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8節
表面上看來,房玄齡、魏征、洛玄辰、長孫無忌等人,一直都位列臺閣,擔任宰相,但實際上不是這樣,洛玄辰曾經兩次罷相,房玄齡有三次被罷相。 雖然很多人都知道這二人被罷相,很快就能起復,但這依舊是一種震懾,更不必說更多人可能一旦被罷相就難以起復了。 大唐的宰相,和前朝最大的思路變化,就是不長久的擔任。 群相制度本就是為了分權制衡,然后再不讓宰相長久的擔任宰相,且隨著天子統治思路的變化,宰相集團也要變化,比如天子想要開疆拓土,那宰相班子中,偏向保守反對這方面的人,就要下臺,天子想要安定民生,那較為激進,偏向爭奪對外利益的就要下臺。 “可為相者眾,擇其善者而相之?!?/br> 這是大唐宰相的用人理念,群相制度對于宰相個人能力的要求降低了,更講究集體的智慧,所以天子認為可以擔任宰相的人多,從其中挑選有用的為相就可以。 在這種情況下,讓天子,現在是天后武曌,讓天后認為自己有用,就是保證相位的不二選擇,在大唐,宰相之位,是絕對的上等中的上等,遠遠超過其他所有的職位,其他的三品官,無論是武將還是文官,亦或者超過三品的大都督,大都護等,都遠遠不如宰相。 對于大唐的豪門來說,就連國公爵位也遠遠不如宰相尊貴,這種風氣實際上從漢末就開始了,當初袁氏的四世三公就是開端,對于大唐的士族高門來說,家族有多少宰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體現家族的顯赫和高貴。 諸位宰相和洛君薇寒暄過后,便各自坐到自己的席位上,等待著天后和天子,大部分的政事堂會議,都是由現在的首席宰相中書令所組織的,但有一部分會議,是由天子親自主持的,這種場合,一般來說都是商議一些大事,以及諸位宰相向天子匯報工作。 武曌和李治進入政事堂后,相互見禮之后,政事堂的諸位宰相就開始匯報自己所掌管的一堆事務完成情況,其中洛君薇匯報的很多,她是吏部尚書,號稱天官。 就連諸位宰相都沒想到洛君薇做了這么多事,不僅僅將最近兩次朝廷的選官總結完畢,還著重講述了各地的書院等,以及從吏部派出的學政官員。 這本來是禮部的職責,結果在洛君薇遷轉吏部尚書的時候,奪到了吏部,新任的禮部尚書上奏過這件事,但卻被武曌壓了回去,禮部尚書沒加同中書門下三品,沒進政事堂,不是宰相,只能憋屈的吃下這個啞巴虧。 武曌和洛君薇這么做,當然是有原因的,武曌還沒有現在這么大權力的時候,她就已經看重了科舉制度,她對科舉制度的認知是非常深刻的,在這一點上,李治就不如武曌,武曌一直都在想各種辦法,讓科舉制度向著更大的普適去延展,為國朝發揮更大的力量。 在這種情況下,她當然不能放任科舉落在禮部的手中,必須要在吏部手中,搭配著吏部的選官之權,調整現在大唐以貴族為先的任官制度,雖然分封制度必然導致貴族勢力和祭司階層的復興,但作為真正的君王,還是要盡力將天下的局勢,往正道上掰,能做多少做多少,在根源開始調整,總好過積重難返的時候,徒呼奈何。 聽著洛君薇井井有條的匯報,武曌和李治皆頻頻點頭,待洛君薇停下后,武曌便笑著問道:“愛卿還有什么要進言的嗎?” 洛君薇略一沉吟,“天后陛下,臣有一言,是關于科舉制度實行的,當初先帝的時候,將科舉制度從由高級別官吏推選,并且只有幾個名額,改為了任何人都可以報名,而且名額也大幅增加,于是有了這些年如同過江之鯽的士人盛況,乃至于需要在各個州縣設置學政。 前些時日在江南地區,有女子要報名參加考試,最終未能功成,因為從前沒有過這樣的先例,這件事報上來之后,臣也頗為疑慮。 臣想問,這女子是否可以參加考試,先帝所言的任何人,是否包括女子,臣又該如何給予解釋?!?/br> 這問題! 政事堂眾宰相頓時坐正了身子,洛君薇這問題可不一般啊,這個時候,是否真的有這個女子,還是洛君薇主動造出來的事件,那已經不重要了。 它。 已經被擺在了天子和天后的面前! 第954章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病懨懨的李治也徑直坐正了身子,臉上顯出幾分道不明的神情,武曌眉頭一挑,卻不應答,反而望向諸位宰相,“諸卿覺得呢?” 身為天后,她是最后一個拍板決定的人,而不需要參與進前期的討論,況且這里有洛君薇在,這沖鋒陷陣的事情,自然有洛君薇為她去做。 天后問話,諸位宰相互相對視幾眼,卻是誰也不敢說話。 李治見狀有些無奈,從他即位以來,朝堂上就一直都是如此,基本上除了洛氏還有幾個人會進言之外,其他人基本上都沉默著,和他父親的時候完全不一樣。 當時他還問過宰相為什么不進言,最后還是英國公李績,仗著輔政大臣的身份,對他說了實話,“臣子進言不進言,不在于臣子,而在于陛下,陛下不愿意聽,甚至進言的臣子上午進言,下午就遭到貶斥,那自然就無人進言了。 先帝的時候,納諫近乎于圣人,古往今來都沒有哪一個君王能夠比得上,那個時候,就算是魏征那樣觸怒先帝,大臣們也不擔心會遭到貶斥甚至于斥殺,而現在卻不是如此,自然就無人開口?!?/br> 從那之后,李治就再也沒聽過這回事,沒人說話就沒人說話吧,天天一群人揪著他的缺點說,他還真的頂不住,身為天子,像他父皇那樣受虐,那也太委屈自己了。 而現在見到大臣們又不說話,李治偏頭望向武曌,微微嘆口氣,他對武曌很是了解,對于大多數臣子來說,沉默其實是不同意,但武曌這個人,會把沉默當作默認,這種不要臉,讓武曌做事,無往而不利。 現在諸位大臣如果不說話的話,那武曌的意志就會成為這個問題答案的意志。 而武曌會怎么做呢? 李治略微想了想,她當然會同意,如果真的有女子入朝為官的話,那這個女子天生就會支持武曌,畢竟武曌是個在政壇上,堪稱單打獨斗的女人,只有洛君薇等少數人圍繞在她的身邊。 嘶。 一想到這里,李治突然又深深望著洛君薇一眼,自己這位表姐所謀甚大啊,在現在這個時候,將這件事提上日程,這是想要做什么? 洛君薇說完話后,就靜靜地等在殿中,見到沒人說話,武曌環視了一周,將目光落在了陳國公洛玄云身上,“陳國公,你認為剛才吏部尚書所言如何???” 洛玄云在朝廷上也算是一號比較特殊的人物,他從一開始就不是大唐的嫡系,和普通人比起來自然是受重用,但和其他的洛氏子,就差的很遠,從來都沒有進入過大唐統治核心,即便是外任,也從來沒有獨自鎮守一方,在西域給李孝恭打下手,在漠北給燕王李恪打下手,從這一點上,還不如遼國公洛玄星。 但是在武曌時期,他從外軍調回來入相,他的身上打著武曌的印記,在政事堂中,他隱隱還在雍國公洛玄凌之上,此時聽到武曌發問,洛玄云毫不猶豫的說道:“回陛下,臣贊同吏部尚書所言,天下有才的女子,如同過江之鯽,現在卻都束縛于閨閣之中,實在是一種極大的浪費。 譬如臣的jiejie,倘若不是太宗皇帝慧眼識人,現在又哪里有如此詳實完備,富有文采的史書呢? 女子天生體弱,遠遠不如男子,而且有一部分身體方面的劣勢,或許不能擔任軍中的職務,但女子自然有自己的優勢,在文字編撰等方面,有天生的敏銳,我洛氏中的典籍,多由洛氏女編撰,到現在已經一千多年。 達官顯貴家的女子,實際上卻不如農家女子,農家女子尤其是壯勞力,為我大唐的糧食生產等,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前些時日我洛氏聽聞在嶺南以南,有一種稻種,產量很高,對于種植稻種,女子所能夠發揮的作用也很大。 如此種種,實在是良多,天上有日月,地上有二圣,一陰一陽,此乃是天定,這女子絕不是只能窩在家中生兒育女,若是能充分的讓女子發揮出作用來,大唐的未來或許更加的輝煌?!?/br> 洛玄云洋洋灑灑的說了一大堆,武曌很是高興,從這一大段話中,就能聽出來,洛玄云是真心的這樣認為和同意,這讓她覺得很是欣喜,“陳國公所言,有理有據,朕心甚慰啊,諸卿還有什么想說的嗎?” 先前不說是不知道說什么,現在洛玄云說完,那就可以反駁他的話,這樣既不落天后的面子,又能表達出自己的意思。 “剛才陳國公所言,臣有不同的看法,自古以來,所講究的就是男耕女織,男人體力更好,所以耕田,女子體力比較差,所以織布,而現在陳國公卻想要讓女子耕田,女子耕田怎么能夠比得上男子呢? 難道不是讓我大唐陷入缺糧的境地嗎? 女子難以承擔這樣的大任,陳國公所言可謂是大大的不妥啊?!?/br> 他表面上在針對洛玄云所言的耕田之事,但實際上卻是在否定他前面說的所有,這也算是攻訐的時候常用的做法,那就是從一段話中揪出一小段不妥之處,進而將整段話否定掉,這就是典型的挑刺行為、 在李治和武曌的面前,而且現在大唐還不至于陷入黨爭階段,所以這種攻訐還比較輕微,只不過是略微批評,如果是真正的黨爭中,那可真是到了斷章取義的程度,一句話說不對,就會被人整死。 但洛玄云聽罷之后卻不慌不忙道:“當然漢末的時候,天下殺的天昏地暗,那是諸國都讓女子充軍,更不要說種地。 況且,剛才本公就說過,諸位都是出身高門,就算是出身寒門,能站在這里的,也不至于吃不起飯,恐怕是不知道民間如何吧,上層選擇妻子的時候,多選擇溫婉賢淑,身姿窈窕的女子,因為美。 而普通農戶選擇妻子的時候,卻著重于身體強健,概因在農村中,女子一直都是壯勞力,我大唐鼎盛的天下,有女子三分功勞,誰有功勞,誰就該在這朝堂上顯名,這難道有什么不對嗎?” “這……” “陳國公所言還是不妥,這圣人說過,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則怨,讓女子入了官場,那習氣一旦帶進來,日后還怎么規范天下,不妥啊?!?/br> 洛玄云聞言卻頓時朗聲笑起來,“公說的可真是對啊,這小人難養,如今天下小人橫行,所以才有這許多的艱難之事,只是不知道,這小人又是誰,既然圣人說,女子和小人難養,那想必女子不是小人了,那小人便是我等男子中的人了? 就在這朝廷上,公且說出幾個小人的名字,讓我等聽聽,看看這小人有多難養,看看這小人,對天下的大害,有多嚴重?!?/br> “陳國公說笑了,我大唐眾正盈朝,哪里有什么小人呢?” 洛玄凌卻淡淡的哦了一聲道:“我大唐眾正盈朝,那公是說當初被陛下和天后陛下貶斥的長孫無忌等人,不是小人了? 那些因為貪污受賄,以及各種坐法而斬首的官員,不是小人了? 這些觸犯國法而受罪的人,都是陛下和天后陛下判錯了,是二位圣人錯了嗎?”蝦仁豬心??! 洛玄云一句話直接把人懟了回去。 “陳國公莫要如此污蔑本公,我大唐自然是有小人的,但已經被二位圣人慧眼如炬,全部揪出,自然就沒有小人了?!?/br> 好蠢啊。 殿中好幾個人都已經不想聽了,這簡直是昏了頭,才能夠說出這番話,完全走進了陳國公的話術中,果然洛玄云又再次追殺到場,“看來你是要給天下的官員作保了,如果日后還有小人出現,難道要用你這顆項上人頭來回答今天之言語嗎?” 冷汗涔涔。 李治看不下去了,再讓洛玄云這么說下去,他恐怕就要親眼見到一位宰相在大殿之中羞憤自殺謝罪了,“陳國公,算了?!?/br> 洛玄云微微一笑,深藏身與名,“現在天下的小人,有多少呢? 既然這么多的小人都沒讓大唐亡國,可想而知我大唐這棵樹有多么根深,女子難養,圣人說的難道就對嗎? 臣在吏部尚書就很是杰出,一點都沒有難養的意思。 臣仰視天后陛下,只覺乃是人中龍鳳,一點都沒有難養的意思,果然,圣人是錯的。 這女子和男子一樣,有好有壞,至于用好用壞,那權力皆在圣人手中,皆在陛下手中,公用這種理由來說,豈不是不信任陛下和天后嗎? 臣以為不妥?!?/br> 武曌和洛君薇臉上都已經顯出明顯的笑容,洛玄凌笑著微微搖頭,自己這位七弟,是玄字輩中的老小,在諸武將中,他是最弱的一個,但他可相當擅長辯論,在這方面和他斗,真是不知道怎么死的。 其余宰相在這個時候也想明白了,這件事洛氏是不可能會反對的,若說這天下,誰家的女兒最有才華,那必然是洛氏的,若是這天下,誰最想讓女子出仕,那必然是洛氏,而且洛氏的女子,還不怎么嫁人,這下就連最后一點顧慮也沒有了。 而且。 眾人都將目光落在洛君薇的身上,如果沒記錯的話,現在洛氏那位老祖宗國師,還準備讓洛君薇接任家主之位,這世上的高門,從一千年前就知道,洛氏女在族中的地位很高,畢竟早在一千年前,就有洛隱公姬靈均,但現在發生的事,還是讓他們目不暇接。 心情大好的武曌聲音都厚了幾分,再次問道:“陳國公所說,諸卿可有不同意的,會議便是暢所欲言的場合,諸卿大可隨意出言?!?/br> 大可隨意出言。 武曌這里說的輕巧,但是諸位宰相卻不這么想,在政事堂中,每一句話都會被記錄在案,每一句話都會成為最后別人刺向自己的劍。 說得多就錯的多,這是任何人都明白的道理。 有時候你覺得自己只是隨便說說,但一旦上綱上線起來,那就不是隨便說說的問題了,甚至可以置人于死地。 尤其是在天子不表態,而天后明顯是贊同這件事的情況下,這件事就更不好說了。 尤其是現在看來,根本就不需要天后親自下場動手,洛氏的這三位宰相中,今日不僅僅洛君薇能戰斗,另外兩位也來者不善啊。 平日討論三省六部事務就算了,洛玄凌和洛玄云沒有進過三省六部,都是打醬油的角色,只有洛君薇遷轉禮部和吏部,有比較大的發言權,但現在討論的可不是六部事務,而是這種大而化之的話題,算是落到洛玄凌和洛玄云手里了。 最重要的是,這件事雖然會間接性的幫助天后武曌更合理的掌握權力,但歸根到底,這是間接的,從表面上看來,這不是一個非要和天后對著干的大問題。 政治斗爭不是在任何問題上,都死扛著,而是在關鍵的問題上,給出致命的一擊。 想到這里,眾人就已經心頭開始打退堂鼓。 李治和武曌坐在上首,將下面的人表情皆掃在眼中,見到他們閃爍的眼神,立刻就知道心中在想什么,李治再次微微嘆口氣,果然是如此。 武曌嘴角則微微勾起一絲微笑,果然是如此。 “看來諸卿都對吏部尚書的進言沒有什么意見啊,朕曾經還以為諸卿都是死守大防的腐儒,現在看來倒是朕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br> 眾人都看出武曌的心情是真的很好,竟然都會調侃自己了,往常除了洛君薇,誰見到過天后這樣。 有幾人心中哀嘆,這件事反抗不了,一旦這個詔令頒布出去,那天后武曌的地位就更加穩固了,畢竟女子都能參政了,那天后當政又有什么不妥呢? 現在對于二圣臨朝,朝野內外就有很多的非議,畢竟只聽說過皇太后掌握大權的,從來沒聽說過皇后掌權的,但一旦有這件事,那反對武曌的聲音就會小許多。 這便是洛君薇的目的吧。 認栽了! lt;div style=quot;text-alig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