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8節
李玄霸。 …… 李軌和西突厥之間的戰爭,爆發的極快。 西突厥動用了超過十五萬的騎兵,驅趕著大量的牛羊前往進攻涼州河西四郡。 李軌直接人都傻了。不知道西突厥發的什么瘋。 等到西突厥的檄文到了河西,他才知道發生了什么,只能一方面暗自痛罵,一方面給西突厥的神圣可汗阿史那塞寫信,說自己絕對沒有罵他是胡人。 “君為諸夏貴胄,朕亦為諸夏貴胄,同立于素王青天之下,應當攜手,平定諸胡,不當自殘?!?/br> 但阿史那塞根本就不信,當著所有人的面說了一句,“這些中原人,壞得很。 他們不崇信素王。 據說在中原,就算是辱罵素王,也沒有律法的懲戒,簡直,簡直……” 他竟然從腦海里面,找不到一個足夠臟的詞,來形容這件事。 “狗娘養的!” 下面有臣子接上話,雖然覺得程度太輕,但阿史那塞還是順著說道:“沒錯! 必須要狠狠地教訓這個李軌,而且他有什么資格稱帝? 和本可汗平起平坐?” 與此同時,李唐也在針對李軌,而且是從兩方面一起。 一方面有涼州安氏說能夠平定河西,獻給大唐,這是從內部瓦解。 一方面,李淵正在抽調關中折沖府,隨時準備讓李世民掛帥出征。 在這種內憂外患之下,本就在河西不太得人心的李軌,很快就支撐不住。 簡直如同天選一般,李唐就這樣不費吹灰之力的,又得到了一片廣袤的土地。 雖然不是產糧地,但確實一塊可以養馬的土地,最重要的是,得到了整個涼州。 李唐在西邊的邊境從長安之外三百里,推進到了長安之外一千五百里! 李唐終于可以沒有太大后顧之憂的東出,不必擔心大軍一動,長安空虛,直接被西涼國偷襲后方。 前提是解決洶洶而來的西突厥! 本就準備著征討西涼國的大軍,這下有了用武之地。 李淵以李世民為行軍元帥,又任命十大行軍總管,率領三萬關中諸衛府府兵出河西。 面對突然投降大唐的李軌,阿史那塞是有些懵的,他還沒用力,怎么涼國自己就倒下了? 等到得知唐國出兵的消息,阿史那塞就有些猶豫,要不要繼續和唐國大戰,他匆忙出兵,準備不足,不可能打進關中,況且他現在還沒有攻下河西的任何一座堅城,根本就不能向前推進。 “可汗,我軍匆匆而來,沒有必要和中原死磕,前些時日大祭司曾經說過,在神廟之西,原來康居所在,有不信仰素王的異教徒,應當剿滅,我們應該回到神臨王廷,在素王神圣之地,舉起王旗?!?/br> 在他猶豫的時候,又有人開始勸他撤兵,對于很多西域人來說,不是特別想要進入中原。 他們習慣了草原上的生活,而且西域什么都有,他們想要往西以及往北去占據更多的草原,而不是去中原爭斗,在他們的印象中,中原很危險。 阿史那塞沉思著,想來想去,除了去素王埋葬之地外,好像沒有什么必要進入中原,現在西域尚且沒有統一。 那就回去! 他下定了決心,就毫不猶豫,手中持著綴滿寶石的彎刀,在大帳中站起,“告知唐軍,讓他們殺死李軌,將李軌的頭顱送到我的汗帳,本汗便會退軍!” 當李世民開始準備戰爭的時候,便得知了阿史那塞的要求,眾人一下子都愣了。 這西突厥可汗的腦子? 李世民立刻反應過來,大聲吩咐道:“派人去把李軌追回來,不用送回長安了!” 在接手涼州后,李世民就把李軌押送回了長安,最后等待李軌的唯一結局就是被斬首,現在既然有用,那就不用浪費,直接殺了送給阿史那塞。 阿史那塞拿到李軌的頭顱之后,立刻將之踩到了腳底,頗為猖狂的笑起來,而后又說道:“找人將他的頭顱給本可汗做成夜壺,以后本可汗就用這個,讓所有曾經侮辱本可汗的人知道,這就是得罪本可汗的下場?!?/br> 在用李軌的頭顱泄憤之后,阿史那塞果然依照先前的約定,痛苦的撤軍,李世民本來只不過是試試,沒想到還真的會如此。 這一場應該算是勝利的戰爭,來的莫名其妙,大唐就這樣白白得到了一片土地? 無論愿不愿意相信,無論是不是上天的眷顧,但這就是事實,就如同當初蜀地歸附的時候,這一刻很多人都覺得,或許上天真的是眷顧大唐的。 對于大唐而言,最難的幾步,都很順利的,在兩年之內就完成了。 李世民重新布置了涼州的防務,以防止未來西突厥的卷土重來,無論是他,還是其他任何人,都沒有絲毫的和西突厥作對的想法。 如果將天下的各個區域定一個級別的話,那身處邊陲的西域,在統一天下的各個板塊中,無疑是不重要的。 只有在天下統一之后,才有取得西域的價值,現在即便是拿到了,想要從西域調兵,那也太難了,幾乎是對統一天下,沒有什么幫助的。 現在整個大唐,從上到下,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迅速的東出,就如同無數次曾經東出統一天下的王朝一樣,快速的得到天下。 …… 在李世民回到長安后,很快就得到了一個不太好的消息,李元吉所鎮守的太原,和劉武周打起來了。 那個一直盤踞在晉陽的劉武周,終于是下定了決心,要奪取晉陽,這是一件相當可怕的事情,這說明劉武周和突厥已經達成了一致。 他已經不太擔心突厥會抄了他的后路,甚至可能,突厥也會出兵幫助劉武周。 這很合理,因為突厥應該是反應過來大唐不想和他們合作了。 “突厥發生了內亂,自顧不暇,所以劉武周乘勢南下?!?/br> 幸好,情況沒到最糟糕的情況,只有劉武周,沒有突厥人,這算是不幸中的萬幸。 李世民率領的大軍雖然沒有打仗,但是從長安一路到河西走廊,來回經歷了長時間的行軍,必須要進行休息。 而且劉武周雖然來勢洶洶,但太原畢竟是老家,李唐在那里有深厚的統治基礎,還布置有重兵,劉武周想要攻下,并沒有那么容易。 正如李淵所說,“劉武周以區區之地,竟然敢進犯我大唐兩千里的疆域,他不過是找死而已。 待我大唐稍微恢復一點,只要太原守住,區區劉武周,敗亡將是他唯一的結局?!?/br> 是的。 只要太原守住,劉武周得不到大糧倉,他就成不了什么氣候。 但太原能守住嗎? 大多數人都認為可以守??! 晉陽那可是一座堅城,可以說,整個天下的州治中,能比晉陽還堅固的城池,都不多。 除非用水攻,否則想要攻下晉陽是很難的。 水攻哪里有那么簡單,那除非是絕對的碾壓,軍隊已經將城池徹底包圍,那種情況下,才能讓攻方順利的去挖掘河道。 就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回到了長安城,帶來了一個驚人的消息! …… 這個人叫做——李元吉。 他的身份則是大唐皇帝嫡四子,楚王。 他身上的職位則是太原晉陽留守,任務是守衛晉陽,李唐的龍興之地,大本營,也是整個河東的樞紐。 他為什么會回到長安呢? 因為晉陽丟了。 他所守的晉陽丟了。 所以他直接逃了回來,還帶著自己的妻妾和孩子,以及那些珍貴寶物,就算是回來的路上,他也還在享受。 晉陽是怎么丟的? 他感覺打不贏,面對來勢洶洶的劉武周大軍,尤其是麾下的宋金剛太猛,于是他騙了晉陽的守軍,說出城偵查,然后直接逃之夭夭。 晉陽未戰而降! 在晉陽丟失的同時,從晉陽開始,宋金剛一路攻城略地,速度比起當初李唐拿下河東還要快。 真不愧是關隴門閥的優良傳統。 弘農楊氏拿不下弘農,晉陽李唐守不住河東。 長安朝廷陷入了呆滯之中,這楚王李元吉怎么? 李淵整個人的腦瓜子都是嗡嗡的,他想要狠狠地訓斥李元吉,但最后還是克制住了。 這么慘烈的失敗,必須要找到一個責任人才是! 這個人當然不能是李元吉,那可是他的兒子,如果處罰李元吉,先不說李淵不忍心,畢竟他這么護犢子,還可能會傷害他的威望。 那就只能讓李元吉麾下的臣子背鍋了,但這口鍋,一般人是背不動的。 王府中最重要的官職就是長史和司馬。 當初李淵當唐王的時候,裴寂是他的長史,劉文靜是他的司馬。 后來李淵當了皇帝,這兩個人就直接成為了宰相,可想而知這兩個職位的重要性。 能夠給李元吉背鍋的,只能是這兩個人,但這兩個人也不能隨便罰,要看身份,李淵的典型做法。 皇族的人是不能動的。 他想要讓人背鍋,但是李元吉的屬下卻不愿意背鍋。 這口鍋背下來,不說以后飛黃騰達,可能就沒有以后了。 這就搞得李淵很難受。 最后只能悻悻的向群臣說道:“雖然朕知道楚王司馬有錯,但決策不是一個人做出來的,朕以為,如今的當務之急是,先考慮如何奪回河東?!?/br> 李元吉這回事就當作沒有發生,冷處理掉,很多人有些不忿,上次薛舉的時候,李淵可不是這樣處理的。 戴罪立功的劉文靜和殷開山都被訓斥了一番,其余沒什么功勞的更是被處理。 這么雙標的做法,讓李淵失掉了不少人心,不過李淵并不在意,君臣名分定下的好處就是,就算是臣子對皇帝不滿,但只要不到根本上,就不會有什么反噬。 這是君王天生的特權,對臣子的功過雙標。 就在李唐朝廷還想著如何處理李元吉時,劉武周麾下大軍在宋金剛的率領著,已經快要攻下河東郡,和李唐隔著黃河對望了。 lt;div style=quot;text-alig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