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0節
在這個世上,他比其他洛氏子的權限更高,有更多的奇異,但有些東西,是不應該被知道的,所以他不能說出來。 比如生死,比如陰陽,比如幽冥。 洛玄夜在一句“天機不可泄露”中惶然離開,他今天本就不該來靈天閣。 但他來了。 …… 洛蘇此番要見的不僅僅是李承乾,而是李淵和李世民所有的兒子,也就是現在大唐的一眾親王,李淵是真的能生,光是兒子就有二十多個,尤其是后來生出來的弟弟,讓李世民很是頭疼。 李世民經歷了玄武門之后,就不愿意再讓人挑天家這方面的問題,所以只要不是大錯,他是不愿意去干掉自己這些兄弟對皇位完全沒有威脅的弟弟的。 在門閥時代,重用宗族是最關鍵的一步,所謂姻親故舊,宗族自然是最親的宗親,就算是李世民貶斥宗族,但實際上,從李淵死后,李世民依舊將自己的所有弟弟都封為親王來看,他對宗親依舊是非常依仗的。 既然如此,那洛蘇自然要好好考察一番,看看還有沒有李恪這樣的人才,最好是在李世民的兒子中,這樣之后也好安排。 洛蘇見這些親王,李世民自然是知道的,他也問過洛蘇要做什么,洛蘇指了指北邊說道:“看看宗族之中,還有沒有燕王恪這樣的人才?!?/br> 早就分封念頭的李世民,立刻就明白了洛蘇要做什么。 二人唯一的區別在于,李世民是準備讓諸王和功臣,在大唐國中世襲鎮守州縣,就如同當初的漢朝靖難諸侯。 而洛蘇是要往外封,就比如燕王恪那樣。 但。 分封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不是隨便派個人出去就行的。 每一個分封的名額,都代表著大量的財富流出,就像是嫁女兒給嫁妝一樣,要從大唐國庫中掏出大量的財富,所以分封要有成果,否則就是給別人白白送大禮包。 當初姬昭和洛蘇兩次大行封建,都是斟酌了許久,才選定的地點和人選。 現在形勢更加復雜。 燕王恪是洛蘇認為現在諸親王中,唯一一個能應付漠北那種危險的親王,其他的李世民的兒子,都不行。 洛蘇對分封很有經驗,所以他要親自來考察這些人。 至于為什么不考察李孝恭和李道宗這些人…… 因為,李世民不會把他們分封出去。 ———— 太宗諸子,燕王恪、魏王泰最賢,其余諸子,寥寥也?;蜣坝谟讜r,或乏善可陳,國師俱見之,而燕王恪鎮北,魏王泰鎮東,余者以子弟作藩,磐石維城者,有名;驕侈取敗者,無后,國師言曰:高祖諸庶子,及天子諸庶子,生死不過一人,于天下若一鴻毛?!短茣じ咦嫣谥T子列傳》 第913章 洛蘇談分封 靈天閣中,當洛玄辰知道洛蘇想要再次行封建時,他大驚失色,而后立刻回想起了,當初他提出科舉制度后,為什么洛蘇會用憐憫的眼神望著他。 封建大興和科舉大興是極致沖突的。 科舉走到最后,一定是穩定的壓制一切的文官政府,這不是簡簡單單的重文輕武的國策就能夠說得通的。 即便不搞重文輕武,文也是大多數人乃至于大多數貴族的第一選擇。 略微對比一下,就知道文比武的優勢大在哪里—— 明顯的上限更高,可以一路升到宰相。 沒有生命危險,不需要打仗,不必擔心隨時死在戰場上。 不需要前往苦寒之地戍守立功,可以待在中原的花花世界。 將門的傳承也不穩定,太過于吃天賦,而且戰爭屬于零和博弈,更強的天賦者通吃一切,失敗就是死,政壇就不是這樣,可以容得下更多人,就算是一時失敗,也有重來的機會。 山東士族和江南士族等這些士族,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證明了,詩書傳家的重要性,那些戰場上顯赫的人都已經化成灰了,他們還活著。 更不必說,在幾乎所有人的潛意識中,才華橫溢講的就是詩詞歌賦,治國理政,而不是行軍打仗。 即便是在如此尚武的大唐都如此,一直對外開拓陷入凝滯,那文官必然將輕而易舉的壓制武官,這是客觀事實,而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況且文官政府比軍政府更為優秀,所以在一個大國中,文官政府是最終注定的結局。 洛玄辰或者說是洛氏,當然知道這些。 能夠對抗文官的,不是同樣拔擢起來的武官,在未來注定沒有大規模戰爭的時候,尤其是君王對軍隊的掌控力下降后,會更加信任不會造反的文官,武官是肯定要被壓制的。 能對抗文官的,是世襲貴族,或者說,這群人對抗的是從科舉中走出來的文官。 貴族走的是另外一條路。 科舉文官不依靠血緣傳承,貴族依靠血緣傳承,當初邦周的時候,那些世襲的貴族,在變法中,被士剝奪了特權,取消了世卿世襲制度,最后軍功貴族和士人成為了時代的主角。 而科舉就是一種最極致的士,能考上的就是牛,考不上就連上臺面的資格都沒有,這就是科舉! 一個來源最廣泛,最能將人才選拔出來的制度,一個勝過以往所有選官制度的制度,一個最為公平的制度,一個只以才能,不以其他作為評價的制度,任何一個國家想要穩定的傳承,都注定會走上的道路。 即便是洛蘇,也會摸著洛玄辰的腦袋說,“科舉制度,這是會萬古流芳的,先進的東西,終將會流傳在諸夏的土地上,綻放出它的光彩?!?/br> 洛玄辰有些艱難的說道:“但它將要迎來打擊了,正如您說的,即便我是對的,但和您的計劃撞上去,我也是錯誤的,因為它不合時宜?!?/br> 洛玄辰的聲音很是低落,洛蘇曾經教過他,這讓他對大唐做出過一個精準的判斷。 那就是大唐的社會環境,經濟基礎已經徹底開始向平民過渡,平民可以登上政治舞臺,不是像漢朝那種表面上有白衣卿相,實際上處于貴族社會的平民政治。 而是平民大規模的參與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治,獲得和貴族相差無幾的出仕機會,并且不會在政治上,遭受歧視。 他的判斷沒有問題,尤其是雕版印刷的出現,和紙的成本降低,從經濟上和政治上,都成熟了。 按照正常的歷史進程發展,只需要一步步的去奪取屬于平民的政治權力就足夠了,就如同數百年的春秋戰國一樣,結果是注定的,那就是人才井噴的平民階層,會將貴族階層打的滿地找牙。 正如當初的士階層,將卿大夫階層打的滿地找牙一樣。 但洛蘇出現了。 他要開分封。 開分封意味著什么? 開拓。 在外面開拓和中原開國可是不一樣的,僅僅給好處費可不行。 天高皇帝遠的地方,如果不能結成極其緊密的利益共同體,那一起出去的人,絕對不會介意,換一個老大。 換句話說,在那種環境中,還想玩中央集權,就是做夢,但凡是出去的人,一定會要求土地和人口。 而且實際上并不需要他們主動要,因為出去的那些領袖,會自己“主動”給,畢竟出去的人不是一個,你不給,他們自然會找愿意給的一起打天下。 這種情況下,會造就一大批真正的大貴族出來,最上面的是王,然后一層層的下去,全部都是有自己土地的貴族,封土建國,如是而已。 洛玄辰都不用猜,就知道老祖宗肯定會選擇這種方式,因為這種方式開拓起來最快。 這叫做跑馬圈地,你打到哪里,打下哪里,哪里就是你的,能最大限度的激發戰斗激情。 但最后的結果是造就一大批的生來高貴的貴族。這些貴族的存在,會嚴重阻礙科舉的上升空間,畢竟這些貴族,天子不可能放任他們就在外面,日后肯定是要召回來一部分的。 否則兩三代互相之間就不認識了。 現在天子李世民不就在將自己的meimei和女兒嫁給功臣,以后這種聯姻更是不知道有多少。 那些人會將大唐七七八八的官位都占據一空,洛玄辰一想想那種場景,簡直有種不寒而栗。 他忍不住問道:“老祖宗,有沒有其他的辦法呢?經過了這么多年,才有了現在的成果,一朝回到千年前,是不是代價太大了?!?/br> 洛蘇聞言沉默了一瞬后問道:“你說我勸天子把燕王恪分封到漠北的時候,想沒想過以后肯定會有血雨腥風?” 洛玄辰啞然,而后低聲道:“圣明無過您,您當然知道?!?/br> 洛蘇長舒一口氣道:“是啊,我知道,但我還是要這么做,你當宰相當了也許多年了,罷相兩次,起復兩次,卻還是沒有搞懂一件事。 你記住了,永遠不要想著兩全其美。 這世上沒有兩全其美的事情,任何一道政策都會在以后帶來糟糕的結局。 分封的壞處,我比誰都清楚,但分封的好處,我也比誰都清楚,在我決心做一些事情的時候,我就不會再去考慮它的影響。 那只不過是庸人自擾。 分封就是這樣一件事,這個世界是不斷向前的,我說你提出的科舉制度,注定會大放異彩,這是注定的。 但諸夏取得足夠的土地,卻不是注定的。 家族得到足夠的底蘊去維持接下來的這么多年,也不是注定的。 我來給你講一個例子。 在你的面前,有一塊黃金,得到它,你將得到極其可觀的財富,它就在這里,不會移動,等待著你。 在另外一邊,有另外一塊黃金正在不斷地翻滾,但是你必須立刻去追,否則它就會掉下懸崖,再也找不到。 你會怎么選擇?” 洛玄辰沉聲道:“我會去追那一塊翻滾的黃金,追到之后,再回去拿之前的那塊黃金。 老祖宗,我明白您的意思了。 分封需要天時地利人和,而現在大唐讓您看到了這個天時地利人和,所以您寧愿犧牲其他的東西,也要鋪開這個分封的大幕?!?/br> 洛蘇在靈天閣中踱步,微微感慨道:“我來到大唐,擔任這個國師,推動分封就是我最大的使命之一,我當初游歷天下,就是為了這一天,大唐沒有讓我失望,先后解決了冬突厥和西燕后,我就知道時機成熟了。 所以我勸天子將燕王恪送到了漠北去,目的不僅僅是讓漠北部族漢化,還是為了穩住漠北,不要打擾之后的大計。 早在十幾年前,我就將玄奘送到了西域,現在的結果,還是比較讓我滿意的。 我們洛氏能夠從這里面撬動多少的氣運底蘊呢? 一定很多。 我們需要更多的底蘊,需要更多的氣運,繼續加深我們在李唐的存在,李唐建國的那一份基本上吃完了。 你晉升國公給予的底蘊就不夠多。 我猜測,在大唐不斷蓬勃發展的時候,只要我們能參與其中,就能得到大量的氣運底蘊。 大唐變的更加輝煌,乃至于超越漢朝,我們洛氏也變得輝煌,這難道不是一件雙贏的好事嗎?” 洛蘇從來沒有忘記自己降世的一個大目標,就是讓洛氏枯竭的氣運底蘊再次豐盈起來,所以他的布局很多時候都在往攫取氣運點的方向走。 讓洛玄星幫助燕王恪是這樣,讓洛玄奘去西域是這樣,現在準備大開分封也是這樣。 lt;div style=quot;text-alig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