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節
當然了,現有的弓箭手也會繼續用,而且還會繼續搜羅弓箭手進行增強補充。不管是火槍手還是弓箭手,羅志學都非常重視,并不會因為說決定發展火槍手了就把弓箭手直接裁汰了。 接下來的時間里,羅志學和黃丁權深談了足足一個多小時,最終是敲定了基本的第五哨編練問題。 第五哨將會采取中間長矛手,兩側火槍手的布局,雙方的比例是一比一。 中間的長矛手暫列六列,每列十人,兩側各有一隊,即三十名火槍手。 如此一來,這個第五哨的兵力就會比之前的四個步兵哨更多一些,不計軍官傳令兵,僅僅線列戰兵就有一百二十人。 打仗的話直接列陣上去,長矛手居中作為近戰主力,保護火槍手,火槍手則是遠距離開火后,哪怕是到了近戰階段,也可以在長矛手的掩護下略微退后,并持續開火。 但是要想讓第五哨發揮出來應該有的作用,其實還少不了騎兵和炮兵的配合。 光靠步兵的話,對面敵軍拉個火炮出來就得完蛋,不說炮兵,人家騎兵來個繞行側翼或干脆是后頭,步兵陣列同樣也得完蛋。 在十七世紀的戰場上,步兵,炮兵,騎兵是三位一體的,缺一不可。 騎兵的話,保鄉營這邊是不用擔心的,騎兵哨現有百騎,其中大多還是擅長騎射的精銳,少數也是廝殺多年的老賊。 火炮的話,如今的炮兵哨倒是還差了點。 但是宋鐵匠他們打造的六百斤長炮預計下個月就能完工了,所以到時候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把左中右輜重營四部改編為第一到第四哨,再新設立第五哨,同時把炮兵隊升格為炮兵哨。 這就是第二次松山戰役結束之后,羅志學所推行的保鄉營內部的主要改革了。 之所以選擇第二次松山戰役剛結束的時候推動,就是要趁著打贏來襲明軍的這個時間節點里,羅志學個人威望處于比較高的狀態,同時軍中士氣良好的時候。 這要是換成了平常時候,羅志學還擔心出現其他幺蛾子呢。 部隊里四個哨的改編問題不大,編制都不用動,直接換個稱呼,然后再補充新兵、補充一批冷兵器裝備就行了。 第五哨訓練難度會比較大,畢竟是頭一次搞這些東西所以搞起來會比較麻煩,不過升官當了第五哨哨官的黃丁權積極性非常高,第二天開始帶著手底下的隊長,什長之類的繼續琢磨該怎么訓練了。 因為整編后缺額比較大,而明軍戰俘里的確是有不少人投賊意愿比較強烈的,因此羅志學也選擇了部分明軍戰俘編入其中。 挑選明軍戰俘的時候,基本原則就是自愿、身體素質過關要過關。 不自愿的人羅志學也不會逼著人家投賊,就讓他們在戰俘營里待著干活唄,反正保鄉營里大把事情可以讓他們做,不管是開荒種地還是修橋鋪路都需要大量勞動力的。 只是吧,那些原為縣勇和民夫的戰俘們,這些人積極性不太高,寧愿在戰俘營里天天干重活吃不飽,也不愿意去投賊賣命。 反倒是那些募兵為主的戰兵投賊意愿比較強烈,基本上有三分之一的人在投降后,幾乎當場就表示要加入伏牛山保鄉營這個大家庭,還有三分之一的人在經過了幾天戰俘生涯后也表示愿意為保衛伏牛山的花花草草奮戰。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因為那些縣勇和民夫基本都是官府臨時征召的魯山縣當地人,這些人其實都是一些普通人,他們不愿意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賣命的同時,顧慮也比較多。 但是那些戰兵們就沒有太多顧慮了,他們都是募兵,而且還是外地的募兵,一人吃飽全家不餓,沒啥心理負擔,抱著給誰賣命不是賣命的前提下,他們對投賊什么的也不是很反感,所以愿意投賊的戰兵就比較多了。 再加上小部分愿意投賊的縣勇和民夫,以至于出現了兩百多人愿意投賊的戰俘。 這些人打散了分配到各部后也就差不多能填補空缺了。 而就當羅志學在松山搞整編的時候,在親隨的保護下好不容易逃出大山的王繼達也是琢磨著該如何向上頭交代。 傻乎乎的照實對上頭說那肯定是要完蛋,就算好也會是一個罷官撤職的下場。 所以得弄個混淆是非的版本出來,這要是把故事講好了,后續再好好cao作一番,非但不會被責罰,說不準還能官升一級呢。 打仗什么的他王繼達不會,但是要說寫文章編故事,他王繼達還是很有自信的。 他可是堂堂三甲進士,從縣試到殿試,一路從科舉路上硬生生殺出來的,一支毛筆下不知道干翻了多少讀書人才站在如今的高度上。 如今寫篇文章混淆是非,講個故事而已,對王繼達而言輕而易舉! 第65章 這是個好官 從松山開始逃亡的時候,王繼達在路上已經是開始構思該怎么講一個好故事了。 等他逃出了伏牛山的時候,他已經是有了大體的腹案。 首先必須把自己從這一次的慘敗里摘出來,至于誰該為這一次的慘敗負責。 還能是誰,自然是生死不知的黃光茂??! 畢竟黃光茂才是領兵主將而已,他王繼達連監軍都不是,只是隨同黃光茂一起進山剿賊而已。 黃光茂作為領兵主將,如今遭到慘敗他不負責誰負責? 所以必須把所有責任都推到黃光茂頭上去。 單純推卸責任還不行,還得再準備其他手段,比如說立即派人秘密去征召幾百號青壯過來恢復原有的幾百人縣勇編制。 再來一番裝模作樣的抵抗賊軍之類的,再搞一些首級充當流賊首級。 做好這些準備后,他就準備給自己的師友寫信,再打算給譚正凌送一筆銀子過去。 他打算給其他人講這么一個故事:黃光茂不聽勸阻執意輕兵冒進導致全軍覆沒,賊軍擊潰黃光茂所部后,繼續東出試圖襲擊魯山縣。 而自己呢,則是領著縣勇力纜狂瀾,經過多日苦戰最終在大山外圍逼退賊軍,成功保衛了魯山縣數萬百姓。 只要cao作好了,搞不好他還能因功官升一級…… 畢竟在黃光茂慘敗之下,他王繼達力纜狂瀾狙擊賊軍,迫使賊軍止步于伏牛山,成功保衛了魯山縣,這不是立功是什么? 什么,你說是他王繼達好幾次逼著黃光茂強攻松山的。 開什么國際玩笑,他王繼達可沒干過這事! 王繼達正準備使出渾身解數,爭取把一場慘敗變成頑強的狙擊,試圖給自己打造一個不畏強敵,奮勇帶兵殺賊的知兵文官的形象的時候。 在松山的羅志學可不知道王繼達還有這么多戲份…… 這會的羅志學一邊是忙著收編戰俘、整編五哨,同時也是繼續安排人手構筑松山防線。 在過去幾天的松山防御作戰里,盡管保鄉營打的非常不錯,兩次都殲滅了來犯之敵。 但是這兩次防御作戰都帶有一定的運氣成分,并不代表著松山防線就真的非常牢固了。 第一次費秉清率部來攻的時候,因為輕敵直接帶著人馬靠近峽谷,繼而被羅志學先用火炮轟擊,再用騎兵沖擊而擊敗。 第二次的時候純粹是因為明軍自己太頭鐵,死活要正面強攻,這等于是敵人自己把脖子洗干凈了送上門來讓保鄉營殺,之前羅志學還搞不懂為什么明軍會這么頭鐵,而等俘虜了黃光茂等人后才知道,原來是魯山縣的縣尊大老爺王繼達一直逼著他們發動強攻。 得知此事后,羅志學頓時對魯山縣知縣王繼達生出了百分百的好感。 以至于當時羅志學就對安永多感嘆道:“這是個好官??!” 安永多也是正兒八經的點頭道:“的確是個好官?!?/br> 不愧是一縣父母官,做人大方,上千大軍說送也就送了,一點都不帶含糊的。 以后自己哪一天要是殺入了魯山縣城,到時候肯定要善待此人,不僅僅要善待,而且要給他發一個大大的錦旗,然后給送上五百兩銀子以酬謝他在第二次松山戰役里的功勞。 兩次松山戰役的獲勝,或多或少都有帶有運氣的成本,這并不能說明松山防線本身有多么的牢固。 實際上從防御工事本身的角度去看,這松山防線其實很一般,作為防線主體的的城墻,不過是一道矮木墻而已。 那天敵人又是弄來幾門發射實心炮彈的火炮,遠遠的就能把這些木墻給摧毀,而木墻后頭的那些箭塔面對火炮的轟擊就更加扛不住了。 同時整個松山的防御工事覆蓋的范圍還是太小了,目前他們只是圍繞著山谷為中心,朝著兩側的山延伸,長度大約在三百米左右。 而更外圍的地方,其實是沒有什么防御工事的,只有幾個適合小規模通行的地方里設立了哨卡而已。 同時進入伏牛山腹地的道路,也不僅僅只有走松山這么一條路而已。能夠進入伏牛山腹地的道路,其實還有另外幾條,只不過松山這邊的路最好走,比較適合大軍通行而已,勉勉強強都還能帶著馬車,輕型火炮通過。 主要是松山南邊的地形已經算是丘陵地形了,那些地方有不少村落都是處于明王朝官府控制下的,屬于開發比較成熟的地方,自然也就有鄉間道路。 道路難走的一段也就是松山這一段,不過上一次明軍進山的時候為了行軍,主要是為了通行馬車和輕型火炮,對沿途的道路也進行了一定的擴寬和休整。 而除了松山這條路外,其他幾條進山的道路路況就要復雜多了,只能是人員徒步行軍,如果不花費大力氣整修道路的話,根本不可能通行馬車、火炮。 然而即便如此,下一次明軍來襲依舊有可能繞過松山,沿著其他幾條進山小道輕裝進軍。 打仗嘛,也不是非得走這種大道的,其實小路也能進軍。 走這種小道,武裝人員直接徒步行軍,后勤物資用騾馬馱運,或者干脆是用民夫挑運都是可以的,至于那些一兩百斤的輕型火炮,也是可以拆下來直接扛著進山。 當初孫成立帶著羅志學等人南下伏牛山,就是走的這種小道,同時羅志學他們把兩門兩百斤火炮從三水村帶到松山村的時候,其實也是把炮管和炮架拆分成兩部分,然后用一批人輪流扛著走。 后續的六百斤的火炮同樣也會分開,直接用大批人員扛著走的方式運輸到松山前線來再和炮架進行組裝。 因此,為了防備明軍可能從其他幾條小道里殺進來,羅志學往這幾條小道上直接駐防了哨探,并設立哨卡。 同時為了提前一步得知山外明軍的動向,羅志學還安排了幾個機靈一些的人前往東邊的魯山縣、南邊的南召縣潛伏起來,以隨時監控明軍的大規模動向。 一旦探知有大規模明軍集結并朝著伏牛山過來,就需要立即飛馬稟告。 而松山這邊的防御設施還得繼續加固,畢竟這地方是最適合明軍大規模進軍的道路,此地的防線必須打造的更加堅實,羅志學讓工程隊繼續加固松山的主體防線,同時還提前在右側半山腰上構筑一個新的炮兵陣地,這個炮兵陣地的位置是經過精挑細選的,只要在這里部署上火炮,足以覆蓋山谷前方的整個戰場。 后頭明軍如果來攻,如果想要在山谷前方的空地里列陣,恐怕還沒等列陣好就得挨炮擊了。 整編部隊,加固松山防線,加強外圍的情報搜集,在其他方向部署一定兵力。 這是羅志學第二次松山戰役結束之后主要做的事,這些事情說多不多,但是說少也不少,很多都需要羅志學親自處理的。 這一連忙了五天各種軍務后,羅志學才稍微輕松了下來,開始騰出時間處理其他營務。 說是營務呢,但其實更不如說是各類內政事務。 而這些營務有些純粹是雞毛蒜皮的事,而有些則是非常重要的事。 比如說三水村邊上的兩個村子因為在一條溪流的上下游,雙方為了爭奪水源,最近一段時間鬧的不可開交,一度發生了械斗,造成了一些死傷,而作為伏牛山霸主,保鄉營自然不能對這種內斗視而不見。 前段時間忙著對抗明軍羅志學也沒空搭理他們,這不,等閑下來后就讓人把這兩個村子里的村長以及帶上幾個名望高的老者給叫過來處理這事 保鄉營之前在各村寨征糧的時候,為了能夠順利征糧其實也是動用了一些武力手段作為威脅,順帶著也給各村安排了村長。 沒有另外派人,只是從各村里選擇了一個名望比較高,同時對他們保鄉營順從的人擔任村長,負責處理各村內的普通事務,主要還是協助保鄉營征糧募兵,平日里也會負責處理一些村內的雜事。 羅志學把這兩個村的人叫過來后狠狠罵了一遍,然后讓他們直接在松山村里進行談判,就地劃分水源。 這些人在一群士卒的威脅下,一個個早已經心驚膽顫,雙方來的時候還相互敵視,你瞪我一眼都得瞪回去,但是談判的時候彷佛一家親,三言兩句就給談好了。 除了這種雞毛蒜皮的事外,其實更重要的還是安排開荒種地,這樣明年春耕到來后才能夠種更多的糧食。 保鄉營里如今可是大幾百號人呢,還有好幾百人的戰俘,這些人可都是要吃飯的,而光靠伏牛山里各村寨征集的糧食,其實是不夠養活他們的,他們還得自行種田。 而首要開墾的地方并不是三水村,也不是三水村臨近的幾個地方,反而是松山村。 不僅僅后續大規模開墾的地方是松山村,而且羅志學已經是逐步把兵器作坊里的工匠們都逐步轉移到松山村這邊來,重新設立兵器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