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2節
這樣的分裂,如果分開的時間足夠長,是真的會產生分化的,甚至漸漸變成兩個族群,就像是當初前往草原的漢人被同化成游牧,百年后,誰還能知道他們的來歷呢? 他們已經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從漢人變成了匈奴人,鮮卑人,或者某一個東胡族群的胡人。 六大王國實際上就是一種不得不的分裂。 但洛蘇要的是裂國不裂族群,“在處理分封出來的王公之國時,加強統治階層間的交流,是必要的政治手段。 與此同時,應當從藩屬國中選拔優質的官吏,進入中央朝廷任職,乃至于封侯拜相,同時應當派遣中原官吏,進入藩屬國中擔任流官。 雙向加大雙方之間的交流,這是新朝所應當完成的任務,這是宗主國所應當做到的政治任務?!?/br> 洛蘇從洛陽出來,就是要看看這天下變成了什么樣子,距離一道道政策的頒下,已經過去許多年,現在都已經發酵開來。 即便是圣人,也不可能知道,一道政策到達下面之后,會變成什么樣子。 發布政策,地方實施,反饋,調整,重新發布政策。 這便是治國之道。 此番出來之后,在嶺南和中南這里發生的事情,就讓洛蘇覺得很有趣,可以說是,有些出乎他的預料。 經過對世界本質的探查,洛蘇斷定那些商人最終一定會失敗,但對于這種模式,他同樣有一個猜想。 那就是如果有一天,這些商人手中所掌握的力量,超過了土地所能夠產出的財富呢? 雖然從數千年前開始,農業就一直都是立國之本,存身之基。 商業雖然來錢快,但任何明君圣主都知道,只有讓百姓吃飽飯,國家才能安穩,國家大部分的精力都應該放在農業上。 但洛蘇自然能看到,商業在賦稅中的比例越占越高,商人所掌握的力量也越來越強,雖然商人的社會地位并沒有提高,但事實上,曾經完全依賴土地的貴族,現在都開始用商業來讓家族擁有更多的轉圜余地。 這實際上代表了一種未來的趨勢。 這種趨勢是什么時候出現的呢? 洛蘇只略微一回想,就見到了一切的根源,從一畝地的糧食產量越來越多開始,從水利的修建、農具的進步開始。 從一畝地所需要耕作的人越來越少開始。 從不需要種地的人越來越多開始。 如果糧食產量能再次增加呢? 中南半島有種水稻,生長在宋國中! 第965章 走過一路路,天下將何 在洛蘇離開后,他曾出現在這里的傳言,漸漸在高層中傳開。 上次聽聞洛蘇消息,他在揚州,大部分人都能猜到,他是要去江南洛氏。 到了江南洛氏后,再一路向南,很合理。 嶺南權貴很恐懼。 生怕自己所做的事情被發覺。 或者說,他們根本就沒想過能隱瞞住,誰能在國師面前隱瞞呢? 有人如喪考妣的等待終局來臨。 但最終卻無事發生。 洛蘇的馬車已經往云貴高原而去,他要去吐蕃和天竺看看,在那里還有一個楚國。 吐蕃。 從數十年前第一次來到高原,洛蘇就將這里視作中原的最大威脅,如今看來果然如此。 強烈的高反讓大唐軍隊難以攻上這里,在布置一眾小國失敗后,只能在青海設置了青海都護府,統籌諸方,形同立國。 對于吐蕃。 洛蘇認為也只能依靠內部反間讓其自亂,削弱吐蕃的潛力,至于真正的吞并吐蕃,以目前這種溫暖的氣候是很難做到的。 其余地方,無論是漠北,還是東歐,還是海外,還是中南,這些地方都有一個同樣的優勢,那就是漢人是可以大批遷徙過去的。 但高原,大批量遷徙人口就是讓人去送死。 況且那些土地上,土著人口不多,所以能快速改變人口結構,而吐蕃,有千萬的人口,想要改變當地人口結構,簡直做夢。 只能等待這種來之不易的水熱條件結束,失去大量農耕的土地后,人口大幅度下降,吐蕃自然而然就失去這種稱霸的能力。 洛蘇對吐蕃的關注不算多,畢竟吐蕃是區域性帝國,和大唐是不能相提并論的,沒有高原天險,早就踏平它了。 洛蘇反而對天竺的關注不小,因為經過他所了解到的天竺歷史,這里真的很奇怪。 龐大的人口、肥沃的土地、傳承悠久的歷史。 當一個國家擁有這三項特質的時候,會讓人想起什么? 煌煌諸夏! 天竺之地也是這樣,在恒河平原這片土地上,不乏強大的帝國,諸如孔雀王朝,亦或者貴霜帝國這種和漢帝國并列的帝國。 但建立在這里的每一個帝國,都可以說是毫無韌性,一旦毀滅,就不再重建。 每一個曾經征服這里的民族,都能稱得上是驍勇善戰,但一到這里,就會被同化,在下一次災難來臨的時候,被打為下一等人。 現在漢人也到了那里,結局會是如何,洛蘇想要看看。 他并未多在吐蕃停留,就迅速的沿著那雪域高原的曲折之路,前往天竺。 熱。 這種熟悉的熱氣撲面而來的時候,而后是潮濕的水氣撲面而來時,洛蘇就有些明悟了。 在這里他見到了前來開拓的楚國貴族,這些楚國貴族已經穿上了天竺傳統服飾,看樣子是化身這里的高等貴族了。 仔細想想也正常,宋王能順利開拓是因為后面有那么多人在支持,別管身上背著多少債務,但起碼現在手里有大量資源。 楚王可沒有宋王的條件,只能憑借自己,吐蕃沒有徹底臣服,朝廷也不可能向天竺輸送大量物資。 唯一生存下去的方式,也就是混進當地的統治階層了,對于種姓制度,洛蘇有些了解,是一種宗教延伸出來的制度。 洛蘇之前認為這種制度并不會穩固,等級分明會出現在任何國家中,但統治者和統治群體會每隔一段時間變幻一次。 高層想要憑借一種制度就壓制底層是不可能的。 事實也證明了洛蘇的看法,盛極一時的孔雀王朝就是由低種姓建立的,在高低種姓的對抗中,高種姓并不總是獲勝。 但再深入了解過后,洛蘇就徹底感受到這套制度的可怕,那是之前從未出現過的統治術。 在天竺待的這段日子,洛蘇再次深刻感受到了氣候對一個國家族群的巨大影響。 他找到了這片土地千百年來不斷被侵略,族群性格的原因之一。 那就是連綿的雨季。 在這片土地上,從來都不缺乏想要統一的雄主,但基本上都失敗了,即便很短暫的統一,但基本上在短時間內就會崩毀。 如果說是因為意識的話,那龐大的同一宗教人群,實際上可以承擔這個重任。 洛蘇在這里停留許久。 這里是佛的發源地,在現在的中原以及西域,佛已經融為神系,而不單獨作為一個宗教祭祀。 洛蘇在這里,了解了這個逐漸湮滅的教派歷史,從這些只言片語中,他勾畫出一幅過去的圖卷。 僧侶都有廟宇,在廟宇中誦經作法,但實際上最先的釋祖是要求僧侶云游四方,不常定居的,但最終這條規則被釋祖自己廢棄了。 釋祖說在夏天的雨季,可以不用云游,找地方躲三個月雨季,就連釋祖這種類似于孔子的人物,一個立志改變婆教的大能,都對雨季無可奈何,最終妥協。 這雨季到底有什么恐怖之處呢? 在雨季到來的時候,道路會被沖毀,橋梁也會斷裂,到處都是漫出的大水,乃至于洪水,蟲蛇蟻鼠更是層出不窮。 如果類比到中原的話,那就是黃河和長江以及他們的支流,會在每年夏天,淹沒無數的城池和土地,時間是三個月,那朝廷所修整的直道都會被沖爛,搭建在河流上的橋梁消失,生活在土地上的百姓,所賴以生存的土地會被淹沒。 一切都會被推倒重來。 在下游的孟加拉區域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土地,會在雨季被淹沒,人需要生存在船上。 在這種情況下,積累、勤奮,又有什么作用呢? 帝國的統治所依賴的就是四通八達的道路,能夠傳達朝廷的詔令,進而控制、指揮那些官吏,同時讓軍隊在情況有變的時候,順利平叛。 而雨季是不能出門的。 這意味著一個帝國每年都會有三個月的時間,各自為政,地方發生了什么,朝廷不知道。 三個月雨季之后,稅收什么時候能夠恢復,不知道。 在收稅的過程中,在雨季中損失了多少可用于收稅的土地,也不知道。 在漫長的雨季中,有多少人死去,尸體是否被洪水沖走,換句話說,在雨季結束后,帝國所造的戶籍冊,就要重新修訂一份。 哪個帝國能有如此渾厚的人力物力去做這種事呢? 自然是只能由當地來估算。這一估算,就必然九出十三歸了。 在天竺,政治邏輯和中原太過不同。 在中原,一個政權的變化通常都要追溯到十年以上,畢竟政治斗爭是長期的。 但在天竺,統治者的權力會忽大忽小,在雨季的時候,政令難以出首都,這種情況在中原,大概類似于后漢末年的劉協。 這是聽起來多么匪夷所思的一件事,一個國家并沒有崩毀跡象的君主,每年會有三個月的時間,僅僅只是帝都城主。 在雨季結束后,大量的官吏就會來往于帝都和地方,再次建立起強大的統治。 這是一片天然割據的土地。 誰來也改變不了。 那些強大王朝迅速的建立,是因為有統一的意識,快速的崩塌,則因為只有意識,沒有現實,是不行的。 孔雀王朝的石碑建立在中亞,但影響力只有在旱季的時候才能達到。 那些所謂歷史上強大的帝國,到底有多少含金量,還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 洛蘇最終給這片土地下了一個定論:這里不可能建立一個中央集權的帝國。 lt;div style=quot;text-alig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