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7節
進了太極殿,二人便聽到張婕妤在殿中發脾氣,因為李淵的庇護,她倒是還沒有死,李世民也懶得因為她而和李淵關系更加緊張,但李秀寧立刻就有些不滿,一身宮裝走進,含沙射影道:“什么人在太極殿喧嘩?這等無禮,以為這里是市集嗎?以為自己是叫賣的商販嗎?” 張婕妤剛想回嘴,見到是李秀寧和洛玄夜,當即有些訕訕的閉住了嘴,也不見禮,往后殿去尋李淵了。 “平陽長公主、周郡王求見!” 宦官的聲音高高吊起,拖著長長的尾音,“宣!” 伴隨著李淵的聲音,二人抬步走進殿中,太極殿本是皇宮正殿,是議論政事宣讀敕書之地,金碧輝煌,所以李世民一直想要搬到這里。 但現在李秀寧所見到的場景卻不是如此,模樣或許未曾大變,但因為主人李淵的緣故,這里似乎籠罩著一層揮之不去的陰霾。 細微的陽光透過重重殿宇的縫隙,稀疏的灑落在庭院的角落,這里的供給已經不再復往昔的充裕,所以大部分的殿宇都昏暗著,偌大的宮室,非常寂靜,燭火搖曳之間,映照出空蕩蕩的大殿和回廊。 二人一眼便見到了須發略有些潦草的李淵,原本那張威嚴莊重的面容上刻上了歲月的痕跡,或許是權力失落的無奈。 李秀寧上前,叩首在李淵的面前,泣聲道:“父親,女兒來看您了,您瘦了?!?/br> 這頗為類似普通人家的稱呼,讓李淵很是觸動,他上前將李秀寧扶起,然后撫摸著她的頭道:“秀寧啊,你能來看朕,朕很高興,朕很高興,二郎和三郎好久沒有來過了?!?/br> 李秀寧安慰道:“三郎在外鎮守,陛下日理萬機,諸事繁多,想必是沒有時間?!?/br> 李秀寧和洛玄夜坐在李淵對面,說著一些閑話,給李淵講一講現在外間的情況,當聽到洛蘇也出山幫助李世民后,李淵本就不再高大的身軀幾乎在一瞬間又佝僂了幾分。 聊了不多時,洛玄夜和李秀寧留在太極殿用晚膳,洛玄夜屏退左右,終于提出了此行的目的,李淵當即又驚又怒道:“朕保不住皇位尚且罷了,難道現在就連一間宮殿都保不住嗎?何以至此?” 洛玄夜沉聲道:“父皇,太極殿不是一間宮殿,如果您想要宮殿,陛下可以為您修建一座比太極殿更壯麗的宮殿,太極殿是帝國的象征,它代表著大唐的正統,代表著陛下的正位,現在您居住在這里,陛下就不能南面而王,這難道是父皇您想要看到的嗎?” 李秀寧也規勸道:“父親,人到了您現在這個年齡,所想的難道不就是承歡膝下,現在陛下、三郎和我,就是您僅有的子女。 難道您不想讓二郎取得盛大的功業嗎? 他創造的功業再盛大,這也是大唐,是您所建立的社稷啊。 父母不為子女計,卻要爭鋒,這又是何道理???” 洛玄夜又道:“父皇,您一向疼愛平陽,對臣也是仁至義盡,所以一直以來,雖然身處貞觀之世,但我和平陽都念著您,這宮中珍玩和孝敬,有一半都是從我二人的食邑中奉獻。 如果不是于國有利,于天下有益,我們又怎么會出現在這里,父皇,還請多多思慮啊?!?/br> 一個講道理,一個打感情牌,這就是李世民為什么找洛玄夜來,李淵聽著洛玄夜所說,又望向李秀寧那張掛著淚珠的俏臉,只覺悲從中來。 他本來是可以享受天倫之樂的,但現在卻全毀了,好歹現在還有平陽在,就不要讓平陽也跟著傷心了,他嘆息一聲道:“唉,你們去回稟二郎,朕同意搬離太極殿,讓二郎好好治理大唐?!?/br> “父親英明睿智?!?/br> 洛玄夜和李秀寧對視一眼,而后便陪著李淵吃飯,但席間的氛圍已經有些差,飯后,二人正要聯袂離開,突然身后傳來李淵蒼老的聲音,“秀寧?!?/br> 已經走到殿前門檻處的二人聞言頓住腳步,齊齊轉身,李淵那張蒼老的臉,在燭火的映照下,竟然有種蕭瑟孤獨的感覺,李秀寧低聲問道:“父皇?” 李淵的聲音并不高,甚至有些低沉,“多來看看我?!?/br> 李秀寧的身軀顫抖了一下,泣聲道:“父皇,會的,女兒會常來?!?/br> 說罷立刻轉身離開,洛玄夜作揖后,連忙跟出去,二人上了馬車,李秀寧有些失神問道:“夫君,你說父皇……” 洛玄夜握住她有些冰冷的手,溫聲安慰道:“秀寧,這已經是最好的結果,日后多陪陪父皇就可以了,其余事,不可逾越,日后或許有父子和解的機會?!?/br> 是啊。 已經是最好的結局。 二人先去皇后那里,李世民也在,洛玄夜微微點頭,李世民眼底閃過一絲喜色,長孫氏依舊溫婉,輕笑道:“長樂有些累,先睡了?!?/br> 長樂公主還小,自然和體力充沛的洛君成不同。 李世民摸摸洛君成的頭,他是洛君成的舅舅,對自己jiejie的這個獨子,他很是喜愛。 洛君成才十歲,身上就已經掛上了正四品上的武散官,忠武將軍。 李世民準備等他和李麗質成婚后,就調他進入千牛衛,做千牛備身,到了合適的時候,就讓他出外征戰立功。 “皇姐年紀還不算特別大,僅僅只有一個兒子,還是略有些少,洛氏嫡系凋零,皇姐應當再要一個才是,現在天下歸朕,不必擔心了?!?/br> 李世民最后一句話略有些心酸,當初因為爭斗太過于激烈,生下李承乾、李麗質和李泰后,李世民和長孫氏就沒有再生孩子,現在才又有多生育幾個的計劃。 李秀寧點頭,這也是她的計劃,現在她和洛玄夜只有一子一女,這絕對不夠,洛蘇擴展嫡系數量,多支主脈并行,讓他們多生,多生才能生出天才來。 洛玄夜二人也沒再留在宮中,帶著洛君成離開。 …… 太極殿中,李世民終于坐上了自己心心念念的位置,政事堂諸公按照位次左右列坐。 洛蘇本來沒想來。 洛蘇對自己在唐朝的定位很清楚,他只做大政規劃?,F在他定下了初期幾年的大致方向,那除非李世民來問,否則他是不會去參與具體事務的。 他所要做的是,確定大唐下一步的計劃,即在王道仁政取得一定效果后,天下已經有一些恢復后,大唐又該去往何方。 但李世民說此番要討論一番關于三省六部制度之事,涉及到君權和相權之事,洛蘇知道自己決定不能缺席。 李世民知道洛蘇為何而來,他也不浪費時間,直接就說道:“今日諸卿都知道本來要討論政策施行的情況,這等細枝末節,國師本不愿意前來。 朕與國師說,今日談論三省事宜,所以國師前來論道,諸卿且聽之?!?/br> 言罷,便請洛蘇出言。 洛蘇侃侃而談道:“自古一國能治,蓋由君臣之為,臣之首為相,相佐邦國,賢則國盛,不賢則敗。 一個王朝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就是宰相制度,所以今日天子請我來此講宰相之制,我欣然而至。 秦朝之前的邦周,和如今制度相差太多,我便不提,從秦朝開始,一直到后來的漢朝,相國、丞相權力極大,幾乎總攬全國政務,這保證了在天子沒有足夠能力的同時,丞相可以輔佐邦國運轉,但問題在于,如果丞相也出問題,沒有能力呢? 天子曾經和我談論過隋文帝的問題,天子可還記得當初是如何說的嗎?” 李世民當然記得,立刻說道:“隋文帝幾乎所有事都自己決斷,他非常的勞累,但是出現的問題卻越發的多,隋朝的滅亡固然是隋煬帝的過錯,但他在執掌國朝的過程中,也有很多錯誤?!?/br> 這就是李世民對隋文帝楊堅的評價,洛蘇很是認可道:“楊堅已經算是資質很高的君主,他的能力很強,但即便是他,也會犯下許多的錯誤,他越是勤政,犯下的錯誤就越多,最終這些錯誤,都有可能會成為葬送帝國的元兇。 天子是我見過最聰慧英明神武的,你們都是跟隨天子一路走來的近臣,天子這些年犯過的錯誤多嗎?” 群臣聞言都不說話,只有魏征朗聲道:“雖然不曾跟隨陛下征討天下,但武德后期以來,僅僅數月,天子就有三錯,以此觀之,錯漏不少?!?/br> 李世民聞言心一梗,魏征,可真有你的啊。 算了,自己選的人。 洛蘇笑了笑,魏征的確是個人才。 他繼續朗聲道:“一個人是不能統觀全局的。 三省制度,將丞相的權力分到眾人身上,所有的政令,經過三省長官的反復商議。 一群最聰明的智者,就是諸位,對每一條政令都以自己的智慧,去提出意見。 一個人會出錯,如果一群人都出錯的話,那就是解決不了的問題了。 隋朝有三省制度,但那個三省制度是空的,楊堅和楊廣都不重視三省,而是乾綱獨斷,不能發揮這個制度的作用。 所以未來大唐所應該具有的制度,無論是叫做三省,還是其他的名字,所要堅持的原則只有一個。 集合眾人的智慧,而不是一個人的智慧,去治理一個天下。 除非那個人一直對,一直對,從未出過錯?!?/br> 洛蘇所言對幾乎所有人與會的宰相來說,都是一種鼓舞,他們從未如此清晰的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以及自己身處的位置,對于帝國的不可或缺。 在過去的數百年中,伴隨著靖難諸侯的消失,那種主人翁意識,已經消失了,宰相成為了權力的工具,而現在洛蘇告訴君主以及臣子,宰相和天子在某種程度上是一樣的,只不過宰相可以換,天子不能換而已。 李世民天賦很高,他一聽完洛蘇所說,立刻就問道:“國師,如果這樣的話,那三省政事堂宰相看待天下的視角,豈不是要一致?” 洛蘇對李世民的敏銳給予肯定,“沒錯,政事堂的宰相可以私人關系不好,但觀念要類似。 君主在拔擢宰相以及黜落宰相時,不應該以私人喜好去做。 譬如現在大唐要行王道仁政,那政事堂中的諸位宰相,就要心往一塊使,而不是將那些會破壞政策的人放進來?!?/br> 群臣若有所思,房玄齡問道:“國師,正如您剛才所說,隋文帝楊堅和隋煬帝楊廣,對三省視而不見,我大唐又該如何避免呢?” 洛蘇回道:“自古以來,對于宰相到底有什么權力,實際上并沒有明確規定。 對于天子應當有什么權力,也沒有明確規定。 天子理論上應當有無盡的權力,但現實中,卻總是會引起禍患。 天子曾經和我講過此事,讓天子自己來說吧?!?/br> 李世民清了清喉嚨,鄭重道:“朕前些時日和國師相談,偶有所得,從今日起,天子詔令不經過中書省和門下省的通過,加蓋中書門下大印,就視作非法,下面的官吏可以拒絕執行。 朕希望可以用這種方式,來防止亂命的產生,防止朕做出錯誤的決定,造成大的危害?!?/br> 這下殿中頓時有sao動,魏征的眼睛睜的大大的,心中浮現出一句話,建成太子,你輸的不冤啊,一個為了天下,能夠主動規范君主權力的人,你憑什么和他斗呢? 李世民所做的,很不一般,他能做出這個決定,說句實話,是洛蘇也為之震撼的,真不愧是他看中的第一圣王之選。 君王如果真的想要做什么,僅僅憑借這個政治慣例,臣子們自然是攔不住的,沒有任何制度能防得住楊廣這種人。 但這個制度對于中等以及之上的君主,幫助就太大了。 比如現在李世民在氣頭上,下達了一個命令,按照過去的慣例,官吏接到詔令后,是做還是不做呢? 不做就是不尊奉旨意,做了但這明顯是亂命。 而現在,李世民在氣頭上的詔令,在中書門下那里就過不去,那下級尚書省接到詔令后,就可以說一句,“未經中書門下,何以為詔?” 沒有經過中書省和門下省的,算什么詔書,這是亂命。 等到李世民氣消了,這件事也就算是過去了,這就是這個制度的可貴之處,這是一種相權對君權的制約。 宰相之間互相制衡,宰相和君主之間互相制衡,一群人互相監督對方,一群人互相補充對方。 穩定而有效。 即便以洛蘇通貫古今的眼光來看,他也找不出一種更好的宰相制度了。 殿中的宰相皆深深拜服在李世民面前,“陛下英明神武,臣等數遍史書,不曾見之?!?/br> 李世民很高興,他一向以誠待人,甚至想要給跟隨自己的諸位將軍,世襲刺史,這相當于當初大行分封。 李世民對于權力看的很清楚,并不是一定要全部把在自己手中,他只拿自己能掌控住的。 多余的、管不過來的,就分出去,他認為這樣才能治理好國家。 不得不說,這種想法很是先進,隋文帝那種把所有權力都攬到手中,結果最后干不過來,頻頻出錯最終禍亂天下百姓的行為,李世民是相當鄙視的。 李世民見到諸位宰相都稍微平靜了一些,便對洛蘇道:“煩請國師繼續為諸卿講述?!?/br> lt;div style=quot;text-alig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