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書迷正在閱讀:豪門家族讀我心后,全員殺瘋了、全國團寵:狀元她又為國爭光啦、七零:糙漢家的小媳婦有靈泉空間、八零瘋瘋瘋,海島美人她過分兇殘、重生之貴女難求、退圈后每天都在繼承千億資產、本座對她感到惡心、公主病、網游之怪物玩家、反派他只想追主角
但只要沈桑榆不暴露自己知道孟成蹊的所作所為,那她就能一直搶占先機! 至于沈經年,好好寫他的論文,苦哈哈的實習去吧! *** 沈桑榆把假的《滄趣圖》攤開,這幅假畫中間的金霧,早在她第一次接觸的時候,就被蓮花苞吸收了。 聽沈父說,今天公證的時候,李明也暗示他這是幅假畫。 不過,李明應該也看出,這幅畫的造假水平很高,500萬倒是也不多,就沒阻止沈謙。 沈桑榆將卷首題字的部分展開,用手輕輕撫摸。 '好像還比畫面中心還要厚?' 一般來說,畫好的畫重新裝裱,卷幅中心也就是畫的位置,肯定是要比題字的地方要厚很多,但這幅畫卻反過來了! 沈桑榆想了想,拿起房間書桌筆筒里的裁紙刀。 沿著卷軸的邊緣,慢慢劃開...... 在紙與紙的中間,夾了一張非常薄,泛黃的紙本。 沈桑榆手上的動作更小心了,‘這應該就是金霧的來源?’ 不怕把假畫給弄壞,畢竟她還能用物氣修復。但那夾層的宣紙看起來有些年頭了,還是小心比較好。 沈桑榆用鑷子把附在夾層表面上的題字,慢慢剝離。 太輕了,也就a4紙那么大,紙張應該是由于時間久遠,十分柔軟,沈桑榆真怕一不留神,風都能給它吹散了。 只好找出了一個透明的文件袋,小心放進去后,才敢細細端詳。 是書法。 不大的紙上,三豎排,龍飛鳳舞的草書。 沈桑榆大概辨識出來,“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為......” 這寫的內容,她看著怎么這么眼熟? 她默默念著草書的內容,試著回憶她到底在哪里看到或者聽到過。 這不是......中秋帖嗎?! 東晉王獻之的《中秋帖》! 沈桑榆明明記得王獻之的中秋帖就藏在華國博物館??? 和別的古玩不同,書貼這種類型,向來是被歷代統治者收藏的。 比如清朝乾隆帝就格外喜歡王獻之的書帖,清宮藏品目錄就有《中秋帖》的名字。 這就說明王獻之的《中秋帖》是傳世作品。 相當于古代就有人為這個草書寫了一本專門的史書,來記載它是被誰創作,之后又是如何保留到清朝的。 建國后,清宮很多藏品都保留在了現在華國博物館。但也有很多被當時的文物販子,趁機偷賣到國外。 如果是這樣,沈桑榆現在手里的這個中秋帖又怎么解釋? 王獻之他爸就是著名的王羲之,寫過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東晉生人。 東晉的時候還沒有宣紙,只有粗糙不成型的紙本。 和沈桑榆手上的可以對應,總不能華國博物院那個是假的吧。 畢竟舍利眼看到的金霧,也能直接證明,這張中秋帖,才是真品! 沈桑榆覺得她的腦子怕不是被喪尸吃了,怎么也想不明白其中的關竅。 她翻來覆去的擺弄手上的東西....... 她忽然想起來,前世在京城博物館工作的時候。 聽過書法部的研究員討論過華國博物院的書法藏品,當時好像有個老師就提出清宮藏的很多書帖真偽都存疑。 畢竟,皇帝說是真的,寫史書的人能敢說是假的嗎? 王獻之的《中秋帖》,很可能是北宋書法家米芾的仿作,被某位喜歡蓋章的皇帝,多次品鑒。 再加上除了這一張中秋帖外,再沒出現過別的,華國博物院也就順理成章的沿用了清宮的記載。 沈桑榆想明白這一切,只覺得手上的草書貼有點燙手了。 她,這不是打了那些研究員的臉嗎? 沈桑榆拍了一張照片發給剛離開的杜巖松,誰叫她只認識這么一個京城古玩界的大佬呢! *** 華國博物院。 杜巖松驕傲的像只——老孔雀。 帶著戰利品,也就是沈桑榆上交的青銅酒器走進辦公室。 “老杜啊,拿什么好東西回來了,快給我看看!” “去去去,邊上去。這可是我徒弟上交的?!?/br> 杜巖松抱著好幾十斤的青銅器,靈活的不像個快80的老頭。 沈桑榆要是聽到‘徒弟’兩個字,估計要無語了,誰答應了??! “老杜,你就瞎扯吧,你有徒弟我能不知道?” 丁孟趁杜巖松不注意,一把搶過他懷里的東西。 “哎呦!還挺重,我就看看,老杜,你松手!” 兩個年紀加起來一百多歲的老頭,因為一只青銅酒器在辦公室上演起了追逐戰...... 辦公室里一些四五十的研究員還有他們的學生,都表示他們已經習慣了! 杜巖松畢竟上了年紀,“給你看給你看”。 “哎?老丁,你看看這圖片,像不像三王的草書?”杜巖松已經看到了沈桑榆給他發的信息。 丁孟從青銅器上收回眼神,帶上老花鏡,拿遠手機。 “確實有點三王的味道。但草書,我可看不準.....哎?小王,你老師在辦公室嗎?” 隔壁朱東潤是研究草書的專家,兩個老頭正好抓到經過走廊的王宇。 王宇正好帶著自己學生從門口經過,聽見丁孟叫他。 “丁老,杜老,師傅去京大講座了,您有什么事吩咐我就行?!?/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