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太后環顧四周,輕描淡寫地道:今日之事,不容走漏半點風聲,記住了嗎? 宮人們滿面倉皇,惶恐不安的應諾,桑寧也連連點頭,生怕觸怒了太后。 謝三抬腳走到太后身畔,溫聲勸道:皇祖母何必跟這種蠢貨置氣?您的安康為重,切不可損了身子。 跪在地上的樊留光如墜冰窟,雙臂環抱在胸前,試圖給自己帶來些許暖意。 她無論如何也沒想到,自己竟會弄巧成拙,非但沒能用調換米糧一事毀掉桑寧,還沾染了一身污穢,被太后當著眾人的面懲處叱罵,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且不提樊留光胸臆間盈滿懊悔與不甘,當日她便被太后趕出庵堂,派了兩個身強力壯的婆子,直接送至玉田的皇莊。 皇莊內種植的正是聲名遠揚價值千金的碧梗米,莊子里的農人侍弄稻谷無不精心,用鐮刀收割時動作都能稱得上慎之又慎,生怕谷粒損耗過多,影響了碧粳米的收成,遭到管事責罰。 玉田遠在千里之外,樊留光在馬車上顛簸了整整五日,方才抵達皇莊。 兩個婆子一左一右攙著她的手臂,半拖半拽把人從馬車上帶下來,原本清麗脫俗的貴女,這會兒臉色蠟黃,瘦了一大圈,看起來可憐極了。 中年管事知道這是自京城而來的貴人,賠著笑臉道:嬤嬤,敢問有何吩咐? 此女出身高門,性情卻頗為惡劣,被族中長輩送至別莊,就是為了讓其了解百姓艱難困苦,不至于再行仗勢欺人之舉。 聽到這話,中年管事頓時明了,知曉這位姑娘雖是千金之軀,但只需保障她的安全即可,無需太過優容,否則違抗了上官的命令,自己管事的位置只怕就坐不穩了。 小人明白。管事一疊聲的應承。 姑娘來這就是為了收糧的,勞煩給我們單獨劃出一畝地,若有損耗,都記在賬上。嬤嬤正色道。 中年管事面露猶豫,問:小人瞧著姑娘有些憔悴,大抵是舟車勞頓所致,不如在莊子里歇上一晚,再去田間? 婆子搖頭反對,無需如此。 樊留光眉目低垂,仿佛一具沒有思考能力的行尸走rou,她眼底爬滿密密麻麻的血絲,憤恨幾欲噴薄而出,可抬起頭時,那股猙獰扭曲的神態瞬間消失不見,變得柔弱可憐。 嬤嬤,咱們別耽擱時間了,我還能撐得住,先去田里割稻禾吧。樊留光虛弱的擠出一抹笑。 見狀,婆子也有些頭疼,那日她沒有陪在太后身邊,一同前往庫房,也不知道這位相府千金究竟做錯了什么,惹得太后震怒,被押送至玉田做這等磋磨人的粗活,簡直能生生折騰掉半條命。 中年管事親自將幾人帶到稻田,樊留光連衣裳都未來得及換,一腳踩在濕黏的泥土中。 這會兒正值晌午,日頭無比毒辣,樊留光被曬得頭昏腦漲,她手里提拎著鐮刀,邊割稻禾,邊惡狠狠的詛咒桑寧。 即便受到的懲處是太后的意思,她也不敢怪罪姑祖母,只能將滿腔怨恨盡數投注在桑寧身上。 樊留光只割了一刻鐘,原本持筆作畫的柔嫩手掌便被磨出豆大的水泡,疼得她冷汗直流。 兩個婆子在樹蔭在歇息,時不時輕輕搖晃蒲扇,不錯眼地盯著地里忙碌的女子。 樊姑娘確實不會做活,這么半天才割出幾根稻禾,還弄得滿手泡,要碾出三百斤凈米,得忙活到何年何月? 或許太后只是一時氣怒,等過段時日便會心軟了,樊姑娘到底是樊家唯一的女兒,從小到大都沒吃過苦,總不能一直在莊子里做農活,勞累也就罷了,最怕的是傷到筋骨,或者傳出風言風語,影響日后的前程。 樊相和皇后娘娘說不準會替樊姑娘求情,貴人的安排,你我就別cao心了,乖乖按吩咐行事即可。 樊留光走后,桑寧仍留在庵堂中,重新購置了新米,給流民施粥。 除此之外,她還讓莼伊準備了繡架,用極細的炭條在錦緞上抄錄一小段法華經,每筆每畫都寫的極其認真,沒有半點疏漏。 桑寧一手字雖稱不上筆走龍蛇大氣磅礴,卻也揮灑自如行云流水,畢竟自打她認祖歸宗后,得了空便悶在房中苦練書法,付出了許多汗水,加之天賦不差,又有桑馳三不五時的糾正提點,總歸是有成效的。 等到抄錄完畢,她仔細挑選顏色適宜的繡線,按照繡譜所說的,盡可能做到審勢妙用、力求密齊,慢慢繡出筆鋒,配以祥云紋路,看起來格外素雅。 為了讓刺繡的佛經趨于完美,桑寧還特地準備了分量不少的蒼術和艾葉熏制一番,錦緞透著絲絲縷縷的香氣,沁人心脾。 轉眼過了小半個月,佛經逐漸成型,莼伊從最初的震驚轉為心疼,瞧見桑寧在繡架旁邊一坐便是幾個時辰,從白天繡到黑夜,其中辛苦自不必提,因怕桑寧累著,她還特地熬煮了不少有明目功效的湯湯水水。 桑寧之所以這么急切,是想在太后壽辰前將佛經趕制出來,如此也能當一份壽禮,討她老人家歡心。 第45章 桑寧緊趕慢趕, 好不容易在太后壽辰前繡好了佛經,只差幾道云紋即可完工,還不等她歇口氣, 便見莼伊這丫鬟腳步匆匆走進廂房,小臉兒緊繃, 語氣急切的道:姑娘,庵堂來了位貴客,鄭嬤嬤讓奴婢請您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