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雖然沒有確切的證據,但兵部尚書懷疑鸚哥事件的真正幕后主使是淮國公。 有了這個懷疑,現在的兵部尚書是越看淮國公越不順眼,所以也就有了剛才的發言。 當然,兵部尚書如此做,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追隨陛下的腳步。 既然陛下有意針對淮國公,那他跟著總是沒錯。 其余朝臣雖然不明真相,可通過兵部尚書的言語,也能大致品出一些內容來。 朝中之事瞬息萬變,這權力一旦離手,想要再收回來可就難了,兵部尚書提議選人暫代吏部尚書之職,這明顯就是想挖坑埋了淮國公啊。 當然也有一些人認為兵部尚書此舉有營私之嫌,因為如今的吏部侍郎正是兵部尚書之子齊銘,如果淮國公下臺,這齊銘肯定是受益人之一。 “淮國公并無過失,如何就要另選吏部尚書?”吏部郎中忍不住出聲道。 “吳郎中此言差矣?!饼R銘也站了出來,“我爹……兵部尚書大人的意思是選人暫代吏部尚書之職,并不是頂替淮國公的位置?!?/br> “更何況此事的重點也不在吏部,而在于如何快速籌集糧食?!饼R銘指出問題的關鍵,“如果淮國公能盡快籌集糧食,那所有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br> 經齊銘這么一提醒,百官也回過味來,眼下最該解決的是如何籌糧的問題。 可具體該如何做,沒有做過生意的朝臣一時也拿不出什么章程。 今日的朝會陷入了僵局。 江存度把百官的反應看在眼中,他出言打破僵局道:“朕相信淮國公的能力,既然淮國公能把吏部打理得井井有條,那定然也能尋到籌糧的方法?!?/br> 江存度的視線投向淮國公,語氣平緩卻不容置疑:“朕便給淮國公七日時間,如果七日之內,淮國公不能籌集三十萬石糧食,那這吏部尚書之職,還是交給更有才能之人來勝任吧?!?/br> 第42章 早朝結束, 淮國公幾十年的涵養險些破功。 之前工部尚書的事情曝光出來,淮國公為了撇清關系,曾自請革職。 在無過錯的情況下, 淮國公深知他定然會沒事。 可他卻沒有料到, 陛下會用淮原郡水災為由讓他籌集糧食,更沒料到,陛下會進一步把籌糧之事和他的能力,以及吏部尚書的職位聯系在一起。 現如今, 淮國公被逼入了一個兩難的境地,如果不能七天之內籌集糧食, 那便要讓出吏部尚書之職。 此前,淮國公一直把手握兵權的鎮安王視作最大的對手, 而當今陛下,自登基以來, 諸多表現都像一個能力不足的新君, 因此淮國公并未真正重視暴君的存在。 直到此刻,事實擺在眼前, 淮國公才意識到, 他最大的對手,除了手握兵權的鎮安王,或許還有羽翼漸豐的帝王。 陛下早已不是當年的五皇子了, 手握帝王的權力,必然要有帝王的手段,否則又如何能安穩地坐在龍椅上? 淮國公在吏部經營許久,與朝中諸多官員都有人情往來, 陛下想要罷免他的官職并不容易。 可人情不經用,一旦用了也就沒了, 淮國公不想在此事上浪費好不容易積攢的人情。 所以,眼下籌糧之事,恐怕不能再拖了。 淮國公經過了一番權衡利弊,最終決定按時籌糧。 淮國公聯系了淮原郡的糧商,調了一批糧食過來,在第六日的時候,籌集了三十萬石的糧食。 糧食籌齊后,淮國公再度回到了朝堂上。 江存度嘴角噙著一絲笑意,他道:“淮國公果然沒有讓朕失望啊?!?/br> 淮國公的態度變得越發謙虛謹慎:“替陛下解憂,為百姓解難,都是臣份內之事?!?/br> “淮國公能有此心,朕很欣慰?!苯娑乳_口,看似漫不經心地詢問,“依淮國公來看,派何人去淮原郡賑災合適?” “但憑陛下做主?!被磭幕卮饹]有絲毫猶豫。 如果陛下不問,淮國公或許還會想辦法運作一番,派一個自己人,可陛下明著問了出來,淮國公便有所顧忌,不敢輕舉妄動。 江存度很滿意淮國公的回答,他的視線在朝中轉了一圈,最終落到了吏部的齊銘身上:“淮原郡有災,想來淮國公也很掛心,如此便指派一名吏部的官員前往吧?!?/br> “齊侍郎,此事交于你,可能辦妥?”江存度開口詢問。 齊銘當即出列,領命道:“臣必不負陛下所托,把差事辦妥?!?/br> 淮原郡賑災之事,就此定了下來。 下朝后,江存度回御書房辦公。 昨日,鎮安王請求朝廷調撥糧草的奏折就已送到,今日解決完賑災糧的問題,也該回復鎮安王了。 江存度找出鎮安王的奏折。 奏折中,鎮安王客觀地陳述了大堇與達朗的對峙現狀,最后言明如果糧草充足,他定能率領邊軍一舉挫敗達朗部落,鎮安王所言幾乎是在立軍令狀了。 這封奏折,江存度昨日已經看過一遍,今日他直接翻到最后,落筆批紅,寫下四個字:「庫無余糧?!?/br> 按照系統的任務要求,除了拒絕鎮安王,他還需下發一道申飭圣旨。 江存度讓食樂研墨,親筆書寫道: 「今朝多災,淮原等多地被波及,朝有賢臣籌糧賑災,爾等何故好大喜功,窮兵黷武,卻不見民間疾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