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章
書迷正在閱讀:[葉羅麗同人] 金手指是花之法典、[綜漫] 飼養人外女友后,帶球跑了、[綜漫] 我的特級咒靈丈夫、[齊木楠雄的災難同人] 齊木心美的災難、[綜漫] 身為真酒的我酒廠過敏、[名柯同人] 真死神穿越柯學世界、[原神/星鐵同人] 令使很好,所以歸巡獵了、[綜漫] 穿咒高,但是變貓、[咒回同人] 說好的是同人世界呢、[綜漫] 在梟谷精神穩定的那些年
她說得信誓旦旦,李治也相信她真能做到。 但在糧食增產這樣的大事面前,沒有哪個做皇帝的是能坐得住的! 有更多的糧食,也就代表著有了人口擴增的可能??! 就算李清月還隨即跟他解釋,這農肥的生產成本也不低,尋常百姓肯定是用不起的,最多就是用在一些品種特殊,價值不太低的東西上,也沒能打消掉李治對此物的熱情。 新農肥的研發,無疑是已遠遠超過了送禮之事,更是遠比那遼東四寶還要重要得多。 “不,不必按照你那邊的計劃推進,你手底下的人還是太少了?!?/br> 李治之前總覺得,安定作為一個公主,無論是其權柄還是封地戶數又或者是她的下屬,都已經遠遠超過了一個公主該有的規模,現在卻幾乎是下意識地接出了這樣一句話。 在他來得及收回這話前,他又已經下達了指令,“速召倉部和太醫署官員前來?!?/br> “是司庾?!蔽涿哪锾嵝训?。 李治連忙改口,“對,我糊涂了,速召司庾與太醫署眾人前來?!?/br> 安定這邊的人手可能不足以快速判斷出此物的效果,那就由他這邊多增派一些,來看看這東西! 倘若真有她所說的那般神奇,此物的意義必定非同小可! 得令的奉宸衛當即前去請人。 可等到那些司庾和太醫署的官員被緊急征調來此地的時候,他們卻有點傻眼了。 請問,這是什么新晉流行起來的風尚嗎? 只見他們的這位陛下在本就已有炭火加熱的殿中身披熊皮大氅,腳上穿著一雙奇怪且質樸的皮靴。 而在他面前的桌案上,擺放著一罐人參酒,一碗吃了兩口的稻米飯,還有一碗剛剛脫谷的稻米,以及一個裝著不明物體的藥罐。 看起來……同樣有些樸素。 這樣的一身打扮,若是放在遼東的軍營中可能還算正常,放在金碧輝煌的蓬萊宮中,卻怎么看都很是違和。 偏偏李治自己渾然未覺,自己已在無形之中當了一回安定公主的活招牌,一見被喊來的官員停在了進殿后的不遠處,當即開口,“愣在這里做什么,還不過來看看此物!” 第162章 陛下都這么說了, 他們就算再怎么好奇李治的裝束,思索著自己在回去后需不需要效仿一二,還是該當先將注意力轉移到眼前。 在看到李治面前的這份遼東新米之時, 那司庾郎中的目光頓時亮了起來。 “一方水土養一方作物,確實沒錯。這遼東土地若是當真多年不曾開發,只偶爾用于放牧, 還滿足了水澤灌溉條件,確實要比關中更適合于種植稻米。不過恕我多問一句, 安定公主當真沒怎么接觸過農事?” 這看起來一點都不像啊。 但他轉念又想,其實這完全能解釋得通。 北地到了九月末, 就很有可能因飛雪天氣凍壞莊稼, 若是稻米再成熟得晚一些,很可能就會面臨顆粒無收的結局,所以, 原本身居遼東的那些人并不敢做出這樣的一番冒險。 在已經習慣了漁獵為主的生活模式后,他們也很難做出改變。 反而是安定公主初來封地, 想要在此地大展拳腳干出一番事業,還敢于去做這樣的嘗試。 李清月答道:“確實沒有?!?/br> ——上輩子看過的一點又不適配于此地, 遠程指導唐璿干的,也當然不算是她自己在做。那么遼東土地上的水稻種植嘗試,就是她自己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行動。 “但我請來了不少老農,在區田、插秧、漚肥之事上遵循往年經驗,也令長于器械制作的繕工監官員分配好了田間水道, 確保稻米都能得到足夠的灌溉。臨近江水結冰之時, 還讓江邊水車保持田中水流, 防止結冰之后損毀稻田。這樣一來,要想將田種好也不難?!?/br> 司庾郎中贊許地點了點頭。 若如安定公主這么說, 她其實沒干出什么胡亂指揮的事情,反而將專業人士都用得恰到好處,能成功將稻米種植出來是應得的。 他便以篤定的語氣接道:“我看這日曬時間和土地水文都促成了稻米長出的狀態,讓其優于關中,說不定再多經過幾年的篩選良種,還能發展成更加優越的品類,公主不妨一試?!?/br> “這幾年間的天象表現得很明顯,比起二十年前,冬日要更為溫暖,太史局也有類似的判斷。若是今年遼東那邊能讓水稻安全生長到收獲之時,明年應該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br> “我就是這么想的,”李清月回道:“畢竟,我還盤算著將其再多種植優選幾年,將它培養成貢米的,是吧阿耶?” “……???”李治原本還饒有興致地聽著李清月和倉部官員的交流,忽然被喊到還微微一愣。 貢米? 他轉頭就對上了女兒認真的目光。 那雙眼睛里的神色仿佛是在說,她都親自負責耕作了,種出來的稻米從品相到口味也都已經讓李治體驗過了,給她個在遼東種地的體面名目,對他來說應該不難吧? “哦,貢米啊……”李治心中快速思索,答道:“此事確有可行之處,過幾日再具體商議吧,到時候我讓外府寺的人來找你?!?/br> 以李治看來,安定估計是想要這個貢米的名號,給遼東多個對外可說的物產,也用來吸引當地的百姓參與到耕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