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之炮灰她選擇種田 第921節
第一天晚上,她沒打算飛很遠,就在本市低空盤旋了幾圈,選在居民躲災的防空洞和大型商城外圍的叢林、公園播撒。 噴播種子之前不忘激發【浮光煙雨】。 起初她擔心這么低的溫度,又是晚上,即使激發成功,會不會落下來的不是雨而是雪? 但這個技能神奇就神奇在——它會自動評判環境濕度。 目前的環境不需要降水,晚上又開不了太陽,技能激發后,徐茵明顯感覺到周遭的地表溫度有所上升,厚厚的積雪似乎處在半融不融的狀態,得以讓噴播出去的種子穿過積雪,落到土壤發芽、扎根。 至于最終能存活幾粒、長出幾顆,就交給運氣了。 夜里趨于零下四十度的酷寒環境,饒是她對浸過靈湖水的種子再有信心,也不敢保證每粒種子都能發芽。 之后幾天,徐茵每天晚上都駕駛著“雪鷹號”出去行動,以本市為圓心,往鄰市、省城、省外輻射……一邊激發【浮光煙雨】一邊播種,每次都到“雪鷹號”雙缸油箱用到只剩一半,才打道回府。 第二天可想而知——如果小伙伴不來叫她起床,任她睡到自然醒的話,她能睡到大中午。 寧瑾擔心她生病了,動不動探她的額,看她有沒有發燒。 這會兒要是生病,連個醫生都找不到,福利院的儲備藥又十分有限,只有幾樣治感冒、咳嗽、拉肚子的常用藥??匆鹨鸬臉幼?,又不像是這幾種常見病,這可怎么辦! 把孩子愁得不行。 還是徐東說了句:“茵茵有神仙保佑,病了喝口神仙喂的水就好啦?!?/br> 徐西點頭附和:“神仙什么都會,老厲害了!” 寧瑾:“……” 他怎么沒想到? 總算沒那么愁了。 但每天分水果、點心的時候,還是會觀察徐茵的胃口,見她胃口挺好,不像生病的樣子,就更放心了。 就這樣,徐茵晚上干活、上午補眠,忙忙碌碌大半個月,終于盼到之前播下的烏塌菜和羽衣甘藍出苗了。 盡管存活率比她預計得還要低,怕是20%都不到,好在羽衣甘藍只摘葉子不砍根的話,能吃好幾輪。 當巡邏無人機把雪地里長出青菜和甘藍的照片傳回控制中心,決策者當即派植物專家裹著御寒羽絨服上地面查看,確定是可食用蔬菜后,整個地下基地沸騰了。 從極寒降臨到現在,人們已經在地下生活了三個多月,自行帶來的食物早就吃完了,現在靠排隊領取政府貼補的物資過活,雖然吃不飽,但不至于餓死。 但政府補貼的糧食是由國家儲備糧庫開支的,以小麥和稻谷為主,主食暫時還能領到,rou類偶爾也能分到一份。 畢竟極寒來臨時,養殖場所有的活禽、活豬以及牛羊等rou畜第一時間被宰殺冷凍。這么冷的天,哪里還用得著冰箱,隨便一間房子就是極好的冷凍室。 但新鮮蔬菜是真吃不到了,盡管決策者第一時間就留出了一塊試驗田讓專家培育蔬果,但到底僧多粥少,肯定先緊著對國家存亡、對人類繁衍做出貢獻的層級。沒什么貢獻值的底層民眾已經很久沒看到新鮮蔬菜了。 眼下唯一還能看到的是豆芽,誰家要是用豆子發出一盆豆芽,絕對成為最受歡迎的人。 就在這個時候,突然傳來這樣一個好消息——雪地里長出了能食用的蔬菜,就問誰不激動?恨不得現在就沖上去砍一顆回來。 第1288章 茍在天災末世的日子(16) 這個消息,仿佛一陣強心劑,給曬會兒太陽都需要排隊、不到萬不得已不想開口說話免得體力流失的人們帶來了新的希望。 幾乎每個人都在聊雪地蔬菜的事: “看到負二樓門口張貼的照片了嗎?聽說是無人機拍攝的,雪地里長出了許多這樣的菜,馬上就有口福了?!?/br> “這菜我認識,烏塌菜嘛!以前老家種了喂豬的,現在想吃一口竟成了奢侈?!?/br> “快了!再等個把月應該能吃了,看照片長得不算少,每人半顆一顆分不到,幾片葉子怎么也得有吧?” “……” 老百姓關心的是總算能吃上一口新鮮蔬菜了,政府領導們聚在一起,則是在研究這些菜是怎么冒出來的。 盡管這些菜苗經過檢驗檢測確定無毒可食用,可來源不明這一點總歸讓決策者生疑。 “……不僅我們市,周邊地區也都有發現,像是一夜之間冒出來似的?!?/br> “照這么說,應該不是人為。這種天氣環境,個人沒有這么大的能耐。如果是群體……這么大的覆蓋面,我們的無人機一直在巡邏,有異常早就發現了?!?/br> “確實!何況這時候有種子、能種菜讓大伙兒改善伙食的人,稱他/她為‘英雄’都不為過,何必偷偷進行?上交給政府,不是更方便?所以我認為是自然生長出來的?!?/br> “我也覺得不是人為,恐怕是極寒天氣下,物種的適應反饋。生物界不是有句話叫‘適者生存’嘛?!?/br> 一把手沉吟片刻問秘書:“南部和北部到現在都沒發現這兩種菜?” “是的,只我們中原這一片有?!?/br> 這就奇怪了。 一把手指尖敲著桌面,百思不解。 有人突發奇想:“會不會是我們中原的氣溫剛剛好適應這兩種菜生長?” 大伙兒一想有道理。 北方氣溫低到爆表,具體多冷氣象專家也預測不出來了。 南方濕度大,一下雪就結冰,農作物早就凍死了。 也就中原相對好點兒,最低氣溫尚且還在零下三十度左右徘徊,氣候干燥積雪相對蓬松,抗寒耐低溫的種子被雪包裹著反而發芽了…… 討論來討論去,似乎也就這個觀點最合理。 一把手讓秘書整理會議資料,一會兒上報總部。 “對了,你和匿名郵件人還保持著聯系吧?問問他/她是否需要新鮮蔬菜?!?/br> 做好事不留名的徐·英雄·茵當天晚上上網時,發現郵箱里躺著一封來自市政辦公廳秘書處的郵件,看完抽了抽嘴角。 這是真心想要回報她的貢獻還是想借機打探她的住址??? 無論哪個,姐是缺一顆兩顆青菜的人嗎? 當即回復:不需要,謝謝! 那廂,一把手聽完秘書轉述若有所思:冰封三個多月不需要綠色蔬菜?這么看來,對方要么不是普通人,要么……是南半球的居民? 只有南半球沒被冰雪覆蓋,反而處處都像盛夏天,南極冰山據說已經融了好幾座。 高溫輻射下,人們出行困難,熱射病導致的死亡率是個可怕的數字。高緯度地區很多民居都沒裝空調,氣溫爬到四十度后不得不搬到地下生活。 但那些耐熱耐高溫的植被卻猶如到了天堂,根部汲取著南極冰山融化的雪水,一夜間竄了好幾公分。 南半球各國都在考慮,要是從此以后常年高溫,他們打算借參天大樹建空中住宅、研發私人飛行器、開辟飛行航道。 明明都在地球上,差距卻是如此大。 一個地球仿佛被結界隔成了兩個世界,旱的旱死、澇的澇死。 但要說舉國搬遷去南半球,也不現實。 高溫導致的疾病、死亡率也不低,有些地區因為消殺不及時造成瘟疫肆虐。 何況匿名郵件提到極寒兩三年后進入高溫,屆時全球高溫海平面上升,山火、海嘯、疾病等災難紛至沓來,南半球也不見得多安生。 倒不如踏踏實實擴建地下基地、改善居住環境,盡量挺過極寒、高溫這幾年,以求保全盡量多的人類,生命不息、薪火相傳。 徐茵回完信,繼續瀏覽新聞。 各地的網絡系統時好時壞,消息斷斷續續的并不全面。 于是她“翻墻”連上了南半球一個國家的新聞網。 說起來,這“翻墻”技術還是小瑾同志教她的,關鍵時刻確實挺管用。 徐茵上了會兒網,多少了解了高溫籠罩下的南半球目前是什么情況。 過兩年,北半球也難逃這樣的局面,甚至比這更糟糕。因為經歷長達兩年的極寒,物資已經極其匱乏。 不像南半球,高溫雖然也誘發了不少疾病、死亡,但熱帶作物種植比在極寒天氣下要相對容易。 這么一想,還是得多種田、廣積糧,為后續做準備。 徐茵收起電腦,探頭看了看,見小伙伴們睡得很香,躡手躡腳下到負五層,推開設備房的逃生門,出去是機器人日以繼夜建造的另一座地堡。 只不過和他們現在生活的地堡不一樣,這里不僅大,而且每層都是種植區,土壤是她上個小世界未雨綢繆囤的營養土,為提高存活率,還摻了一點點桃源星息壤土。 區塊之間留出了一個圍著護欄的天井,采光系統輸入的自然漫射光,透過天井能照到每一層,護欄旁每隔一段距離安著一套全自動灌溉設備,出水口放了一顆細碎的溫泉熾石,噴灑出的水溫度保持在十六度上下,久而久之,整座地堡就像是一座超級大的多層蔬菜大棚。 根據光照和灌溉強度的不同,她給每塊區域豎了個牌子,寫上作物種類,陽光充沛、灌溉力度大的樓層、區域,用來種植水稻、土豆、玉米,陽光充沛但不需要頻繁灌溉的區域種植小麥、棉花;即使有天井也曬不到陽光的陰暗區域,種植木耳菜、大白菜、奶白菜、芥菜等喜陰作物;負十層甚至更深的陰暗暖濕區域,用來繁殖菌類作物。 她把“大棚”建造、規劃的心得體會記錄下來,有缺陷的地方加以改進,一點一點打造成溫帶和亞熱帶植物生長的宜居環境。 至于耐高溫的熱帶作物,過兩年有的是機會栽種,就不浪費“大棚”有限的空間了。 第1289章 茍在天災末世的日子(17) 徐茵把這些資料打包壓縮,發給了鄧秘書。 當然,國家肯定有這方面專家在馬不停蹄搞研究、種地下試驗田,但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嘛,多個人多份力總是好的。 一忙忙到后半夜,次日醒來又是中午。 寧瑾摸摸她的額,沒發燒;看看她的嗓子眼,沒腫也沒紅,給她倒了杯淡鹽水。 這是他從醫務室打包的那堆書里看來的,每天早上一杯淡鹽水能預防感冒、殺菌消炎。 徐茵:“……” 她家小瑾同學這是要自學成醫了? 乖乖喝完一杯水,吃了一塊寧瑾給她熱在鍋里的小米糕,一會兒就吃中飯了,她沒多吃。 然后跟著寧瑾上了負二樓。 徐東、徐西兩只小饞貓打從早上發現有幾顆草莓紅了以后,就一直蹲在地頭沒離開過。 就像當初發現草莓花一樣:拔一會兒草看一眼草莓、松一會兒土看一眼草莓、澆一會兒水再看一眼草莓…… “茵茵還沒起來嗎?我好想吃草莓呀!”徐西忍不住伸手摸了摸草莓。 徐東無奈地嘆氣:“唉,茵茵越來越能睡了,叫她小懶豬她還不高興?!?/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