮兵部隊就會毫不留情的猛烈開火,尤其是其臼炮部隊所發射的開花彈,殺傷力對于站在城頭上,相當于沒有任何工事防護的守軍士卒來說更是驚人。 武昌城里的明軍,乃至之前鐘祥城戰役里的明軍之所以打的這么狼狽,也不全是火力不足,槍炮缺乏,士氣低下,更多的還是因為他們無法適應保鄉軍這種和傳統攻城方式區別極大的攻城方式。 在保鄉軍之前,明軍可從來都沒有遇上過有敵人大規模使用開花彈的。 頂多也就是遇上一些使用傳統短袍乃至紅夷炮的對手。 而傳統短袍和紅夷炮,這些火炮都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征,那就是都屬于直射火炮,依靠出膛動能進行殺傷。 而保鄉軍的臼炮不一樣,這玩意是朝著天上打,再掉到敵人腳底下爆炸,不是依靠出膛動能進行殺傷,而是利用開花彈本身的爆炸所形成的沖擊波,彈片,鐵珠子進行殺傷。 這也就意味著,原本高大厚實的城墻根本擋不住這些臼炮。 因為這些臼炮打出來的開花彈,會直接落在城墻頂部爆炸。 而傳統的城墻頂部,可不會有大片的防開花彈的工事,尤其是防頂部攻擊的工事。 這年頭的城墻頂部都是光溜溜的一片,主要的防御設施就是城垛了。 如此一來,明軍在鐘祥以及武昌城里的兩場防守作戰里,哪怕是用傳統眼光去看已經做到了比較完善,哪怕是換成了東擄來強攻,這沒個數倍兵力,付出大量的死傷也被指望能夠拿下來。 但是遇上戰術戰法以及裝備都更領先的保鄉軍就直接抓瞎了。 如果給他們時間,那么明軍內部肯定也會有人提出來應對辦法并進行實施,比如說在城墻頂部臨時加筑防炮工事。 甚至都不用加頂蓋的防御工事,只需要在城墻頂部堆積一些沙袋環形工事,就足以阻擋絕大部分開花彈落到城墻后爆炸所形成的沖擊波以及彈片殺傷。 至于剛好落在敵人頭頂上凌空爆炸的開花彈,其實這很少的,不會太影響到整體戰局的發展。 可惜的是,武昌城內的明軍沒人想到這一點,或者說有人想到了但是沒人聽,又或者有人聽了但是沒人去做…… 總之,武昌城內對明軍所采取的一系列防御手段,針對的還是傳統軍隊的進攻。 于是乎當他們今天遇到保鄉軍的猛攻后就抓瞎了。 上午十點二十分左右,第一突擊營不僅僅占據了第一爆破點廢墟,更是占據了左右兩側上百米的城頭,后方的第一步兵團的士兵們正在沿著這一段廢墟和城墻源源不斷的涌入。 這個時候,其實已經可以宣告武昌城城墻徹底失守了。 而明軍里也有很多人意識到了這一點,大量人開始逃離城墻,不少人當場投降。 同樣也有很多人有著另外的想法。 當湖廣布政使增道唯帶著幾個親隨倉皇逃離城墻一帶的時候,卻見參將李忠義帶著其他幾個將領以及上百甲兵追了上來,李忠義過來的時候還大喊:“大人,有我們在賊軍就別想傷你們一根汗毛……” 結果話剛說完沒幾秒,這人就直接把刀插到了增道唯身上:“大人,借爾頭顱一用!” 第251章 定都漢天府 楚承順元年,崇禎八年十月二十三日中午時分。 剛經歷過激戰,到處還殘留著戰爭痕跡,連城墻都坍塌了兩處,城門樓方向更是坑坑洼洼到處都是炮彈坑的武昌城,迎來了它千年歷史來的新主人:大楚帝國皇帝羅志學。 在城門口大批將士的列隊恭送下,騎著一匹棗紅色高頭大馬,身著盔甲戎裝的羅志學策馬緩緩入城,在他的身后是大楚帝國的一票文武重臣。 走到城門口方向,看著城門上已經缺了一角的武昌兩個大字,羅志學停下了胯下戰馬的前行,指著城門上的武昌二字對落后一步的郭全書道:“郭愛卿回頭把這招牌修一修,此外從今天開始定都武昌,另武昌府、漢陽府、德安府之孝感縣、黃州府之黃坡縣合并為漢天府,京畿直轄!” 身后眾人聽罷,文官隊列中的參務大臣,吏務部尚書郭全書當即躬身道:“臣遵旨!” 身后眾人對此也沒有任何言語,畢竟在武昌定都其實在建國稱帝時就已經敲定下來的事。 羅志學當初之所以跑到漢陽來稱帝,就是為了直接把漢陽、武昌兩地里當做京師。 畢竟漢陽、武昌兩地只有一江之隔,完全可以視為一體,而且這地方剛好在整個湖廣的中間位置,同時又是長江沿岸,在軍事戰略地方非常重要。 在一千多年前這地方就是屬于軍事重鎮,在明王朝時期,這地方同樣也是軍事重鎮,尤其是明王朝在徹底平定西南區域之前。 明中后期,武昌一帶除了軍事作用外,同樣也成為了湖廣地區里的政治、經濟中心,江南岸的武昌主要是作為軍事用途以及政治中心,江北岸的漢陽則是作為商業經濟中心。 并且隨著湖廣的逐步開發,在湖廣熟天下足之后,其經濟地位顯得更加重要。 新生的大楚帝國要在己方控制區里選擇一個地方作為京師,除了武昌城外也別無選擇。 同時僅僅是一個武昌城也是不夠的,還得加上北邊的漢陽、漢口一帶才行。 為此,羅志學干脆把這兩個府合二為一,再加入德安府的孝感縣、黃州府的黃坡縣,把這些地方合并為一個中央直轄的京師府。 同時名字也不能沿用武昌或者漢陽。 傳統王朝的京師一般名稱都比較特殊,帶個天字都是屬于常規cao作,意為天子之地。 比如應天府、順天府、承天府這幾個名字都是常用的。 基于同樣的理由,也是當時保鄉軍攻克明時期的承天府后,第一時間就改稱安陸府的緣故。 因為安陸府被稱之為承天府,那是因為這地方乃是嘉靖帝的老家,具有濃郁的政治意義,大楚帝國自然是要第一時間對之改名的。 合并后的武昌、漢陽一帶,其名字也要帶個天字。 應天、順天、承天這三個暫時都被明王朝占用了,還有一個比較好聽的奉天暫時還沒人用,而歷史上這個詞先被南明王朝使用,后來被東擄用在了盛京作為陪都名稱,羅志學覺得這個詞有點膈應人,所以也棄之不用。 羅志學琢磨了一番后,結合當地漢陽以及漢口等地,同時又為了彰顯大楚帝國乃正統漢人王朝,取了‘漢’字,再結合代表天子的‘天’字,合并為‘漢天’,由此由武昌、漢陽一帶合并而來的京師,也就被稱之為‘漢天府’。 不過漢天府很大,真正的皇宮所在地還是在武昌城。 因為此地易守難攻,軍事意義更加重要,同時此地還有一個完好的楚王府可以作為皇宮使用。 同時圍繞著楚王府周邊還分布著布政使、武昌知府、都司等眾多行政機構的官方建筑。 這些地方后續剛好可以用來安置大楚帝國中央各機構。 免的還和之前那樣,各大機構連辦公地方都不夠,都不得不占用大量的普通民宅,多個部門擠在一起辦公。 不過在羅志學心中,漢天府的武昌城這地方作為首都也只是暫時性的。 畢竟大楚帝國的戰略目標,他羅志學的野心是要統一九州的。 而對于一個統一的九州來書,武昌這地方作為京師就差了點意思。 對于一個傳統的封建王朝,尤其是生產力還比較低下的現在而言,首都的位置基本上就決定了這個帝國的戰略發展方向。 對于明王朝而言,前期定都金陵,這是因為為了更好的利用江南地區,同樣的這地方也是當初朱元璋的大本營所在。 后來朱棣定都幽州,其中一大重要原因就是朱棣的大本營是在北邊,朱棣率軍南下奪取帝位后,那個時候你讓朱棣在金陵城定都常待,鬼知道朱允炆的殘部會不會哪天就殺入金陵城了…… 還有一個次要原因就是當時明廷的主要威脅是在北邊。 當時的北元以及后來的瓦刺、韃靼等游牧民族,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明廷的主要威脅。 在幽州定都也可以更好的應對這一威脅,以集中更多的資源,同時也能就近的指揮北方戰事。 這也就是天子守國門的來源。 而對于大楚帝國而言,未來的首都不外乎也就是金陵城或幽州城。這兩個地方地理位置更加適合作為首都,同時交通便利,而且政治含義也更強。 而具體下來,羅志學個人還是更加傾向于金陵城。 畢竟長江沿岸的經濟條件比較好,一個湖廣,一個江南,只要把這兩個地方給經營好了,那么大楚帝國的根基就蹦不了。 哪怕有一天前線打了打敗仗,羅志學都有把握利用長江沿岸的錢糧和人力資源,短時間內再武裝出來一支大軍繼續征戰。 同時定都金陵城的話,也能夠進一步刺激航運業、工商業發展,尤其是海運的發展,為后續殖民海外、開啟工業化奠定基礎。 還有一方面就是大楚帝國的現在的基本盤是在楚北,后續將會是湖廣,而到中期不出意外肯定就是長江沿岸地區,包括江南。 把首都定在大本營里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而幽州和金陵城比起來,幽州的優勢是能夠更好的控制北方地區,尤其是和草原民族干架。 但是物資耗費會非常大,對國力的消耗也會很大。 明清兩朝的漕運為什么規模這么大,還不是因為定都在幽州,大量物資尤其是糧草都得從南方運輸北上,耗費巨大。 而且還天寒地凍的! 這年頭的幽州城可是很冷的,而且也沒空調啊什么的。 現在可是小冰河時期,并且小冰河時期還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至少羅志學的有生之年里是看不到小冰河時期結束的了,除非他能一口氣活的兩百多年。 而羅志學可不希望自己下半輩子的生活,在剛入秋的時候就得穿上厚厚的衣服對著火爐。 金陵城的氣候就好多了,一年四季分明,既春風微雨,又有盛夏酷日,還有秋日落葉寒冬飛雪! 等什么時候打下江南了,羅志學就會直接遷都金陵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