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9節
洛原聞言只覺一陣陣眩暈,他想要憤怒的斥責劉禪,但最終還是忍了下來,他已經對劉禪絕望,此刻的劉禪年紀已經很大,可能沒有幾年好活,萬一真的將他在朝堂上氣死,那于事無補。 出路到底在何處??? …… 魏國是整個列國中最奇葩的存在,此刻的魏國中,政治斗爭已經到了白熱化的階段,曹爽依靠自己到處結仇的性格,在魏國中已經天怒人怨,他實在是個相當無能的人,但他勢力實在是過于強大,所以在各種地方都占據著上風。 司馬懿身為輔政大臣,則快要被曹爽逼到角落里,曹爽是沖著讓司馬懿死的地步去做的,這讓許多人都非常的憤慨,畢竟司馬懿作為四朝老臣,又立下了那么多的功勞,曹爽無論如何都不應當讓司馬懿這么不體面。 要知道上一次政治斗爭這么激烈的時候,還是后漢末年的時候,士族集團和宦官集團之間的戰爭,那可真是殺的天昏地暗,而現在的魏國,竟然頗有當初的那種意味。 曹爽因征討河東不利,在朝中的名望更是岌岌可危,于是愈發的嫉恨能文能武的司馬懿,司馬懿不得不裝出重病的樣子來使曹爽放下警惕心。 蠢笨如豬的曹爽自然中計,于是不再防備司馬懿,司馬懿早就在之前就下定決心要和曹爽斗到底,他這個人精明的活了一輩子,在無數次的生死危機中活下來,從來都不會把生命交到別人的手中,現在同樣如此,他不認為曹爽會放過自己,他也不想戰戰兢兢的活一輩子,他一定要殺掉曹爽來保證自己的安全。 這種想法他從來沒有向任何外人透露過,只是默默地在私下里準備著,就如同一條毒蛇般,靜靜地待在茂盛的草中,盯著自己的獵物,緩緩走進自己的攻擊范圍,而后將之一擊必殺。 在曹爽征討河東失利后的大朝會,朝中氣氛很是壓抑,沒有人敢去觸曹爽的霉頭,司馬懿沒有上朝,他現在屬于隨時都會病死的人設。 這一場大朝會,本該是理政總結的場合,但因為曹爽征討不利,現在沒有人說話,不知道有多少人暗暗在心中深恨曹爽。 曹爽獨斷專行,yin威之盛,實在是魏國建國以來未曾有過的,燕國傳來了慕容氏奪走燕氏皇位的消息,這不由讓魏國眾人想到了魏國的形勢,皇帝年幼,曹爽跋扈,曹爽還是宗親,難保不會篡權奪位,要知道在魏國中,一直都有曹爽之所以一直尋求打仗,就是為了篡權奪位的說法。 曹爽自然知道這個消息,這件事讓他覺得很是無奈,他的確是有些喜歡攬權,但要說篡權奪位,那可就實在是有些冤枉。 曹爽回憶著自己在河東的失利,越想越氣憤,區區彈丸之地,竟然敢于反抗我魏國大軍,他望著那滿殿無人言語,卻覺得有些窒息,他認為這些人一定在心里嘲諷自己。 但沒有說話,曹爽又不可能真的沒有原因的就去亂發泄,只能自己出列道:“陛下,先帝忌日快要到了,臣將親率大軍保護陛下前往祭拜先帝?!?/br> 曹爽說這句話,是在告訴所有人,我曹爽現在擁有整個大魏的軍隊,我曹爽現在是魏國最大的那個人,就算是皇帝也得聽我的,你們這些人,還是要看清楚一些,就算是兵敗,我依舊是最大的那個人。 他卻不知道,當他說出這番話時,殿中有些人的眼中突然閃起了亮光,這對他們來說是個非常關鍵的消息。 曹爽因為在河東的失利,愈發的需要向所有人展示自己的強大,于是他幾乎是將自己所有的班底都帶了出去。 整支軍隊浩浩蕩蕩的出了城,裝飾的非常豪華,軍隊綿延了幾里長遠,就算是攻伐河東,他都沒有帶過這么多的軍隊。 曹爽望著所有人震撼的神情,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這就是他想要達到的目的。 但是這支軍隊真正的利器卻未曾裝備,尤其是最精良的甲胄,畢竟這不過是去祭拜皇陵而已,又不是真正的去打仗。 司馬懿等待這個機會實在是太久了,他知道自己絕對不能錯過,否則死的就是自己,在司馬懿的面前是眾公卿,這些人眼中帶著不安,政變這種事還是太過遙遠了。 尤其是從來沒有人想過司馬懿會發動政變,這不是司馬懿的人設所能夠做出來的事情,他是人品高潔的士族冠冕,他是屢立功勛的四朝老臣,他是國朝支柱,是所有魏國士人所敬仰的人,但這些死士,是從哪里來的。 這種陌生讓所有人都有些害怕,司馬懿知道他們的想法,他朗聲道:“諸位公卿,懿如今立在此地,有些話想要同天下人講,曹爽,宗親皇戚,深受明皇帝信任,授之以輔政之貴,本應安定庶民,匡扶國家,然其性狂悖,自輔政以來,不尊皇帝,無禮臣僚,任人唯親,暴政害民,殘害忠良,以國家為私產,以己利為大利,這難道不是禍亂社稷嗎? 曹爽胡言,以為誣陷我便能使天下人信服,但言語做不了虛幻,真金便是真金,忠誠便是忠誠,這世上始終有真假是非。 這天地間自有公理正義,今懿于此,受文皇帝、明皇帝兩代重托,為社稷而戰,不能見國家至此。 懿想問,今日諸位公卿可是為正義而來的嗎? 懿今日執正義的冠冕而行,高舉正義的旗幟,諸位公卿可愿意隨懿沖鋒?!” 第794章 人之惡心,一至于斯! 正義! 這煌煌之語,這耀耀之言,如何能不使人心潮澎湃,如何能不使人心悅誠服? 正義的冠冕。 正義的旗幟。 司馬仲達,四朝老臣,天下清望,愿為大魏社稷而戰,此刻長安城中已有人潸然淚下。 有效果! 司馬懿立刻反應過來,他心念電轉胸懷激烈道:“諸位,自明皇帝崩殂,到如今我大魏已經經過了多少風雨呢? 我年事已高,垂垂老矣,已經記不太清了,當明皇帝將當今陛下的手交到我手中時,我心中滿是豪言壯志,我說我要向文宣二公,洛文王,霍光那樣學習。 明皇帝信任我,使我位列三公,于我而言,如果只是單純的為了所謂的榮華富貴,那就是一種侮辱。 因為我所追求的,從來就不是做一個顯赫的臣子,而是為了心中的理想。 曹爽逼迫我到了如今的境地,我百般示弱他依舊不愿意放過我,可想而知他對其他臣僚的態度,簡直如同對待家仆。 人心之惡,一至于斯! 今日我站在這里,難道是為了我一個人嗎? 我是為了大魏和諸位公卿和滿城百姓啊,別人所不愿意做的,我愿意去做,別人所害怕去做的,我不害怕,只因為我的心中有正義!” 堂下皆是魏國眾世家大族,甚至還有曹氏宗室,司馬懿的至交好友,同時也是司馬家世交的潁川陳氏陳述走出,面向眾人高聲道:“仲達公所言肺腑,實在是讓人心傷,如今天下洶洶,諸國皆伐交頻頻,燕國頻頻出擊,有慨然并吞天下之志。 唯有我魏國,竟然被曹爽此人所控,區區河東彈丸之地,集結關中、涼州、蜀地竟然不能攻下,其無能簡直駭人聽聞,使其掌政,豈不謬哉? 仲達公四朝老臣,允文允武,今日又為天下行大義之舉,若不襄助,難道諸位真的能安下心來?有朝一日若是曹爽于陛下有篡位之心,如何能對得起先帝在天之靈?” 話雖如此,但政變這種事,實在是出乎大多數人的接受能力范圍,尤其是在場的這些人,沒誰愿意參與到這種事中。 更明確的說,倘若現在司馬懿反對的不是曹爽,如今就不會如此平靜,曹爽反了眾怒,除了他的黨羽,魏國幾乎所有的大臣都想讓他死。 但依舊有許多人在猶豫,司馬懿控制了長安和周圍的武庫,封閉了城門,還占據了曹爽的軍營,已經占據了上風。 有大臣出列大聲問道:“太尉,仲達公,如今天下風雨飄搖,曹爽領軍在外,就連陛下都在他的手中,他如果挾持著陛下逃到洛陽,那可如何是好? 我大魏豈不是要分裂,要內戰,在當今的天下,一旦長安和洛陽內戰,楚國、漢國、燕國,都不會善罷甘休,我大魏休矣!” 這話說到了所有人的心里,這正是大多數人所猶豫的,沒有人愿意眼睜睜看著魏國就這么滅亡。 因為家族的興衰是伴隨著王朝更替而進行的。 看看自古以來的家族,夏代的貴族在商朝邊緣化,其余貴族更是難以見到,商朝的王族被歧視,《滑稽集》上半部宋人語,周朝的王室滅族,周朝的貴族只剩下洛氏和呂氏重建。 秦朝不多說,已經滅族,漢朝興起,現在隴西郡公只剩下地位,沒有絲毫的權力,五姓七望分崩離析。 再看看當初爭霸的那些諸侯世家,袁氏趙國中的各大家族,如今都是二流而已,興起的是支持曹魏和劉備的新興人家,楚國中更不用多說,盡是當初被中原所瞧不起的南方士族,如今卻勃然興盛。 所謂士族的力量在國家面前實在是太過于弱小,曹爽這么一個政治軍事全垃圾的蠢豬,都能頂著所有人的不滿,把士族冠冕的司馬懿推入絕地。 如果魏國滅亡,在場的這些人,不敢想象自己的家族會淪落到何等地步,二流家族、三流家族,還是就此不見姓名。 正是如此,沒人愿意看到魏國內戰,這同樣是司馬懿所擔憂的,但他不會表現出來,他要體現出意志的堅決,這樣其他人才會更站在他這一方去嘗試解決問題。 曹爽手中有兵,但這些人卻認為他更有可能會撤走,而不是進攻長安,自然是有原因的,其中原因很多,其中有兩條是不容忽視的。 曹爽只有兵,但是卻缺糧,他是去祭拜,而不是去打仗,本來就準備翌日回轉,軍中只有最多不超過三天的存糧,一旦斷絕,后果不堪設想。 其二便是一直以來的一個制度,士卒的家屬大致上都在司馬懿手中,這讓士卒們怎么攻打長安,打著打著從城中扔出老父母親的頭顱,扔出妻子兒女的頭顱,士氣直接就崩潰了,司馬懿在魏國中的威望,以及軍中的威望,也是實打實的。 曹爽一定有所顧慮,除非他狗急跳墻,非要和司馬懿拼個你死我活,抱著同歸于盡的心思,否則曹爽處于絕對的下風。 這就是為什么司馬懿只有幾千人,就敢于發動政變,而且不是特別擔憂的原因,至于曹爽會不會狗急跳墻,他有把握曹爽不會。 他這個人實在是太過于聰明了,即便是在整個漢末他也是最聰明的幾個人之一,尤其是在其他幾乎所有頂級謀士都死去的當下,他就愈發的耀眼,對自己的這個所謂對手,司馬懿思來想去,還是只有蠢笨如豬四個字可以評價,只有虎父犬子四個字可以評價。 司馬懿依舊是正氣凜然的說道:“曹爽乃是國家重臣,他是曹氏宗親,懿以為他將會照顧大局,懿已經向皇帝陛下去書,請求免去曹爽的各項官職,罷黜他的地位?!?/br> ……高平陵,曹爽已經截取了司馬懿給曹芳的信件,他翻看著信件,只覺心驚不已,司馬懿在信中對曹芳說道:“陛下,當年先帝將您托付給臣和曹爽,是因為您年幼,讓我們二人匡扶國家,但是沒想到啊,人心竟然會變化的如此之快,曹爽他為了權勢竟然做出欺上之事。 他在朝野內外任用自己的親信,在宮中安插自己的眼線,不讓陛下見到太后,這是在離間您和太后的骨rou親情,這是想要對陛下不軌,他所做的一切都已經超越了臣子所應當做的,而是從未聽聞的駭然之事。 這難道是當年先帝托付的意思嗎? 臣以為不是的。 如果這樣下去,您的皇位還能夠穩固嗎? 臣以為不能夠。 如果任由曹爽跋扈下去,難道魏國還能夠長久嗎? 臣以為不行。 于是臣遵從先帝的旨意,討伐不臣的曹爽,清除君王身側的jian佞,臣懇切的請求您,罷黜曹爽以及他周圍同黨的官職,使曹爽離開我大魏的中央朝廷,僅僅只讓他以侯爵的身份去養老。 這想必是對大魏更好的結局。 臣司馬懿頓首再拜!” 曹爽讀著信,長安城中的司馬懿也預估他差不多讀到了信件,這封信并不是寫給皇帝曹芳的,而是寫給曹爽的,司馬懿就知道自己的信件肯定到不了曹芳面前,這封信前面對曹爽的所有謾罵都不重要,重要的就是后面讓曹爽以侯爵之位養老。 這是司馬懿給曹爽的一個心理暗示,他并不想真的和曹爽生死相向,他做這么多可不是真的為了國家,他只為了自己活命,有了這個心理暗示,之后才能嘗試去勸降曹爽。 曹爽讀完司馬懿的信件后,心中滿是惶恐,完全不像是一個手握大軍的將軍。 自古以來,可拜上將軍者,胸有平雷而面如平湖,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這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而曹爽,他是豬狗之輩,懦弱之人,披上甲胄,手持利器,依舊如同山中的猴子一般,根本就沒有絲毫敢于和司馬懿生死相搏的勇氣,長安城中有許多人還擔心曹爽挾持著皇帝逃到洛陽去打內戰,若他真有這種勇氣,司馬懿就不會活到現在。 面對如今的形勢,曹爽整個人都已經懵了,他不知道司馬懿為什么會反抗,這不在他的預料之內,他的想法是如今自己已經完全占據了優勢,司馬懿應當是引頸就戮的那一方,怎么還會反抗,還能反抗,甚至還把自己逼入了絕境呢? 是的。 曹爽現在已經認為自己處于絕境中,認為自己稍有不慎就會身死族滅,他不知道現在應該怎么辦。 真是可嘆,若是當初漢末那群英雄豪杰面對曹爽現在的情況,只怕能夠笑出聲來,這簡直是天胡開局,他們有一萬種辦法去反殺司馬懿,但此刻面對這一切的是曹爽,就如同小兒鬧市持黃金,傷人害己。 就在曹爽還處于極致的震撼中時,長安城中的司馬懿已經開始了自己的第二輪表演,他再次召集了自己的好友,同時在整個魏國中都有名望的士人,在這些人面前,司馬懿開始了表演,他滿是皺紋的臉上掛滿了淚水,頭發亂糟糟的,看著憔悴到了極點,嘆聲道:“諸位,如今形勢到了現在的地步,曹爽在城外修筑了工事,大魏即將要陷入內亂中,這是我們的罪過啊,這是我們所阻止不了的啊,我們現在應當怎么辦呢? 你們都是名滿天下的士人,如果有你們出面為我和曹爽說和,想必是可行的,只要曹爽投降,我保證不傷害他的性命,我會讓他安安穩穩的享受晚年,一切榮華富貴依舊如同從前一般,這是我的諾言,我司馬懿一生清譽,盡在此處?!?/br> 司馬懿的表態讓眾人頓時興奮起來,在這里的人都是三公九卿或者是士人魁首,一個個都是響當當的人物,他們最怕的就是司馬懿和曹爽兩個人都不愿意退一步,一定要鬧到生死相向的地步,現在見到司馬懿愿意主動求和,頓時興奮起來,陳泰更是直接道:“仲達,若是你愿意和曹爽說和,我這輩子還算是有一些清名,還算是在一些人面前有一份薄面,我就拼上這個面子去給你說?!?/br> 另外幾人是同樣的想法,給司馬懿作保,他們沒有任何的心理負擔。 如果用抵押物來形容司馬懿的話,他實在是太過于優質的抵押物,一輩子忠誠能干,品行上佳,可謂是既有能力,又有德行,他們從來都沒有想過,司馬懿可能會違反承諾。 因為這不合理,不符合邏輯。 現在司馬懿在魏國的名聲,基本上已經高的不能再高,在諸國中都有道德楷模,司馬懿就是魏國的道德楷模,是名臣的典范。 這樣的人,距離青史留名,只剩下一死,晚節不保這種事,蠢貨才會去做,而且為了攬權就把一輩子的名聲賠出去,那付出的代價也太大了,多少人為了一個名聲,甚至不惜一死。 這是相當正確的邏輯,就算是司馬懿陰養死士,讓很多人感覺到不適,但眾人依舊認為他這是為了應付曹爽的逼迫,這其中自然有眾人對曹爽的偏見,但更多的還是對邏輯的信任。 司馬懿再次重重的點頭堅定道:“那就勞煩諸位了,為了我大魏的社稷,為了世間的公理正義,為了陛下和百姓,前往曹爽處,讓他放下武器,不要掀起血腥的殺戮,安心做個富家翁,這對所有人都好?!?/br> 說罷和眾人紛紛擊掌為誓,那一聲聲清脆的擊掌聲,響徹在每個人心中,那是堅實的承諾,得到司馬懿承諾的眾人匆匆離開了軍中,準備前往曹爽的軍營中去勸降曹爽,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必須要做完全的準備才行。 司馬懿望著眾人離開的身影,他望了望湛藍的青天,依舊是那般明亮,宛如琉璃般澄澈,最后一個人離開府中時,司馬懿的眼中投出一片晦暗,他盤算著所有的結局,眼神中滿滿的都是糾結和一絲恐懼,以及對未來的一絲迷茫,他的嘴中念叨著一些東西,最終他的眼神堅定下來。 lt;div style=quot;text-alig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