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關家逆子,龍佑荊襄 第290節
書迷正在閱讀:當無cp男主動了心[快穿]、和學霸互穿后、我在七零種蘑菇、炮灰覺醒以后[快穿]、怪物們的男mama[快穿]、救我于世間水火[快穿]、宿主今天崩人設了嗎、六零之走失的meimei回來了、我在八零拆快遞拆到想吐、御獸之王
——“在西牢獄……聽說今日要親自審問張仲景的那兩個弟子?!?/br> 伴隨著甲士的回話。 廖化無奈的搖了搖頭,他低著頭,心情無比沉重的往那西牢獄的方向走去。 不多時…… 廖化步入西牢獄,因為是關羽的主簿,且昨日還與四公子見過面,許多部曲認出了廖化,倒也未敢阻攔。 走過牢房陰森的甬道,前面燈火通明。 儼然,那便是關四公子所謂“親自審問”的公堂。 廖化不敢打擾,生怕萬一惹怒了這位關四公子,會引得他做出“更殘暴”的舉動! 他就守在這所謂的“刑房”之外,默默的關注著這邊發生的一切。 似乎…… 兩個“犯人”還沒有帶到。 卻聽得,關麟當先朝著張飛說?!叭??你沒唬我吧?三天他們就背完了?” 亮光下,張飛重重的點頭,“俺唬你作甚?俺已經考過他們,全都能背出來,俺都沒想到,三天……他們真的全背出來了!” ——『背?』 廖化聽得真切,他心里嘀咕著。 ——『傳言中,不是動了大刑么?背是怎么回事?』 是啊,所謂大刑是重枷,是皮鞭,是烙鐵……無論如何,也不該有“背”這一項吧?這算什么刑罰? 此時,關麟身旁的張星彩,像是替她爹張飛說話,“云旗弟若不信我爹,是真是假,考考他們不就知道了么?” “就是,就是……”張飛也附和著,“還是俺閨女聰明?!?/br> 說話間,張仲景的二弟子杜度、三弟子韋汛已經被領了上來。 關麟則是開門見山。 ——“聽說你們把這些書都背下來了?” “是!”韋汛迫不及待要出去,連忙回道:“《唐本草》、《千金方》、《針灸甲乙經》、《肘后備急方》、《劉涓子鬼遺方》、《本草綱目》……只要是關四公子寫的,我與師兄統統……統統背下來了?!?/br> 與韋汛的激動形成鮮明對比,杜度像是有心事,他只是輕輕的點了下頭,以此示意,他們的確背下來了。 “成……”關麟雖然驚訝,但并不意外。 人嘛,往往逼到絕境時,總是會激發出無法想象的潛能。 當然…… 關麟與韋汛的對話,使得甬道處的廖化一頭霧水,他聽懂了一些,似乎是關麟讓他們背了很多東西。 而以此……作為“刑罰”? 那么……問題來了?讓人背書?也算是懲罰么? 不等廖化想清楚。 只見關麟眼珠子一定,“那本公子就考考你們?!?/br> “關四公子隨便問?!表f汛顯得頗有自信。 關麟則瞇著眼,緩緩走到他們的面前,腳步一定,語氣突然加重,且一絲不茍。 ——“背了這么多《醫書》,那救你們師傅張仲景的方法,究竟找到了沒有?” 關麟這一句話,問的凌厲異常。 甬道處的廖化整個人懵了…… ——『這究竟是……發生了什么?』 廖化發現,他已經有些摸不著頭腦了,他整個人都在發懵。 而隨著關麟的詢問,二弟子杜度那冷不丁的一個回答,卻是讓廖化的發懵又來的更猛烈了許多。 ——“在下斗膽問關四公子,公子將我們兄弟擄于此牢獄,不是為了泄憤,而是為了救家師的病癥吧?” 說話間,杜度“啪嗒”一下就跪了。 韋汛也跪了……他們無比虔誠、渴盼、望眼欲穿的看向關麟。 而隨著此言一出。 隨著他倆這么一跪。 廖化的感覺他的腦袋就要爆炸了。 瞬間,炸裂! …… …… 第181章 陰陽五行治醫圣,逆子神算定荊州 西牢獄外正直下午時分,陽光普照。 西牢獄內也是明燭高燒,在溫黃的燈光下。 杜度,這位張仲景的二弟子,此刻,他的眼芒無比迫切的望著關麟,渴盼從他的口中聽到答案。 而他的話。 那一句“公子將我們兄弟擄于此牢獄,是為了救家師吧”,聲調鏗鏘,尤自在牢獄中回蕩。 關麟的眸色突轉幽深,輕聲嘆息說:“現在是我問你問題,似乎,你并沒有回答我的問題?怎么,是不想出去救你們師傅了么?” 關麟的語氣和緩細慢,與此前那“冷冽”、“冰封”的語調截然不同。 他沒有回答杜度,但又好似什么都回答了。 杜度一瞬間就懂了…… 韋汛則是咬了咬牙,連忙回答關麟的提問。 “四公子的問題,我與師哥探討了許久,師傅傷寒之烈,便是《傷寒雜病論》中四百余癥狀、三百九十七條治法,悉數不吻合?!?/br> “唯獨在四公子默寫出的這《肘后備急方》中尋到類似的病例,或叫焦血證,師傅的癥狀與其中‘腸道血痹’的描述完全相同!” 韋汛開了個頭兒,杜度連忙補充道:“在《劉涓子鬼遺方》與《千金方》中,也均對這‘焦血證’予以佐證,只不過,此‘焦血證’共分為上、中、下三種,目前看來,師傅患的極有可能是居中的一種,當以‘小建中湯’證,‘桂枝加芍藥湯’證,‘桂枝加大黃湯’證,分次進食,一日三次,倘若書中案例不假,次日就當見效!” 此言一出…… 關麟眼眸微瞇,心頭暗道。 ——『次日就能見效么?這么快……』 說起來,關麟前世還是學過中醫的,可就像是許多人對中醫的誤解,以及那根深蒂固的觀念一般。 往往覺得中藥藥效慢,療程久。 根本比不上西藥那立竿見影的效果。 事實上,中藥的藥效一點兒也不慢,甚至比西藥快上許多。 之所以會慢,是因為沒有對上癥狀,或者抓藥的劑量上趨于保守。 要知道,中醫是有一套極其牛逼的哲學理論。 這套理論針對性極強,對應的便是“藥到病除”四個大字。 而這套中醫理論的基礎,就包括: ——精氣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 大道至簡,深入簡出的來闡述。 其中,“精氣學說”分為“精”學說與“氣”學說。 “精”學說最初起源于“水地說”。 是古人發現,花草樹木從泥土中生長,魚兒在水中游,聯想到自然界的萬物都是從土地和水中冒出來的,萬物的本源就是“土”和“水”,于是就把“土”和“水”概括為“精”! 氣學說起源于“云氣說”。 是基于“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原理。 古人在近處感受到了自己的呼吸之氣,在遠處看到了天空中的云朵,看到熱水燒開的氣,于是他們悟到了。 構成萬物本源的“精”不是靜止不動的,是運動著、變化著的。 而可以讓物質運動變化的東西,便是“氣”! 這就是為何,那些老中醫治病時,總是會不經意的提到“精”、“氣”這兩個字。 再說“陰陽學說”。 在精氣學說的基礎上,古代的醫者漸漸地悟到,無論是“土、水”還是“氣”,這些物質是運動發展的,而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內部的矛盾。 這個在事物體內一分為二的矛盾,便就做“陰陽”! 古代的醫者繼續深入探索。 漸漸地,就將“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凡是這類屬性的事物稱之為“陽”。 將“靜止的”、“內向的”、“寒冷的”、“陰暗的”,這類屬性的事物稱之為陰。 這就是“氣”的第一種分類方式,所謂“一氣化陰陽”。 可隨著古代的醫者發現,自然界中越來越多新事物的出現,把事情單純的分為“陰陽”兩類已經不夠了。 于是呢,又出現了“氣的五分法”。 這其中,具有生長、生發、條達、舒暢這類特性的事物歸結為“木”。 可以理解為性情正直,做事情不扭捏的人! 把溫熱、升騰、繁茂特性的事物,歸結為“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