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節
羅志學對保鄉營的改革,可不僅僅局限于兵器作坊,搞出來一個工業處那么簡單。 工業處其實也就是其中的一個機構而已,羅志學同時還設立了眾多機構了。 首先就是營務處,這個是羅志學進行機構改革的核心機構,主要是作為羅志學的直屬機構,協助羅志學管理眾多營務,算是私人輔助秘書機構。 其次一大重要機構就是征糧處,這個機構負責對保鄉營控制下的各村以固定稅率征收糧食等各種稅收物。 有商貿處,這個就是負責對內采購各村寨的土特產運到外頭銷售,從山外采購食鹽,布匹,鐵料等各種物資等,但是這個機構的目的并不是說互通有無、賺錢,而是通過商貿來獲得保鄉營需要的各類戰略物資。 順帶著利用商隊刺探各種消息。 農耕處,管理屯墾農桑事宜。 還有糧餉處,主要負責管理發放口糧、部分軍官、管理人員的補貼零花錢。 再有就是軍械處、后勤處、參謀處這三個純粹負責軍事的機構,其職能聽名字也能知道,就不用過多介紹了。 暫時設立的就是八個處,后續羅志學還會根據情況進行職能調整,增減各處。 然而雖然各處設立了,各處的處長羅志學也選好了人,但問題是,八個處長有一個算個一個,全都是文盲…… 沒辦法,偌大一個保鄉營里,就沒多少讀書人,滿打滿算也就十來個人而已。 這十來個人大半都是俘虜的明軍戰俘,比如黃光茂,費秉清這些中高級將領。 還有幾個則是逃荒進山來的半吊子讀書人。 羅志學把這幾個山民出身的半吊子讀書人有一個算一個,全都招攬過來,甭管他們自己愿不愿意,然而這些人剛投賊不久,羅志學也不可能讓他們直接當處長,副處長等要職啊。 而戰俘的話則是更麻煩,明軍的部分軍官戰俘,表明投誠之意后,暫時被安排了虛職,至于用不用,還得先觀察一段時間,而黃光茂,費秉清等少數幾個中高級將領暫時沒有表明投誠之意,還在戰俘營里待著呢。 所以也就導致了保鄉營里的特殊情況,所有處長都是大字不識,預定的副處長,各科長什么的也都是文盲湊數的。 后頭哪怕是那些山民半吊子文化人以及投誠戰俘通過考察期加入進來,也填不滿科長以上的位置啊。 人才難得??! 這是羅志學最近幾天搞制度改革的最大感受,同時他也理解了為什么當初李同林和孫成立先后對自己都這么重視了。 尼瑪,好不容易弄到一個愿意跟他們當反賊的讀書人,這能不重視嘛…… 說來也巧,就當羅志學急缺讀書人的時候,被他派往山外征糧的林冬生率隊回歸,除了帶回來不少糧食,騾馬,布匹,金銀,鐵料等大量物資外。 林冬生還給他帶回來了讀書人,不是一個兩個,而是足足一串。 這一串不是夸張形容詞,而是直白描述,因為這七個讀書人是被繩子綁著,如同糖葫蘆一樣串成了一整串…… 看起來年紀都不大,大多二三十歲,其中還有個十七八歲模樣的小年輕,這些人清一色穿儒服帶方巾,說話都是讓人聽不懂各種之乎者也,連罵人都罵的別人聽不懂的那種。 毫無疑問,這都是伏牛山急缺的高級人才! 林冬生立功了,他給伏牛山帶回來了急缺的高級人才,現在擺在羅志學面前的唯一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說服他們加入保鄉營這個溫暖又有前途的造反大家庭,一起為了造反而努力! 第72章 打地主分土地 伏牛山松山村,林冬生一身戎裝走到羅志學面前躬身行禮后道:“啟稟大將軍,我第一哨出師征糧已經平安歸來?!?/br> “此番南下征糧,我哨先后前往五個村,其他兩個村的地主沒有反抗,直接上繳了糧食,剩下三個村的地主進行了反抗,被我們一一攻克了莊園?!?/br> “不僅僅征繳了大批糧食,此外還獲得了一批金銀、鐵銅器料、騾馬、布匹等財貨?!?/br> 羅志學一邊聽著,一邊也看著不遠處正在入庫的大量糧食等財貨,露出笑容道:“林哨官辛苦了,此行第一哨有大功?!?/br> 林冬生率領的第一哨南下征糧,成果可謂是極大,僅僅是現在帶回來的糧食就有三十多車,不僅僅馬車背著,出征士兵以及沿途征召的民夫也是肩挑著不少糧食。 除了糧食外,還有非常重要的是鐵器和銅器了。 銅這東西,其實也可以直接當成錢,畢竟銅錢就是銅做的嘛,后期的話羅志學還打算直接用銅來鑄造火炮。 鐵更重要,如今保鄉營對鐵料的需求非常大,不僅僅是用來打造武器,還需要用來打造農具,而伏牛山這邊又沒什么鐵礦,所有的鐵料都需要外部輸入,有些是通過商隊采購的,而有些則是繳獲來的,但是僅僅依靠現在的渠道,鐵料的缺口依舊非常大,羅志學已經是琢磨著怎么和外界的那些大商家取得聯系,以獲得更多的鐵料。 林冬生為了把這些物資帶回來,自然也是弄了一大批的馬車以及騾馬,這些馬車和騾馬自然又是一批大收入。 其中有可供乘騎的馬六匹,役用騾、馬、驢一共有三十五頭。 第一哨出征收獲頗大,羅志學也不會吝嗇對第一哨的獎賞,直接對林冬生明言,第一哨出征后,將會是下一批換裝火槍的步兵哨。 此外第一哨出征將士,包括林冬生在內,按照職務高地,功勞大小不等都會有額外的獎賞。 主要是發放額外的補貼。 隨著保鄉營的逐步正規,羅志學也制定了正式糧餉制度,也不是以正式薪餉的名義,而是以補貼的名義,并且補貼很少,普通士兵每個月只有三百文。 因為保鄉營的體系和尋常軍隊不太一樣,保鄉營的士兵們,其吃喝穿用以及武器都是統一全包的,不會和其他軍隊一樣,名義上給士兵很高的薪餉,但是又會從中扣除口糧、服裝費用,甚至連武器的費用都得扣除,最后士兵們能拿到手的沒多少。 而且這種扣除經常會被以次充好,克扣士兵們的口糧等情況。 而保鄉營里就用不著這樣了,口糧、服裝以及其他生活用品,由后勤處統一調配,并且因為高強度訓練的緣故,給予的口糧標準相對于這個時代的普通人生活水平而言,還是比較高的。 因此別看士兵能拿到手的補貼似乎不多,然而士兵們對此卻是一點意見都沒有,甚至依舊覺得這待遇豐厚無比。 大家都不傻,人家士兵也知道僅僅是自己每天吃的這么多糧食,這算起來一個月就得四五兩銀子了。 至于補貼,按純粹是多出來的零花錢而已。 而這一次第一哨出征征糧有功,羅志學大手一揮,直接給第一哨的士兵們發放了額外的一定補貼。 如今松山村里也是有商務處設立的貨棧,對山民或內部人士出售一些日常用品,士兵們領了零花錢也能找到花錢的地方了。 安排好了第一哨后,王大壯率領的第二哨沒幾天也順利返回了松山村,第二哨的王大壯前幾天就已經派人傳信,說是第二哨也已經結束了征糧行動,目前正在押送著戰利品返回松山村的途中,預計再有四五天時間就能回到松山村了。 后續也沒出什么意外,一路順利返回了松山村,帶回來了大批糧食以及其他物資。 這兩個哨這一次南下,基本把伏牛山南部外圍的十多個村落都走了一邊,暫時也談不上實際控制這些地方,但是至少是完成了征糧,把這些地方的資源化為己用。 并且也不用擔心后續在這些地方征召不到士兵,或者引起大規模饑荒。 因為這兩個哨征糧的時候都沒有針對普通百姓,針對的都是各村里的那些地主們。 征繳的各種糧食騾馬等物資,都是從這些地主身上征繳來的,和普通老百姓沒啥關系。 甚至對普通的老百姓還能有一些好處呢。 因為征糧過程里,這十幾個村落里除了五家地主見勢不妙,直接乖乖的獻上糧食和騾馬等財務外,其他的地主都進行了頑抗并且被林冬生、王大壯帶兵攻破了莊園。 以林冬生和王大壯他們的性子,這攻破了莊園后自然不會規規矩矩只拿糧食的,實際上這些地主們的下場都不咋地。 這地主都死光了,按照林冬生和王大壯他們的吩咐,當場就把那些土地的田契、借貸等文書一把火燒了。 順帶著還主持了一波分地。 這分地也不是亂分的,主要是分給原先就耕種這些土地的佃戶們。 殺地主,分地這種事還是羅志學第一次讓人去嘗試,效果如何還得再看看。 而之前的話,在伏牛山深處的各村落里可沒地主這玩意,更沒佃戶的存在,因此也就不存在分地。 伏牛山深處里的山民都是最近幾年陸續逃荒進山的流民,他們逃進大山后會自行開墾荒地種植。畢竟大山里也沒什么人管著他們,想要重地自己直接開荒就是了,這大山里的土地雖然都比較貧瘠,但是也沒人管你啊,你愛怎么開荒怎么開荒。 因此短時間里,伏牛山深處的十幾個村落也不存在大規模地主和佃戶這種關系,只有零星那么一點。 這一次兩哨出山征糧,算是第一次搞分地這種事。 對此羅志學也比較重視,仔細聽取了林冬生和王大壯的報告,但是根據林冬生和王大壯的報告,說是分地的進展很一般。 那些佃戶們對此也沒什么太大的觸動,很多人甚至并不認為一群反賊主持的分地,他們就等于拿到了土地了。 對此羅志學也知道問題出在那里,不外乎就是保鄉營雖然攻打了部分村莊里的地主,并主持了分地,然而保鄉營都是分完地后就走了,頂多就是按照吩咐委任了當地的某個人當村長而已。 也就是說,保鄉營暫時還沒有對這些村莊形成實際控制。 既然沒有實際控制,人家自然就覺得你說的話是放屁。 對此,羅志學早有預料,等他折騰好了保鄉營的內部構架后,就會針對各村寨的管理進行優化調整,設立真正的管轄制度,并派駐一部分兵力在外圍駐防,巡邏,以整整的控制伏牛山這塊地盤。 在這之前嘛,他還得繼續折騰保鄉營的內部構架,雖然之前設立了各處,也任命了各處長,但實際上都只有一個空架子,還無法發揮出來真正的作用。 造成這種情況的問題就是缺人。 因為保鄉營里的文盲遍地,連各級管理人員都是文盲的情況下,羅志學現在連各種規章制度都還沒有搞出來呢。 招攬人才,建立完善的行政、軍事管理制度,這已經成為了保鄉營進一步發展的重要保障。 問題是,得從哪里弄到足夠的人才? 想來想去,羅志學還是把目光打到了林冬生帶回來的七個讀書人身上。 這七個讀書人都是林冬生橫掃南部外圍各村的時候帶回來的讀書人。 當然了,他們并不是保鄉營攻打的各地主的子弟。 林冬生他們又不傻,不可能前腳殺了他們的家人,后腳又把他們帶回來當人才用的。 實際上七個讀書人雖然是被綁著回來的,但真不是那些被滅家的地主子弟,而是那些投降限糧后的各地主家庭子弟。 把他們帶回來一方面是當人質,這樣那些投誠的地主就不會瞎搞了,也方便下一次他們繼續去征糧。 另外一方面嘛,林冬生聽羅志學說過好幾次缺讀書人了,所以就干脆把這些人綁了帶回來。 羅志學看到這七個讀書人后,沒有第一時間就進行招攬,而是把他們先是扔到了戰俘營里干了幾天活,再讓人挨個談話。 無非就是給他們兩個選擇,一個繼續在戰俘營里干活,另外一個則是進入各處當文書。 都是干活,但是待遇卻是截然不同。 這七個讀書人又不傻,人家也知道一旦去什么各處干活,就等于投賊了,這投賊后一旦事情暴露,別說以后想要去科舉了,說不準家里都會遭到滅頂之災。 所以他們開始一個個都拒絕了。 然而幾天下來,也都陸續屈服了。 戰俘營的日子可不好過,天天累的半死還吃不飽,再鐵的漢子也熬不了多久啊。 就連黃光茂這個正四品的都司將領,都受不了戰俘營的苦楚,前天都是主動說要為保鄉營效犬馬之勞,對這人羅志學還比較重視,直接給了他一個參謀處高級參謀的虛銜,也不用干嗎,先觀察著。 那幾個讀書人受不了陸續表示投賊之后,甭管他們愿不愿意都是陸續到了各處干活了。 看到效果良好之后,羅志學很干脆又讓王大壯帶著人再走一趟,把他之前去過的各村里的讀書人也‘招募’過來。 羅志學估計著,有了這一批高級人才,再加上之前招攬的山民中的人才以及戰俘中里投誠的人才,這初步的管理體系應該是能夠建立起來。 至少,公文有人寫有人看了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