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關家逆子,龍佑荊襄 第1044節
書迷正在閱讀:當無cp男主動了心[快穿]、和學霸互穿后、我在七零種蘑菇、炮灰覺醒以后[快穿]、怪物們的男mama[快穿]、救我于世間水火[快穿]、宿主今天崩人設了嗎、六零之走失的meimei回來了、我在八零拆快遞拆到想吐、御獸之王
就殺了! 當然,屬于他命運的齒輪,已經在冥冥中發生了轉動。 轉動的那個人……正是他身旁的年輕俊才陸遜的侄兒,陸家小一輩最卓絕的才俊——陸凱! 事實上,昔日陸遜尋徐庶時,路過交州……與族人交談,便將關麟設計出的那具備遠洋航行的大福船的“制造圖紙”帶了過去…… 還提議陸家一族在交州占據的這一方臨海之地……正適合發展造船業與遠洋航行業,讓他們竭盡全力往這方面去發展。 陸家一族中不乏能工巧匠…… 也不乏有膽魄敢于遠洋航行者,多半年的時間,他們不僅在東吳樓船的基礎上,改良出了大福船,更是已經具備遠洋航行的條件,更是發現了“浯洲”、“仙洲”的蹤跡! 期間……陸家特地讓年輕才俊“陸凱”赴江陵,將他們遠洋航行的發現稟報上去…… 那時,陸遜與陸家軍正在為襄樊戰場的決戰做準備…… 故而,是關麟接見的陸凱,當他聽到了“樓船”改良“大福船”的成功,以及“浯洲”、“仙洲”這兩個名字時……關麟迅速打起了十二分精神。 因為,“浯洲”與“仙洲”就是古代的“金門”…… 這座后世被冠以“若金湯,雄鎮海門”的金門再往東……三百余海里便是夷州! 而提及夷州,就仿佛……那一句句深入骨髓,深入身體印記,深入肌rou記憶的話語……不由得就在關麟的耳畔中回響……深深的烙??! ——『夷州自古以來就是我中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也正是基于此,關麟頓時有一種特殊的使命感…… 他直接將對應“浯洲”、“仙洲”中“夷州”的位置告訴了陸凱,甚至親筆撰寫了一封信交給陸凱……讓其返回的過程中,交于士燮…… 這信,正是關麟在出海,在占領夷州,將夷州收為大漢版圖的行動中,尋求士燮家族在財力與船舶、兵馬上的支持與助力。 然后,就有了陸凱帶領陸家部曲,帶領士燮的兵馬乘大福船尋到夷州。 說起來,他們的登陸夷州還是在衛溫之前。 而島上的習俗……因為陸凱也聽得關麟娓娓講述過一番,面對島上高山族擊鼓聚集,拿著長矛、弓箭、木棍沖了過來,陸凱指揮若定……用更先進的兵器輕而易舉的戰勝了他們。 之后,便是高山族退去后,陸凱也鳴金收兵,就地安營扎寨……他似乎在等待著什么,準確的說,他在等待……關麟下一步的預言,高山族一定會派人來求見。 果不其然…… 高山族的使者來了,因為高山族這邊的規矩,雙方交戰,打敗的一方要派人到對方道謝,贈送禮物,乞求原諒,算是和解。 陸凱予以隆重接待,并且回贈了禮物,還交給了這些高山族耕種,新農具的使用,以及鑄造技術……甚至幫助他們訓練軍隊。 一來二去……這些高山族的人竟把陸凱當做首領一般對待。 之后,便是衛溫在呂蒙的授意下趕來這島嶼…… 照例,高山族擊鼓聚集,又一次殺出來…… 只是區別在于,上一次他們對陸凱動武時,用的是長矛、弓箭、木棍,可這一次……因為鑄造業的發展,他們已經能夠使用鐵器,身著鐵甲。 再加上高山族本就英勇善戰……又是陸地戰,衛溫與吳軍被痛擊,只能被迫回到戰船上。 按理說……這樣的局面已經不錯了。 陸凱算是控制住整個夷州的局勢,他只需要聯合高山族守住這夷州,就已經完成了云旗公子的任務! 但……就在這種時候,他卻力排眾議……親自去東吳的戰船處與衛溫談判。 衛溫也沒想到,荊州那邊……竟然提前派人占據了這里,他更沒想到的是,陸凱起初是一言不發,可他只發一言就讓衛溫深深的蟄伏! “江東的戰事想必衛將軍也有所耳聞,近來小船傳來的消息,東吳已經瀕臨滅亡,若這夷州歸于東吳,那孫權潰敗……退入這夷州,到時候……夷州還歸于中華么?你、我都是炎黃子孫,能眼睜睜的看著這夷州孤懸海外么?若如此,你與我有對得起將來那萬萬千千的華夏兒女么?” 也就是這一番話讓衛溫有一種振聾發聵,五雷灌頂的感覺。 也就是這一番話,讓衛溫決定……江東歸誰,夷州便歸誰,絕不允許這島嶼……孤懸海外! 此刻…… 在聽過兵士的稟報后,衛溫朝向身側的陸凱。 “陸公子,接下來要如何?還請示下!” 儼然,就這么一番話……衛溫已經把姿態擺到極低,事實上,從江東消息傳回,關羽攻破蕪湖,建業歸降,孫權逃遁起,衛溫就已經決定歸降于荊州,讓這夷州與江東、荊州連為一體。 “盡量活捉吧……”陸凱輕聲道:“小心一些,孫權手下還是有一支兵卒的,好在人數不多,你、我聯手,加上高山族……應該足以擊??!” 就在陸凱的話音剛剛落下之際…… “報……”又一名兵士前來稟報,“孫權登陸,但……但其左肋處有刀傷,雙膝中箭……整個人顯得無比虛弱!” 唔…… 就在陸凱與衛溫驚訝之際。 “報……”又一個兵士傳來消息,“孫權族弟孫朗將孫權擒拿……孫朗提及,他們已經要歸降荊州,歸降關四公子,還提及……若我等要救孫權,他們縱是人少,也要與我等拼個玉石俱焚!” 這…… 一連兩條傳報,無疑……如果說前面一條還只是讓陸凱與衛溫驚訝的話,那么后面一條……則是有幾許驚詫、震撼的味道了。 “你是說……”陸凱還是有些不信,“你是說……孫朗將孫權擒拿了?還揚言……即將歸降關四公子?” “是……”兩名兵士齊齊頷首?!皩O權的傷勢作不得假?!?/br> 這下……陸凱笑了,一邊笑,他一邊望向衛溫:“快……撤下埋伏,這是大水淹了龍王廟……咱們都是自己人哪——” 言及此處……陸凱像是又想到了什么,“快,快發快船,將這邊的消息傳回江東,也傳至云旗公子那邊,告訴他……孫權已經擒獲,江東的戰事徹底……徹底結束了!” …… …… 第542章 曹cao:江東可以丟,關四必須死! 江水潺潺,江上浮著煙霧。 關麟與陸遜站在江邊,身旁一干兵士嚴陣以待,陸遜的兒子陸延已經將最新的情報傳回。 “公子、父親,剛剛得到消息,在夷州港口處……陸凱將孫權抓住了,孫權遭遇族人背叛,本就身負重傷,連帶其手下的五千虎騎悉數繳械歸降,陸凱可謂是兵不血刃的就將其擒獲……如今正行船趕回江東?!?/br> 陸延稟報此事時頗為激動…… 畢竟孫權是陸凱抓住的,陸家是陸家的族人,自然……這一次,陸家是大大的露臉! 陸遜聞言也松了口氣,大喜道:“擒住就好,總算是有驚無險,大功告成?!?/br> 關麟卻淡然的回道:“此言還早?!?/br> 說話間,他已經轉身,往官署方向行去…… 連帶著呼喊:“傳魯子敬先生,孫登公子——” 不多時…… 關麟在衙署大堂居中而坐,面前擺放著的是江東的六郡七十二縣的沙盤,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城郡已經卸下了吳字大旗,改掛起“關”字的旗幟。 可更多的,卻依舊是一片紅色的旌旗。 連成一片,宛若海洋…… 儼然,在江東,更多的城池依舊還在負隅頑抗。 魯肅還沒到,關麟指點著沙盤,手指指向的正是會稽城方向,“聽說,江東的兵馬集聚于此會稽城,如今其它的城郡多在觀望,會稽降……則江東徹底歸降,會稽若堅守……那這一座座城池,我爹即便能打下來,可曹cao會給我們這么多的時間么?” 陸延疑惑的問:“孫權都已經擒獲,那會稽城還堅守什么?” 陸遜凝著眉解答兒子的疑惑,“氣節!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自先秦時期屈原的這首《國殤》傳揚天下,世上便不缺守節而死之人……或許……” 說到這兒,陸遜沉吟了一下,繼而吟出了幾個名字,“闞澤、呂范……這些都是忠貞、守節之人,即便是孫權被擒,可他們……寧可戰死,也絕不會歸降?!?/br> 闞澤……這位圓周率的始祖級人物,東吳的大星象家、學者……他在十三歲時,夢見自己名字清楚地懸在月中,從那時起他就下定決心要做一個清白之人,一生忠貞,不侍二主! 說他不會歸降,陸延還覺得情有可原,但那呂范…… “父親曾告訴過孩兒,那呂范不是與孫權有些嫌隙么?” 陸延好奇的問。 “沒錯!”陸遜感慨道:“昔日孫策治理江東之際,孫權年少,曾經因私事有求于呂范,呂范說要先稟報孫策,不敢擅作主張,至此兩人有隙!” “既如此……那……” 不等陸延的疑問再度拋出,陸遜不緊不慢的繼續說道:“可……之后,孫權任縣長,曾拿錢供自己私用,孫策每次查賬,都是功曹周谷幫著孫權寫假賬,讓他沒有受到責問,孫權當時很高興,可等到他繼承父兄遺志,治理江東后,他重用的卻是呂范而非做假賬的周谷,哪怕呂范正直嚴厲、不通人情……可孫權卻依舊將他比作大漢中興的功臣‘吳漢’!士為知己者死……呂范如何會不知曉孫權的苦心?若然東吳有一人堅守到最后,那一定是他!” 提及東吳……往往不自禁的就會想到東吳十二虎臣,想到江東鼠輩。 可在這十二虎臣以外……在那鼠輩之外! 也會有許多名字,他們也同樣的做出過許多偉大、忠義的事兒。 無疑……呂范與闞澤就是其中之二! 而隨著陸遜的分析,關麟輕輕的點著沙盤,口中喃喃:“會稽……會稽……” 徹底收服江東的兩個必要條件: 孫權! 會稽! 如今已得其一,那么第二個……就顯得迫在眉睫。 陸延焦急的說,“那怎么辦?真不成……就攻城吧!如今荊州軍悉數抵達江東,又有新型的攻城器械……若是不計死亡,攻下會稽并非難事……” 陸遜則在一旁冷靜的分析道:“不好,東吳這些年在孫權的治下……在開疆拓土上雖未有寸功,但百姓卻是生活的頗為安逸,也養成了安居而厭戰的性格,若然荊州軍剛剛到這邊就發起戰亂,大興殺戮,縱是攻下會稽來,將來……這里的民心也不好安!再說了,都這種時候……就盡可能的減少不必要的傷亡,未來這些兵卒都是對抗北境曹cao的關鍵!” 陸遜與陸延的話,關麟聽在耳中,他蹙眉不語……攤開竹簡,反復看著那封夷州快船傳回的信箋……繼而打開一封嶄新的竹簡,緩緩攤開……打算開始寫信。 陸遜在一旁看著,讀著,“……依依歸望……云旗,你這是又寫信給會稽城那邊么?這有用么?若是歸降……那呂范、闞澤早就降了……” 關麟漫然回答:“駑馬戀?!綎|吳,從來拼的不是勇力,也不是兵力,而是人心?!?/br> 陸遜還是有些擔憂:“可是那些人……” “所以我需要一個特殊的送信的人?!?/br> 陸遜立刻說道:“不然,讓我去……陸家在東吳也算是大族了,頗為名望……或許……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