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且若是一下涌入周圍城鎮的人數過多,就容易搶了本地人的飯碗,會引起附近城鎮的本地人的不滿。長此以往,容易釀出大問題!” 齊修遠對文沛菡的想法予以點評之后,看向旁邊正在揪筆尖上雜毛的紀欣怡。 “紀欣怡,你也說說?!?/br> 紀欣怡被點名,抬頭看向齊修遠一臉懵,她不擅長這個呀! 唉,她不想回答問題的暗示都這么明顯了。 “嗯……衣食住行,也就食和住重要,有了這兩個人就能活,所以給他們解決就行了呀!每個地方都有空閑的房子,那些常年不住人的,就先租給那些流民住唄!若是沒有錢,可以讓他們以工抵債呀!” 紀欣怡只能硬著頭皮想了半天,隨便說了一個想法,反正她也沒指望齊祭酒能夸她。 齊修遠搖搖頭,雖是太傅的孫女,但是顯然這位還是個天真的嬌小姐。 “這種方法實施起來很困難,荒廢許久的房子多半是窮閻漏屋、不避風雨,能住人的房子哪個沒有主人?有主還能閑置的都是富貴人家,富貴人家的房子怎么會愿意讓流民居???估計給多少銀子都不會愿意,更別說以工抵債了?!?/br> 紀欣怡皺眉,“朝廷出面也不行嗎?” “朝廷不能以勢壓人,畢竟這不是租一兩戶人家的房子就能解決問題的?!?/br> 紀欣怡對此并不是很能理解。 她舅舅和姑父都是武將出身,就連她娘親也是拿過槍上過戰場的,他們見過太多因為戰爭流離失所的難民。 她從小就喜歡賴在舅舅家里,還經常去鎮北王府找云舒玩耍,一起看鎮北王練武。 她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難民之所以存在,都是因為戰爭,而他們是將士,是帶來戰爭的人,哪怕是為了和平。 所以爹爹娘親也總說,紀家人永遠不要自詡高人一等,更不允許欺壓平民百姓,不允許排斥難民流民。 就算是在湘臨的紀家族人們,也經常會做一些為難民施粥一類的善事。 齊修遠將目光轉向坐姿端正的沈云舒,想到沈振現在正在為南陽攻打烿朝邊境一事忙著。 “云舒縣主,可有見解?” 第30章 解決之法 被點名的沈云舒心里嘆了一口氣,她于這種事情確實沒什么好的辦法,因為什么辦法都是要錢的,而顯然現在的齊祭酒想聽不要錢或者要錢少的。 按照她前世見過的災后重建的事跡來看,除了國家拿錢,再有就是百姓自發募捐物資或者錢財了。 不過這話不能隨便說,這時代可不是她前世那個人人平等的時代,現在的人三六九等地位十分分明。 就說烿都城里,隨便扔個板磚都能砸到個富商貴族,哪個沒有些錢財?若是他們當真有捐款救人的心思,也不必這么點子事兒討論到現在。 這個時候誰若是提了捐款的話,那就相當于把大家都架起來了,愿不愿意的都要跟著拿點兒。 這就相當于拿別人的利益賺自己的名聲,以一人之力硬抗整個烿都城的富商貴族! 沈云舒覺得,自己還沒有那么硬的腦袋。 沈云舒思考了片刻,“災后重建還是要的,只不過需要銀子,也需要時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不過怡安郡王說的有道理,附近城鎮如果有空出來的需要有人做的活計,確實可以先招收一部分受災的民眾,畢竟他們的價格也不會太高。 而且朝廷可以派人在受災的百姓中調查一下,那些有特殊手藝的,比如說雕刻、刺繡、以及各種技術工匠,哪里有需要可以由官府推薦,讓他們自己憑借一技之長生活,朝廷若是有需要,也可以吸納一部分人才為朝廷所用。 再有,路途遙遠,朝廷的資源運送畢竟不方便且耗時長,可以鼓勵附近的富商豪紳們做些善事,無論是給流民百姓施粥還是支援災后重建,朝廷都可以根據功績進行嘉獎,比如說金字招牌之類的。能得到朝廷的肯定,于他們日后行商也多有方便,想必他們應該會愿意的。 而且我們這些生活在皇城腳下富貴窩里的,平日里少喝一口茶、少帶一朵絹花也能節省一些生活所需。貴人們那些平日里用不上的物件兒,也都可以拿去換成粗茶淡飯、蔽體衣衫,想必流民們也不會嫌棄?!?/br> 這些話也是沈云舒反復斟酌之后才說的,畢竟按照齊修遠是皇帝近臣,今日堂上眾人的話大概率會被傳到皇上耳朵里,有些話她可以委婉的提醒一下。 讓商人們出銀子,在朝廷面前賣個好,有需要的時候朝廷可以提供個方便,再給個有名無實的褒獎,對外還能落個好名聲,對日后的生意也有利無害。 不同于往年各地受災嚴重的時候朝廷強加賦稅,導致怨聲載道,這樣便成了互惠互利。眼光長遠的自然愿意去做,不愿意的也無人逼迫,大家都不會有什么怨言。 而且主要是從古至今的賑災款,從來沒有真正能夠一分不差的到達災民手里的時候。只要是真金白銀,這一路總有泯滅了良心去惦記的。 所以真的用錢財賑災,也不能從都城這么遠的地方出發,在附近籌集,能真正用到百姓身上的才更多。 至于都城的王公貴族們可以用自己不喜歡的、眼下不時興的衣衫首飾、平日里賞給下人的東西等等,拿去捐給災民,這樣到災民手里的概率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