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書迷正在閱讀:[葉羅麗同人] 金手指是花之法典、[綜漫] 飼養人外女友后,帶球跑了、[綜漫] 我的特級咒靈丈夫、[齊木楠雄的災難同人] 齊木心美的災難、[綜漫] 身為真酒的我酒廠過敏、[名柯同人] 真死神穿越柯學世界、[原神/星鐵同人] 令使很好,所以歸巡獵了、[綜漫] 穿咒高,但是變貓、[咒回同人] 說好的是同人世界呢、[綜漫] 在梟谷精神穩定的那些年
這也向來是他行事的宗旨。 “您先別著急,我方才不是已經說了嗎,不必相信大唐會將倭國之地賜予新羅的說法?!苯疴仔藕徒鸱襞浜隙嗄?,在此刻的對視中并不難猜到對方所想?!拔业囊馑歼€是,既然要爭饋贈,自然要落到實處?!?/br> 他們有機會趁著大唐這番表態和隨后收拾安東與熊津的行動中獲利,但這個獲利,必須是他們能謹慎爭取到手的。 當然只能是這樣! 金法敏的腦子飛快地轉動了起來。 他現在可以不必非要從大唐這里索求到什么顯著的利益,甚至可以在本已虧損的情況下再多付出一點東西,但他必須要找到一個能讓他發展起來,等待時機的保障。 讓他借著這個縫隙一點點拓寬前路。 他的目光重新落回到了信上,有一瞬停留在了那就差沒有直言的“缺人”二字上。 他朝著金庾信指了指此處,“你覺得,我們能利用這一點嗎?” 他手底下沒有多余的糧,也沒有多余的資源,但他并非一無所有,比如說,他還有一批能投入到交戰之中的人手。 而在沒有戰事可參與的情況下,這些人與其空耗軍糧,還不如給他爭取點發展己方的資源回來。 安東都護府不是缺人嗎?有些工作,完全可以交給他們新羅來做! 他都已將態度擺得這么低了,大唐應該……不會拒絕的吧。 但金法敏想了想,還是覺得自己該當在行事上更為謹慎一些,便讓金庾信前去和劉仁軌交流交流,看看還能不能從他這里得到些其他的有用消息。 該說不說,劉仁軌除了脾氣耿直,態度強硬之外,倒沒真擺出個臭臉來,展現什么上國來使的傲慢。 就是在這樣的交談中,金庾信獲知了一個對金法敏來說好生重要的消息。 劉仁軌提到,若說近日在大唐有什么好事的話,長安的大明宮修繕完成,將更名為蓬萊宮,成為天子居所,便算是一個了。 這好像正是他們送上北漢山城,也“送”上人手的最好機會! “大明宮,蓬萊宮……天子喬遷之喜……” 金法敏喃喃自語,目光越來越明亮。 帝王宮殿的修繕,必定是一件大事,更何況,那大明宮還就建在唐京正宮以東的貼鄰之地,在那龍首原龍頭之地! 他又不知道,這完全是李治為了減少潮熱之氣對他的影響而干出來的cao作。 他只覺得—— 這恐怕正是李治為彰顯自己麾下將領南征北戰勝果所為! 大明宮修繕落成之時,若能有外邦趁機朝見送地送城,甚至表示自己愿意為大唐送來人手,也必定能讓李唐天子被新羅的忠心所打動。 在這樣的盛況之中,他又怎能不準允小小一個新羅提出的請求! 第150章 倒也不能怪金法敏和金庾信一番推斷得出了這樣一個結果。 畢竟, 大唐在進攻百濟和高麗的時候就都接受了他們的幫助,那么當安東都護府苦于人手不足,無法將資源發掘到位的時候, 為何不能由他們再提供一場支援呢? 可金法敏忘記了一點,對于絕大多數雄踞中原的帝王來說,有一條準則是不會錯的。 它叫做:臥榻之側, 豈容他人鼾睡。 更別說,這個蠢蠢欲動想要伸出手來的, 還是個小國! 哪怕金法敏想要攪和的只是安東都護府的煤礦采集一事,給己方在敬獻了北漢山城地盤后謀求到一點應得的盟友福利, 又哪怕他可以一點好處都先不從中索取, 恐怕都要因為這條越界的請求而遭到懷疑。 他也不知道,當他在確認自己眼前就有一個最好的“交易”時機,派遣出了一支前往中原朝賀的隊伍之時, 為了確保這出給新羅的挖坑必定奏效,李清月還干了另一件事。 有一個人, 正在從東邊沿海往長安方向趕去。 “公主的送信方式可真是有夠獨具一格的?!?/br> 盧照鄰仰頭望著天上的明月,側過頭來就看到了月光橫流的江水, 又聽了聽所乘船只的船夫吆喝,忍不住嘆了口氣。 他也不知道為何公主不直接從泊汋城派遣一個信使直接往長安去。 或許,是因為這條消息不適合讓更多人知道是由公主送出給皇后殿下的,這才換了一種更不容易為人所知的方法……吧。 在李清月那封送到海州的信打開的那一刻,馬長曦便驚訝地發現, 在那封讓她改良曲轅犁、確保此物能用于遼東水田耕作的信中, 居然還有著另外一封夾帶的信件。 如果說, 安定公主不僅給她足夠的“科研經費”,還為她請來了一個本不該由女子擔任的官職, 已經讓她雖未親眼見到過公主,就已將她當做了自己的伯樂。 那么這出特殊的送信,便像是真拿她當做自己人對待了。 盧照鄰也因這封信的內容,即刻朝著長安趕回去。 突如其來的奔波任務確實打了盧照鄰一個措手不及,但想到這大概也算是公主對他信任的表現,盧照鄰又頓時心情舒暢了起來。 不過,如果他知道這是因為更有死士作風的人都守在了金礦邊上,也不知道會是何種想法。 總之,在他搭乘商船抵達長安后,他直接前去拜訪了榮國夫人。 “這是一條不方便直接由人傳遞進宮的消息?”楊夫人接過信,朝著盧照鄰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