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書迷正在閱讀:沙雕淑妃在線發癲、反派只想擺爛[慢穿]、過來跪下,求你個事[快穿]、綠茶靠套路被肥啾少爺投喂后、[少年漫同人] 松田的酒廠二周目、[綜英美] 我是一只掃興客、[原神同人] 星核獵手帶崽日常、[原神同人] 花心,但是蘿卜、[原神同人] 魔陰身爆改深海龍蜥
沈學沒聽懂她的意思,以為她想跟沈風搶,溫聲道:“暖暖,這是我和大哥送給你九哥的,不能給你哦,等下次有時間,二哥再......哎哎?你做什么呢?哪能搶呢?” 他還未說完,沈暖邁著小短腿走過來,抱住他的腿跟爬樹似的蹭蹭蹭往上爬,嘴里喊著:“給窩,給窩?!?/br> 沈學怕她摔著,忙將她抱穩,沈暖趁機拿過小木劍,掙扎著下來,再以同樣的方式從沈博那里拿過彈弓,然后一股腦塞到沈風手中,朝他露出甜美笑容說:“送風鍋鍋!” 沈風立即把小木劍和彈弓塞進衣襟里,這是收下了的意思。 看得沈博沈學牙癢癢,臭小子什么意思?他們給的他不要,meimei給的就要。 莫名的很讓人不爽! 沈老太在一旁笑著道:“好了,見面禮送完了,現在該吃早飯了,一會兒你們還得去你們四叔那里讀書呢!” 村里的孩子讀書都是在周村長的私塾啟蒙,沈家孩子滿五歲都得去讀書,沈東四兄弟也在周村長那里讀過書,四兄弟里面只有沈北的天賦最好也最喜歡讀書,但不幸的是,沈北十三歲去縣上考童生那年,在半路上遇上地痞無賴,傷了臉留下疤痕,自此與科考無緣,只能回家種田。 種田這些年,沈北一直不忘讀書增長知識,用心教導家中小輩們,當他們的啟蒙的老師,周村長有需要的時候,他也會代課幾日。 沈博八兄弟已經上私塾,但在讀書上都沒什么天分,也對讀書毫無興趣,因此沈北對他們極為嚴格,私塾放了假,在家只要沒活干,他都會親自教導八個晚輩。 今天下雪,無法出門干活,所以沈博八人都得去沈北那里讀書識字。 提到吃飯沈學和沈博都很振奮,但是聽到讀書二字,兩人就苦了臉。 讀書真的好麻煩,但是大人們卻說了,不喜歡讀書可以,但是必須識字,不識字在外面很吃虧,沒有保護meimei的資格,更無顏面對meimei。 要知道,他們的meimei可是個讀書的小天才。 因為經??此氖鍖懽?,聽他們這些哥哥讀書,meimei竟在十個月大的時候就用木炭寫出了字,四叔驚喜之余精心教導了幾日,meimei居然就會寫自己的名字了,幾天前還學會了寫他們這些哥哥的名字,那刻苦學習又聰明的小模樣,可把他們這些哥哥給刺激壞了! 太打擊人了! 他們這么多這么大的男娃子,居然沒一個比得上一歲的小妹子! 哥哥的威嚴何在! 第11章 沈風的學習能力 關鍵是,meimei有天賦也就算了,她還很勤奮。 別人家像她這么小的孩子都是滿地打滾,跟在家人身邊哇哇哇的,她倒好,自打會寫字之后,就每天起早貪黑的拉著他們這些個哥哥去讀書,坐在小凳子上聽課的時候,那小模樣簡直不要太認真,他們這些哥哥要是敢不認真學習,她就會丟來一個很嫌棄很鄙視的小眼神。 面對這樣子的meimei,他們這些哥哥就算再怎么不喜歡讀書也得鉚足了勁去學,怎么也不能被meimei給比下去。 沈學和沈博深呼吸一口氣,在沈暖笑盈盈的目光注視下,端起碗喝粥。 粥是雜糧粥,沈風沒吃過,也沒用過碗勺,一時不知道怎么動手。 沈暖見此,趕緊端著自己的小木碗做示范。 見她喝得滋遛滋遛的,很香的樣子。 沈風也學著端碗喝粥,一口下去,他差點噴出去來,這味道好怪呀! 和他在山里吃的rou不一樣。 沈風見沈暖喝的香噴噴的,就努力的把嘴里的粥咽下去,然后繼續皺著小眉頭苦大仇深的喝粥。 一碗粥很快見底,接著是吃雞蛋。 四個孩子一人一個雞蛋。 沈風會吃雞蛋,他還給沈暖剝了殼。 一個雞蛋下肚,沈風感覺沒吃飽,但看到大家都不吃了,他就啥也沒說。 沈暖不知道沈風沒吃飽,吃完雞蛋就從凳子上爬下來,拉著沈風的手,對沈博沈學說:“鍋鍋,讀數(書)?!?/br> 自打看到四叔的那些書之后,她就驚恐的發現,這個世界的文字和她所認識的不一樣,她一個都不認識,她成了文盲。 這可不得了,文盲很吃虧的,家里這么窮,她要帶領家人們暴富,絕不能在知識上落后,所以必須努力學習。 反正現在小,很多事情都做不了,那就跟著四叔先學認字,等大一些之后再來種地建農場經商掙錢蓋大房子弄醫館。 沈暖覺得任務深重,她不僅要學習,還得把家里人都給帶動起來,隨著年紀增長,將自己的各種本領逐漸發揮出來。 見meimei對讀書如此執著,沈學和沈博很無奈。 院子里雪花飄飛,四人出門的時候,沈暖的其他幾個哥哥也出了門,看到他們,沈暖就帶頭甜甜的喊哥哥,沈風跟著喊人。 沈博給他們說了沈風的名字。 這些哥哥們聽了,紛紛和沈風打招呼,拿出早就準備好的小小見面禮,吃的玩的都有。 沈暖幫著沈風接下,并說了謝謝。 九個孩子結伴來到沈北這里,沈北帶著兒子(七哥沈軒)將堂屋清理了出來,擺上了一張張的小凳子,凳子旁放了些細沙。 這年頭紙筆很貴,沈家孩子多,用紙量也大,所以平常時候沈北就讓孩子們用細沙小樹枝或是木炭在地上練習寫字,作業則用筆墨紙硯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