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0章
書迷正在閱讀:[葉羅麗同人] 金手指是花之法典、[綜漫] 飼養人外女友后,帶球跑了、[綜漫] 我的特級咒靈丈夫、[齊木楠雄的災難同人] 齊木心美的災難、[綜漫] 身為真酒的我酒廠過敏、[名柯同人] 真死神穿越柯學世界、[原神/星鐵同人] 令使很好,所以歸巡獵了、[綜漫] 穿咒高,但是變貓、[咒回同人] 說好的是同人世界呢、[綜漫] 在梟谷精神穩定的那些年
自欽陵贊卓所站的角度,也無法看清安定公主此刻臉上的神情,只能看到她的側臉上似有幾分憂思與遠望,又被那等籌謀在握的從容沖淡了前一種情緒。 可等到船只行過濮陽之后,前者便徹底消失殆盡了,甚至讓欽陵贊卓有點懷疑,自己面前的這個到底是不是安定公主本人。 只見她在跳下了船只、朝人問詢了兩句后,便直沖著一處田壟縱馬而去,直接沖到了一位頭戴斗笠的老農面前,滿臉都寫著快活的神色,甚至可能還有點幼稚。 李清月一點沒管后面的目光和這田中的泥濘,直接跳了下來,“老師!” 劉仁軌無奈抬眸,“安定,你踩著我讓人新種下的稻苗了?!?/br> 那宣州稻確實是好東西,雖然被今年反常的春日延后給拖延了下種的時間,但因其成熟期短,還有足夠的時間在入冬前再收獲一季。 哪怕可能會比正常的耕作干癟一些,但在此等災情當頭的情況下,能收獲就已經是好事了,哪還有空去管其他的事情。 李清月挪了挪腳,“我這不是著急來恭喜老師嗎?!?/br> 她朝著周邊逡巡了一圈,因所見各處都是井井有條的場景,不覺面上笑意更深,“老師這個接替我擔任的九河使做得著實不錯,再加上七月里徐州突發山水,若非老師先讓此地預留出了救災之物,恐怕損失不小,等同于是又立了一功。如此一來,可沒人再敢說,您此前有魯莽之舉,不該再做右相?!?/br> 劉仁軌卻沒被這一連串的糖衣炮彈給沖昏了頭腦,而是在端詳了她臉上的神情后,冷靜地回問道:“你不只是因為恭賀還有前往安東大都護府,就來找我的吧?” “哈,要不怎么說老師就是老師呢?!崩钋逶峦嶂X袋,落在劉仁軌的眼里分明又是來算計他的樣子,“朝堂上快有一番變化了,我先出來透口氣。也提前和您知會一聲,大概很快也需要您再來能者多勞一下了?!?/br> 劉仁軌干脆將手中的犁鏵往地里一立,“得了,你說來聽聽吧?!?/br> 大概是因為自從教導了這個學生之后經歷的麻煩事已經夠多了吧,他居然覺得,自己已能做到波瀾不驚了。 …… “科舉糊名?” 李治手握武媚娘送到他面前的這份計劃書,面上的驚訝之色毫不掩飾,可在轉頭對上身旁之人目光的那一刻,他又不難從其中看到了一種近乎于一往無前的決絕,讓他意識到,這一次的建議和之前的諫言相比,還要更為認真。 或者說,認真得多。 “陛下不覺得,如今正是您進一步剔除世家,防止他們意圖伸手把控皇權的最好機會嗎?天下災情讓官員之中空出了不少位置,正需要真正有能力的人填補上來?!?/br> 武媚娘握住了他的手,“若是陛下覺得此舉容易招來麻煩與反噬的話——” “不如由我,以天后之名發起倡議?!?/br> 第227章 李治的臉上頓時閃過了一抹意動。 以天后之名提起科舉糊名, 在下一次科舉取士中,直接將答卷之上的名字籍貫統一隱去,在他聽來, 當真是個極有誘惑力的項目。 南北朝至隋唐,中原戰亂數百年,直到隋朝才出現政權的大一統, 卻也僅僅維系了兩代,便又重新回到了群雄割據的局面, 到了李唐重歸一統。 就算有他父親在世之時樹立的種種秩序,有各方羌胡在李唐三代延續中不斷被平定瓦解, 世家大族對于皇室天威的尊重已遠不如漢朝。 五姓七望女在聯姻場合下的尊貴程度尤在公主之上, 正是其中一條外在的表現。 而先帝和他頒布的氏族志姓氏錄等物,就是希望削減其影響。 但即便…… 即便李唐統治江山數十年,在社稷穩固上遠勝過前朝, 一條條詔令也已將皇室推舉向了更高的位置,李治依然覺得, 這些專擅于投機倒把的世家勛貴其實并不覺得李唐能夠傳上十代百代,而是繼續將他們自身的利益凌駕于國事之上! 這讓他不得不去考慮, 比起此前的打壓關隴、扶持關東—— 或許直接從根本上削弱他們的力量,會比權術制衡更為有效。 只要他們無法把控住官員上升的通道,無法讓朝堂之上怎么用都是有姻親關系的人,他們便不得不對著天皇的種種舉措服軟,不敢再拿出那等盛氣凌人的架勢。 另一個促成李治做出這個選擇的原因, 正是太子李弘的性格。 但凡李弘有阿菟一半的果敢, 李治可能都不需要如此著急于做出這樣的改變。 偏偏這個兒子在循規蹈矩地處理政務批復上的本事尚可, 卻始終少了幾分自己的政治主張。 這樣的性格若是做個太子,還能說讓皇帝放心, 知道他絕不會做出什么違法亂紀、篡權謀逆的事情,可若要讓他繼承大統,那真是個不小的麻煩。 起碼得先給他留夠文臣武將,確保內政外政的交接不會出現問題。還得防止他被那些貪得無厭的世家所裹挾,讓李唐基業毀于一旦。 若能將這個打擊世家的決策,放在對外戰事剛剛以大勝告終的關鍵時候推行,而不必留到下一位皇帝接手大業之時,留給弘兒一片清明的社稷局面,或許真能讓江山穩固,代代昌盛。 一想到這樣的好處,李治便已覺得,這科舉糊名之事合該取代此前的吐蕃戰事,變成放在他案頭的頭等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