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關家逆子,龍佑荊襄 第224節
書迷正在閱讀:當無cp男主動了心[快穿]、和學霸互穿后、我在七零種蘑菇、炮灰覺醒以后[快穿]、怪物們的男mama[快穿]、救我于世間水火[快穿]、宿主今天崩人設了嗎、六零之走失的meimei回來了、我在八零拆快遞拆到想吐、御獸之王
她的視線柔和的落在關麟的臉上,頗為好奇的問:“后來呢?法正的‘前妻’……不對,是法正的前主公劉璋……他投降了么?” “當然!這般有理有據,情真意切的分析,是我……我也投降了?!标P麟淡淡的回道:“倒是劉璋,他可是法正跟了十五年的主子啊,但法正偏偏能用最溫和的語氣說出最狠的話,又豈不像是一個女子對待前夫一樣,分手以后要多狠有多狠呢?” 隨著關麟的講述。 張星彩發現,她對這個法正一下子變得佩服了起來。 以往在成都時,除了知道法正有大功外,就是聽爹娘提起,說這法正是個睚眥必報的狠人,凡是曾經嘲諷他、罵過他的人全都被他給殺了! 張星彩只覺得不可思議。 可又聽爹提起,法正做出這樣的罪事情,諸葛軍師竟沒有處罰法正,甚至就連大伯劉備對法正的舉動也是不聞不問,甚至對他更加青睞,青睞到不可思議的地步,都要把她爹給比下去了。 那時候的張星彩只是好奇,法正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 倒是今天,從關麟口中,張星彩才算是真的了解這位法正法孝直。 不過…… 張星彩還有個疑問,趁著路上無事,她索性問了出來。 “那……云旗你可知道,這法孝直睚眥必報,殺了許多當初瞧不起他的人?” 關麟淡淡的打斷了她的話?!斑@很正常!” 張星彩怔怔的看著他,面容甚是不解,又問:“大伯仁義之名遍布四海,如此睚眥必報的惡人,大伯又為何會青睞有加?甚至,會因為他……專程派爹來荊州尋名醫呢?這般禮遇,可不是一個主公該對尋常臣子有的吧?” 隨著張星彩的話…… 關麟“吧唧”了下嘴巴,思慮再三,還是搖了搖頭。 “這個我就不知道了?!?/br> “噢……連你也不知道??!”張星彩鼓起腮,也不糾結,“原來,還有云旗弟不知道的事兒!” 關麟笑笑,“圣人還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我不知道,又有什么奇怪的?” 的確如此么? 關麟不知道么? 當然不是! 關麟最清楚不過,劉備偏愛法正的原因了。 只不過,個中原因,太過復雜,也太過黑暗,不能向張星彩道出罷了。 誠然…… 法正是一個狠辣絕情、睚眥必報的小人,跟“君子”這倆字,是八竿子打不到一塊兒。 而從他勸劉璋的口才也能看出,他很善于把握他人的心理,并不是以理勸人,而是以情勸人。 歷史上的他,也用這種方法勸下過,在漢中戰場殺紅眼的劉備。 可以說,法正這個人,是一個沖動的像爺們兒,感性的像女人的……一個活生生的人。 所以,劉備為何偏愛法正? 那就涉及到另外一個問題。 劉備是個什么樣的人? 張星彩方才說,大伯劉備是仁義之名遍布四海! ——惟賢惟德,能服于人的人! 那就是君子唄? 可事實上,劉備君子個毛毛蟲! 劉備根本就不是一個君子,他是一個小人,是一個偽善的,一切以利益為出發的成年人。 譬如: 劉備打不過就跑; 劉備賴荊州; 劉備偷西川; 劉備騙了曹cao的兵就開往徐州; 劉備在徐州把車胄騙出來殺了,占了徐州; 劉備為了打孫權,甚至給曹cao吊孝。 成年人的世界里,沒有君子與小人,有的只是——利益! 除此之外,看劉備的性格。 他會打督郵(ps:沒錯,督郵是劉備打的,張飛替他背了一千四百年的鍋?。?,他喜歡結交豪俠,他敢跟最強的曹cao叫板。 這說明,劉備還是一個性情中人。 而法正十幾年來,在劉璋手下郁郁不得志,受盡嘲諷、領略夠了人情冷暖,體會著萬般艱辛。 但劉備呢?他這十幾年轉戰各地,又豈不是郁郁不得志?受盡了冷嘲熱諷,多少次險象環生! 所以?劉備為何偏愛法正? 這是因為臭味相投,也是惺惺相惜! 是因為,他們彼此最能看懂彼此。 ——他倆都在這亂世中“淋過雨”! ——所以,才會意氣相投的要把“別人的傘”,準確的說,是“敵人的傘”統統撕爛! 這就能解釋,為何法正睚眥必報,把嘲諷他的人都殺了,劉備問都不問。 事實上,保不齊劉備心里都琢磨著。 ——“孝直啊,下次有這種撕爛‘仇人傘’的事兒,可以喊我一起動手!我可以幫你打掩護?!?/br> 當然…… 提到了法正這個話題。 關麟想的就多了。 他想到的是法正與諸葛亮的區別。 兩人的相同點,都是足智多謀,忠心耿耿! 但法正是有缺點的,是有私心的,是性情中人; 但諸葛亮就是一個鞠躬盡瘁,一心為公的謙謙君子,是圣人! 所以,劉備對諸葛亮是敬重,是仰望。 而對法正,就是偏愛,是寵愛,是溺愛,是彼此間默契的一對“小人心態”、“小人得志”的好基友! 當然…… 這些不重要。 重要的是,關麟意識到一個“法正不能死”、“法正必須活”的最迫切的原因。 這與計謀無關,與劉備的偏愛無關。 只與蜀中派系的斗爭有關。 這才是蜀漢滅亡的根本癥結呀! 眾所周知…… 蜀漢內部是不團結的,這有劉備“制衡”水平堪比孫權“統御”水平一般“菜的摳腳”的原因…… 但更大的原因則是荊州派與東州派的不睦。 從一開始起,雙方就不睦。 想想諸葛亮北伐時,被李嚴坑成了什么樣兒? 就知道,蜀中這個大染缸有多復雜。 不過…… 其實,在這個危機四伏的大染缸中,中間是有一個緩和余地的。 沒錯,這個緩和余地,便是——法正! 法正是東州派的領袖人物,地位遠高于李嚴、吳懿等人。 當然,這不重要。 重要的是,諸葛亮這個荊州派的領袖,與法正這個東州派的領袖,他倆的關系很融洽。 這很匪夷所思。 要知道,法正恃寵而驕,睚眥必報,行事與諸葛亮的法度理念、嚴刑峻法多有沖突。 但偏偏,兩個人很和睦,一個主外,一個主內! 這說明什么? 說明諸葛亮的格局夠大,他沒少忍讓與妥協,一切以大局為重! 也說明法正能體會到諸葛亮的苦心,正是因為意識到了這點,故而更加的佩服諸葛亮! 這就類似于廉頗與藺相如…… 那是文武和睦,趙國無憂! 如今這里,則是法正與諸葛亮和睦,荊州派與東州派就鬧騰不起來! 而這兩個派系鬧騰不起來,劉備那并不高明的制衡水平……保不齊,就足夠一碗水端平了。 試想一下,讓荊州派的諸葛亮北伐,東州派的李嚴掌管蜀中,那結果,就北伐打贏了,最后也得灰頭土臉的回來! 可如果反一反,讓東州派的法正北伐,讓荊州派的諸葛亮掌管蜀中,負責糧草后勤,那結果……就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問題了,而是等于“無窮大”! 這個想法一經出現,關麟越想越是深入。 他的謀劃……已經超脫了荊州一隅,超脫了他老爹的“傲氣”,他的思緒已經投入巴蜀,已經在思考,如何化解蜀漢派系斗爭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