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節
孫洪才逃亡后,鄧州知州以及同知等官員多次匯集商討城防事宜,又多次召集城內士紳前往,不過一開始還有士紳前往,但是不用多久就沒士紳前往了。 就連衙役都陸續逃散,而征召的青壯民夫更是一哄而散,各自回家。 偌大的一個鄧州城,因為孫洪才的突然離去而變成了不設防的城池。 五月十九日午后時分,當保鄉軍抵達鄧州城郊外的時候,鄧州城內的知州在絕望之中自縊而死,同知潛逃。 其余官員在通判董全新的率領下獻城投降。 而鄧州,也是保鄉軍征戰過程里,所遇到的第一個不戰而降的城池,通判董全新也是第一個主動投誠保鄉軍的明廷文官! 第165章 官升五級的董全新 董全新站在鄧州城下,其身后是一群鄧州城內的低級官員們,當然也不是全部原鄧州城內官員! 還有極少數官員已經自殺,但更多數是趁亂逃出城或在城內躲了起來。 而在董全新的身后鄧州城頭上,如今已經站著數十穿著灰色軍服的保鄉軍士兵。 在半個小時之前,作為前鋒的第一步兵營以及若干配合的騎兵已經抵達了鄧州城,率隊的第一步兵旅副旅長王大壯初步接受了他們的投誠,隨后派遣麾下大軍進城控制了四處城門以及城內各要地。 但是這事還沒完,董全新他們還得繼續在城門處等待,等待著羅志學的到來。 董全新看著前頭緩緩而來的大軍,眼尖的他一眼就看到了大軍前方的羅志學。 這可不是他認識羅志學,而是現在的羅志學辨識度實在太高。 首先他穿著和周邊保鄉軍將領們不一樣的呢料深藍色軍服,騎著一匹棗紅色的高頭大馬。 同時他身邊各有十多名騎馬的保鄉軍將領,而這些保鄉軍將領們清一色穿著灰色軍服,而這些人當中,還有之前董全新見過,知道是保賊軍之中的一個什么副旅長的王大壯。 然而之前還鼻孔朝天,根本沒把他們這些降官當人看的王大壯,現在卻是待在那個年輕人身邊,臉上堆著一臉的媚笑。 僅僅是這打扮,這站位,就能夠知道這個穿著深藍色軍服的年輕人是一軍之主,而能夠出現在這里的保鄉軍一軍之主,那么也只有羅志學了。 董全新打量著羅志學,不由得心中暗嘆,果然和傳聞的一樣,保賊軍里的大反賊頭子羅志學年歲不大。 哪怕是身前的這個年輕人一身裝扮顯得比較成熟,但是依舊可以看的出來,此子最多也就二十歲,而且大概率還不到。 此人年紀輕輕就已經擁軍數萬,占據南陽、襄陽兩府之地,不簡單啊。 自己投誠此人,他日未必沒有博取榮華富貴的那一天。 沒錯,董全新之所以甘愿帶著一群官員主動縣城投誠,可不僅僅是為了保全性命而已。 實際上他單純要保命的話,也可以和其他官員們一樣直接潛逃,逃過保鄉軍搜捕的機會還是有的。 而縣城投誠,也更不是為了城內百姓等人的性命,因為不用他投誠,鄧州城內的百姓也不會有什么太大的危險。 畢竟保鄉軍講規矩是出了名的,如今鄧州城內已經沒有一兵一卒,保鄉軍也不用發起什么攻城作戰,后續城內百姓甚至士紳們只要老老實實的,那么基本不會比有什么性命之憂。 再不濟,投降也是可以的。 但是董全新卻是沒有潛逃,也沒有投降,更沒有頑抗,而是選擇了投誠。 這意義可完全不一樣。 董全新就是想著干脆投賊了,然后博取一番榮華富貴。 董全新是舉人功名,早些年考不上進士干脆就直接入仕,從一個小小的縣教諭做起,在低級官場上混跡了二十多年后,這才做到從七品的通判。 為官二十多年他自認也算是好官了,也給百姓做了不少事,年輕時候當縣教諭盡心培養科舉人才,任上也出了好幾個舉子和不少的生員。 十年前調到山西某縣當縣丞,他花費了好幾年修水利、鋪路、勸農桑、剿匪匪盜,任勞任怨做了不少事,讓治下的百姓難得過了幾年好日子。 但是這些功勞,卻是被一個年紀只能當他孫子的新任令給搶走了。 他頭頂上的新縣令天天游山玩水,三年任期一過,卻是獲得了一個優的考評,緊接著就被調到南京當科道言官去了,前途一片遠大! 但是他董全新呢,辛辛苦苦干了好幾年,結果別說功勞了,連苦勞都沒撈到手,甚至在做事的時候因為做了太多事,導致了他的頂頭上司新手縣令很不滿,在考評上卡了他一手。 以至于他又在正八品的品級上蹉跎了好些年,去年實在忍不住,才靠著賄賂了上頭幾千兩銀子獲得晉升,進而調到了鄧州來擔任從七品的通判。 但是他很清楚,以他的舉人出身,從七品基本上已經是直接的仕途最終生涯了,哪怕是最后人品大爆發,撐死了也就一個正七品的縣令。 他這輩子,幾乎不可能跨過七品這個局限升到更高位,哪怕是他繼續賄賂也不行。 如果在國朝中前期,還能有舉人身居高位的情況,那么到了國朝后期,那么就極少極少出現這種情況了。 舉人出身的他,基本上做到縣令也就到頭了,再往上基本是不太可能的事。 但是他不服??! 說起做事,他做了不少,說起資歷,他為官二十多年。 但是呢,他之前在山西任職縣丞時候的那個新手縣令上司,一個二十出頭的小屁孩,天天游山玩水,屁事不干就卻早早升官。憑什么??! 董全新這些年是越想越不爽,而這一次隨著保鄉軍殺了過來,董全新不由得也就有了一些以往所沒有的想法。 鄧州城即將失陷賊手,而城內的諸多文官們或自殺或潛逃,但是不管怎么樣,他們其實都沒啥好下場,哪怕是潛逃了,后續朝廷也會追究他們的責任。 知州為啥這么果斷的自縊,就是因為孫洪才可以跑,但是他這個文官知州不能跑。 因為知州等文官守土有責,而武將沒有! 知州等人要是扔下鄧州直接跑了,朝廷是要算賬的,抄家滅族是分分鐘的事,哪怕董全新他們這些只是知州屬官,不算最大的責任人,但是也別指望朝廷能夠放過他們。 自殺,其實是他們最好的選擇。 潛逃也會連累家人。 而董全新不想自殺,也不想潛逃,因為他一家老小都被他帶在身邊,就在鄧州城內呢,他也沒能力在關鍵時刻帶著一家老小直接潛逃。 不想死不能逃,那么留給董全新的選擇也就只剩下當俘虜或直接投賊了…… 直接當俘虜之類的董全新也不愿意,再聯想到以往的仕途生涯,董全新一咬牙,干脆投賊算了。 說不準投賊后,自己還能混的更好呢,他在明王朝里受限于舉人的功名,根本沒辦法突破正七品的局限,只能一輩子在低級官員里打轉。 但是如果投賊了,在保鄉軍這樣的新體系里,這些反賊體系里肯定非常急缺人才的,而且發展前期對各類人才肯定也會有所優待,升遷輕易。 反正他董全新兩老早就已經亡故,老家里也沒啥親人,夫人和幾個子女都在身邊,帶著一家老小投賊完全沒壓力。 諸多原因,導致了董全新最終做出了主動獻城投誠的決定。 而對于董全新的諸多內心想法,羅志學自然是不清楚的,現在的羅志學只看到了前頭有個留著山羊胡須,約莫五六十歲的老爺爺一臉期待的看著自己。 甭管這董全新出于什么心理投誠自己,但是面對這個第一個主動投誠自己的朝廷中級文官,羅志學還是比較重視的。 好歹是個正兒八經的從七品文官,考慮到明末文重武輕的現象,其政治含金量,所能造成的影響可遠遠不是黃光茂、陳永福這些武將所能相提并論的。 羅志學后續還打算好好宣揚一番,把聲勢造出來,也能夠更好的給民眾們留下一個保鄉軍的新形象。 那就是保鄉軍不是什么尋常反賊,更不是那些所謂的流寇,而是一個正兒八經,以爭霸天下為目標的軍政新勢力。 告訴那些懷才不遇、一心想要博取榮華富貴或者是對如今天下亂世不滿,想要結束亂世造福蒼生的有志之士,哪怕只是想要來混口飯吃的普通人。 你看,不少朝廷官員都已經投奔我保鄉軍了,說明我保鄉軍有大好前途啊,你們也快點投奔過來吧,我保鄉軍有,也可以給你們想要的一切。 更是為了告訴明王朝里的諸多文武官員們,以后和我保鄉軍對上的時候,不用那么拼命的,畢竟你們哪怕當不了明王朝的官,也可以直接轉身當我們保鄉軍的官嘛! 只要這么想的明王朝的文武官員們越多,那么保鄉軍以后遇上的阻力會越??! 打定注意把董全新當成招牌,想要玩千金買馬骨的羅志學上前見了董全新后,甚至都沒有詳細問董全新的情況,當場就宣布,任命董全新為鄧州知州,正五品。 其實問不問都一樣,自從羅志學決定接受此人投誠的時候,羅志學就已經決定讓他當鄧州知州了。 連董全新自己都有些驚訝,因為他發現自己直接官升五級,從七品的通判變成了正五品的知州。 只是知州就是正五品,這還是讓董全新有些不習慣,畢竟明王朝之下的府轄知州品級只有從五品。 根據近期制定的保鄉軍管制里了,府轄州知州品級為正五品,比明王朝治下的府轄州的知州從五品高了一個級別。 不僅僅是知州等級更高,保鄉軍治下的知縣品級其實更高,保鄉軍治下的知縣是正六品,而不是明王朝時期的正七品,原地拉高了兩個品級。 至于正七品,在保鄉軍里那是屬于縣下屬各鎮知鎮以及縣下屬各科科長的品級。 但是,保鄉軍里目前還沒有正式設立的府級衙門里,預定的知府品級依舊只有正四品。 知府品級不變,但是下屬的知州以及知縣卻是被大幅度拉高了品級,從這也可以看的出來,保鄉軍要比傳統王朝更加注重基層的統治。 尤其是更加重視一地主官的作用,為此不惜直接拉高他們的品級。 怎么說呢,羅志學覺得,一個掌管少則數萬,多則數十萬百姓的知縣,只是一個區區七品芝麻官太低了,和他們的作用以及政治地位嚴重不匹配,少說也得搞個正六品??! 第166章 北線消息 在鄧州城里,羅志學當著眾人人,甚至不少士紳的面,來了一個千金買馬骨,給董全新弄了個正五品的知州頭銜。 而除了董全新外,其他二三十個跟隨董全新主動投誠的鄧州城內官員乃至吏也全都是升官了。 其中只是一個從九品的吏目,被羅志學任命為新野知縣,正六品。 還有一些連品級都沒有的吏員,也都是獲得了官身品級,而且大多都不低,最差的也是一個正八品,正七品的也有不少。 反正保鄉軍治下還有大把的控制區缺乏官員呢,這幾十人填進去連個浪花都翻不起,羅志學也不怕他們搞事,或者能力低下。 先把眼前糊弄過去再說,以后如果發現什么貪腐,能力不足之類可以再處理嘛! 這不僅僅是針對各類投降文官和吏員,其實保鄉軍內大量自行招募的半吊子讀書人為主的文官任用也差不多如此。 反正人就這么點,官帽子卻是太多,哪怕是人手一個這官帽子還能多出來一大堆。 如此情況下,保鄉軍任命文官很隨意的,基本能讀寫公文的人,只要你愿意投身其中那么就能獲得一官半職。 如果再有點什么管理經驗,比如說當過商行掌柜什么的,然后經過考察還有點才能的話,保鄉軍吏務部的那群一天到晚都在招募人員當官的吏務部官員們,都敢直接任命你為知縣,掌管一縣之地。 如果有那么點管理經驗,公文水平也可以,并且在過去幾個月里還積累了一些經驗和資歷的話,也別去地方了,大將軍內的各部機構里的一些司長,處長之類的權重職務隨便你跳。 總之現在的保鄉軍里的文官體系,非常的好混,稍微能干點事的人都不會落空。 但是吧,即便如此,也沒幾個傳統意義上的人才,也就是那些立志科舉的讀書人們跑過來投奔保鄉軍…… 一開始保鄉軍里還有那么一些童生甚至生員功名的讀書人,但是這些人基本都是前期實在缺人,加上為了綁死當地的一些士紳家族,強行綁來當人質,順便讓他們當官…… 后來保鄉軍不再強行讓士紳派遣嫡系子弟為質后,正統讀書人的來源就迅速下降到了冰點,尤其是秀才以上有功名的讀書人,最近幾個月來一共也就招攬了那么區區四十五個而已。 這可不是一城一日招攬,而是在整個南陽府、襄陽府地區里數月招攬的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