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節
因為保鄉軍并不要求這種火炮有多大的最大射程,也不要求千米后還能有多大的威力。 保鄉軍只需要這種火炮在五六百米的距離上,還能保持一定殺傷力就足夠了。 更遠,打不中威力再大也沒啥用! 諸多種種下來,也能就導致了保鄉軍的六百斤長炮,雖然炮管的外觀和傳統紅夷大炮差不多,還帶有濃厚的紅夷火炮的烙印,但實際上已經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火炮種類了。 當最后確認了對面的明軍,并沒有遠射程的加農炮后,羅志學也就真正放心了。 因為這樣一來,己方將會占據絕對的火炮優勢! 再加上己方還有三百精銳騎兵,就算打不過左良玉麾下五百精騎,但是牽制住他們問題還是不大的。 至于步兵交戰,第一步兵旅從來都沒讓他失望過,而且還有第三步兵旅、親兵營、第一輜重營相助! 這一戰,穩得很! 第177章 明軍騎兵 崇禎八年六月三號,午后時分的裕州城外。 太陽依舊高掛在天空,熾熱的陽光普照大地,宣告著此地已經進入盛夏集結。 高正穿著一身盔甲,其頭盔尖頂上系著一根紅色布條,布面甲的領口位置上有著紅色領章,兩側肩膀上則是縫有紅底一豎線一金星的肩章。 戴著頭盔的高正,其額頭上不停的往下流汗,而后背更是已經被汗水所濕透了。 臨近戰場后他就和諸多戰友們一樣開始穿戴起了全套的盔甲,他這一身盔甲不僅僅沉重,而且還包裹的比較嚴實。 在大熱天里穿這種全身甲其實難受的很。 但是即便是難受,高正也不會埋怨什么,更不會把盔甲給脫下來。 前方不過百丈多點就是明軍大營了,戰斗隨時都可能爆,現在脫下來,等明軍殺出來的時候,或者現在上頭就下令發起進攻的話,他可沒有足夠的時間來穿戴盔甲了。 相對于盔甲所帶來的防護能力,現在累一些、熱一些算什么。 高正擦了擦額頭上的汗,同時左右看了看,左右兩側都是己方的右軍,密密麻麻幾乎一眼望不到盡頭。 他很清楚,此時己方大軍已經列出了標準的陣型了。 就等著那些炮兵們開火。 但是等了好一會后,卻是依舊不見己方的炮兵開火,此時高正身旁的一個同樣穿戴盔甲,不過頭盔頂部系著灰色布條,同時肩膀上佩戴這紅底三豎線的你年輕人走了過來道: “高隊,這日頭太毒了,這么下去,兄弟們怕是不用打都得累趴下了!” 高正轉頭看了眼自己的的事務長道:“上頭自然有上頭的打算,我們cao心什么,等著!” 高正說罷后,自己也是忍不住再一次看向了前頭騎在馬上的自家哨長,但是自家哨長騎在馬上站在陣前,半天都沒動。 又扭頭看向了更遠處的營長所謂的位置,不過因為人群相隔,他其實也看不到自家的營長大人,只能看見自家營旗在高高飄揚。 但是這營旗也是和之前一樣,并沒有發出什么旗號。 高正位于戰場當中,左右身后都是友軍,而他也不是騎馬,而是和普通士兵們一樣徒步,根本就看不了太遠,只能是從自家哨長以及更遠一些營長所在的方位的旗幟來判定情況。 不過他的營長,即第一步兵旅第三步兵營營長韓子平卻是對目前的狀況清楚的很。 通過騎在馬上的居高臨下的觀察,同時不斷的接受來自于后方指揮部里的旗號信息,韓子平知道現在之所以大軍還沒有發動,甚至連炮兵部隊都還沒有發起炮擊。 那是因為張馬林旅長所率領的炮兵部隊,剛進入預定的炮兵陣地,還沒來得及對敵軍步兵方陣展開炮擊呢,敵人的騎兵就出現在左翼了。 嚇的張馬林匆忙指揮炮兵調轉炮口,對準了敵軍騎兵,同時下令準備急速射! 這一股從敵軍右翼邊緣殺出來的騎兵,一看就知道是左良玉手底下的五百精騎。 披甲甚多,而且大部分騎兵都攜帶有兩副弓箭。 這支騎兵,也是能玩騎射的精銳騎兵! 這樣一支精銳騎兵出現在敵軍右翼邊緣,很明顯,他們的目標就是保鄉軍左翼的炮兵部隊。 張馬林的炮兵旅為了避免意外,直接緊急調轉炮口,把目標放在了威脅極大的敵軍騎兵上頭。 同時側后位置的王瞎子所部騎兵旅也已經緊急上馬準備迎戰。 此外,護衛左翼的第三步兵旅之第九步兵營,也已經緊急變換隊形,準備攔截敵軍騎兵可能的沖擊,以保護己方的炮兵部隊。 保鄉軍左翼那邊因為敵軍騎兵的突然出現,導致了炮兵旅沒能及時對敵軍步兵展開炮擊,如此也就讓保鄉軍推遲了全線進攻的時間。 保鄉軍玩大規模交戰,甭管是進攻也好防守也好,都得先看炮擊的效果。 現在都還開始炮擊呢,自然不會讓步兵們在沒有火炮掩護的時候先沖上去。 今天這場戰斗,不出意外的話,保鄉軍得等炮兵和騎兵部隊定下了基調后,這才是左右兩翼步兵行動的時候,嗯,沒有傳統意義上的中軍。 這一次保鄉軍并沒有展開傳統意義上的左后中三路大軍,而是只列出了左右兩翼。 第一步兵旅為右翼,第三步兵旅為左翼。 這兩部之間的距離還比較遠,足足有兩百米左右,而兩部之間的空襲位置的后方大約百米外,則是千人規模的親兵營的隊列。 第一步兵旅和第三步兵旅之間的空襲位置,就是一個明晃晃的陽謀,敵人如果選擇從這里突破的話,那么就會遭到來自兩側以及正面方,一共三面保鄉軍火槍手的毀滅性打擊。 如果敵人不從這里突破,那么親兵營就能同時充當兩個步兵旅的預備隊,隨時增援其中之一。 同時,步兵方陣的右側后位置上,還有第一輜重營,該營還是老規矩,充當全軍的戰略預備隊,同時也是為了防備敵軍從右路繞行襲擊。步兵方陣的左側位置上,則是第一炮兵旅以及第一騎兵旅。 整個保鄉軍,擺出了大小十多個方陣! 而對面的明軍呢,同樣列出了眾多的大規模密集方陣,而且數量更多。 他們有的方陣是在寨墻后方,有的則是在寨墻前方,同時寨墻上還有眾多竹木制造的箭塔上部署了大量的弓箭手。 但是最引人注目的還是他們的右翼,也就保鄉軍左翼所面對的方向上,有著三個大規模的車陣。 這個車陣并不是說什么普通馬車組成的防御陣型,而是以搭載了輕型小炮的馬車為主的車陣。 他們往往以一輛車上的小炮為核心,集結多人乃至十余人火槍手,弓手,長矛手不等。 而多輛搭載了火炮的馬車又組成了一個個個小車陣,最終多個車陣匯成了大車陣。 明軍這種以輕型車載火炮為核心的車陣,對付傳統冷兵器步兵很管用,要機動力有機動力,要火力有火力,一度打的北方的韃靼人生活不能自理。 一直到明軍遇上了喜歡玩重甲和盾車的東擄…… 早中期明軍和東擄的野戰,基本上都差不多一個模式,明軍靠車陣,東擄靠重甲! 結果也高度一致,絕大部分時候都是東擄推著厚實的盾車,硬扛著明軍各種輕型小炮的彈片推進,等他們進入幾十米的步弓射程范圍后就會用步弓密集射擊。 然后……然后明軍就崩潰了。 明軍打這種仗打的多了去,也輸的多了去,只是吧,正常軍隊看見東擄裝備了盾車和重甲,己方的車陣打不過了,那么就會想辦法抵消東擄的重甲優勢。 畢竟這場戰爭也不是一年兩年,而是持續好多年了,這么長的時間足夠明軍調整戰術了。 比如說然那些小炮不頂用了,那么就會想辦法把自家威力更大的紅夷火炮拉上戰場, 拉不上去,那就輕量化啊,改進炮架啊。 在紅夷大炮面前,區區盾車算個屁,一顆炮彈打過去,能直接摧毀一整排的所謂盾車…… 什么,你說火炮技術含量太高,沒辦法改進,那行,那不玩火炮的,咱們玩點傳統的。 比如說重甲! 人家東擄堆重甲,你也可以堆重甲啊,盔甲這東西又沒啥技術含量,有錢就能造一大堆。 一套普通士兵用的全套盔甲撐死了二三十兩銀子,如果是半身甲之類的十多兩銀子還能再倒找你幾兩銀子。 弄多點重甲往薊遼一擺,早就把東擄給平推了…… 什么,你坐擁天下九州更有江南這等繁華腹地,結果重甲的數量還比不過窩在窮山惡水的東擄! 那…… 沒辦法了,守城去吧! 嗯,明軍就是這么干的,到現在,明軍在薊遼一帶一門心思守城去了。 但是不得不提的是,明軍在薊遼玩車陣,屢戰屢敗,但是拿到中原腹地來對付流賊,又是截然不同的結果,好用的很。 至少用來對付高迎祥為首的各路義軍,那是一打一個準。 畢竟高迎祥他們沒有多少盔甲,別說盔甲了,正兒八經的武器都沒多少。 現在,左良玉是把這一套東西直接搬到了裕州戰場上,指望著右翼的三個大型車陣一錘定音,攻破保鄉軍的左翼,進而奠定戰局。 人家明軍明晃晃的在右翼擺出了三個大型車陣,總兵力至少兩千人,各種小炮好幾百門。 羅志學又不眼瞎,自然是針鋒相對,直接把炮兵旅的十八門火炮都拉到了左翼。 東擄對付明軍的車陣,是依靠厚實的盾車,重甲,死扛著明軍的炮火推進到數十米距離,再用弓箭密集射擊,最后身披重甲沖上去廝殺取勝。 而保鄉軍不一樣,保鄉軍的重甲步兵雖然也多,但是保鄉軍里的重甲步兵在定位上,和明軍,東擄的重甲步兵定位不一樣。 保鄉軍的重甲步兵,定位是給火槍手提供保護,并不是主力廝殺兵種。 保鄉軍的主要殺傷手段,是槍炮。 而更準確的說是六百斤長管火炮。 第178章 左良玉用兵 當炮兵旅的十八門火炮陸續上前的時候,對面的左良玉也感受到了威脅,盡管到目前為止,左良玉還是搞不明白為什么保鄉軍能夠拉著本該沉重無比,機動困難的長管火炮上戰場。 但是并不妨礙他知道這些火炮的威脅。 所以他派遣騎兵出戰了。 明軍騎兵一出動,羅志學一聲令下,王瞎子的騎兵旅也出擊了。 王瞎子率領騎兵旅三百精騎上前,后頭還有一百騎馬步兵跟隨,準備隨時攔截沖過來的明軍騎兵。 但是明軍騎兵還沒沖過來呢,張馬林的炮兵旅就已經先開炮了。 面臨騎兵的威脅,張馬林所部炮兵沒有繼續上前到預定地點,而是選擇了就地展開,然后朝著五六百米外的明軍騎兵開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