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4節
但慕容恪卻不同意,還用那些大道理壓她,說什么現在燕國疆域不夠大,人口不夠多,如果全部都封給諸王和諸公侯,再加上士族隱匿的戶口,那朝廷可以使用的兵卒就會特別少,那樣對國家社稷是不利的。 這就讓她很是憤慨,自己不過是給兒子們要封地而已,這有什么不對的,而且偌大一個燕國,怎么可能封幾個王就沒有土地和人口了。 況且封了王之后,她的兒子們依舊可以率領大軍給大燕作戰,又不是封過去之后,就不算是大燕的子民了,現在早就不是邦周時期的那種裂土封疆了,就藩而已。 所以太后就覺得這是慕容恪故意針對她,尤其是發生了慕容垂這件事后,她就更憤怒了,原來你慕容恪不是不愿意封王,你是不愿意給外人封王,給你自己的弟弟封王的時候,非常舍得。 河東郡??! 一個河東郡比一個并州還要富庶,比一個并州的人口還要多,地理條件也優越到了極點,這么好的地方一封,再加上慕容恪的太原郡王,慕容垂東可進并州成割據之勢,西可進關中,成西秦之勢,可謂是得天獨厚,你慕容恪安的什么心? 雖然太后沒有將這些話明著說出來,但她內心中就是這么想的,懷疑,深深的懷疑,對任何可能奪取皇位的人都抱有懷疑。 見到太后是真的憤怒,她的兄長拱火道:“太后,不如向河東傳令,說是前些時日卜卦,說現在妄動刀兵,對我大燕的國勢不利,甚至可能會影響我大燕的國運,然后將慕容恪召回來。 這樣慕容恪不能繼續在河東立功,慕容垂的功勞也可以分給幾個人,或者將河東郡王的位置縮小一些,總之不能讓他們占據河東郡。 現在魏國在河東郡苦苦支撐,不堪一擊,誰去都能夠獲勝,等到將慕容恪叫回來,臣愿意率領大軍去征討河東郡,一定能夠立下大功,到那個時候,倒要看看慕容恪還拿什么來阻礙我們。 而且太后你還能將皇次子和皇三子封在河東,一個封晉王,一個封河東王,再加上一個我家的郡公,倒要看看區區一個太原郡王,能夠掀得起什么浪花來。 待過幾日的大朝會,臣會找人反對這件事,太后不必擔憂?!?/br> 不僅僅他一人,太后身邊親近的宦官也適時的助攻,慕容恪這個人在政壇上有些人品好,自然就會招惹一批人,這甚至都不由他自己能夠決定。 燕國太后本就不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她這種人實在是太過于多見。 很輕易的就能夠相信謠言,很輕易的就會被調動情緒,很輕易的就會認定一個事實,很輕易的就會相信那些貌似有邏輯的話,這種人,在任何時候,就只會是那些聰明人的炮灰和工具,去完成一件又一件別人想要利用的事。 在這些聲音中,燕國太后已經有些無法理智思考了,她最后的顧慮還是慕容恪的積威,讓她最后遲疑的說道:“還是等朝會上看看其余大臣如何說,大戰一起,不是那么容易停下來的,我一個婦道人家,哪里懂這些呢?” 話雖然這么說,但她的精神早就已經動搖,這一點自然被其他人所掌握,jian計將要得逞的目光出現在所有人眼底,還帶著一絲絲的陰狠,慕容恪啊慕容恪,你不是天下無敵嗎? 你不是驕傲至極,看不上我們這些人嗎? 等到你身陷囹圄的那一天,我倒要看看你還怎么擺出你那副臉,用那些蔑視的眼神望著我。 陰影落在皇宮中的每一處,無論是魏國還是燕國,傳說中皇宮是天下最輝煌的所在,但細細看去,卻只能從這里看到無數的骯臟和陰謀。 …… 大朝會的時間終于到來了,本來群臣以為就是一次比較正常的大朝會,從河東戰事開始,基本上大事都是圍繞著這場戰爭,直到慕容恪的那封信在朝會上大白于天下。 群臣先是振奮于慕容恪又在河東取得了如此大捷,但緊接著就被慕容恪后面的封賞所震驚,如果這份功勞真的是慕容垂打出來的話,群臣認為這個封賞是很正常的。 慕容垂畢竟不是慕容恪這個偽宗親,他是正兒八經的慕容燕國建立者燕武帝慕容承光的兒子,先帝的親兄弟,當今皇帝的叔父,僅僅憑借這個身份封王就沒有問題,立下戰功封個大郡的王,也算是合理。 在燕國中,血脈和戰功最關鍵,這本就是一直以來的規則。 但朝堂上一半臣子卻低著頭不說話,他們實在是太明白為什么太后和皇帝要將這件事拿到大朝會上商議,這分明就是不愿意給,但是又不好直接拒絕,所以得有人給他們找理由,然后他們再以有人不同意為由拒絕。 但這件事誰敢接? 那些在太后和慕容恪之間中立的官員是萬萬不會趟這攤渾水的,無論是誰都是他們得罪不起的,還是看著雙方斗法就好。 實際上這種朝會上的大事,也就是一次各派系力量的展示,慕容恪一方的官員當然是贊同這個提議,理由也很簡單,先不說這本就是慕容垂應該得到的,就說這筆大封賞到了前線,可以大大鼓舞士氣,對戰事的進行是有極大好處的。 但這個時候,太后的人出列反對道:“陛下、太后,臣有一言,還請諸位靜聽。 自古以來,有論功行賞一說,但都是在戰后進行封賞,又有多少是在戰前就進行封賞的呢? 河東戰事還沒有結束,這個時候就封賞遼東郡王,臣以為是不妥當的。 雖然這么說有長他人志氣之嫌,但臣還是要說,如果后面我大燕遭遇失敗,遼東郡王遭遇失敗,那封賞給他的河東郡王,要不要收回? 堂堂郡王之位,在短短時間之內,封賞又收回,這難道不是對郡王之位的褻瀆嗎? 這難道不是視國家制度為兒戲嗎? 臣以為,不能封賞,待戰后再計算所有的功勞一同封賞,這是臣的一點淺薄之見,卻滿是拳拳之心,還請陛下、太后親鑒?!?/br> 燕國太后眼中滿是驚喜,沒想到自己的兄長竟然能找到這么伶牙俐齒的人,這番話有理有據,真是個極好的臺階可以下。 慕容恪一方的官員見狀自然不可能認輸,況且這番話中當然是有極大破綻的,自古以來,在戰時就封賞的比比皆是,尤其是為了激勵士氣,多的是直接在陣前發軍餉,這根本就不能稱為兒戲。 至于封王又奪爵,這種事難道還少嗎? 有功賞,有過罰,這不僅僅不是兒戲,反而更能讓人對國家制度產生敬畏之心,就算諸侯王都要遵從這個條例,更不必說其他人,可以有效震懾燕國中的其他權貴。 但他們剛想張口,就被有備而來的另外一個人打斷,是監天司監正道:“太后,臣夜觀天象,有熒惑星西移,這是不祥之兆啊?!?/br> 太后心中暗道:“來了,來了?!?/br> 面上卻裝模作樣的高聲問道:“不祥之兆?可有解釋?” 監天司監正躬身肅容道:“啟稟太后,臣測算后,熒惑星往西移動,應在了此番和魏國的大戰上,臣卜卦后,得到的卦象是,在河東的這一場戰爭,就算是最后勝利,對我大燕的壞處也極大,會給我大燕迎來災禍,甚至會影響我大燕的國運?!?/br> “什么!” 殿中已經是一片嘩然,太后難以置信的問道:“你確定嗎?真的會影響我大燕國運?” 監天司監正依舊是肅容道:“臣不能確定,但卦象上是這么顯示的,臣只是因為,應當使太后和陛下知曉,于是告知?!?/br> 太后直接站起身,環視眾人道:“卜卦事大,立刻向西征大元帥,太原王慕容恪發金令,率領大軍,回返薊城!” 回返薊城! 殿中一時寂靜! ———— 魏有承嗣,故有汾水之敗,幾至喪國;燕有jian后,故有金令催迫,未竟全功,自古君昏而臣賢者,何其多也,蓋君者,國之大也?!兜鄯丁?/br> 第821章 慕容??! 金令送抵河東。 燕軍大帳中,一片肅殺之氣,幾乎每個人臉上都充斥著憤怒,眼神在朝廷使者身上游曳,殺機凜冽。 朝廷使者望著慕容恪有些畏懼的說道:“大元帥,太后下令,讓你班師回京,這便收拾一番,隨咱走吧?!?/br> 慕容恪眼神暗沉,坐在帳首頭也不抬的說道:“使者先行回轉稟告太后,戰事緊急,不能回轉,待打下河東后,本王會向太后請罪?!?/br> 使者不敢多言,趕忙離開。 使者剛剛離開營中,慕容恪的部將就忍不住了,咆哮著怒吼道:“jian后,昏君,大軍在外,竟然以如此荒謬的理由讓大軍返回,大燕的朝政就敗在他們的手中。 朝廷上的那群大臣是吃干飯的嗎? 這樣的亂命怎么能夠送到前線,若是讓士兵們知曉,立下大功不僅僅沒有賞賜,還要直接班師,那些貴人就不擔心嘩變嗎? 大王,這等亂命萬萬不可遵從啊?!?/br> 這番話說到了眾人心里,有功不賞,有過不罰,這是人心不公的最大問題。 尤其是燕國軍隊中有不少胡人,這些人作戰是勇猛,但對賞賜也最看重,如果有功不賞,這群人是真的會嘩變的。 慕容恪的性格,他們還是頗有幾分了解的,行事過于光明正大,人品很好,是個恪行君子之道的人,正是因此,他才會越過那些真的慕容氏血親,成為托孤之臣。 慕容恪越是不說話,他們就越害怕。 慕容恪這樣的人,做他的屬下當然是非常好的,畢竟他對下寬容,跟著慕容恪這些年,他們一個個不僅僅在官職上飛黃騰達,而且都富得流油。 但慕容恪對下寬容是因為他這個人比較重感情,面對皇帝的時候,他也重感情,這就很難搞。 作為一個派系的領袖,他是個有情有義的忠臣。 在近百多年的天下中,非洛氏的上一個這種臣子,是漢國的諸葛亮,諸葛亮遇到的是劉禪,劉禪這個人的能力雖然一般,但他對諸葛亮是真的夠意思,會讓人產生一種君臣相得的欣慰感。 但慕容恪現在呢? 只讓人感覺到不值! 慕容恪眼中滿是掙扎,最終還是將金令收在一個盒子中,而后站起身,帶起沉淵之勢,環視眾人沉聲道:“傳令全軍,攻下河東,為我大燕奪取這片至關重要的土地!” 營中眾人皆大聲笑道:“遵命!” 慕容恪選擇了硬頂著金令繼續進軍,勢要攻下整座河東。 第三道金令傳來。 慕容恪掂量著手中金令,慕容垂沖進大營中,沉聲道:“兄長,翼城已經攻下,于高粱亭破魏軍,楊縣、霍縣等地的魏軍投降,東部已經平定?!?/br> 第五道金令傳來。 使者已經換成了太后身邊的內侍,高聲尖叫聲:“大元帥,違抗君命,這難道就是您給陛下的答案嗎?” 慕容恪率領著軍隊越過絳縣,駐扎在董池坡,揮了揮手,內侍便被直接帶走,三日后,望著坡下的遍地尸身,內侍已經嚇的哆哆嗦嗦不敢多言,慕容恪讓他回薊城去報信。 第七道金令到來時,慕容恪正率領的大軍圍困最大的城池之一,安邑,他還是沒有對朝廷的使者發脾氣,只是淡淡的說道:“諸位貴使,如今正是戰事焦灼之時,不如幾位貴使,也前往攻城一戰吧?!?/br> “大元帥,七道金令不能讓你回軍,這軍隊到底是你的,還是大燕的?你還是不是大燕的臣子?” 慕容恪沉聲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貴使還請回吧!” 使者冷哼一聲,當這句話說出口之后,有些事情就不需要再聊下去了,什么君臣之間的關系,都在這句話下,破裂。 當使者離開后,慕容恪第一次深深閉上了眼睛,眉心間出現了疲憊,終究還是走到了這一步。 想要做個忠臣何其難啊。 營中眾將望著慕容恪面上滿是憤懣,卻沒有人說話,慕容垂暗自垂淚,卻不知道說什么才能夠安慰他的兄長。 營中沉默了許久,慕容恪終于漸漸恢復過來,聲音帶著略微嘶啞道:“不要在意這些事,我等統率大軍出征,就要為國家建功,攻下河東,回到薊城后,本王會向陛下解釋?!?/br> “是!” 聲音有些沉悶。 士卒們自然不知道這些事,他們興高采烈的隨著慕容恪去贏得一個又一個勝利,跟著慕容恪去斬獲數不清的軍功。 戰爭是存在大勢的。 現在這個狀態下的慕容恪,可能是他最強的時候,燕軍所向披靡,安邑根本就不能阻擋他。 安邑一戰。 魏軍最后的反攻力量被慕容恪殲滅殆盡,這是一場比汾水之戰還要重大的軍事勝利,在這場戰爭之后,魏國國中的可戰之兵,已經十去七八。 兩年之內,魏國都不可能恢復河東戰前的軍隊配置,魏國從曹cao時代傳承下來的虎豹騎,全軍覆滅,其慘烈可想而知。 燕軍一路銜尾追殺。 lt;div style=quot;text-alig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