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2節
大唐的鐵騎在遼東縱橫馳騁。 白山黑水為之戰栗。 諸番部為之戰栗,紛紛來到他的營前,奉上忠誠。 遼東國中的親唐派跪在他的面前,高呼天子不可戰勝。 整座遼東都在李世民的威嚴之下顫抖。 李世民在大營中,笑著問出征的諸位將領,“朕十數年不曾經歷戰陣,今在遼東出鞘,此劍何如?” 朕這么多年不打仗,現在亮劍一番,你們說朕怎么樣??? “陛下神威,自古帝王用兵,莫有及者?!?/br> “陛下天縱,不為帝,亦當為古之名將哉?!?/br> “陛下臨御,遼東膽栗,鼠輩為之震懾,此天龍之威也?!?/br> 諸將都毫不猶豫,發自內心的表達著自己的欽佩之情,大唐帝國永遠最后的底牌,那就是帝國的統治者。 李恪望著自己神威天縱的父皇,心中沒有一丁點想要反抗的心思。 他只想老老實實的待在漠北,當好自己的燕王。 李世民聽著這些贊美,尤其是魏征那個掃興的家伙不在身邊,簡直太爽了,他此刻躊躇滿志。 “隋朝以百萬大軍尚且不能收回遼東,朕以十萬人便可收回,這便是隋亡國,而大唐王天下的道理?!?/br> 李世民毫不留情的貶低著隋朝,當君王到了他現在這份上,他已經可以用平等,乃至于俯視的眼光,去看待歷史上幾乎所有君王,他可以用一種居高臨下的目光去看待所有君王,這是功績帶給他的底氣。 “遼東半島上還有誰能夠阻攔我大軍?” 李世民問著,而后將目光投向遼東半島上最后一座軍事重鎮——安市城。 他帶著審視的目光望著這座城池,這不過又是一座遼東城罷了。 大半個遼東國,已經沉淪在大唐的鐵蹄之下。 這場針對遼東國的戰爭,已經結束了大半。 安市城,不過是負隅頑抗,不過是螳臂當車而已。 這場戰爭將會在安市城覆滅的那一刻結束。 “秋天時,大唐的兒郎就會回到家鄉,享受勝利的喜悅,以及田中的豐收?!?/br> 李世民這般說著,大軍開拔! 第933章 魏王,你能治理這里嗎? 喧囂的風吹過長白山的山麓,帶來北境的寒意,漫山遍野的葳葳草木,在風中搖曳,發出嗚咽的聲音。 唐軍殺紅了眼,浴血向前,安市城宛如滄海風暴中的一葉扁舟,搖搖欲墜,卻終究安穩若素。 李世民輕嗅著風中傳來鮮血咸濕的味道,有些懷疑人生。 唐軍的武器有了極大提高,這是在中原試驗過的,但安市城,是加強型山城的巔峰所在。 大致如此—— 安市城不怕水攻、火攻、投石車,不怕唐軍攀巖而上,最高山頂上可以將進攻軍隊的動向看的一清二楚,只有一道門,這一道門是一座甕城,周圍任何一個坡度都高于45度,大多數山坡的坡度都在60度以上,屬于站立都站不穩的那種。 城中五臟俱全,有獨立的水源,簡直是個獨立王國,在糧草耗盡前,可以堅守不出,忘了說,這城里還能種一些地,遼東城已經很堅固,但比起安市城來,就差不少。 最艱難的是,安市城主是個擅長守城的大將,安市百姓又因為遼東城之事,上下一心,就這種情況,再多神機妙算,戰略戰術,在烏龜殼面前,也無計可施,只能硬打。 但硬啃,結果就是現在,唐軍一路高歌猛進,攻破遼東等重鎮,又圍點打援以少勝多大敗遼東軍,李世民還很欣喜的發掘出薛仁貴這個年輕的猛將,攻克遼東的進度已經完成了百分之九十八,只剩下安市和箕子這兩座重鎮,一切都在向著好的方向發展,卻萬萬沒想到,在安市城下,似乎有折戟沉沙的味道。 李道宗等人提出了繞過安市,奔襲烏骨,直接襲取箕子城的計劃,安市城中的軍隊不會超過三萬,只有守御的能力,沒有出擊的能力,只有留下一支偏師,駐扎在安市城南,或者鴨綠江北,安市城只能看著唐軍離開。 李世民心中已經偏向于這個計劃,此刻他無比慶幸,自己聽從了洛蘇訓練水軍,在路上糧道之外,再建立一條海上糧道的建議,否則現在就只能琢磨退軍了。 “陛下,雍國公來信!” 營中眾將都知道天子就是在等雍國公的信,了解箕子道大軍情況,能不能負擔大軍糧草所需。 “陛下萬安。 臣箕子道行軍大總管雍國公玄凌敬上。 如今箕子道有大船數百,小船千余,糧道已開,糧草已備,有糧草二十萬石,可供大軍使用,糧道可日轉運糧草一萬石,途徑水路,損耗幾乎可以忽略。 臣已先攻城池,于箕子城,靜候陛下天軍?!?/br> 水道運糧的可貴之處便在于此,陸路上的人吃馬嚼,幾乎是不存在的,而且船只運載的糧食,比馬車多的多,即便到了現在社會,海運依舊是成本最低的運輸方式。 存糧有二十萬石,日運糧草一萬。 大船數百,小船上千。 這幾個數字,讓營中幾乎所有人的眼前都是一亮,隨后目光熠熠的盯著李世民,心中都同時響徹著一個聲音,陛下,這還猶豫什么,下令吧。 這可不僅僅是大軍不缺乏糧草。 即便是要撤退,也能快速將軍隊從海上撤走,不需要再翻山越嶺的從陸路返回。 當然。 如果可能的話,李世民他們肯定是不會走海路的,還是會從陸路返回。 畢竟大海里面,站在船上,總是沒有腳踏實地的站在陸地上,更加讓人覺得踏實,安心。 李世民收起信后,一掃略微帶上的蕭瑟之意,上天總是眷顧他,“燕王,安市城方圓三百里,已經無人煙,你率領漠北騎兵,向南往鴨綠江移動,而后將這三百里給朕盯緊,不能讓安市城中任何一個人逃脫,待朕攻下箕子城后,再來料理安市城?!?/br> 燕王李恪肅容受命。 李世民又望向諸將,沉聲道:“諸將率軍,在安市城下列陣,即便是要走,也要讓安市城主知道,我大唐并非戰敗,翌日必將歸來?!?/br> 眾將受命。 …… 箕子城外,似乎永遠都不曾停下的風,吹來山上的黃土,呼呼刮著,間雜著鮮血和刀槍凜冽的味道。 “雍國公,為什么不進攻?” 喧囂的震天喊殺聲中,副總管張亮甲胄上,滿是敵軍血跡,他臉上頗有些憤憤不平,大聲問道,“只要我軍壓上,一定能攻破箕子城?!?/br> 張亮不明白,為什么雍國公洛玄凌不愿意全軍壓上,將搖搖欲墜的箕子城攻下來,如果能夠趕在天子到來之前,奪下箕子城,這是多大的功勞! 軍營中的其余諸將也都在望著洛玄凌,眼中都滿是好奇,從行軍開始,洛玄凌就一直不曾讓大軍出全力,這太奇怪了。 要知道當初跟著李世民打天下的那一批萬人敵里面,洛玄凌是唯一一個還活躍在第一線的,戰場上沖陣是經常做的事情。 就在幾年前,他還擔任高昌道行軍大總管統率大軍攻克高昌國,奔襲數千里,可謂瘋狂到極點,現在卻保守謹慎到讓他們都抓狂的地步。 洛玄凌環視一周,面容很是嚴肅,“這就是陛下讓本公擔任箕子道行軍大總管的緣故,本公的目標不是給自己立功,而是保證陛下能夠得勝。 本公給陛下送了信,以陛下的性格,現在一定已經率領大軍往箕子城而來。 陛下的安危,就在于本公大軍的糧道是否通暢。 那本公要做的就不是攻克箕子城,而是首先保證現場的局勢和信件中一致。 就算有九成的可能攻克箕子城,但只要有一成的可能會失敗,本公就不會考慮,這不是為了本公自己,而是本公永遠都不會拿陛下的安危去冒險。 一丁點的危險都不行! 諸公可懂了?” 嘶。 營中眾人聽到洛玄凌這番話,頓時傻眼,轉而卻只覺受益良多。 怪不得雍國公能被陛下如此信重,多少人家想娶都娶不到的嫡公主,陛下卻還沒生出來就給了雍國公家一個。怪不得雍國公是唯一一個還能統率大軍出征的舊功臣。 如果雍國公有真正的帥才的話,恐怕陛下會放心讓雍國公統率大軍來攻滅遼東吧。 人家受寵是真的有原因的。 任何一個君王遇到這種雍國公這種貼心的臣子,都會給予最大的信重吧。 張亮只覺肅然起敬,他可是秦王府的舊人了,洛玄凌屬于后來居上者,但現在洛玄凌這番話一出,他就知道差在哪里了,立刻肅容道:“雍國公真是誠謹之人,亮受教了?!?/br> 洛玄凌遙遙望著遠處連綿的山川,在思索一些和戰爭無關的東西,他隨意擺擺手,“都是為國家做事,諸公客氣了?!?/br> …… 大唐天子座駕到了箕子城下時,帶給城中貴族的壓力是極其龐大的,洛玄凌參與進攻的軍隊,從始至終,沒有超過一萬,而李世民帶來的卻有數萬雄兵。 淵蓋蘇文終于感受到了一種滅頂之災的味道,在救援安市城的時候,遼東的傾國之兵被擊敗,唯一的指望就是安市城能夠擋得住唐軍,安市城的確做到了,但唐軍不打了,竟然繞了過來。 洛玄凌率領箕子道諸將去拜見李世民,順便為李世民奉上箕子城大致的地形圖,以及城中大致的情況。 “青玉辦事,朕一向是放心的?!?/br> 早在打天下的時候,洛玄凌就以謹慎聞名,而且因為恪盡職守救過李世民的性命,“青玉,朕初來乍到,你在這箕子城下時日已久,恐怕心中已有腹稿,你說說吧,該怎么打?” 洛玄凌的確是早就有想法,他已經知道了安市城沒能攻下之事,當即說道,“陛下,臣以為,當內外夾攻,我大軍強攻箕子城,給予城中壓力。 同時對城中貴族懷柔,這世上貴族的膝蓋是最軟的,有權有勢的人最怕死,而且城中對淵蓋蘇文不滿的人定然極多。 當初隋煬帝征討遼東時,遼東國就發生過弒君之事,現在殺一個淵蓋蘇文,也不是難事。 安市城真正能夠堅守的原因是上下一心,而且安市城主,打定主意就是要將我大唐天軍拖到秋冬之時退兵。 但箕子城卻不同,城中沒有一個絕對的聲音,而且我大軍后勤不絕,可以從齊州源源不斷送來,所以箕子城必破?!?/br> 面對不缺乏后勤的唐軍,早就已經折損傾國之力的遼東國,的確是惶惶不可終日。 “傳朕令,明日攻城!” 李世民下令。 箕子城中,面對大唐給出來的投降條件,很多人都已經想投降了,只要死硬分子淵蓋蘇文一脈,厲聲道:“安市城能夠守得住,王都難道守不住嗎?” 但亦有反對的人振振有詞道:“拿什么去守?安市城在遼東,唐軍用陸路輸送糧草,路途艱難。 我箕子城在半島之上,唐軍現在用水路來運糧,我遼東連水軍都沒有,想要截斷糧道都做不到。 前些時日,唐軍還運來了大量冬季的皮衣以及炭,就算是冬天他們也能攻城,這和安市城能一樣嗎?” lt;div style=quot;text-alig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