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節
當黃丁權、徐志賢他們帶兵繼續清剿城內殘敵的時候,王瞎子也是帶著騎兵出城南下了。 他是帶著騎兵出城追擊從南城門、東城門潰退的一千多敵軍。 這兩個城門里的明軍并沒有頑抗到底,其中東城門的明軍更是連打都沒打直接就跑路了。 而保鄉軍自然不會放任這一千多明軍安然撤走,今天讓他們跑路了,那么這些明軍說不準后續就會某個地方駐防并抵抗保鄉軍的進攻,甚至有可能過幾天就會匯集其他地方的明軍反攻襄陽。 拿下襄陽城之后,盡可能的殲滅或俘虜逃走的敵軍也就成為了目前保鄉軍的一個重要任務。 準確的說是王瞎子所部騎兵的任務,畢竟第一步兵營都是步兵,也追不上跑路的敵軍不是。 王瞎子帶著騎兵一陣追擊,先是追上了從南城門逃跑的三四百人。 追上他們后接下來的事情就很簡單了,面對一群不過三四百人,而且軍心士氣全無,連武器裝備都丟了七七八八的敵軍,王瞎子這些騎兵甚至都沒用什么騎射,列陣沖鋒之類戰術。 直接追上去掩殺就是了。 不用一會這些人就死傷了二三十人,剩下的吧一股腦投降了。 緊接著王瞎子留下少數人看守這些戰俘,又讓城內第一步兵營派人過來接受戰俘,而他自己則是帶著剩下的一百多騎兵繼續追擊從東城門潰逃的敵軍。只是這一次運氣不太好,也許是方向判斷錯誤,又或者對方實在跑的太快,而王瞎子他們之前追擊南城門之敵又耽誤了一些時間,竟然是沒能追上剩下的這大幾百號敵人。 對此王瞎子雖然失望,不過也沒有過多的追擊,而是在上午約十點的時候就帶領騎兵撤回。 而當天上午約十一點的時候,襄陽西北數十里外的渡江渡口里,羅志學也終于從傳令兵的口中得知,大軍已經徹底攻占了襄陽城。 盡管在傳令兵在早上出發的時候,城內的激戰還在持續當中。 不過王瞎子和黃丁權等人對此信心很大,在信中說,城內頑抗之敵并不多而且也沒有成體系的頑抗,他們有絕對的把握在一天之內就能徹底結束城內的戰斗。 得知了這個消息后,羅志學也是大大松了口氣。 真正讓他松口氣的并不僅僅是拿下襄陽本身,而是這一次奇襲的作戰計劃里,不僅僅拿下了襄陽,而且騎兵旅和第一步兵旅并沒有遭到太大的損失。 根據前方戰報,因為李東紹率領的親兵營重甲戰兵潛入襄陽城,并在黎明時分突襲城門,打開了城門放下了吊橋,因此大軍在攻城過程里損失可以忽略不計。 后續城內的清剿作戰也沒有遭到大規模的有組織抵抗,因此總體損失非常有限。 如此結果,也就不會影響到后續保鄉軍的作戰計劃了。 放下戰報后,羅志學看向了簡易桌面上鋪著的簡陋地圖,最后把目光放在了樊城上。 如今既然已經靠著奇襲拿下了襄陽城,那么也就該拿下一水之隔的樊城了。 樊城,和襄陽城也就隔著一條漢水而已,嚴格上來說,兩者的直線距離只有一千多米,近的不能再近了。 以至于很多時候,一說起襄陽往往是把兩者直接說成一起了,但實際上這是兩個城池! 襄陽和樊城,以漢水為界,一南一北,都是臨河筑城。 兩城相互配合之下,足以封鎖中間的漢水,成為中原西南地區里最為重要的戰略城池。 襄陽和樊城構成的襄陽地區,其戰略地位之所以重要無比,并不是因為這地方屬于什么天然的關隘,和潼關、義陽三關等地方一樣。 而是這地方乃漢水、白河的匯流之地,而漢水乃長江支流,一路順著漢水南下即可進入長江,進入長江后一路順江東下,可直抵江南。 在此地筑城,可以直接封鎖途徑漢水進入長江的航道。 其實這也是兩個城池最大的戰略作用:封鎖漢水航道。 這從古代諸多北方大軍的南下路線就可以看出來襄陽的重要性。 太過久遠不去說,且說蒙元滅宋之戰,蒙元依靠騎兵優勢攻占中原后想要繼續南下只有兩條路,一是走徐淮一帶,一個是走南陽盆地,經過襄陽后抵達長江再東進。 走徐淮一帶的話,此地水網密布,城池眾多,北軍南下的話需要一路硬啃著這些城池,對步兵、后勤供給等要求比較高。 如果依靠騎兵優勢,直接繞過這些城池南下也可以直接飲馬長江,但是隨時都有后勤路線,退路被切斷的風險,并且一路南下后到長江邊上后也不太適合騎兵作戰,哪怕一路繞過諸多城池,最后殺到了長江也是屬于強弩之末,很難再從容渡江,。 而走南陽盆地一線,則是道路平坦非常適合騎兵發揮,還能依托白河、漢水運輸物資補給,甚至還能在這地方從容打造船只,囤積了足夠的船只一路順江東下,直接平推江南。 唯一的阻礙就是襄陽! 蒙元當初,有騎兵優勢,因此他們走的就是南陽盆地一線,花費多年時間死磕襄陽,等他們拿下襄陽后,不用幾年南宋就完蛋了! 從中也可以看出來襄陽最為重要的一個戰略作用:封鎖漢水航道。 按照常理來說,由北南下的敵人一般都會先攻打樊城,畢竟紙糊的樊城,鐵打的襄陽。 漢水北岸的樊城因為地處平坦地形,屬于無險可守的城池,城防設施也不咋地,攻打起來比攻打襄陽可容易多了。 但是吧,保鄉軍為了突然性,選擇了繞過樊城,而是在距離襄陽數十里的地方就偷偷摸摸的渡江,最后一路殺到了襄陽城下,又依靠內應近乎無傷的拿下了襄陽城。 如此也就導致了一個很尷尬的情況。 攻打難度更大,戰略地位更加重要的襄陽都已經被保鄉軍給拿下了,但是樊城卻是還在明軍手中。 第142章 最后一場戰略之戰 這個時候,估計樊城里的明軍也是楞逼的,昨天還好好的,只是聽聞了襄陽城外來了一伙兩三千人的流賊而已。 但是沒有想到第二天黎明時分襄陽城就火光沖天,還沒等他們回過神嗎,襄陽城就完蛋了。 現在,估計樊城那邊的明軍都還不知道是那一伙流賊或者是什么叛軍拿下了襄陽城呢。 而羅志學,也不希望給樊城里的明軍太過的反應時間。 就算城內明軍少一些,實力差一些,但是給他們太多準備時間的話,也會把城防打造的更加堅固了,到時候打起來可就比較麻煩了,說不準還要傷亡比較多的將士。 他們打襄陽都沒死傷多少人,是不能在小小的樊城下折損太多人手的。 除了這個理由外,還有更加重要的就是,現在保鄉軍已經拿下了襄陽城,現在留下樊城這么一個釘子在漢水北岸,會讓襄陽城里的保鄉軍非常難受的。 如此情況,羅志學自然不會置之不理,甚至都不會拖太久,而是要迅速拿下樊城! 為此,他很快下令輜重營、騎兵旅重新渡江北返,匯同親兵營、炮兵營殺向樊城。 同時命令第一步兵旅在駐防襄陽城的同時,搜集船只,并在大軍抵達樊城之后,派遣部分兵力渡江協助攻打樊城。 只要能夠把樊城也能夠拿下來,那么就能夠把樊城、襄陽連為一體,再加上保鄉軍之前已經攻占的南陽城以及新野城等白河沿岸城池。 保鄉軍就能夠徹底打通白河-漢水航線,進而把整個南陽盆地納入掌控之中。 攻打樊城之戰,將會是保鄉軍為了掌控南陽盆地所發起的一系列戰役里,最后一場具有重大影響的戰役。 接到羅志學的命令后,王瞎子當天就帶著騎兵北返,加入了羅志學親自率領大軍之中,后續該騎兵旅將會豎起外圍屏障,攔截可能從其他地方增援過來的敵軍,同時也需要肩負起防備敵軍主動出城襲擊的任務。 隨同王瞎子他們一起返回的還有李東紹帶領的親兵營五十多名幸存者。 對于這些冒險潛入襄陽城并奪取城門,最終為保鄉軍拿下襄陽立下大功的將士們。 羅志學自然不會有任何的吝嗇。 李東紹被他當場晉升為親兵營營長,其麾下五十多名有功將士也是獲得了清一色的晉升,哪怕是普通士兵也被晉升為了伍長或什長。 兩個幸存的隊長直接被晉升為哨長,幾個什長和伍長也被晉升為隊長或什長。 清一色晉升,沒有任何一個例外。 除了職務上的晉升外,還有豐厚的物資獎勵。 羅志學一向來都不會虧待立下戰功的將士,這一次同樣也不會例外。 哪怕是第一步兵旅和騎兵旅那邊也會有大量人獲得晉升,甚至連位置都已經有了。 獲知拿下襄陽城,并俘虜了至少五千人各類戰俘后,羅志學在當天稍晚時候就正式下令成立第五混成旅。 第五混成旅的旅長就是原第四步兵營營長董明杰,此人在襄陽戰役里表現同樣出色,攻打南城門的時候就是他的第四步兵營最先沖上去,一舉擊潰敵軍,造成了敵軍的大規模潰逃。 其實還有個戰功比他更大的第三步兵營營長徐志賢,不過徐志賢的第三步兵營營長職務只是兼職而已。 此戰過后徐志賢非但不會在野戰部隊里獲得晉升,相反他還被羅志學撤銷第三步兵營營長這個兼職,讓他回歸參謀處專心工作。 徐志賢擔任第三步兵營營長,純粹就是為了鍍金撈功勞。 第三步兵營營長的職務,則是由原第三步兵營副營長韓子平升任。 此人其實在南陽城戰役之后,就應該順理成章接任營長一職的,不過被空降下來的徐志賢給擋了路,前幾天他還是有些悶悶不樂呢。 不過他也知道徐志賢純粹就是下來鍍金的,撈到功勞就會滾蛋,所以雖然心有不滿,不過也盡可能的配合徐志賢指揮作戰。 這不,徐志賢立功了,也滾蛋了。 他韓子平也順利當上了第三步兵營的營長。 董明杰升任第五混成旅旅長,副旅長一職則是由原親兵營副營長之一的于天和接任。 之前羅志學為了平衡親兵營里的幾個心腹任命,直接選用了三個副營長。 而這自然是不正常的,現在既然李東紹升任親兵營營長,那么有一個副營長曲陽舒也就夠了,用不著第二個副營長。 第五混成旅里的其他營長、副營長、哨官、副哨官、隊長等軍官們,也會就近從親兵營、輜重營、第一步兵旅里抽調軍官任職。按照傳統,大多都是抽調副職升任正職,也有個別功勞打的從下級正職跨過上級副職,直接升為上級正職務。 而第五混成旅的兵員,除了少數骨干外,自然是會以襄陽城里的大批降兵為主。 這四千多人戰俘里,平均質量還算可以,其中有大幾百人的戰兵,還有炮兵、弓手這些技術兵種,普通士兵里也有一些體能還算可以的,挑挑揀揀,總歸是能夠挑選出來兩千多人組成一個混成旅的。 羅志學下令設立第五混成旅后,旅長董明杰在襄陽城就地上任,副旅長則是帶著一批人渡河前往襄陽城會和。 他們要在最短時間里完成兵員挑選,并且還要盡可能的保持原來這些明軍里的基層編制,主要是什一級的基層編制,畢竟傳統戰術上,士兵之間的配合作戰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士兵們長期的訓練來形成配合上的默契,因此如果有可能的話,還是要盡可能的保持原來的伍、什的編制。 盡管這樣會導致一些問題的出現,但是就算有問題出現,也比不上保鄉軍現在急缺兵力的問題重要。 羅志學還指望著這個混成旅短時間內完整整編,形成一定戰斗力后,減輕南下三千多大軍的兵力壓力呢。 崇禎八年五月二日,也就是保鄉軍攻克襄陽城后的第二天,羅志學親自率領騎兵旅、親兵營、輜重營、炮兵旅抵達樊城城下。 不過并沒有第一時間攻城,而是抵達江邊,把十二門的六百斤野戰炮擺了出來,開始掩護江對岸的第一步兵旅的部分士兵渡江。 這個過程里,盡管有一些明軍里的船只試圖逆水而上破壞第一步兵旅的渡江行動。 不過都是被保鄉軍順利擊退。 以炮兵旅的六百斤火炮的實力,足以對明軍里的小噸位的內河船只造成致命殺傷,更不要說保鄉軍也是在襄陽城的碼頭上獲得了一大批船只,既有明軍里的戰船,也有一些被緊急征用的民間商船。 渡江的第一步兵旅過來的只有一個步兵營而已,不過這個步兵營卻是精銳的第一步兵營。 等第一步兵營渡江完成后,保鄉軍的各類攻城器械基本也打造的差不多了。 反正又不用搞什么攻城車之類亂七八糟的東西,只是打造一些攀爬城墻的鐵鉤長梯,再搞一些獨輪車改裝的盾車而已。 而其他的攻城器械之類的,保鄉軍表示他們有火炮,用不著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 嗯,其實反過來,城頭上的明軍也有火炮,用那些又大有慢吞吞的木制大型攻城器械基本就是被敵軍城頭上的火炮當靶子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