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書迷正在閱讀:過來跪下,求你個事[快穿]、綠茶靠套路被肥啾少爺投喂后、[少年漫同人] 松田的酒廠二周目、[綜英美] 我是一只掃興客、[原神同人] 星核獵手帶崽日常、[原神同人] 花心,但是蘿卜、[原神同人] 魔陰身爆改深海龍蜥、心動失焦、我在精神病院學斬神、相思曲
整個大魏都知道,河北道有一位怪師,庶族出身,考中解元卻不入仕途,教出幾十名舉人,十數位進士,還教出過狀元郎,卻不曾婚娶,膝下無子。 這樣一位怪師名師,卻在四十五歲時回鄉隱居,不再收徒,連天子傳召都不應,瀟灑任性到了極致。 不成婚,不生子,不過繼。比起自己,沈夏都覺得八叔更像是從后世穿來的,壓根就不在意世俗的眼光,只圖活得舒服自在。 也的確舒服自在,旁人隱居,大都是隱于山林之中,不說風餐露宿,但也會為了陶冶情趣親自耕種,身邊沒幾個仆人照顧,還會與鬧市隔絕,不再過問世事。 而八叔隱居,是隱居在沈家村,且不說村里多的是受過八叔恩惠照顧的族人,家里的田都租佃出去了,無需八叔親自耕種,家中不光有下人照顧八叔起居,還有小輩陪著八叔彩衣娛親,她這邊得了或是琢磨出什么好東西,也會讓人給八叔送去,絕不會少了八叔的。 她有時間也會回鄉探望八叔,每次都是羨慕而歸,哪怕后來做了丞相夫人,也依舊、羨慕八叔,羨慕八叔不必為瑣事煩惱,不必煩惱朝中變化,也不必煩惱兒孫后輩,可真讓她像八叔一樣隱居,她也做不到。 她經歷了皇家磨刀霍霍向世族,見證了世族被皇家壓制,又經過了奪嫡風波,等她終于開書肆給八叔出書時,八叔已經長眠地下,不會知道自己的書被天下學子推崇,被皇帝安排為皇子的必學書,不會知道死后墳前香火不斷,上香燒紙的學子比自家子孫多的多。 不過以她對八叔的了解,就算八叔知道這些,怕是也不會在意,這樣瀟灑自在的一個人,若非出身庶族,可能根本就不會寒窗苦讀十數年,也不會教書授課二十幾載,如果八叔從一開始便出身富貴,大抵會自在快活一生,而不是只逍遙半輩子。 第68章 清穿文里體弱好強的嫡皇子(一) “……小阿哥福壽齊天,這一關算是闖過去了……” “爺最信你,再讓八阿哥在你這兒待一日,明日再抱回正院?!?/br> “可是福晉——” “不必管她,你只管照顧好自個兒和幾個孩子?!?/br> …… 老者的聲音,青年男子的聲音,年輕女子的聲音,陸續在耳畔響起,伴隨著這些聲音的出現和消失,一股靈氣從小腹蔓延至全身,修行的本能讓他在還未完全清醒的時候便已經自行運行起了功法。 他好像又成了八阿哥,不過此八阿哥非彼八阿哥,他從四哥的弟弟變成了四哥的兒子,從四嫂的小叔子變成了四嫂的小兒子,從皇阿瑪的兒子變成了皇阿瑪的孫子——弘曠,雍王府的八阿哥,《皇貴妃紀事》里體弱多病卻好強的嫡皇子。 和他曾經待過的清朝世界一樣,這個劇情世界也非正史,而是有后世之人穿越過來的被改變了的大清,上次是四嫂,這次則是雍王府的側福晉林氏。 在劇情里,林氏于康熙四十三年入貝勒府為格格,四十五年生三胞胎,即貝勒府的六阿哥、七阿哥和二格格,隨后被請封為貝勒側福晉,后為親王側福晉,雍正元年,封為貴妃,雍正六年為皇貴妃,榮寵一生,帝崩前下旨將皇貴妃冊封為皇后。 八阿哥對‘穿越’這件事已經不陌生了,但《皇貴妃紀事》里的女主林氏有的不只是后世的記憶,還有一個隨身空間,類似于修真界的儲物法器,但里面卻有著能改善人體質的靈泉。 原本體弱的四哥……不,這輩子是阿瑪了,原本體弱的阿瑪,在林氏進府后,體質得到了改善,從拉四力半的弓到現在能拉動八力的弓,四阿哥弘歷和五阿哥弘晝也都出生在林氏進府的第二年,連‘他’的出生恐怕都少不了林氏為阿瑪調理身體的功勞。 雍王府現在有七個阿哥,嫡長子弘暉在林氏進府前便已夭折,二阿哥弘鈞和三阿哥弘和大格格都是側福晉李佳氏所出,四阿哥弘歷的生母依舊是格格鈕鈷祿氏,五阿哥弘晝的生母也還是格格耿氏,六阿哥弘晨、七阿哥弘暮和二格格都是側福晉林氏所出,他則是額娘用虎狼之藥才生下的八阿哥。 阿瑪這輩子是不缺兒子了,但兒子多了也有兒子多的煩惱。 現在是康熙五十二年,太子已經被二廢,府里最年長的二阿哥已經十三歲了,他也滿五周歲,世子之爭已現端倪。 皇恩浩蕩,眾皇子包括已經被圈的直郡王和廢太子都有一個進宮讀書的名額,府里進宮讀書的名額從前是大哥的,后來是二哥的,二哥現在是府里的長子,又已經入宮讀書數年,按理不該有什么變故,只是二哥在上書房的文武功課都不出彩,甚至墊底,一個月前又因與弘皙起沖突動手,被皇上斥責。 額娘便和阿瑪商量,讓弘鈞回府讀書,改由他入上書房,這事兒還未落定,次日,他便在爭執中被三哥推入湖中,被救上來時已經奄奄一息,阿瑪不顧額娘的阻攔,把他抱到林側福晉的西跨院中養病,現在已經是第二日了。 上輩子,他能在生死線熬過來,便多虧了林側福晉的靈泉水。 這輩子,他剛剛能成功引起入體,也多虧了林側福晉的靈泉水。 稀薄的靈氣,再加上雜靈根的身體,單靠自己,怕是此生都無法開啟修真了。 前后相加,這幾乎可以算是兩次的救命之恩,恩情欠大了。 邈邈一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