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1節
這個問題就是最關鍵的一個問題。 大唐和西域間的關系是很微妙的,西域屬于聽調不聽宣,大唐說話,西域不一定出手啊,尤其是這種直接讓最精銳出征之事。 捫心自問,不答應很有可能。 太平也將目光落在洛千秋身上,“洛王,諸位愛卿所言,有幾分道理,朕繼位以來,和西域的關系,與先前也沒有什么變化,是否能請動玄門出手,朕沒有把握啊?!?/br> 洛千秋環視殿中所有人,緩緩沉聲道:“陛下,大唐和西域間的這個問題,該是時候解決了,和吐蕃間的戰爭,不是一兩天就能夠結束的。 先讓楚國盡力堅持住,或者說,如果楚國堅持不住,直接舍棄楚國也沒什么,只要日后滅掉吐蕃,都是值得的,等到滅掉吐蕃,再重新建立楚國即可。 大唐現在最應該做的,就是解決和西域間的關系,這件事就交給臣吧,開元八年前,臣盡力解決西域問題?!?/br> 解決西域之事! 這絕對是當前最棘手的一件事,對于大唐來說,再也沒有比西域更讓人憂愁之事。 若是真正的能將西域握在手里,那無論是燕國,還是大唐的西擴,都能夠真正的提上日程。 現在洛王竟然會將這件事攬在身上,毋庸置疑是有些出乎眾人意料的,就算現在西域大祭司是洛氏子,但身處那個位置,有些事就是身不由己的。 因為大祭司所代表的不是他一個人,尤其是玄門那種體制,就算大祭司想要帶頭投降,那也不可能。 …… 大唐和西域所爭奪的東西,不是世俗中的權力,而是精神世界。 在諸夏的精神世界中,最高的自然是素王,那問題就來了,到底是接受了天子代行素王之命,還是大祭司代行素王之命呢? 這是不可調和的問題,先前這個問題能夠掩蓋,是因為大唐內部還有許多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 但經過李世民、李治、武曌三朝的整治,大唐內部已經徹底整合,反而在邊疆地區出現了離心傾向。 出現西域人的意識是可以的,但西域人只能是個地域概念,就像是河北人,江南人,關中人這樣的地區概念。 西域人不能凌駕于漢人和唐人之上,就連平等也不行。 對外的時候,只能說是唐人亦或者漢人。 洛千秋不能允許這種錯誤的思想出現并且彌漫,如果有人執迷不悟,他不介意重拳出擊,讓他們感受感受什么叫做大唐的軍事鐵拳。 …… 距離洛陽相當遙遠的西域,收到了來自神都洛陽的詔令,這是一封讓西域子弟前往洛陽求學的詔令。 西域適齡的孩子,都要前往洛陽讀書,然后參與科舉,通過科舉之后,可以留在中原當官,能夠留在中原當官的部族或者王公子弟,所在的國家能夠得到來自朝廷的獎賞。 在下一次調整資源分配的時候,得到更多的名額,比如分到更多的草場。 于此同時,一封相反的詔令也在中原頒布,那就是前往西域當官的士子,在西域待五年,回來可以直接升三級,而且在縣令等政務官的提拔中,優先,還有五十歲以上,正五品下,以下的官員,主動前往西域,朝廷允許他選擇一名子弟,得到官身。 讓年輕的士子前往,自然要給足好處,歷來就不乏有年輕人去邊疆謀求大功,現在朝廷要將這種事情,化為實實在在的好處。有理想是好事,讓這些有理想有魄力的年輕人,能夠獲得回報,那就更是一件好事。 正五品下,這已經是朝廷絕對的高官,要知道正四品就能當宰相了。 再往下的官員基本上就沒有什么恩蔭的機會,而且大唐致仕已經相當成熟,除了之前狄仁杰那種特殊情況,大部分的官員到年齡就會致仕,現在用這種方式來恩蔭,是一種對致仕官員的再利用。 這封詔令不僅僅是給西域的,燕國、衛國、宋國都發了一份,宋國國中有那種事,自然是不希望和中原有太多聯系,燕國同樣如此,燕王一系擁有強大的實力,心中懷著上位的心思,也一直都在主動或被動的和中原斷聯,至于蓬萊三島就別提了,大力發展海軍,隨時準備著和大唐翻臉。 現在不翻臉只是因為誰都不想當出頭鳥,畢竟以大唐現在的實力,按死任何一個王國,都沒有問題,大唐的體量,絕不是他們所能夠對抗的,畢竟三個王國都有天然的缺陷。 燕國沒有西域和遼東,衛國沒有箕子半島和齊國,宋國更是生命線還被中原捏著,只有等中原衰落,他們才有機會。 洛千秋的目標則很簡單,就是利用朝廷天然的優勢地位,大力促進諸國和中原的交流,使各國的文化趨于統一。 除了這幾個大王國外,其他小的諸王公之國和大唐的交流倒是很多,他們的子弟也都在大唐內部當官,主要原因還是距離大唐太近,就算是漢朝的郡國一樣,生活在大唐境內,不像另外幾個王國一樣天高皇帝遠。 不過這些年下來,那些西南的王公,也開始在崇山峻嶺之間,建造那些塢堡和碉樓,讓人心寒,洛千秋已經下令禁止他們建造,任何膽敢在崇山峻嶺間建造碉樓的,都按照意圖謀逆處理。 洛千秋當然不會將希望都放在文化的交流上,文化這種東西,是附著在政治和經濟之后的。 如果舉一個例子來說明的話。 當初邦周的天子強盛時,天下萬國的文化就是統一的,后來中央衰弱,萬國的文化漸漸就出現了自己的特點,后來秦漢再次從政治上統一,于是天下的文化才再次統一。 只要沒有政治上的統一,那文化上的分裂就是注定的。 比如秦國,就必然會伴隨著和中原的遠離,而出現屬于自己的文化,將諸夏道路引導向另外一條路。 而中原朝廷能完成這個再次政治上一統的任務嗎? 洛千秋沒有把握,畢竟當初分封就是因為帝國的統治核心太廣了,無法顧及的無奈選擇。 從這一點上來看,政治上的分裂是遲早的事情,當初洛蘇說天下終將陷入無邊無際的戰火中,同樣是這個原因。 政治上的分歧演變到最后,就是戰爭。 所謂道理說服不了人,那就只能物理說服了。 來自朝廷的詔令,讓西域沉默。 西域是目前為止最特殊的一個地區,西域是目前大唐周圍的勢力中,最為獨立的一個地區。 要知道,在太宗時期,諸如漠北、蓬萊等地,都是服從大唐的,而西域,是在貞觀末年,太宗皇帝生命中最后兩年,才開始進貢,那個時候也只是表面上臣服,雙方開始通商等而已。 西域雖然沒有獨立的法理,但大唐同樣沒有吞并的法理,這比另外幾個王國的處境好得多。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六大王國都是正兒八經的諸侯王國,擁有極大的自主權,持節,有開啟征戰的權力,有軍權,有政權,因為有核心的緣故,這些年越來越凸顯出獨立王國的趨勢。 而西域則不是如此。 西域是一片政治破碎之地,這里因為特殊的沙漠綠洲地形,到處都是小國,尤其是天山南麓,更是如此。 西域的統合是因為初代玄門之主洛玄奘的巨大威望,以及西突厥可汗等國主的配合,但現在的西域發生了變化。 新的玄門之主沒有那么巨大的威望,畢竟洛玄奘那樣的人是少見的,而且也沒有無遮大會這種機會刷聲望,那新的玄門之主,主要威望就來自于法統,即傳統。 這是每一個后世君王所需要面臨的情況,即,就算是有能力,但能力根本就展現不出來。 而政治破碎的西域,想要讓每一代國主,每一個國家的繼承人,都是正常人,這顯然是不現實的。 這世上有很多蠢人,是那種蠢得讓你完成不知道他為什么要那么做的人。 當這種人出現在政治場上,就會造成可怕的后果,西域這種局面,就在這其中,開始變得亂糟糟,有的人想要反唐,有的人想要挑戰玄門,有的人想要重新做西域霸主。 在這種情況下,來自大唐的詔令,一石激起千層浪,打破了那些潛藏在平靜湖面下的暗流。 讓子弟去洛陽讀書,在常人看來,這似乎是做質子,但配合上后面的政策,那朝廷的目的就是讓西域和中原加強交流。 從這其中所得到的信息是,朝廷對現在的西域狀況不滿,認為西域離朝廷越來越遠,所以才用了這種軟刀子來割。 那西域該怎么反應呢?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誰都知道,這只是朝廷的第一步,最后問題肯定還是要落到玄門上。 那大祭司是怎么想的? 無數人都將目光投向了神臨城,那位站在西域最巔峰的圣座,會如何面對這件事呢? 在無人知曉的神殿中,玄門大祭司正展開一封信看著,玄門圣女,同時也是大唐安定公主依偎在他的身邊。 這封信自然是洛千秋送來的。 洛氏子間的親密關系,世人還是不能理解。 大祭司和洛千秋雖然從出生就沒有見過,但不妨礙他們的魂靈已經相交許久,而且感情深厚。 或許有時候洛氏子會因為觀念的不同,或者個人選擇的不同,而站在不同的陣營中。 但洛氏子的立場是永遠一致的。 就比如當初李世民和竇建德爭奪天下,洛氏子選擇了不同的陣營,但一統江山,再造天下的立場是一樣的,只不過選擇了不同的人罷了。 戰爭早日結束是好事,但洛氏子有自己的判斷。 在姬昭所處的那個世界中,經常有一個問題用來黑劉備,“為什么劉備不投降曹cao,這樣天下一統,就不會再有戰爭,劉備為了一己私利,讓天下分裂,戰火不斷,這難道不是偽君子嗎?” 很多人會被這個問題所迷惑。 但若是細想一下,對于劉備而言,曹cao是個什么人? 基本上把所有壞的詞匯按在曹cao身上都不為過,而且曹cao屠城,還不止一次。 把天下交給這么一個對百姓毫無仁慈之心,個人品德基本上沒有的梟雄手中,那不是一個笑話嘛。 況且,就算曹cao沒那么差,誰能保證他以后就不會變差,歷史上前明后昏的君主,難道還少嗎? 劉備這一類成就大事的人,絕不會把希望交給別人,而是要握在自己手中,他們心中總有一種信念,“只有我才能讓天下百姓安居樂業,而且我能控制自己,我永遠都不會變?!?/br> 恰巧,洛氏子都有這種信念。 所以洛氏子經常分開,但正如先前所說,洛氏子的立場是不會變得。 西域一脈的洛氏子,守在西域,和大唐保持若即若離的關系,自然是有自己的堅持,那就是在大唐崩毀的時候,在大唐不能承擔重任的時候,西域能夠頂上去。 這和其他的在中原的洛氏子弟是一樣的,只不過身處不同的陣營罷了。 洛千秋了解這些,所以他當然不可能用家主的身份,來強行命令大祭司洛千慎做什么,他會擺事實,講道理,來讓洛千慎站在他這一邊,去執行西域的改制。 見到洛千慎讀完信之后在沉思,安定公主當即問道:“兄長在信中說了什么?” 洛千慎手中掂著信紙,緩緩說道:“兄長在信中詳細的講述了現在中原和西域的關系,以及現在西域狀態,對于整個諸夏形勢的不利。 現在的西域甚至阻礙了諸夏的擴張,去擴展更多的生存空間?!?/br> 竟然這么嚴重? 安定公主連忙將信紙取過來,“西域是天下正中,雖然玄門支持大唐的擴張,但破碎的西域,政治上的不統一,讓大唐并不能繼續向西擴展,大唐龐大的人力物力,只能在中原內部浪費,燕國和中原的相持,讓燕國有了政治上的野望。 西域的破碎同時導致對于吐蕃的合圍難以成就,楚國的通道也難以打開。 千慎。 種種跡象都表明,現在的西域已經成為了阻礙,這不僅僅是大唐的需要,而是天下的需要。 現在李洛合一走到了最后,家族的大業也已經進入了更深的一點。 吐蕃的存在阻礙了大業,該是時候解決掉它。 若是你有什么想法,給為兄來信,你我兄弟該是時候見一面,好好談談有關于西域和中原的事情了。 不能再任由局勢惡化下去?!?/br> 嘶。 安定公主的政治天賦就算是再差,但洛千秋寫的這么清楚明白,她也不至于看不懂,“夫君,兄長說的這些?” lt;div style=quot;text-alig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