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6章
書迷正在閱讀:[葉羅麗同人] 金手指是花之法典、[綜漫] 飼養人外女友后,帶球跑了、[綜漫] 我的特級咒靈丈夫、[齊木楠雄的災難同人] 齊木心美的災難、[綜漫] 身為真酒的我酒廠過敏、[名柯同人] 真死神穿越柯學世界、[原神/星鐵同人] 令使很好,所以歸巡獵了、[綜漫] 穿咒高,但是變貓、[咒回同人] 說好的是同人世界呢、[綜漫] 在梟谷精神穩定的那些年
“您說,這消息若是傳至前朝,朝堂之上的百官該當如何贊頌于您呢?” 李治的呼吸也不由收緊了一瞬。 在這一層層遞進而來,一條條讓人始料未及的戰績面前,他難以直接自軍報上看到文字,也讓他近乎本能地跟著皇后的語氣而走。 在她止住話音的那一刻,他所想的,便是皇后所問的最后一句。 有此戰績在手,宣揚國威已成,百官該當如何贊頌于他呢? 他已能想象那樣的畫面了。 他尚且不能在聽到這戰報時保持住心緒的平靜,他的那些臣子應當也不能! 如此說來,哪怕病體拖垮了他想要親征前線的計劃,甚至在朝堂之上總有那些心懷叵測想要凌駕于君權之上的臣子,讓他不得不依托于皇后幫扶,變成今日的二圣臨朝,但在對外的征討之上,那些降而后叛的行徑終究還是少數,最后告知于百官萬民的,還是得勝而回的戰績! 不錯,接回文成這個舉動有些先斬后奏的嫌疑。 可正如阿菟所說,文成對于吐蕃的了解,極有可能會變成反過來制衡吐蕃的利刃,也如皇后所說,一個足夠鼎盛強大的王朝并不需要送出和親公主來維系太平。 擊敗吐蕃,促成了他們的內亂,又將文成給趁機接回,這一連串的舉動下,恐怕百官都將稱贊他能有這樣一個好女兒好將軍,李唐宗室也將因此舉而不必擔心,自己的女兒會在有朝一日被送出,對他更為歸心。 比起蘇定方在西域的平亂,阿菟這出本沒讓他報以太大希望的請戰發兵,竟是達成了遠超想象的戰果! 他目光中閃過了一縷振奮激動之色,旋即回握住了武媚娘的手,“媚娘覺得,我該當如何嘉獎兩位將軍?” 說是說的兩個將軍,但李治很清楚,對于已然稱制臨朝的皇后來說,更要緊的顯然是她的女兒要得到何種封賞。 有些逾越常理的敕封,在此前因遼東戰事打開了一個口子后,好像早已沒那么難說出了。 更何況,給女兒的封賞再如何破格,難道還能越過皇后此時的特殊情況嗎? 武媚娘直視著李治的面容,并未猶豫地答道:“我想為安定與蘇將軍,還有被接回長安的文成公主,向陛下求個恩典?!?/br> ------ 當天子車輿與儀仗自皇城之中行出,停在丹鳳門前的時候,天光還未徹底大亮。 這本該當是早朝的時間,在十二月晚來的日出中,群臣集會于含元殿中參與朝會。 但在今日有些特殊,云集于大明宮正殿之前的官員行將在宮門外該騎馬的騎馬,該坐車的坐車,一道出長安城去迎接凱旋的兵馬。 “陛下此舉是否有些過了?”韓王李元嘉剛整了整衣衫,試圖讓這冷風別往自己的衣領里鉆,就聽到后方有人問出了這樣一句話。 又聽那人繼續說道:“往年至多就是籌辦獻俘大典,在長安宮門之上迎接得勝歸來的兵馬,就連覆滅百濟、高麗也就是此等待遇了,今日竟還要出城相迎?!?/br> 天子降階與天子出城犒軍,都是舉世稀有的待遇,用來接待蘇定方與安定公主,好像有些過了。 若此次戰績乃是統一安西都護,將那些個動不動便反叛的小國全給滅國了事,或者一路打到了吐蕃的王城之地,有此等表現也說得通。 但他們一面震驚于安定公主這出領兵奇襲的表現,簡直是在對方本就輝煌至極的戰績上再添一筆,一面又難免覺得,這還不到能夠出城相迎的地步。 李元嘉忍不住皺了皺眉頭,想問問這些在此嚼舌根的家伙是不是想要重蹈上官儀的覆轍。 比他先開口的卻是許敬宗。 這位右相不疾不徐地回道:“陛下今日出城迎的何止是安定公主?!?/br> “邢國公為我大唐東征西討,年高德劭,若論軍功官職早已封無可封,再行城門獻俘也難以體現陛下對老臣的器重,不如出城以待?!?/br> “你覺得他不該得此殊榮?” 那人頓時面色一僵,“我并無此意?!?/br> 許敬宗又問:“安定公主為陛下之女,也是皇后陛下所出,為我李唐江山穩固敢于年少出征,以身犯險,將來恐怕真能接過蘇老將軍的位置統轄兵馬。陛下自然要以此相迎之舉力排眾議?!?/br> “還是說,你覺得自己才應該去接手這個兵權,為陛下征討不臣?” 那人連連擺手。他怎敢有此等舉動! 當安定公主的戰績被宣揚于朝中的時候,倘若將自己假定在祿東贊的立場上,誰都得被此等陽謀所算計入圈套,只覺一陣后背發涼。 這是一份完全不容質疑的軍功,也讓人只恨不得去問問兩位陛下,到底是如何養出這樣一個女兒。 而這接手兵權,更是在場之人唯恐避之不及的話題。誰不知道,以李忠為首的叛逆賊子,正是聯絡了長安尉與奉宸衛將軍,才有入侵宮門之舉。 這個時候,陛下必然要將軍權放在自己信得過的人手中。而相比邢國公英國公等人,安定公主還要對陛下更安全一些。 他在此時提出反對,難道是想去找薛元超等人喝茶嗎? 許敬宗以平靜的語氣繼續逼問:“陛下所迎,還有以身殉國的庭州刺史等人,雖說他們早年間各有觸犯律法之處,但在叛賊當頭之時未有變節,反而守城殉難,乃是朝廷意圖表彰追功的賢臣。若只行獻俘之禮,將他們置身于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