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節
同時還有一個戰略風險那就是,這北上就算一切順利,把明王朝干掉后,也就意味著保鄉軍需要直接面對東擄了。 而東擄可不好打! 除了這些直接兵力對比優劣外,從襄陽北上后勤也非常麻煩。 現在保鄉軍大軍出征,攜帶的火炮也越來越多,彈藥輜重也是越來越多,對后勤要求也越來越高。 如此情況下,保鄉軍更傾向于圍繞著水路發動攻勢,而不是走陸路。 一想到從襄陽北上后,隨隨便便都是幾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的陸地補給線,后勤部部長于修杰頭皮都發麻…… 同時面對的是一片赤地千里,餓殍滿地的地區,占領這些地方除了能夠給保鄉軍帶來一些金銀以及大量流民外,其他的啥也沒有。 反而還會大量牽制保鄉軍兵力以及行政、資金力量…… 這些,都將會嚴重影響到保鄉軍的整體快速發展。 保鄉軍現在需要更多的地盤,但并不是被打爛的地盤,而是需要一片民生基本穩定,能大量出產糧食以及其他戰略物資,并為保鄉軍提供大量稅收的地方。 而放眼當今華夏,也就只有長江沿岸比較符合這個條件了,尤其是江南地區更是如此。 早先時候聽聞江南戰略后,稅務部的部長陳星凱就是拍著胸脯說:“如果能夠拿下江南,次年我稅務部收上來的稅要是少于這個數,我直接上吊自殺!” 一邊說著,還一邊比劃著兩個手指! 兩千萬,這是陳星凱給出的數據,而且這還是他的保守估計,并且只局限于直接上繳大將軍府的收入,并不包含分配到地方縣、府財政的稅收。 保鄉軍的稅收雖然都是稅務部統一負責,不過也不是收上來的稅收也不是財務部全部拿走。 保鄉軍收上來的諸多稅收里,稅收會被分成好幾個部分,一部分直接上繳將軍府財務部入庫,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國稅。 還有一部分則是留給地方各級財政,不同稅種按照不同的比例,給鎮、縣、州、府等各級財政留下一部分用作各方面的行政開支。 這種情況下,羅志學他們說的稅收,一般也都是特指除開了留給地方的國稅。 在拿下江南地區的第二年里,稅務部就說能收上來至少兩千萬的國稅,可見陳星凱對江南地區的底氣。 而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江南指的還是狹義上的江南,也就是南直隸長江以南地區,并不包括江西、浙江這兩個地方。 而這兩個地方的北部地區,也都是魚米之鄉,同樣能收上來大量的稅收。 長江沿岸,尤其是江南地區有錢,這就是為啥保鄉軍下一階段的核心戰略不是北上也不是西進,而是東進了。 用王瞎子的話來說就是:他們在北邊打生打死,我們在南邊搶地盤撈錢豈不是好的很。 如此情況下,保鄉軍的一系列在外人看來很奇葩的戰略也就能夠得到解釋了。 為什么當時保鄉軍在裕州東郊外擊敗左良玉后,沒有乘勝追擊直接殺入中原? 為什么保鄉軍只派遣了區區一個守備師西進鄖陽,黃光茂拿下鄖陽后,長期坐鎮鄖陽,麾下各部也分兵駐防,連進軍漢中府的興趣都沒有。 就是因為保鄉軍暫時對這些地方都沒有興趣,一門心思想著南下,后期是準備東進。 第216章 籌建海軍 董明杰帶著羅志學的指示前往荊州府去了,羅志學依舊沒閑著。 他把剩下來的兩千左右的降兵編成了一個守備團暫時直轄,又讓后勤部從其他不合格的降兵里挑選了五千人編入運輸營,為各路大軍運輸補給。剩下的一些連運輸營都不要的降兵們,則是再編入建筑營、屯墾營,再把極少數的一批死硬分子扔進戰俘營。 如此一來,基本上也就把一萬五千多人的降兵給處理的差不多了。 處理完這些降兵后,羅志學又召開了各部會議,商討擴充主力部隊的各項事務。 保鄉軍一直都是在擴充當中,地盤占領的越來越多,所需的兵力也是越來越多。 雖然也先后整編了三個守備師,但是這些守備師的戰斗力還是太差,擔任次要戰線任務勉強還行,但是想要讓他們充當主力去作戰就不靠譜了。 要擴充地盤,要攻城略地,真正需要的還是主力部隊。 不僅僅是需要尋常步兵和野戰炮兵以及騎兵,還需要更多的攻城炮兵。 上述還只是陸軍范疇,而隨著保鄉軍持續在漢水水域作戰,不久后也會飲馬長江,因此羅志學也是打算趁著這一次的機會,正式籌建海軍。 八月五日,羅志學召開的軍務會議上,他針對籌建海軍問題讓麾下各將領們暢所欲言,最終敲定了籌建海軍的一應事宜。 暫定設立海軍部,以統籌管轄所有海軍發展、作戰事務。 之所以一開始就設為部,而不是在參謀部內轄一個海軍司,或者效仿炮兵、騎兵設立總監,純粹是羅志學想要從一開始就把陸軍和海軍給區分開來。 畢竟陸軍和海軍屬于牛馬不相及的兩個兵種,這和炮兵、騎兵依舊屬于陸軍下的兵種不一樣。 只不過海軍部雖然成立了,所屬的人員以及兵力卻是非常少。 暫時只有水上輜重營所屬的二十多艘陸續繳獲自明軍的一些內河戰船以及三十多艘普通貨船。 這些都是一些內河船只,最大的排水量也不過數十噸罷,連火炮都不能擺上幾門的那種。 這個水上輜重營,將會成為保鄉軍海軍的基礎,并整編為長江艦隊。 嗯,雖然保鄉軍還沒有飲馬長江,但是未雨綢繆先把自家的內河艦隊掛上長江前綴也是沒毛病的。 省的過幾個月還得改。 前水上輜重營,現長江艦隊所屬的船只不大、不多、人也少。 因此連帶著首任海軍部部長呂興業都只是一個準將,比其他的四部梁總監的清一色少將軍銜低了一級。 此人之所以是準將,那還是羅志學看在海軍屬于獨立兵種,海軍首腦也就是海軍部部長的軍銜不能太低的緣故,要不然的話,撐死了也就一個上校。 如今在保鄉軍里,上校已經不算什么高級軍銜了。 正式南下之前,羅志學設立了師級編制,任命了幾個師長、多個旅長。 考慮到職務和軍銜的搭配,羅志學也是對麾下眾多高級將領們進行了晉升。 四部長兩總監,清一色的少將,副部長或重要司司長為準將,普通司長為上校,司下屬各處為少?;蛑行5?。 野戰部隊方面,北路軍司令兼第二師師長黃丁權被晉升為中將軍銜,北路軍參謀長兼任第一守備師師長左英哲被授予少將軍銜。 而黃丁權,目前也是保鄉軍體系下,僅有的一個中將。 西路軍司令兼任第二守備師師長黃光茂,被晉升為少將。 值得注意的是,黃丁權的中將軍銜,并不是來源于他的第二師師長職務,而是因為他的北路軍司令職務。 主力師的師長軍銜,標配乃是少將,比如第三師師長李多,就是被授予了少將軍銜。 率領第一師主力南下前往漢陽的李成通,也是在南下之前被羅志學升任為第一師師長,暫時依舊兼任第一步兵旅旅長,其軍銜也是少將。 主力師的旅長則是準將軍銜,主力師的步兵、騎兵、炮兵團長則是為上校軍銜,輜重團為中校軍銜。 主力步兵營營長則是少校為主,中校為輔。 左英哲和黃光茂的少將軍銜,同樣也不是因為他們的守備師師長職務,而是因為他們北路軍參謀長、西路軍司令職務 他們的守備師師長只是暫時兼任而已,而在規劃里,守備師的師長標準軍銜乃是準將。 董明杰升任第三守備師師長后,獲得就是準將軍銜。 守備師的旅長標配為上校軍銜,步兵團長為中?;蛏傩\娿?,步兵營長為上尉,步兵哨長為中尉,隊長為少尉或準尉。整體來說,守備師里的軍官職務,其軍銜比主力部隊要低一級。 但上面的軍銜標配也不是絕對,還得再看該守備師戰力、軍官個人的戰功、資歷這些。 其中嫡屬于第一守備師的第一守備團團長趙佳朝,人家就是上校軍銜,因為第一守備團戰斗力高,同時這人資格老,軍功大。 而海軍部首任部長呂興業卻是對自己能夠獲得準將軍銜非常高興,要知道他不久前的軍銜才是個中校而已。 呂興業,也是保鄉軍里的老資格將領了,伏牛山時期就已經投軍,因為此人以前是明軍水師出身,精通水性,所以很早就開始管著保鄉軍里的那幾艘小舢板。 尤其是保鄉軍南下之后,因為需要利用白河、漢水進行運輸物資,因此日漸對水上力量重視,成立海軍之前就已經在后勤部內設立了多個水上運輸營,參謀部那邊為了護送這些水上運輸營的船只和物資,也專門成立了一支水上輜重營。 其性質和陸軍的輜重營一樣,都是武裝護送物資。 而呂興業就是這個水上輜重營的營長,并順勢晉升為少校,后來隨著南下鐘祥,水上輜重營規模逐漸擴大,加上水上輜重營在鐘祥戰役前后,鞍前馬后護送了大量軍械武器以及兵力南下。 就算沒有功勞,但是也有苦勞啊。 鐘祥戰役后羅志學論功行賞,作為水上輜重營的呂興業也就順勢晉升為中校了。 等到羅志學琢磨著把水上力量獨立發展為一個兵種的時候,作為保鄉軍里僅有的那么一個精通水戰的中級軍官,呂興業也迎來了跨越式的發展,直接跳過了中校被晉升為準將。 如此際遇,呂興業自然是滿足無比。 因此當上了海軍部部長后,他就帶著一票人,包括手底下的幾個船長還有一些軍械部的技術軍官以及民間的造船工匠一起,按照羅志學的吩咐設計專門用于作戰的戰船。 新搞出來的戰船也很簡單,基本上還是在傳統的內河戰船上進行改進,主要是增加安裝火炮。 新搞出來的戰船排水量也就五十來噸,安裝的火炮也都是預計安裝兩百斤短袍為主。 畢竟小船嘛,也不能指望能安裝上什么重炮,要不然一開火船都能直接震散架…… 同時內河作戰呢,也不指望直接遠距離中攻擊敵艦,那樣也沒什么意義,只要能夠在中近距離上攻擊到對手就行了。 羅志學對這些內河小戰船也沒太放在心上,反正湊合著夠用就行了,重要的是先快速搞出一批內河戰船出來,免的到時候殺入長江后,連戰船都沒有。 因此呂興業報告了這種新戰船后,羅志學沒有多廢話,直接就批準了該造艦計劃,并要求迅速開工建造或改裝。 籌建海軍,這也只是羅志學諸多軍務中的其中一項而已。 在籌建海軍的過程里,羅志學又下令設立了第二攻城炮兵營、第三攻城炮兵營以及第四攻城炮兵營、第五攻城炮兵營一共四個攻城炮兵營。 其中第二、第三、第四攻城炮兵營,還是預計裝備十八斤臼炮,一個配屬北軍,以加強北軍實力外,其他兩個都會南調,用以加強南下部隊的攻堅實力。 而第五攻城炮兵營,該營將會裝備四十八斤臼炮,同樣也會配屬到南下部隊里。 襄陽兵工廠那邊的各類臼炮的生產非常順利而且快速,畢竟這玩意沒什么技術難度,只要加班加點干,那么一個月都能搞幾十門出來,其生產難度比野戰炮少多了。 這些攻城炮兵營,將會先把架子搭起來,以后再看情況慢慢補充火炮,至于全部成軍,估計要等幾個月了。 但是保鄉軍擴軍,一向來都是先把番號編制敲定下來,然后再慢慢的補充人員和裝備。 同樣的,這樣的擴軍策略也延續到了其他主力部隊里。 八月十二日,羅志學正式下令以安陸府一帶的新招募的兵員籌建第四師,并預計從其他各部隊里抽調部分軍官和士官等骨干。 這命令是發下去了,但是想要第四師的成軍之日,至少也要在兩個月后才能看見,而形成戰斗力,估計得三個月以上。 所以短時間內基本指望不上,別說第四師指望不上了,就連第三師現在也指望不上。 第三師編練一個多月了,但是現在連人員都還沒有到期,裝備更是極度欠缺。 尤其是槍炮更是緊缺,第三師那邊的人天天蹲在襄陽兵工廠門口要槍炮,搞的襄陽兵工廠督辦丁剛毅看見他們都繞道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