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書迷正在閱讀:過來跪下,求你個事[快穿]、綠茶靠套路被肥啾少爺投喂后、[少年漫同人] 松田的酒廠二周目、[綜英美] 我是一只掃興客、[原神同人] 星核獵手帶崽日常、[原神同人] 花心,但是蘿卜、[原神同人] 魔陰身爆改深海龍蜥、心動失焦、我在精神病院學斬神、相思曲
老三早先是有過奪嫡之心的,他那時在朝中的呼聲你不是沒見過,他還是你的兄長,你可以封他為親王,也可以把朝廷修書的差事交給他,但這二者只能選其一。 老四在做內務府總管之前,已經在戶部待了十幾年,你這時候還把他調到戶部,還給了他署理之權,是生怕他不起心思嗎。 老五做宗令,老九掌管內務府,還是鐵帽子親王,宜妃封皇貴太妃,朕還聽說,你允了老九和老十見君不跪,恩寵太過大多數時候都不是件好事。 …… 你知道防患太子,為什么不知道防患他人呢。 再有,你把爵位給了,幾乎一口氣給到頂了,還讓他們把生母接回府,又給了立功立大功的機會,將來要如何封賞。 是全封鐵帽子親王,還是封完了兄弟封侄子,封完了侄子還有侄孫,大明朝是怎么亡的你沒忘吧,宗室開支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大到會把整個國家的財政都拖垮。 做人尚且不能只顧眼前,做帝王就更不能了,你要看到幾十年后看到一兩百年后?!?/br> 八爺:“……” 他就是在劇情中窺見到了兩百年后,所以步子才會邁這么大。 皇阿瑪擔心日后不好封賞,是因為皇阿瑪眼中看到的只有大清,現在的大清。 但大清外面還有廣袤之地,大清也遠沒有到由盛轉衰的節點。 他已經讓人把被流放到盛京的戴梓接回京城,安置在武備院,繼續研發武器。 九弟在內務府籌建的出海司,也不只是內務府專門用來投資出海的衙門,在他的設想中,這里將來會拆出一個國有錢莊。 出海絕非易事,民間根本造不了那么大的船,所以朝臣宗室勛貴富商要搭上出海賺取利益,要用錢賺錢,只能通過出海司,而大量的銀子運輸起來并不方便。 內務府加碼,戶部也加碼他還打算將上書房遷出紫禁城,但又不能離紫禁城太遠,將上書房擴大為書院,作為皇家官學,就如同八旗官學一樣,他親自任山長,宗室子弟只有正常結業后,才能承襲爵位,而成績優異者,會在結業后被授職。 與之對應的是女子官學,由皇后來任山長,四嫂來任副山長,教導公主和各個府上的郡主、縣主、小格格們,和皇家官學一樣,成績優異者,也會在結業后被授職。 他相信由四嫂教出來的女學生,會是一股新鮮有力的力量。 …… 如此種種,他也不知道這步子是不是邁的有點太大了,會不會走不穩,但既然知道未來大勢,總不能什么都不做,更何況眼下的局勢得天獨厚。 天下承平,皇阿瑪平三藩、討伐準噶爾、修水利、推行高產的糧種,滿人漢化,讀書風氣愈盛。 被皇阿瑪嚴格教育長大的哥哥弟弟們,哪怕是懶散慣了的五哥,最不起眼的十二,也都能獨當一面。 從兩百多年后穿越而來的四嫂,知道更先進的知識和更優越的制度。 閑不住且以江山社稷為重的皇阿瑪,剛好可以查缺補漏,補上這最后一環。 皇阿瑪cao心朝政之余,還能再多生幾個孩子,宮中被兒子接出去養老的太妃才幾個,多的是年輕且沒有生育過的太妃,看看他現在的兄弟姐妹就知道,皇阿瑪的子嗣緣是真厲害,量多又質好,不多生幾個實在可惜了一切都剛剛好。 第53章 二更 2024年1月6日凌晨,影視論壇有一標題為《李濤誰才是九龍奪嫡最大贏家》的帖子被頂成熱帖。 樓主:a導的歷史長劇《建德王朝》確定今年下半年開機,大導的群像歷史正劇,橫跨康熙建德兩朝,據說許多中生代和小花小生都在積極爭取角色,大家李濤,誰才是九龍奪嫡的最大贏家。 1樓:我先說了,九龍奪嫡的最大贏家肯定是建德皇帝,樓主如果是替中生取經,那就爭取中老年建德皇帝的角色,如果是可以小生取經,那就爭取演少年時期和青年時期的建德皇帝。 2樓:附議,就算是群像劇,名字都叫《建德王朝》了,核心主角是誰還用說嗎。 3樓:附議 1,建德皇帝本人就是妥妥的大男主,康熙前期都牛逼成什么樣了,8歲即位,斗鰲拜、平三藩、三征準噶爾、□□,立了兩次太子,把下五旗收拾得服服貼貼,怎么也能算得上一朝明君了,結果天降大男主,硬是被兒l子奪了位。 4樓:附議 2,建德皇帝既不是長子也不是嫡子,甚至連兒l子都沒有,這都能奪了康熙的位。 5樓:附議 3,建德皇帝真的是從重圍里殺出來的,就不說前期康熙皇帝政治玩的有多6了,康熙可是歷史上出了名能生會生的皇帝,子嗣多也就算了,成才率還高,不過康熙的兒l子都不是爹控,哥控弟控太多了。 6樓:附議 4,沒人能在康熙建德兩朝壓住八爺的風采。 7樓:樓上的都仔細審題,帖子討論的是九龍奪嫡的最大贏家,不是康建兩朝里誰的功績最大。 8樓:仔細審題后,我投九爺一票,這位簡直躺贏,站對了隊,八爺一上位,九爺就直接登頂鐵帽子親王了,而且這位應該也是大清有史以來最富有的親王,別的王爺占地盤靠打,這位靠買,關鍵建德帝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可都讓九爺的嫡子繼承了。 9樓:那還不如投承德帝一票,同時繼承伯伯的江山和首富親爹的大部分財產,這投胎能力冠絕全球了。 邈邈一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