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節
盡管很多人也都猜出來了,唐暉之所以能夠在這個關節眼里接到升官的圣旨,肯定是因為朝廷那邊還沒有得知鐘祥慘敗的消息。 畢竟消息通報需要時間,極有可能朝廷那邊下發圣旨的時候,還不知道唐暉戰敗的消息。 但是,這依舊是升官了啊。 然后很多人又開始想,等朝廷的諸公們還有陛下得知了鐘祥慘敗,乃至整個楚北都即將完蛋的是,不知道該作何敢想。 也許,可能,或許會暴跳如雷吧…… 其他人都會這么想,唐暉自己自然也能夠想到這一成。 所以現在的他渾然沒有升官的喜悅,反而是更加擔憂自己的未來…… 實際上也的確如此,朝廷那邊下發讓唐暉署理五省軍務的圣旨剛下發沒多久呢,也就是七月底的時候,朝廷諸公就已經得知了宜城戰敗的消息,一萬多駐防宜城的官兵不戰而逃,結果在渡河的時候被賊軍半渡而擊,只剩下數千人逃亡。 唐暉被迫率軍撤往鐘祥。 這個時候,朝廷諸公們的感覺就像是剛吃完美食,結果發現這美食是屎尿做的…… 要有多惡心就有多惡心。 然而這也僅僅是惡心而已。 畢竟宜城戰敗雖然唐暉免不了督戰不力等責任,然而主要原因還是宜城內的文武官員們不夠給力,竟然在賊軍距離宜城尚有數十里的時候就先跑了。 但是等到八月中旬左右,隨著鐘祥戰敗的消息也傳到了京師后,朝廷震動,陛下暴怒…… 如果前頭朝廷提拔唐暉署理五省軍務,只是吃了一道惡心人的屎尿做的美食,那么現在他們就發現道美食不但惡心,而且還他媽有毒…… 宜城戰敗,唐暉如果說只是督戰不力,統籌無方的話,那么鐘祥戰役可是唐暉親自坐鎮指揮的,但是卻是打成了這個鬼樣子,兩萬大軍一日盡喪。 唐暉如果戰死沙場或者自殺也就算了,就和盧象升那樣戰死沙場后,朝廷給予了盧象升極大的身后榮譽,不僅僅家眷被善待,更有些人甚至稱盧象升的戰死,乃是朝廷數十年來的最大損失。 就連崇禎皇帝也是在公開場合里表態,盧卿之壯殉,如斷朕一臂。 總之盧象升雖然也吃了個大敗仗,但是他卻是戰死沙場了,如此也就沒人追究他的戰敗之責,反而是開始嘆息,懷緬。 如果唐暉在鐘祥戰役里也戰死沙場,那么朝廷得知消息后同樣也會給予唐暉極大的身后榮譽。 但是,唐暉卻是沒有死在鐘祥,反而是扔下大軍只帶著千把人逃回武昌。 這樣的唐暉在朝廷諸公看來,那就是十惡不赦了。 諸公震驚之余,又開始頭痛起來該怎么處理唐暉了。 直接把唐暉一擼到底,甚至關入天牢,以后或殺或流放都是必須的。 但是廢掉唐暉很簡單,問題是誰去接任五省軍務? 這繞來繞去,又繞回了一個老問題上,那就是該選誰去接替盧象升,承擔起來總理五省軍務的責任來。 對于這個問題,朝廷諸公多有爭執,過去兩三個月里都沒一個定論,要不然也不會退而求次,先讓唐暉署理五省軍務了。 唐暉,他本來就是一個過渡角色,沒人指望他坐穩這個位置,哪怕唐暉自己都很清楚自己呆不久。 畢竟尋??偫頂凳≤妱盏墓賳T,通常會有一個右都御史或兵部侍郎的頭銜,但是唐暉什么都沒有…… 朝廷只讓他署理五省軍務,但是卻沒給他加右都御史或兵部右侍郎的頭銜。 這意味著什么大家都很清楚,無非就是一個過渡,不用幾個月朝廷就會選出一個真正的總理數省軍務的督師過來湖廣坐鎮。 而真正的總理五省軍務人選呢? 最適合這個職務的人只有一個,那就是盧象升。 甚至可以說這個總理五省軍務的職務,就是朝廷專門給盧象升設置的,如果沒有盧象升,根本就不會出現這個職務。 可惜的是,盧象升都沒等到正式上任該職務呢,就已經戰敗身死,他這一死朝廷諸公們就為難了,因為選誰都不適合。 首先這人要知兵,畢竟這個總理五省軍務,是要帶兵打仗的,以前對付的還是高迎祥等流賊,現在嗎,主要對付的是保賊軍。 所以該員必須精通兵事。 精通兵事之余還需要有足夠的威望,政治資歷。哪怕是拋開上述的知兵和資歷等限制,其實該職務的可挑選的候選人范圍也很狹小。 按照明王朝選拔高級官員的章程,這種總理數省軍務的人,其頭銜一般為右都御史或者掛兵部右侍郎銜。 這樣的高級別官員,要么是從現有的幾個總督里平調,比如宣大總督,薊遼總督,五省總督等,要么是從各巡撫里提拔。 這些官員里,再除開無法抽身的,不善帶兵或吃過大敗仗的,那么剩下的也沒幾個人可選了。 比如唐暉這樣的人肯定是不行的。 朝廷諸公們得知鐘祥戰敗后,這還沒開始討論呢,暴怒的崇禎就已經下旨逮捕唐暉,押回京師候審。 參考之前吃過敗仗的巡撫,總督們的下場,等待唐暉的結局只有兩個:要么充軍流放,要么被直接問斬。 唐暉鐵定是要完蛋了,逮捕此人的圣旨都已經在起草了,那么推選總理五省軍務之人的事就不能再拖了。 但是適合的人選卻沒幾個,畢竟巡撫就那么幾個,還接觸過打仗的就更少了,基本都是有戰事爆發的幾個地方里的巡撫。 比如新任河南巡,右僉都御史撫陳必謙; 鳳陽巡撫,兵部右侍郎朱大典。 宣府巡撫,右僉都御史陳新甲。 陜西巡撫,右僉都御史甘學闊以及其他幾個人。 這些人怎么說呢,也不能說他們沒本事,其實有些人本事是有的,而且還不錯。 比如陳必謙,這人之所以出名,那是早年疏論梃擊、紅丸案,后來因此被罷官,直到崇禎初年被起復,現任河南巡撫。 他是一個很好的科道言官,不畏權貴只為清名! 這人和玄默等巡撫經歷比較類似,擅長噴人,至于打仗嘛,這就是仁見仁智的事了。 還有陳新甲,這人倒是和軍務接觸比較多,常年在薊遼一帶的邊鎮任職,擅長后勤、營務等事,當初大凌河新城被破他也被罷過官,不過人家關系夠硬,愣是沒被擼下去,沒多久就起復了。 朱大典?這人很有意思,當山東巡撫的時候,因為平定登州之亂有功升為兵部右侍郎,今年二月份調任總督漕運兼巡撫廬、鳳、淮、揚四府,負責鳳陽一帶戰事。 這人指揮大軍還是挺有一套的,早些年把吳三桂等將領收拾的服服帖帖的。 不過坐鎮鳳陽的時候打的也不咋地,現在都因‘坐失州縣、平賊逾期’而被多次彈劾,這被貶職都近在眼前了…… 甘學闊?這人之前先后當過浙江監察御史,江南提督學政,大理寺正卿等官職,擅賑濟,擅教育,擅吏治,據說名望極高,品德高尚。 只是吧,他以前別說帶兵了,連槍炮都沒見過…… 鬼知道朝廷諸公怎么想的,才會把這么一個人派到陜西當巡撫剿賊的…… 老老實實讓甘發揮所長,讓他治理地方或者玩吏治甚至教育不挺好的嘛,非要讓一個典型的文官去帶兵打仗。 于是乎老甘同學最近在陜西過的及不如意,剿賊剿不了就想著招撫,但是招撫也不成功,然后朝廷諸公們又不滿了…… 放眼望去,明廷里各省主持軍務的巡撫們,基本都是上述幾類人,當了巡撫玩軍務后,要么力不從心,要么瞎幾把亂搞。 如今面對湖廣亂局,朝廷諸公們乃至崇禎也是小心謹慎了,沒把上述的這幾個人直接提起來重用,而是考慮其他人,最后討論來討論去,就想起了丁憂在家的前宣大總督,兵部右侍郎楊嗣昌。 但是吧,想要起復楊嗣昌就得面臨一個嚴峻的倫理乃至更加嚴峻的政治影響問題,那就是只能下旨奪情。 丁憂,這對于傳統的華夏王朝而言,這不僅僅是一個習俗那么簡單,而是已經演變為一個政壇的慣例。 明王朝多次三番五次強調‘凡官吏匿喪者,俱發原籍為民’,‘內外大小官員丁憂者,不許保奏奪情起復’。 為的是什么?為的是避免高官戀棧不去,為的是讓官員流轉起來,確保上升渠道。 因此奪情起復這種事,明清兩朝的皇帝一般都是能不用就堅決不用,一旦用了,甭管結局好壞,但是影響都極其惡劣。 今天你奪情起復,明天他也能奪情起復,最后大家伙都不用丁憂了…… 張居正就經歷過奪情起復,進而引發了當時明廷政治動蕩,不知道導致多少人抗議,被罷官貶職。 所以想要起復楊嗣昌,哪怕是崇禎皇帝也需要冒著一定的政治風險。 但是吧…… 崇禎皇帝不是普通皇帝,人家根本就不在乎什么政治影響,所以一紙圣旨發下去后,就要奪情起復楊嗣昌。 對此,朝廷里議論紛紛,然而誰也沒能改變崇禎的想法! 第219章 越打越強的左良玉 對于奪情起復楊嗣昌,崇禎的態度是非常堅決的,哪怕是朝臣不少人都提出了反對意見,但是也沒能讓崇禎改變想法。 崇禎做事,從不看臣子的臉色,更不在乎他們的想法! 要不然他也不會殺大臣如殺豬狗了。 一省巡撫乃至侍郎、尚書說殺就殺,說流放就流放,半點都沒有顧忌。 前些年的就不去說了,只說最近兩年,前鄖陽巡撫蔣允儀被流放,宣府巡撫焦源清被流放,宣大總督張宗衡被流放,河南巡撫玄默被罷官,五省總督陳奇瑜被流放,湖廣巡撫唐暉被貶職……哦,不對,崇禎已經下令逮捕此人了。 上述只是少數例子而已,除了他們還有更多倒霉蛋。 甭管崇禎做的對不對,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也可以說是崇禎掌控著朝廷實權,并且毫無顧忌。 這樣的崇禎要奪情起復楊嗣昌,根本就不會在乎什么倫理問題,更不在乎后續的政治影響。 如此一來,在盧象升死了后,朝廷上爭論了幾個月的新任總理五省軍務的人選也就有了定案。 那就是楊嗣昌! 只是不知道楊嗣昌接到圣旨后,會做何感想。 明廷京師這邊的高層爭論以及牽扯到湖廣乃至周邊數省的人事變動,保鄉軍那邊自然是不知道的。 畢竟京師距離湖廣太遠,這消息要傳過來至少也得大半個月呢,再通過一些情報渠道傳到羅志學耳中來,估計還得再延后幾天時間。 但是明廷那邊不管怎么變化,都不會改變羅志學制定的保鄉軍既定戰略! 掌控楚北! 自從八月中旬第一師奪取了漢陽后,保鄉軍各部的軍事行動依舊沒有停止。 八月二十三日,第三守備師一部攻克江陵,二十六日第三守備師所屬第五守備旅一部攻克夷陵州,緊接著繼續西進,一路攻占歸州、巴東,又排輕兵冒進,搶在了四川一帶的明軍、土司兵反應過來之前,搶占了巫山。 同一時間里,坐鎮鄖陽的黃光茂也是下令第二守備師所屬第四守備旅兵力從竹山一帶南下,攻占了四川夔州府大寧、大昌。 由此,第二守備師第四守備旅和第三守備師所屬的第五守備旅的兵力成功在奉節以東地區匯合。 消息傳到羅志學口中后,羅志學當即命令上述兩旅就地合并,編成第四守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