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節
總體上,他們商談的還是比較愉快的。 通過這一番商討后,羅志學也算是摸清楚了這個宋鐵匠的一些基本情況。 這個情況自然不是他的家庭、出身以及其他亂七八糟的,而是宋鐵匠的實力,或者說是他所掌握的一些鑄造火炮的方法。 這個宋鐵匠所掌握的鑄造火炮方法雖然他自己說的很玄妙,陰陽五行都給弄出來了,這不懂的人咋一聽還以為他要鑄造神兵呢…… 但是羅志學聽過后一琢磨,基本上就弄明白了這人的造炮方法就是泥范鑄造法。 這也正常,畢竟這年頭明末官方自行生產的火炮基本都是采用泥范鑄造法,人家宋鐵匠作為官府控制下的工匠會也很正常。 當了解到了這些后,羅志學開口道:“宋師傅,方才我們說的都是一些輕炮、短炮,不知長炮你可會鑄造?” 宋鐵匠聽罷后道:“長炮?可是紅夷炮?這個我也鑄造過,魯陽關上的那兩門紅夷炮就是我造的?!?/br> 聽到這個肯定的回答,羅志學也是松了口氣,這人既然會鑄造紅夷火炮,那么后續的事就簡單多了,要不然的話他還得和此人長時間研究琢磨該如何把紅夷大炮給鑄造出來呢。 紅夷火炮,在崇禎七年的現在已經不是什么新鮮貨色,人家明王朝官軍都已經裝備紅夷大炮幾十年了,并且經歷了進口、純仿制、改進仿制這么一條路。 進口的話,明王朝在過去幾十年里,先后找葡萄牙人、荷蘭人等歐洲人進口過不同類的紅夷火炮。 雖然都稱之為紅夷火炮,但其實來自于不同的國家,其中有葡萄牙人以及西班牙人的銅炮,還有英格蘭人的鐵炮。 具體的大小、口徑、倍徑都不一樣。 不過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長身管,屬于加農炮一類,火炮形制上也都差不多,畢竟這年頭的艦炮都長的差不多。 所以明王朝這邊統稱為紅夷火炮也沒啥大問題。 而明王朝在進口紅夷火炮嘗到了甜頭后,就開始大規模仿制紅夷大炮了,畢竟進口太貴不是…… 一開始他們仿制的時候還是仿造的銅炮,但是因為銅太貴。 因此到了崇禎年間的時候,明王朝的工匠們已經開始土洋結合,用自有的泥范鑄造法來鑄造鐵炮了。 宋鐵匠所說能鑄造的紅夷火炮,就是指泥范鑄造法鑄造出來的鐵鑄紅夷大炮。 既然有了這個基礎,那么后續羅志學的工作就簡單了。 只見羅志學繼續道:“那么宋師傅,我們能不能造一種炮管連帶炮架在內,總重大概五百斤左右,打兩斤炮子,大概能打一百丈有效射程的火炮?” 羅志學怕宋師傅不理解有效射程的意思,當即又多加了一句:“這個一百丈有效射程,是指打實心彈的時候,要能打中大概九丈長,高半丈左右的目標,并且還保有足夠的殺傷力?!?/br> 宋師傅聽罷后卻是皺起了眉頭,他可是個老工匠了,親手打造的火炮不說多,但是這一輩子打造的火炮加起來也有近百門了。早些年打造的都是一些傳統的將軍炮,威遠炮,佛郎機炮這些舊炮,最近這五六年開始接觸并打造紅夷大炮。 所以他對火炮還是很了解的。 這一聽羅志學的提出來的要求,他就知道這玩意不好搞。 五百斤不是問題,打兩斤炮子也不是問題,問題的關鍵是羅志學要求在一百丈距離里準確打中九丈長,半丈高的目標可就不容易了。 這還不算,還得保障威力,不能炮彈打到一百丈遠后就變得軟綿綿的一點殺傷力都沒有了,這樣一來,炮管的長度就不能太短了。 這炮管一長,重量也就上去了。 仔細琢磨了一番后,宋師傅面露謹慎道:“要打一百丈的話,恐怕這炮還得再重一些,五百斤怕是不夠?!?/br> 說著,他還擔心的看了羅志學一眼,生怕他對自己的回答不滿意。 羅志學聽罷后的確微微皺眉,這個五百斤的重量限制他可不是隨便說的,而是覺得這個限制在這個重量之下,才能夠讓火炮保證一定的機動能力。 再重的話,火炮恐怕就很難及時跟上他們這些騎兵們的機動能力了,而且對拉炮的騾馬需求也會變的更大。 但是,人家宋鐵匠都說了,這個重量做不出來那么他也只能退而求次:“一百丈的有效射程是必須保證的,重量方面如果無法控制在五百斤以下,那么適當放寬也可以,但是也不能搞得太重了?!?/br> 宋鐵匠道:“羅先生放心,也不會太過沉重,我估摸著有個五百五十斤到六百斤左右就差不多了?!?/br> 聽到宋鐵匠這個答復,羅志學才是放下心來。 羅志學對火炮是有著自己的想法的,首先以他們自身的情況,那些動不動就上千斤甚至幾千斤的重型紅夷火炮就不用指望了,這玩意根本沒辦法在地形復雜的大山里進行機動。 別說伴隨步兵和騎兵一起機動了,就算是想要在大山里正常行軍都會非常困難。 就算不是在大山里,這跑到了外頭平原里也不能把幾千斤的艦載加農炮當成野戰炮使用的。 這不腦抽嘛! 同時呢,明軍里廣泛裝備的那些輕型火炮也有自身的一定局限性,那些輕型火炮炮其實都是一些短身管的霰彈炮,有效射程極有有限,近的不過幾十米,遠的也不過一兩百米。 因此在羅志學的構想里,首先他們需要一種能夠打得遠,至少在射程上要超過那些霰彈炮的火炮,在必要時候也能和敵人的那些紅夷火炮之類的打一打。 如此一百丈的有效射程就不能再少了。 在做到這個有效射程的前提下,盡可能的控制重量。 羅志學繼續道:“兩斤炮是重中之重,還望宋師傅多多用心,另外除了這個兩斤炮外,我們也還要打造一種輕型,大概兩百斤左右,打兩斤散彈子,能殺傷五十丈外的敵軍?!?/br> 宋鐵匠聽到后面的這種散彈火炮的要求后松了口氣! 宋鐵匠道:“這兩百斤的散炮倒是容易一些,回頭我讓犬子折騰就行了!” 相對于羅志學開始提出來的五百斤的長炮,這種兩百斤的散彈炮就簡單多了,他以往的職業生涯里造的最多的就是這種輕炮了,別說他了,就算是他的長子都能搞定這種玩意。 一種五百斤的長炮充集中部署作戰,充當野戰主力火炮,遠距離打擊敵人的軍陣,一種兩百斤的散彈炮直接配屬步兵部隊,作為步兵直接支援火力在中近距離上打擊敵人。 這是羅志學在過去一段時間來對炮兵部隊思索后的結果。 好不好用不知道,但是這是羅志學覺得目前最優解的方案了。 只是吧,當羅志學和宋鐵匠初步敲定下來了火炮鑄造事宜后,羅志學還得解決另外一個問題。 一個比造炮更加麻煩的問題。 那就是該如何培養炮兵! 如今三水村里這一伙人,哪怕這些官兵出身的騎兵們以前也用過三眼銃,也用過一些碗口炮之類的,但是正兒八經的紅夷火炮這種東西還是沒有玩過的。 針對這個問題,之前羅志學和孫成立商量的時候,孫成立是準備把軍中以前玩過碗口炮的幾個騎兵抽調出來,然后讓他們去玩預定中的紅夷火炮。 但是效果不咋地! 第33章 都是反賊 羅志學也是找這幾個人談過話,這幾個人知道裝藥,點火。 但是吧,他們根本不知道如何瞄準…… 以前他們玩碗口炮的時候,根本就沒有詳細瞄準這一個概念,直接把炮口對著敵人的方向開火就是了,根本就用不著仔細瞄準。 畢竟碗口炮之類的散彈炮,都是打擊近距離的敵人,不需要瞄準這么一個程序。 然而紅夷火炮的有效射程可是能達到三四百米呢,要在這個遠距離上準確命中敵人,那是需要技術的。 嗯,這個時候就需要一種專門的學科‘彈道學’的技術支撐。 如果學習了相應的數學、幾何等學科,進而掌握了彈道學相關知識后,那么炮兵們就能計算出相應的射擊諸元,繼而瞄準遠處的敵人進行開火。 如果沒有…… 嗯,其實沒有的話也不是不能使用火炮,炮手們完全可以直接依照火炮上搭配的射表進行作戰。 多少距離上裝多少發射藥,多大的仰角都提前制定后,然后炮兵們依樣畫葫蘆進行作戰。 然后再根據訓練,作戰的時候所積累起來的經驗進行更進一步的詳細校準。 這年頭,其實大部分國家的普通炮兵們在個人素養上,其實也就那樣。 你總不能指望一個普通炮彈還要精通數學幾何,能夠現場計算射擊諸元不是…… 火炮出廠的時候其實就已經通過試射,制定了射表,而特定時刻的設計諸元現場計算,一般也有炮兵軍官們進行計算,用不著普通炮兵來干這活,普通炮兵們就是根據軍官的命令調整好仰角,裝填后直接開炮,然后再根據炮擊的效果進行細微的調整。 而這,需要的并不是什么科學素養,而是經驗! 問題是,羅志學他們手底下沒有一個有經驗的炮兵啊。 到時候哪怕是最簡單的依樣畫葫蘆進行炮擊作戰都會比較困難。 針對這個問題,當天晚上羅志學又是找到了孫成立,對此孫成立也沒啥好辦法。 “我手底下玩過火炮的就這么三個人,而且他們以前玩過的還是普通的碗口炮,根本就沒接觸過紅夷火炮??!” “畢竟我們之前只是在榆林而已,又不是在薊遼那邊,如果是那邊的話,懂得玩紅夷大炮的人倒是多一些!” 羅志學道:“經驗既然指望不上,那么我們也只能直接培養了,等以后炮造出來后我們先進行詳細的試射,等射表搞出來后,讓他們照著練,練多了自然也就有經驗了?!?/br> 孫成立道:“是這么個理,不會也沒關系,學就可以了,對了,羅老弟,剛才你你說這玩炮還要會什么數學、幾何,對了,就是那什么彈道學?” 羅志學道:“不錯,普通炮兵們可以不用懂這些,聽指揮打仗也就行了,但是炮兵指揮官的話,還是需要懂得這些東西的,畢竟不是所有東西直接照著射表都可以用,最好還是要懂得一些彈道學的知識?!?/br> 羅志學剛才隨口和孫成立提了句什么彈道學,也沒說是什么東西,就說了幾個數學、幾何而已,沒想到這孫成立就惦記上了。 只聽孫成立繼續道:“對,就是這彈道學,我們這軍中都是大頭兵,連認得字的人都只有羅老弟你一個,所以這什么彈道學也就只有你會了,所以后頭的這炮兵訓練也就交給你了?!?/br> “一事不煩二主嘛!” “這造炮一事就是羅老弟你負責的,你來訓練炮兵也方便一些!” 羅志學倒是沒想到孫成立會這么干脆,直接就打算把炮兵扔給他管理了,這讓羅志學心中有些小激動。 這炮兵雖然暫定只有三個人,連個火炮都沒有,但是羅志學可是很清楚炮兵的重要性的,軍中的炮兵如果被他掌控在手里,那么自己在這支賊軍里的分量也就更重了。 如今羅志學在這支所謂的伏牛山保鄉營里,地位上其實和王瞎子差不多,算得上是孫成立的心腹下屬,王瞎子是在孫成立手下,掌管大部分精銳的親軍騎兵,羅志學掌管的則是營務輜重事務。 而林冬生和王大壯、許河這三人,其實地位已經逐步削弱了,畢竟孫成立對他們這幾個中途投奔過來的人也不是很信任,這用是肯定要繼續用的,但是也防著他們一手。 這段時間持續募兵,預定募兵規模會達到好幾百人呢。 而募兵的時候,孫成立就借口效仿昔日左中右三軍的做法,要把三軍編成步兵部隊,而親軍則是作為主要的騎兵機動力量。 因此就給林冬生他們的左中右三軍派遣了大量的新兵步兵,讓他們三個人手底下的兵力迅速膨脹到了各自數十人規模。 但是孫成立一邊給他們新兵,另外一邊又抽調了他們手底下的騎兵啊。 打著集中騎兵使用的口號,孫成立除了只給他們三個人各自留下四個親兵騎兵外,剩下的三十多個騎兵都是被抽調到了親軍之中,歸屬孫成立直轄。 所以,別以為這段時間里軍中的營務等雜七雜八的事情都由羅志學負責,而孫成立屁事沒敢閑得很,實際上人家也很忙,忙著收攏兵權,同時還要維持一個平衡,不能把林冬生他們逼得太狠。 畢竟人心還是需要維持的。 而隨著孫成立收攏兵權,平衡內部諸位將領的過程里,羅志學作為孫成立的心腹手下,也是得到了好處了,掌管輜重營就是其中最為重要的收獲了。畢竟改革后的左中右三軍,預定都是步兵部隊,但是孫成立手底下除了親軍騎兵這支精銳外,總還得有一支用的順手,必要時候堅決站在他這一邊的步兵啊。 于是乎,就有了羅志學的輜重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